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观摩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

时间:2024-09-21 作者:pUssy

为了更好的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我们就要加强写心得体会的练习,在心得中分享失败和成功的经验,都能引起共鸣,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说课观摩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说课观摩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

说课观摩的心得体会篇1

在学校的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滕王阁之春”名师教学观摩大会的现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听课学习。

首先是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他讲解得那么深情,学生们都陶醉了,我也渐渐被感染了。只听得王老师的半节课,我猜测他之所以能让学生入迷的法宝就是自已把自己给感动了,讲解的速度不快不慢,能稳得住,这正是我以后的教学中所需要的。

接着是来自上海的戴建荣老师为我们展示古诗《静夜思》的教学。在这一堂课里,戴老师分别讲到了“思”在这首诗里面的两种不同读音,并说明了来源,这是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在指导朗读时,用手势引导,学生乐学乐记。第三堂课里,戴老师为我们演示了《揠苗助长》的教学,在指导难理解的句子时,他做各种动作,请学生表演,古文的枯燥无味在这消失得无影无踪。

涂娟老师为我们上的一堂常态课的课例,词、句、段,涂老师把握了二年级的训练重点,环环相扣,入情入理。然后来自福建的林校长为我们演绎了作文教学《场景描写》,让学生看录像、做游戏,学生乐不可支,写作不再是老大难。然后就是名师与我们交流。

第二天的第一节课就是于老师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他在本堂课上最主要是让学生进行了默读和朗读两种读书形式。于老师从一个“看”字入手,设计了两次默读教学。第一次默读时让学生用眼看园子里有什么,并指导学生学习概括地说,随后还指导学生具体地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训练了怎样先具体后概括,先概括后具体的思维及表达方式。第二次默读是让学生用心读,用心看,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把体会写在书上。于老师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训练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能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于老师在听学生朗读“铲地”这件事时,学生读得有些矫揉造作,他就进行了示范朗读,并对学生说:“读书自然点好,要读出人物的语气。”在与学生分角色朗读时,于老师将一个天真烂漫却又傻里傻气的小女孩演绎得非常真切,将一个慈祥、宽容的祖父表现得活灵活现。

快乐的时光总很短暂,一天的学习却让我受益匪浅,简单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在以后我要多钻研,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二、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好好游戏,好好表演,在玩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上课前精心准备,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学无止境,在名师面前,我感到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以后我要多向别人学习,更会珍惜这样的向名师学习的好机会。

说课观摩的心得体会篇2

本周的观摩学习柜台有了一个比较大的转变,由对公柜台转战至非现金柜台,整体感受是在流程方面相对简单也好理解了许多,但由此涉及的业务种类和交易码也相对变多。

非现金柜台的业务属于小而杂,在这一周的体验中,总的来看很大部分都与社保相关,包括社保卡的办理、激活、领取、挂失等。结合之前社保卡相关知识的学习,我了解到社保卡相关业务的办理,主要涉及到三个系统:银行核心系统、社保端系统以及银行对接社保局系统。在办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包括:首先,业务流程一定要做完整,不能只顾着银行端而忽略社保端,特别是挂失补卡类业务,只做“单边”流程是无法成功完成挂失补卡的,最终会导致客户一个月后依然无法拿到新卡。除了注意不要做“单边业务”,每个工作日结束后,也需要注意在社保端进行数据生成、在第二天进行返回数据的保存,这样才足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其次,需要注意未成年人的社保卡领取业务,在进行联网核查时,不仅要手工比对,更要注意其在办理时使用的身份证件类型,如办理使用身份证领取携带户口本,或办理使用户口本领取携带身份证,都属于身份证件不符,无法领取,遇到此类问题一定要同代领的监护人解释清楚。第三,涉及港澳台居民的社保卡办理,也要注意核对证件类型。本周就出现了一例情况,该客户在办理时已由身份证变更为香港回乡证,但在系统内其证件类型和证件号码没有进行变更,导致其社保卡办理不成功。除了社保类业务,非现金柜台本周遇到的业务类型还有:非税发票打印、隔离系统解禁、自主签约、三方存管、销卡、黑名单解禁、转账等,主要问题是每一笔都有不同的交易码,需要熟练掌握才能提高效率。

本周还想提及的一个问题是关于工作心态的转变,正式上班已有一月有余,如何让自己从一个象牙塔里的状态转变为社会人,是我目前还需要思考的。当我成为一个工作党,我该如何从工作中寻找乐趣,我该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让自己成为一个工作也精彩,生活也精彩的人呢?

离自己正式上柜的日子越来越近,有些忐忑也有期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说课观摩的心得体会篇3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们。20xx年4月22日——23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华宁县举办的为期两天的“中国教育梦——小学语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观摩活动”。我观摩和聆听了全国名师的课堂和五场报告。这次活动,各位老师们都是先进行示范课,接着是他们帮我指点迷津的讲座。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是名师们深厚的教学功底、细致的点拨、独到的见解和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让我感悟颇多,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在在这次活动中的一点体会。

印象最深的是聆听陆红兵老师的《田忌赛马》,对我而言,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感受名家的课堂:原来一堂看似简单的小学语文课也可以蕴含如此多的内涵,可以如此多的体现出一个语文老师的涵养和素质,可以把人带到那么美好的境界,令我感动的不仅仅是他这堂令人深思的教学课,还有他那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话语。听他的课,仿佛是在翻阅一本厚厚的书籍,里面沉淀了陆老师教育教学的方法,充溢着满满的爱和正能量。

一、感性的词语教学。

词语教学是枯燥的,我们平时太易通过大量带有一定机械性质的操练来巩固。在陆老师独具匠心的设计下,学生不仅学会书写、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自然走进文本,为进一步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基础,并激发学生深入读文的兴趣。

二、多样化的个性朗读,时时不忘鼓励。

书声琅琅的课堂才是好的语文课堂。本课以读为本,学生以读悟情,读中感悟。陆老师说:“坚定的语言也是诗一样的语言,当我们把它用这样一种格式呈现出来的时候,那简直是一首流淌着信念的清新的诗。”然后亲身示范,以极有感情的形式读这一段话,又让同学来朗读,果然又是不一样的体验和韵味。陆老师很擅长营造浓浓的语文学习的氛围,或者说陆老师的言语举止本身就带着浓浓的语文味。

三、丰富的链接拓展。

陆老师另一个让我学习的地方就是她深入的挖掘课本,引领同学们往文章深层次探究不游离于表面,很到位!阅读链接的资料是他自己扩写的《田忌赛马》的`场面。这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教材的重点目标达到了课堂效果,更培养了孩子们的课外见识增加阅读量!阅读对于学生们乃至我们不言而喻都是极为重要的,能引领和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这才是学习语文呀!

总之,这次学习培训,我们走近名师和名师面对面,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了名师的教学风采,欣赏了名师的教学艺术。感受到:讲好课是一种快乐,听好课是一种享受。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思索。听名师讲课,就像在听前进的号角。他们点击的是孩子们的心灵,唤醒的是教师们对教育的激情。使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

说课观摩的心得体会篇4

在这个春风拂面,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非常有幸参加了在青岛经济开发区珠江路小学举行的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大讲堂系列活动。30多位学员在教体局朱老师的带领下,借助三天的短暂时光,静下心来,认真听课,细心思考,共同深谙专家卓著的学术声望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用心领会名师严谨的教风和创新的理念,共同经历了一场知识的洗礼和思维改造之旅。

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专家和名师,会聚山东青岛,他们不仅在现场与陌生的学生一起展示课堂教学艺术,而且还做了精彩的报告,引领我们在现场进行智慧火花的碰撞、思考和争鸣。

既有理论讲座,又有课堂教学实例,专家们的联袂“演绎”,把本次活动装点得精彩纷呈,摇曳多姿!

三天的倾听,海量的信息,几多拨云见日,几多共振共鸣,几多思维碰撞,几多疑惑月犹存!听有所获、观有所思、议有所得、研有所长!这正是本次活动带给我的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我的体会如下:

一、高年级语文教学长文短教,实现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来自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的张龙教师和来自青岛的教学新秀刘晓红老师执教的同一课题《凡卡》各有千秋,他们的上课风格各具特色。

张龙老师摒弃内容分析式教学,注重方法的引领,关注文体特点和重点内容,关注学段和学生思维,通过多种方式的训练直指文章中心,真正做到了长文短教,实现了语文教学从教课文向教语文、教方法的美丽转身。

张龙老师大方沉稳,理性睿智,犹如一杯绿茶,清新怡人,沁人心脾;刘晓红老师则像一杯牛奶,沁着奶香,格外温暖。因为刘老师格外关注细节,关注学生。她对学生充满爱,对教育事业充满激情,这点从她的课堂中体现地淋漓尽致。

二、低年级语文教学趣味盎然,内容鲜活,形式新颖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是不能靠老本吃饭的,只有不停地对不同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和探索,做一个有思想深度的教师才有可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焕发历久弥新的魅力。”、“教育只有在抵达心灵深处的那一刻,才真正产生力量。”这是来自浙江的名师茹茉莉的教育追求。

听了她的两节示范课《小猴子下山》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确实让我受益匪浅,收获多多!果然名不虚传!

茹老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让人耳目一新,令人神清气爽。茹茉莉老师人如其名,宛如一朵淡雅高洁的茉莉花,用她对儿童的热爱和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一路绽放芬芳!

三、用心聆听专家报告,用心体味专家魅力

听了教育专家乔亚梦所做的报告《课程标准与习作教学》,乔老师的分析透彻、明朗,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对低、中、高年级的作文训练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低年级应培养学生快乐写话的.观念,使孩子们感受写话的乐趣,轻松上路。中年级则要创建轻松的写话氛围,鼓励孩子初欲奔放,大胆想象。高年级就得进行收放有度的指导,教给孩子有的放矢,意在笔先。讲座深入浅出,我受益匪浅,体会颇深。

听了教育专家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这是我初次接触到尝试教学法。利用尝试教学法教学的方法观点鲜明,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邱老师强调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从尝试到讲解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而且在各个不同的阶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几位专家所做的报告使我亲身领略到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让我近距离的领略到每位教师的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名师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

青岛之行,不虚此行!这次学习,让我深深感悟到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朴实、扎实、求实;感受到教育专家和名师对语文的热情、激情;感受到他们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制定,对教学方法的慎重选择,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对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对学生发展的全面关注。他们的课堂教学,给我们传递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感谢学校领导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对我是一次提高,更是一次促进。同时,也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明白了自己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探索,完善自己,积淀教学经验,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说课观摩的心得体会篇5

4月13日至16日,我有幸参加学校精心组织的“北京市著名小学高效课堂”观摩学习活动。在为期四天的学习中,我带着一种敬仰和神秘的心态,和同事们一起认真聆听了六场精彩报告,观摩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北京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和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小学的生动、高效的课堂。通过学习,我零距离感受了名校、名师的教育风采,见识了先进教育理念的实际效果,对我而言则有深深的触动和震撼。在这里我和大家一块分享我本次学习的收获。

一、专家报告:思想引领,开阔视野

在几天的学习中,我认真聆听了六场专家报告,这六位专家都是北京市著名小学的校长,他们的教育观念非常先进,如果不是亲耳听到、亲眼所见,我根本不相信有这样理想化的教育。

首先,北京小学大兴分校校长张景浩教授,他提出“语文”是干什么的:“语”即说,“文”即写,语文的能力是什么?能说会写。他的观点简单明了,细想也确实是这样。他批判了目前社会上一些“似是而非”的教育观念,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他举出一些教学实例说明语文课堂上的疑惑,精彩之处往往是学生来解惑。再如,我们教育学生总是说“学习,学习,必须好好学”,实际上我们希望学生听自己的,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口袋,而没有关注到学习者本人。张校长提出四个转变:从“关注知识的传授”向“关注学生的发展”转变;从怎样“教教材”向怎样“用教材”转变;从注重“教”向注重“学”转变;从“传统教学”向“新理念教学”转变。四个注重:注重了学习过程,注重了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培养,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了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清华附小的窦桂梅校长做了《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专题报告。报告回忆了自己近30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历,总结了自己的三次教育思想超越,即从“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再到今天的“课程整合”。我觉得“聪慧”、“高尚”是窦桂梅的特色,也是清华附小的特色。首先,他们的孩子起点确实很高,百年老校优良的校风,再加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儿童是被尊重和理解的”、“儿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儿童成为他自己”,所以在清华附小,出现了一些非常了不起的孩子。

最令我感动和惊讶的要数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常丽华老师的一场精彩报告。该校是一所刚刚诞生的学校。自20xx年9月开学以来,就致力于“全课程”教育实验,从课程入手改变学校生态,让师生拥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年级是始业学段(开始学业的意思),老师们合作开发了始业课程。在120平方米的主题教室里,两个老师(主班和副班)包一个班,建立起了一个家一样的教室。每月一个主题,这些主题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到儿童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最后回到儿童对自己生命的理解,帮助儿童建构起一个懵懂而完整的世界。常老师用智慧影响着她的全班孩子,影响着她的学生家长,影响着一个个她触及到的家庭。她说,我坚信一个人每天见到的东西,就会成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在她看来,“教室”是个充满魔力的词语,教室就是师生的愿景,是决定每一个生命故事平庸还是精彩的舞台,是师生共同穿越的所有课程的总和,它包含了教育时所能想到的一切。常老师说:“因为新教育,我有一个朴素的理想:让每一个生命都在教室里开花,让每一个孩子能在清晨醒来时,对即将开始的一天充满期待和向往;让每一个孩子结束一天的学习回家时,能对教室充满留恋和不舍。”常丽华老师说:“心平气和,不抱怨,不浮躁,像一个农夫,静静地抵挡风雨,侍弄自己的班级,守住自己的教室,将自己的生命写入其中,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常丽华老师本人就是教育,每一句话从她口中娓娓道出,是那样自然又新鲜。不要说是孩子,就连大人听到这样的话语,感受那些可爱新奇而又有趣的想法和做法,又有谁愿意离开这个地方呢?

我想:常丽华老师的人生是绚烂的,但绚烂的背后一定有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与坚持。一个想法的背后是多少个不眠之夜,如诗如画的语言功低投射出常老师海量的阅读,使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必须加大自身的阅读,训练语言,才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及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自己必须把学生引进教材的趣味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