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是对过往的工作体会进行分析研究的重要文件,心得体会的写作是需要自己认真细致的回顾之前的工作情况,以下是28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袁隆平传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袁隆平传心得体会篇1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电影——《袁隆平》。这部电影里的主人公袁隆平,深深地感动了我,也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袁隆平是一所农业大学的老师,当时,人们没有食物,十分饥饿,于是,他为民造福,决心要研究出“杂交水稻”,可是,却遭到了崔主任,刘老师以及其他人的反对。他们不仅把袁隆平刚刚研究出来的水稻砸了,还在一个大雨如注的天气里,把所有的水稻连根拔起。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可袁隆平并没有灰心,并没有放弃,而是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从新开始新的研究。这永不放弃的竟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袁隆平说了这么一句话,也许,会让我永远铭刻在心,他这么说:“一万多年来,我们的祖先搞不成的事,我们也搞不成;外国人,同行,他们研究不出来,我们也研究不出来。从你们的教诲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放弃,那我很想问一问,那要我们这些学农也得干什么?我们就跟在外国人屁股后面怕不就行了吗?我不管你们怎么想,但是作为一个学农业的人,我觉得我有权利也有义务让这个地球上有限的土地,收获更多的粮食,让人类远离饥饿!自从我袁隆平做了这个‘杂交水稻’的梦之后,我就绝不放弃!”多么的感人!袁隆平为了人们不再被饥饿的恶魔威胁,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付出了自己所有的心血!袁隆平为了中国人不在被外国人冷嘲热讽,不管太阳升起,不管夕阳又落下,他走势泡在稻田里;不管春夏秋冬,不管风吹雨打,他没有一刻在休息!
平时我觉得自己还不错,但自从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才觉得我原来是那么渺小。四年级时,老师让大家写日记,一开始我很认真,每天都写,但坚持了两个月,就两三天写一次了,又过了一个月,我就彻底不写了。我没有像袁隆平那样坚持下去,没有持之以恒,而是半途而废,现在想想,多么的后悔呀!
是呀!我们要记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生命不息,我们就将继续追寻,为了梦想,永不停息!
袁隆平传心得体会篇2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袁隆平近年来,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
袁隆平传心得体会篇3
“让更多的人吃饱”袁隆平91岁离开。大师陨落,全世界哀悼。他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家的脊梁”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杰出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三系”杂交籼稻,成功开发了“两系”杂交水稻,建立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世界60%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是显著的,“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学术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和挫折。无论什么情况,他的身体里总是流淌着祖国和世界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里。他还在孜孜不倦的攀登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有很多疑惑、失败、挫折。他一直埋头苦干,不怕吃苦,闯出一片新天地。他的那句“科研怎么会失败?”一直激励着无数科学家参与游戏科学竞赛;他的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也不要怕别人说你不落俗套”一直激励着青年学生勇闯创新殿堂。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袁隆平传心得体会篇4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谁,一个能养活亿万中国人的男人。袁隆平领导的团队开发的杂交水稻拯救了很多人。这个本该受到大家尊重的英雄,却输给了这个逐渐扭曲的时代。
一个名为“ycy获得年度有影响力的中国表演艺术人物奖”的热搜在热搜列表中排名第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袁隆平爷爷因为买了两部华为手机被网友骂。一个是当红的交通明星,一个是为国奉献了大半辈子的英雄。掌声和鲜花来自令人愉快的“应得”和“应得”。一个被诅咒用自己的钱买了两部手机。虽然这两件事没有直接关系。但是真的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当今这个网络名人流量明星层出不穷的时代,无数人都为他们疯狂。一直盯着他们,给他们列清单,刷人气,吼其他粉丝。我不讨厌幸运的人,因为运气也是一种能力。但我认为,一个人运气好,就能获得“有影响力的中国人”的称号。然后,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影响中国。运气好?也许你说她在努力。是的,我们承认。但是她是以偶像的身份出道的,现在又拿了这个奖,那她肯定有大作了。能站起来的杰作。才配得上她现在被送去的高度。
不过,看看我们爷爷袁隆平。我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国家做贡献,但没有人关注或称赞我的所有成就。他们不知道袁隆平爷爷得了未来科技奖,也不在乎老人英语说得流利。他们甚至诅咒他。他们说袁隆平有别墅,豪车,两部华为手机。他贪财,变了,不会再为国家做好贡献了。在他们眼里,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一定很穷。不然就是贪财改了。
袁隆平传心得体会篇5
袁隆平先生的逝世,令国人悲痛欲绝。今晚观看了老先生同名电影,了解了老先生杂交稻选育经历,感悟颇深!袁先生既是农业领军的排头兵,又是农业推进的实干家。他立志让百姓吃饱,从实际出发、稳扎稳打,克服系列重大风险与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成功选育杂交水稻,惠及百姓。老先生目标宏伟,但为人处世却很朴素,生活简单,但心中始终装着人民!
袁老先生在环境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在没有杂交水稻成功经验的`背景下大胆探索、投石问路、从实践探索中求真知。我们作为一名农学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要以袁老先生为榜样,追逐老先生的梦想,紧紧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奋发图强、驰而不息为服务三农、造福百姓尽力!
本科生第三党支部的邬月新表示,在参与今晚学院组织观看《袁隆平》电影后,我被电影中袁隆平先生的故事深深打动,也感受到了他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自始至终坚定不移的信念。他耐得住寂寞,在十几年没有取得成果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对杂交稻的研究,搜寻野生稻可利用的种质资源。影片的最后,当袁隆平先生本人出镜、讲述他的“禾下乘凉”梦的时候,我真的看得热泪盈眶。同时,我也再一次思考自己选择农学专业的理由,这个专业还有更深沉的使命需要我们来传承,有更广阔的空间等待我们去探索。
袁隆平传心得体会篇6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
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传心得体会篇7
这天,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同学一起去阶梯教室观看《袁隆平》这部电视,看完这部电视,大家都深有感触。
片子主要讲了袁隆平在早稻常规品种实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一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而无杂的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的课堂上来。之后,他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从那时算起,袁隆平和助手整整花了6年时间,却仍没有达到他想要看到的成果,但他毫不气馁,吸取了这6年以来的教训,终于达到了他想要的成果。
看了这部片子,我想到了我自己;有一次,我做了很多作业,碰到了一道稍微有那么一丁点儿难的题目,我就去请教爸爸,不多考虑什么,但等爸爸做出来题目之后,我才发现这道题是多么的简单。以后我一定会多思考再请教。
袁隆平坚持不懈的精神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上,我会学习他,做一名和他一样的人。
袁隆平传心得体会篇8
提起袁隆平,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赫赫有名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确实,作为在世界上倍受尊重的“杂交水稻之父”,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作为农民兄弟眼中的“米菩萨”,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可谓是大功至伟。
然而,他对网民尊称他为“人民科学家”,却感到“诚惶诚恐、忐忑不安”,他谦虚地说:“‘人民科学家’谈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说什么家,我觉得农学家最合适。”
我想,仅从这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我们就足以感受到袁隆平的谦逊美德和人格魅力,令人敬佩,让人尊重。
常言道:“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越是沉穗的谷子,越是低下头。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些人喜欢张扬、高调。比如,表现在学习上,喜欢吹嘘自己的博学与能耐,看过几本薄书,就自诩饱学之士、满腹经纶;写过几则公开发表的小文,就自封著名诗人、作家。表现在工作上,喜欢凡事必称大,有的事还没有做,就开始说大话,刚刚干出一点成绩,便“拉长、吹大、垫高”,热衷于在媒体上“精心包装,隆重推出”。这种喜欢张扬的人,虽然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也许能慷一时之慨,开一时之怀,求一时之名,取得一时之利,但这种人往往行之不远,登之不高。而谦逊的人则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些,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做人行事,这才是成就大业的基点,是走向成功的长梯。
也许有人担心,谦逊的人,久而久之,会被人遗忘,终究会吃亏。其实不然。这些人、这些事或许一时难以广为人知,但当他们以踏踏实实的工作创造了业绩,以默默无闻的品格作出了贡献,名声自在众人心中。这正像袁隆平所说的,我是搞育种的。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尤其如此,不仅要知识多,而且要人品好,不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弘扬科学精神。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个是基本前提。如果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没有感情,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有了感情,才会为社会做一些事情、献一份爱心,这样你才会有欣慰感。
特别是谈到物质享受时,袁隆平认为,精神上要丰富一点,物质生活上则要看得淡一点。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在吃方面以清淡和卫生为贵,穿方面只要朴素大方就行了。少走弯路,少留遗憾,身心才会健康,心情才会愉快,事业才会做得长远。
由此可见,今天,我们正在全力建设和谐社会,最应大力弘扬的就是袁隆平这种谦逊美德,常怀一颗平常心,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个人的名利、进退、荣辱、都要看得淡一些,超脱一些,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越是成绩突出,越是贡献巨大,越是形势大好,越要保持忧患意识,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做到“自豪而不自满,昂扬而不张扬,务实而不浮躁”,始终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和一流的工作标准谋事尽责,多做贡献。如此,我们的工作才会大有起色,我们的事业才能更好地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