观后感使我们能够深入思考影片中的深刻内涵和教育意义,电影观后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影片内容,28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孔子礼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孔子礼观后感篇1
电影业发展至今,数不尽的风云人物被搬上了银幕,在那黑白的方寸之间重领风骚;却少有人问津儒家始祖孔圣人;一则是孔子已不是单纯的一个名字或是一个人物,而是代表了一种精神和思想;再则该角色实在是难以驾驭。我们可以天马行空的去想象神怪仙魔。可以凭着照片和文字去模仿伟人的风范;可对于这位孕育出了现今华夏数千年文化于思想的孔圣人这一角色;令多少影视人望而却步。
不得不承认周润发的精湛演技,不愧是在演艺界的顶尖大师,他将孔子对世间生灵的珍惜,对家人的慈爱,对知识的求索。均展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孔子的强大智慧生出了对人世苍生的悲悯之心令人刻骨铭心,那眼神中所透出的忧伤与智慧之光,让人过目难忘。
遗憾的是,《孔子》也存在着些许瑕疵。比如在前期宣传时力捧的南子与孔子的感情戏份反倒是枯燥乏味,饰演孔子的发哥和饰演南子的周迅只有一场对手戏,且台词只有寥寥几句。南子乃孔子红颜知己一说根本就站不住脚,整个剧情发展下来,南子一角完全成了“鸡肋角色”可有可无。还有片中出现了像连环弩这样的大汉朝以后才有的“高科技”武器却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多少让人有点接受不了,好看是好看了,可还是注意点尊重历史吧。不过该片的可圈可点之处也颇多,时不时的插进一些典故如“朽木不可雕也”、“苛政猛于虎”,颇有教化人心的意思。
?孔子》从总体上来看还是不错的,也得到了孔圣人后人的认可。当然,跟历史较真的观众也大有人在,指出了片中各人的称谓不合情理等细枝末节的问题。我奉劝各位,切莫计较这些,就当这又是一场豪华的商业巨片又何妨呢?
孔子礼观后感篇2
上星期三,我们看了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孔子》。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我国伟大的圣人,他在鲁国时,因为反抗奴隶制度,救下了一名需要当陪葬的小奴,并引起了当时大司马的强烈不满。于是,大司马为此耿耿于怀,想方设法地想将孔子赶出鲁国。最终因为大司马的阴谋,我们的圣人就这样被赶出了自己的家乡。看到这里,我为孔子那凄惨的命运捏了一把汗。
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追随孔圣人的人越来越多,孔圣人也在周游的途中写下了许多书,将它们传授给了自己的弟子。孔子的这些著作宣扬了"仁义"的理念,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因此声名大振。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要走过结冰的湖面,可是因为冰层碎裂,孔子的书全部陷入冰层。这时,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为了救老师的书,深入冰层,不幸冻亡。仁爱的孔子将他搂在怀里,足足四个多时辰都没有放手。看到这里,我很感动,因为从这里,我看到了孔子爱生如子的高尚的品德风尚。
孔子这部电影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了解到了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思想和精神。孔夫子一生在书中度过,百读不厌,他所教的学生桃李满天下,他的`品行是在中国古代史上绝无仅有的!也是中国古代史上不可或缺的人才!我们的老师也正像孔子一样默默奉献,将他们的毕生所学传授给我们,让我们学习新鲜的知识。孔子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很多事迹和理论至今都还在流传,比如说"温故而知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一些经典的儒家学说一直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我们要感谢向孔子一样的老师,我们要学习孔子的儒家经典。
孔子礼观后感篇3
孔子,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我们也只知道他大体的一些作品和事迹,这部影片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这位伟人的一生。
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他最能影响社会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才干,可以将他的思想传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更多的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孔子礼观后感篇4
被热炒了很久的《孔子》终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我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很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能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据观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气还算不错,影迷们对电影如何展现孔圣人的一生更感兴趣,也不乏慕发哥之名来观影的粉丝。我想从散场之后大家的反应来看,《孔子》这部电影给了怀揣这两大期待的观众一个交代,但是,没人想到,过程却是如此枯燥沉闷。
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内容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
平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通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和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我想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孔子礼观后感篇5
一个懒散的下午,一部经典的电影,一位传奇老者,半世颠沛,看尽世间疾苦,半世官场,体验勾心斗角,一生一世,坚守心中信念。
孔子一位世人皆知的大儒,一位以仁爱人的圣人,一位品德高尚的老者。这便是人们对他的理解。
我们只知他被人们推上儒圣的高度,却未知其所经历的艰辛苦难,我们只知他满身仁义道德,却未知其所思所想。我们只从古书中了解到他所做的伟大的事迹,却忘记了即便再伟大他也只是个人,有七情六欲,有所思亦有所想。我们只知其伟大,未知所付出的艰辛。
他是一位知恩图报的人,在他赢得一些功绩后,不曾骄傲自大,想到的是他的恩师,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使得我们深思。
最为讽刺的,便是他游历各国时,向路人询问渡口方向,路人们却只是反问道“他不是无所不知的圣人吗?怎么连渡口在哪都不知道?”何曾想过他也是个人?
最让我敬佩与迷惑的是他周游卫国时,卫国国君给予他极大的支持以及君夫人提出各种丰厚的条件,他都全部拒绝,并选择离开了卫国。我敬佩他的所作所为,却疑惑为何不接收极大的利益,选择了带着众弟子们游历受苦。
最觉得他做法有误的,是他放下一切,周游各国,弟子们跟随他受苦,他考虑过弟子们的想法,关心过他们的安全,但却未能带他们过上安定的生活。
最心寒的莫过于他教出的弟子,当他的弟子冉秋信誓旦旦的说要等他回来接回夫子,可最后却做了把夫子逼出鲁国的,家大夫,我不知他最后再见到夫子有何想法。
最令人感动的是他为了一个家奴,不惜与势力极大的家族对抗,为了救回颜回,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颜回的身体,虽然只是改编,但足以见得,哪怕圣人也有人类最基础的情感。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他还是那个孔夫子,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已无人记得,但他带给我们的,却无法忘记。
孔子礼观后感篇6
整部电影一直安静地叙述着,正如孔子的一生,没有太多华丽的特技与动画,平淡如水,幽香如兰,片中不断颠覆着孔子圣人的形象。心中的圣人在世界面前,在生死抉择面前,在坚守与逃离面前,心中难免会忐忑、会焦虑、会犹豫、会害怕,包围着圣人的是命运给与的苦厄与磨难,是世界给于太多嘲讽与冷漠,孔圣人面对这一切,唯有用君子的胸怀去包容与谅解,用礼的光芒去感化与观照,然而面对着弱肉强食、狼烟遍地的世界,礼乐道德不过是虚无飘渺的说辞罢了,天下人中用生命去践行自己理想的,唯孔子一人耳。
一个人痛苦的程度正是他自己所彻悟的深度。他自己因为不被人理解而痛苦,他自己因为礼乐已废道德沦丧而痛苦,他自己因为自己的坚守与艰难的矛盾而痛苦,在某个冰冷的梦深处,他自己是否会怀疑当初的抉择,他自己是否会怀疑自己的道,是否会自嘲无奈,是否会辞穷墨尽,会的,一定会的,只因为他自己是个平凡的人,而历史证明他自己终究不是个平凡的人,圣之所以为圣,圣人之所以能够配得上圣人的称号,是因为——坚守。
当一个人历经磨难,几经沉沦,洗去铅华,孑然一身地回到命运的起点,理想在他自己面前斑驳而落,田野茫茫,长夜无边,从头开始,从第一步开始,这就是圣人的抉择。也许,孔子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正是他自己颠沛流离,周游历国的时侯,磨难与苦厄不断冲击着他自己心中的君子之道,而圣人心中的火焰愈来愈旺盛,孔子的道分明已成为他自己生命的最有力的支柱,道,有的人为了拿起而有的人是为了放下。孔子毅然选择了拿起,尽管他自己的理想终点是放下,可是没有拿起又何谈放下?岁月的年轮伴随着圣人的步履磨平了命运的棱角,孔子的道,孔子对道道的践行从未停止,君子之道,天下大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切温暖的生命元素丝丝点点如星星之火温暖着历尽沧桑的心。道的践行是哀痛而又幸福的,起码能用自己留下的足迹来成为儒家之道的千年不变的载体。孔丘从道中领悟出的境界,从痛苦中领略到的境界,让儒学有了更为深刻的生命内容。当我们回首经典时,依稀能够看到一个高大清瘦的背影,在夕阳下的天涯,莞自哀伤,莞自离神,遍地洒落落魄。想象千年以前,一个圣人怀揣着那经天纬地的礼仪仁德游说历国,最后却在夕阳之下黯然心伤的情景;想象千年以前,一个老者在学生、亲人相继从世间离去而要独自一人面对正义与生死冷暖时,眼眶湿润了。
天边的明月,依旧为他自己指引着回家的道路,而他自己从未回头,他自己的道,儒家的道永远是出发,永远是天下,永远是社稷,这是孔子的人格。用千年的时间积淀而成的道的方向与途径,他自己凭着心中的方向,越走越远,尽管年华已逝,双眼渐渐模糊,风吹拂着苍白的发梢,圣人的抉择,永远都是那么高大,又那么温暖与倔强,具礼乐仁义而天下大同,这是君子如幽兰般无声的坚守,这是对理想最无私的奉献与守护。儒学因为孔子的坚守永远充盈着命运责任的力量,永远都承载着济天下的最终使命,这是孔子的道。从《论语》中便可以窥见老者夕阳之下坚定的沉重的脚步,年迈的心没有因为老而迈向腐朽,正如他自己的精神,正如他自己的灵魂,经过岁月的洗礼与渗透,变得更加深厚与明亮,而这坚守道的精神力量已成为儒家精神的根基力量与基础人格。
孔子高大的背影,夕阳西下,高山仰止……在他自己的心中,不知日月,不知天地…
孔子礼观后感篇7
?孔子》是中国歌剧舞剧院最新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全剧分为《序·问》《乱世》《绝粮》《大同》《仁殇》《尾声·乐》等六部分,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故事。
且不说用舞蹈形式表达抽象的思想,其难度有多大;仅是舞美、服饰、舞蹈中对春秋时期文化元素的运用,就已是一项不易的工作。一群“80后”的主创,本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舞台上艺术地再现了春秋时期的生活环境。舞台上,一些用于营造时代氛围的道具总是似曾相识,细想,原是仿制了那些出土的春秋时期文物,如灯台、案几、傩面具等。
该剧的服装基本定位在春秋时期服装样式。主创人员找到相关历史文物资料,借鉴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认真研究,提炼出最具时代特征的元素,结合现代审美进行了创作。演员一亮相就能够看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都表明,当年的服装是“绕衿谓裙”,也就是舞台上呈现的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服装。其缠绕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的空间互补,获得动静结合的装饰效果。而从春秋时期的木俑、玉人,以及画像砖上都不难看到,“曲裾深衣”是当时盛行的服饰;所以在舞剧中诸多桥段都可以看到曲裾的元素。
该剧的舞蹈运用了春秋战国时候的舞蹈元素,根据当今现代人的审美特质进行融合,富有古代韵味也具有时代感。舞蹈的设计上也是对春秋战国舞蹈进行改良,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古典韵味又赋予了新的创意。比如序幕中的执羽舞蹈,借以表现孔子注重礼制规矩:男右手执羽,左手盖之;女左手执羽,右手盖之,所谓男左女右。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士者佩剑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剧中就设计一段剑舞:公赐剑于孔子,代表公对孔子的认可和信任。
不偏离历史,又非照搬描摹,《孔子》对文化遗产的成功运用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