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是一个反复琢磨和修改的过程,能够培养我们的耐心和毅力,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袁隆平的作文参考8篇,感谢您的参阅。
袁隆平的作文篇1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小时吃饭总剩或米粒掉一桌子一地的时候,妈妈总是苦口婆心的教育我要节约粮食。妈妈还教会了我《悯农》这首诗,让我知道了一粒一粒米饭,是经过多少辛劳,才出现在我的面前的。就这样我知道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也改掉了剩饭掉饭的坏毛病。
在学校的“光盘行动中”中我做到了光盘小达人,老师还给我发了表扬信,鼓励我和同学们最节约粮食的带头人。在妈妈的故事中,老师的引领下,我知道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
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温饱问题一直是我们人类在努力解决的问题,历史上记载的一次次的饥荒事件深深刺痛着我们,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就是反映了近代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饥荒事件。
新中国成立之初,尽管政府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但由于底子太薄,很多地方依然要忍冻挨饿。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传统水稻产量低的问题,大大解决了我国粮食产量低的问题,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袁隆平爷爷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爷爷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杂交水稻的诞生,也历尽艰辛。一项试验,往往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袁隆平爷爷创建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世界粮食供给做出杰出贡献。就是这样一位热爱国家与人民的老人,为了解决我们的粮食问题,近90岁了,还兢兢业业奋斗在实验室稻田上。
他时刻关心着人民的生活,经常出入超市观看大米价格;他淡泊名利,把专利无私的奉献给国家;他生活朴实,在商场买三四十块钱的打折衣服。他不愧是“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实至名归。
2021年5月22日13:07分,一个让人悲痛的时刻,袁隆平爷爷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一日三餐,碗中粥温时,莫忘种稻人,愿闻稻花香,共筑乘凉梦。当我们坐上餐桌,享用可口饭菜的时候,我们要懂得珍惜每一颗粮食,这是对袁隆平爷爷最好的铭记。
袁隆平的作文篇2
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斯博士曾这样评价过他“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还给全世界带来了福音”。他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在湖南长沙开设了一片试验田。他忘记自己是知识分子,烈日炎炎的夏日,袁隆平在似火的骄阳下,哈着腰、一株株、一穗穗的辨认寻找他梦寐以求的混生在稻田里的雄性不育系。七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到田地里就像一个闷热的火炉,汗水流了一层又一层,在背上结了一层盐霜,皮肤晒得黑得透亮。每天拖着沉重的身躯回到工作所,助手叫他明天在家休息,他去。袁隆平说:“要不我们俩一起去,这样能快些找到雄性不育系。”他这样艰辛的到稻田工作,就年常年家在水田里不怕苦的农民都自叹不如。他的行动让人不解,很多农民兄弟都问他:“你个知识分子,月月有工资拿,每天讲讲课,做做实验多清闲啊。和农民一起吃这个苦;遭这个罪是为啥呢?”是啊,为什么呢?他们不知道,袁隆平心中藏着一个造福全人类的梦想,让人类战胜饥饿的梦想。每当这时,袁隆平都会手拿烟袋笑一笑,随即又钻进那一望无际的稻田里。
袁隆平就是这样安贫乐道,不惧困苦,不怕失落,他会从杂交水稻事业的每一个微小的进展中得到鼓励,得到灵感,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袁隆平的作文篇3
就像是做了一场梦,梦醒来的时候,他已经去了稻香四溢的另一个世界。
对于他的最初记忆,是在一次看电视节目,一位主持人眼含热泪地跟我们讲,作为中国人,天地君亲师,你们可以忘记和背叛,但谁都不能忘记袁隆平爷爷,谁也不能不尊敬袁隆平爷爷。
听老人说,中国上世纪60年代,在大饥荒中去世了很多人。我还听到身边很多人表达着对袁隆平爷爷的感谢,是他改变了中国的“粮食命运”,让许多中国农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甚至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种植粮食发生了改变。当听到袁爷爷去世的噩耗传来,人们简直不敢相信,一遍又一遍地为袁爷爷祈祷。
因为袁爷爷,中国人,不仅仅是不再饿肚子了,他们更加自信,更加勇敢!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袁爷爷,他是国家的英雄,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让不少国家免除饥饿的人。
国士无双,当是袁隆平爷爷,我辈幸福,当忆袁隆平爷爷。袁爷爷只是带着梦(禾河下乘凉梦,杂交水稻灌溉世界梦)的种子去了远方。
我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我会永远铭记袁爷爷,沿着他前进的道路走下去。有了袁爷爷的引领,我们会奋勇向前!
袁隆平的作文篇4
每个人都有自己崇拜的人,我也有一个,那就是被人们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爷爷。
在袁隆平小时候,他就明白了“民以食为天”。望着周围人们饿肚子,吃不饱。于是袁隆平爷爷就“发明”了杂交水稻,让每一个中国人吃上了饱饭。
袁隆平爷爷的生活很朴实。他原本可以享受养尊处优的生活,可他却没有这样。他生前的每一天,几乎都弯着腰、研究、照料杂交水稻。身上的衣服也是非常的廉价,可对于科技事业,他却毫不吝啬。袁老牺牲自己,却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提供了粮食。
袁隆平爷爷做的每一件事都为国家做了很大的贡献。他曾经还说过自己有一个梦想,就是能和助理一起坐在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的水稻下边乘凉,本来都已经可以实现了,他自己却逝世了。23日,人们排起了长达3千米的队伍,还有袁隆平的亲朋好友,从四面八方赶来,就为了送袁老最后一程。
袁隆平爷爷用自己的一生换取了世世代代人们美好的生活,他的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用自己的一生做贡献,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即使袁爷爷去世了,但我们只要看到水稻就能想起袁爷爷。
大家都说:我们对袁隆平爷爷最大的贡献就是好好吃饭,不浪费粮食。
袁隆平的作文篇5
突如其来的一个消息,袁隆平爷爷去世了。明明并不熟悉袁老,但是,袁爷爷的离去还是使我的心不由得颤抖了一下。
国士无双。
多少年才能再出一个袁老一样,只想着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为国家做出如此大贡献的人?
“我有两个愿望,一是禾下乘凉,二是全球覆盖杂交水稻。”
“袁爷爷还是放不下我们,等到大家都吃过米饭之后才离开。”
“一定是天上的米不够吃了,神仙们才来找袁隆平爷爷去给他们种水稻了。那爷爷种完水稻之后再回来好不好?”
“爷爷,我以后要好好吃饭,不浪费粮食。”
看完一则则新闻,我的心也越来越难受。而生物书上的袁爷爷正抱着水稻,和他背后的水稻,一起开心的笑。
爷爷在笑什么呢?
爷爷走的时候应该不遗憾吧?爷爷看着我们吃完午饭,看着全中国的人民都有饭吃了,应该会很开心吧?他为祖国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啊。爷爷的笑,一定不止是新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还因为更多的人能吃饱饭了吧?
爷爷,现在禾下还不能乘凉,那我们就要帮您实现愿望,您都这么辛苦了,那就歇一歇吧,我们一一定替您完成。到时候啊,您在天上看着我们就行了。
世间再无袁隆平。
倘若还有来世,爷爷继续培育杂交水稻好不好?
终会有一天,可以禾下乘凉,杂交水稻也可以遍布全球。袁爷爷一路走好!
袁隆平的作文篇6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
袁爷爷逝世的消息令我措不及防,狠狠地砸在了我的心上,悲痛不已。一瞬间愣住了,不知所措。望着眼前热气腾腾的米饭,想起了袁爷爷说过的话。他说:"一粒食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你年纪轻不知道,上个世纪的60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啊,大家都吃不饱饭哪,我都亲眼见过。”心头为之一震,眼泪夺眶而出。
袁爷爷临死前还关心着稻子的长势,他把自己的一生都报投入到杂交水稻之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端起的每一碗饭,饭碗里的水稻,那是袁隆平院士的心血,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北极星,喂饱了十几亿人。他把一生都投入到了杂交水稻之中,用自己的事业去拯救了整个国家,他是真正值得我们敬佩的人,他是我们的脊梁骨。
望着袁爷爷的照片,他脸颊上布满皱纹,眼角含着笑意,显得和蔼可亲。我的内心百感交集,是悲痛至极,是为之一振,交织在一起,脑海中想着这位可敬的老人。仍然是那位慈祥的老人,用自己的双手铸就了全中国,他是中国发展的奠基石。我们所没经历过的,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是袁老内心深处的痛苦,他知道,粮食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需求,所以,他把自己投入到了人民之中。
致敬袁爷爷,替我们负重前行,给了我们最好的生活。致敬袁爷爷,您用自己的双手让我们屹立这片土地。您来时,世间饿殍遍野;您走时,世间稻米满仓。禾下乘凉梦,十里稻花香!
江山思国士,人去稻田丰,袁爷爷千古……
袁隆平的作文篇7
5月22日,对于全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无比悲痛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07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消息传来,举国悲痛,全网尽是对袁隆平院士的哀悼与送别!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在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社会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的进步树立了丰碑!
当我深入了解袁隆平的事迹后,再一次瞻仰他的仪容,袁隆平爷爷,瘦瘦的身材,黝黑的皮肤,满脸皱纹,慈祥可亲的笑容,一副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然而在这朴素的外表下却有着无穷的智慧与力量,因为他的科技研究让中国老百姓实现了吃饱饭的梦想,在查阅袁隆平的视频资料时,袁隆平爷爷说过他曾做过一个梦,他梦见超级稻长得比高粱还要高。稻穗有扫帚那般大,谷粒儿就和花生粒一般大,风儿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和他的助手高兴地在水稻下乘凉!虽然这是他在梦境里出现的场景,但中国的每个人都该记得他的这个梦,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新一代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将会实现这个梦想。
一粒一饭,当思之不易,当我们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时,要懂得感恩,更要懂得珍惜。
袁隆平的作文篇8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了。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童年时光,几乎都是战争的威胁中度过的。那时的他为了活命,和家人一起到处逃难。
年幼的`他不懂,为什么我们中国要受欺辱?为什么我要东奔西走?为什么中国要忍受饥饿和贫穷?等到袁隆平高中毕业,一家子的生活算是稳定了,但在他的学业上,大家又一次犯了难。上了大学是好事,可是学啥?父亲的思想比较传统,希望儿子能通过上学走入仕途,升大官,赚大钱。可袁隆平不乐意呀,他不喜欢钱,偏偏喜欢花花草草。在袁隆平的心里,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才是自己的归宿,在别的孩子把赚钱当成理想时,他却对鲜花,绿草,果树有着异常的向往。而他也确实这么做了。1949年,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湖南农校任教。在那几年,他边教课边学习,不光给学生提问题,更喜欢给自己提问题。课堂外的他,经常埋头在田野间,去从实践中找答案。到了60年代,自然灾害来了,很多地方都闹起了饥荒,人们有的饿死,有的病死,就连袁隆平的身体也有些撑不住。
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他愁得连觉都睡不好。在当时,杂交水稻可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很多人都觉得袁隆平在痴人说梦,可他偏偏不服输——“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人民挨饿的景象就是他的动力,他迈开双腿奔走进田野,去寻找那从未有人见过的水稻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着大太阳,脚踩在烂泥里,弯着腰一点点地观察、寻找,后来他终于找到了,可这仅仅是第一步。实验,观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潜心研究了好几个春秋,他才使杂交水稻成为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