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认真思考影片内容,那写出的观后感就是没有意义的,一篇好的观后感 ,应当是有时代的气息、真情实感、善于联系实际等方面,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孔子》的观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孔子》的观后感篇1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电影《孔子》里面有很多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为战士壮威,接着是孔子与鲁公一起出面说服齐王收复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的死,都与历史不符。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与鲁公一起去谈判的,而记载的是孔子从天而降前来护驾的,这样一改似乎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历史上也没有类似于有沉书入水然后颜回去捞的事情。颜回史书里面的记载是穷死的,不免有些窝囊,这样一改反倒显得他对书籍跟老师的热爱,真正热爱书的人确实会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救书的,没有什么迂腐之处!
电影中孔子会见南子的绯闻也被大肆渲染,让人觉得孔子不再是一个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台词是“吾未见如此好色如好德者”,这是我觉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词,面对一个风情万种母仪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会动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觉得是孔子跟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鲁国以后,孔子跪在城门下,磕头行礼口中反复念叨着:“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年过半百了,但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尽管曾经别人赶他走,但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回国。这种胸襟不愧是我们的圣人,这里看得出孔子的伟大!
看电影孔子,我们用平常心看他的可爱,用恭敬心看他的伟大: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圣人孔子传奇的一生!
《孔子》的观后感篇2
昨天,我听母亲说银谷影城正在热播影片《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来。母亲见我这么兴高采烈,便答应带我去看这个影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他学问渊博,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个影片讲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先后去过卫国、蔡国、齐国、郑国等国家。
孔子本来在他的家乡鲁国享有很高的官职—司寇,他倡导用礼仪治国,让国家富强,不同意连绵的战乱,耗费钱粮,这样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可是他这种理念当时并没有被鲁国国君采纳。虽然这样,孔子还是在鲁国废除了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殉葬”。古代,每个有钱的主人,手下都会有一些奴隶,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隶就会一个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这残忍的一幕,令人心惊胆颤。有一次,一个大臣的父亲死了,他的一个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说了实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带来了了这个小奴,国君愤愤地说:“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这个小奴呢?”这时,一位朝中大臣对孔子说:“奴隶陪葬是一种礼节,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说:“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说得这位大臣哑口无言。但孔子最后还是被鲁君赶出了鲁国。
孔子离开鲁国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国家,都没有得到重用。这时,鲁君派人请孔子回国,孔子经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当他们的马车行驶在冰冻的河面上时,冰面突然崩裂了,书简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知道这些书简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顾自身安危跳进冰水,救出了这些书,而他却被冰冷的河水冻死了。看到这时,我差点眼泪夺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国14年,终于在68岁时回到了鲁国,专心讲学,最终在73岁时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他那不因艰难而退缩的的品格深受人们敬佩,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怀念他,时时刻刻学习他。
《孔子》的观后感篇3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看电影 之前,我 对孔子的印象就停留在这样的认识上,直到看了《孔子》这部电影。
从电影的结构来看,这部电影就是一部人物的传记。传记非常容易流于平庸,因为对人物一生的描写如果 平铺直叙就无法突出亮点。而这部电影通过几个吸引人的小故事来展开叙述:比如说服别人救下小奴一命。也通过一些炫丽的战争 场面特技和一些令人涕泗交流的感人场面来抓住观众的心。这样的安排无疑使电影增加了跌宕起伏的力量,使人物的形象饱满丰富。
从电影的内容来看,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他追求 仁义,并希望把仁政运用于治国理念中。他传道授业,哪怕颠沛流离,忍饥挨饿。他秉承了自己信念,直到终老。电影里,孔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与弟子的感情深厚令人动容,与鲁君谈论政治,铿锵有力,与季氏比赛射箭也是旁征博引……而他被人嫉恨,被迫背井离乡,流浪他乡,却为他的英雄形象涂上了悲情主义的色彩。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非常多不足之处。从人物塑造来看,虽然选用巨星周润发来演孔子,但是周高大伟岸的身躯明显显得用力过猛了,一个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孔子在剧中显得文武双全,缺乏失意文人的样子。而演员满口论语与人物性格显得疏离,周迅饰演的卫国夫人南子表现轻佻,与当时那个年代的女性形象也相去甚远。从史实角度来看,颜回下冰水冒死救书简的行为也有点脱离实际,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军,更像法家思想的代言人。
总之,不管怎样,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还是光辉灿烂的,他到老年的时候专心致志在鲁国传道授课,编著了《春秋》等经书。他的思想也为后来统治者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依据。
《孔子》的观后感篇4
被热炒了很久的《孔子》终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然而观影归来,大家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很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能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
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内容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
平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通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和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他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后半段孔子他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孔子》的观后感篇5
开学了,我们一如既往去参加开学典礼。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就是杭州孔庙。
坐车半个小时就到了目的地。终于孔庙在朦胧的小雪中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我们最先到了大成殿,一进门就看到了五座大人像。正中间就是神色庄严的孔子,在正上方还有一个个大金字:斯文在兹,中和位育,看来孔子先生在当时地位可高了。天花板上还刻着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动物,有的龙飞凤舞,有的天马行空,鹤、狮、孔雀,个个活灵活现,十分雄伟、壮观。
参观完大成殿,我们来石经阁,里面存放了唐至清末共五百多方石碑,荟萃了自五代到清代的五朝名家手迹的石刻。它们有的完好无损,有的小有残缺,仿佛经历了历史的沧桑,让我感受到了古色古香的味道。
走出石经阁就能看到一个典型的江南园林式庭院,梅花盛开,水流潺潺,各建筑如珍珠般散落其间,石经阁、星象馆、文昌阁等建筑在假山池水间参差错落,曲折绵长的回廊则将它们精美地串联在一起。
星象馆也令我大开眼界星象馆。我看到了一块又长又大的碑,上面还稀稀拉拉的刻画着一些小图。仔细一看,哦,这就是星象图。听讲解员阿姨说,星象馆主要是展示五代的天文星象刻石,有28星系周围的一圈线指天空,有183颗星,由线围在一起,代表星系。这块石碑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欢乐的时光总是容易飞逝,这丰富的知识盛宴让我大饱口福,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孔庙,总觉的没看够,我还会再来的!
《孔子》的观后感篇6
今天,抢先在首影前观看了《孔子》,不能说闷,也没有十分激动,总体上还有点失望,所以要写观后感,真的让我久久不能下笔。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电影《孔子》选择了最为严肃的处理方式,并没有像一般的电影那样,用名人拍出一幕激情四射的通俗剧,它几乎没有娱乐片的特质,可以称得上是“严肃的商业片”,大段的半文对白,繁琐礼法的悉数呈现,春秋五霸的权势关系,都需要观众做好“备课”的准备。我虽然在此前已恶补了一下,但还是有不少话语听不明白;而且很多剧情很快地一下带过,对历史没有相当了解的人,是会完全看慒的。感觉导演在这方面的处理,是比较文艺化了,考验观众的智慧啊!
故事从孔夫子五十多岁,得以实现梦想,踏上仕途开始,感觉开场有点突然,接下来就是孔子运用计谋,抗衡齐国、三桓,然后平步清云,连升几级,做到代相国之职,剧情很紧凑。精彩的辩论,让人精神一振,不过不失的特效,这也带来了一点视觉刺激。不过,总觉得有那么点不明所以,在半知半解中努力往下看,头上冒出的问号越来越多:作为三桓之首的季孙氏,为何让孔丘当代相国?孔丘推行堕三都的时候,季孙氏又让旁边的人推动此举,任由孔丘拆他的城墙?而这此似乎都是他的计谋,但看不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了对他有什么好处,电影对此没有交待清楚。接下来与公山狃一战,这也挺振奋人心的,不过其中的万剪齐发,而孔子“无懈可击”,然后又出现“诸葛连弩”,真的有点说不过去。中段的“子见南子”也让人印象深刻,美色与权势摆于前,孔夫子还是选择了仁义道德,不得不佩服他的理智,圣人也!而不过那一幕想要表现南子的美艳,我却感觉不出有任何的吸引,同是周迅,比起画皮里的小唯真是差远了。
再到后面,让我有印象就是的就是颜回落水,来回多次在冰水里抢救竹简一幕,虽然他的行为很伟大,我也有那么一点感动,但转念再一想,这样是不是有点迂腐呢?不管怎样,他是为这些孔子最爱的书简献身了,导演让他死得很唯美。
最后,孔子与弟子们得以回鲁国,一众人喜极而泣,及孔夫子在城门前跪拜,老泪纵横,那时候我也哭了,不过不是为故事本身而哭,而是被演员的入戏所带动。
总的来说,“就这样吧”!
《孔子》的观后感篇7
第一次看露天电影,而且是在自己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共享,我异常兴奋。晚风微凉,我坐在爸爸腿上却觉得很温暖。电影《孔子》长达两个多小时,我看得津津有味,只嫌时间太短。爸爸不时给我讲解电影的历史文化背景,使我能顺利欣赏电影故事情节,更深地了解这位大名鼎鼎的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令我印象深刻,就是孔子和弟子们顶风行进在结冰的湖面时,冰层突然断裂,一辆满载书籍的马车瞬间沉入湖底。这时,孔子的弟子颜回不顾一切迅速跳入了刺骨的冰水中,原来他是想打捞已散落水中的书简,因为那些书简记录的是孔子的所想所说,都是孔子思想的精华。颜回死了,也许有人不解,诧异,也许有人觉得不值。但我却看到了一种为理想为信念不惜生命的精神。
电影中描绘的孔子和弟子的流浪生活是那么地艰难困苦,有时甚至十多人饿了几天只能喝一碗马肉汤。可我觉得他们却很团结、很坚强,从未有逃跑退缩,为什么呢?爸爸说因为他们都坚信孔子的.治国治世的思想能使国家强盛、百姓幸福。我虽然对孔子的思想还没有更清晰详细的了解。但至少我知道孔子的内心很强大,甚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爸爸说:“作为一名中国人,你应该更多了解孔子。我想,这也许是学校第一次电影活动就选择了《孔子》的缘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