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返乡农民工事迹5篇

时间:2024-07-24 作者:dopmitopy

事迹是一种精神财富,可以传递正能量,没有结合实际所写的事迹材料都是妄言,28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优秀返乡农民工事迹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优秀返乡农民工事迹5篇

优秀返乡农民工事迹篇1

xxx,男,汉族,今年43岁,高中学历,家住佛坪县袁家庄镇黄家湾村。2010年10月,他带头创立了佛坪鑫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食用菌、木耳、香菇、平菇、猴头菇、天麻、猪苓和脱毒魔芋的制种、人工栽培及技术推广。2011年被汉中市农业局、汉中市科协授予“汉中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称号, 2016年被省农业厅认定为陕西省高级职业农民。

立足农村、寻找发展新模式

xxx高中毕业后,因家里经济情况较差,便毅然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回到祖祖辈辈生存的乡村里务农。他从1992年就开始从事食用菌生产,并在自家地里试验栽培,技术日益成熟。魔芋、香菇产业在当地发展很快,但由于缺乏技术时常腐烂、减产,给农户造成损失。2010年,xxx赶赴湖北学习魔芋组培育种、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控等先进技术,并和恩施州魔芋研究所达成协议,在本县上沙窝村建成140亩魔芋良种繁育基地,带头推广试点新品种、新技术大获丰收,栽培猴头菇试验也获得成功,当年10月又注册成立了鑫之塬魔芋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科学发展。2012年投资改造了现代化魔芋组培室一个,连栋温室720平方米、年产60万袋食用菌菌种厂一个、60吨保鲜库一个,建成全县最大的魔芋和食用菌研发、培育、生产、销售基地,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增量提质,个人年创收30多万元,带动当地群众科技致富,他领办的合作社也荣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注重学习、带动农村发展

2014年xxx通过培训考核被认定为汉中市中级职业农民。为帮助他坚定投资信心、增强投资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水平,县政府制定出台具体的激励措施和扶持政策;县农业局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合作社发展的扶持力度;县培育办建立包抓帮扶机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对他的生产进行跟踪服务指导,帮助解决生产难题、提升产业效益。同年,xxx参加了省农广校组织的高级职业农民培训。通过系统的技能岗位学习和经营管理知识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提升了境界,树立了现代大农业的理念。积累了更多宝贵的知识财富,理论知识、实践经验都有了进一步提高,更进一步增强了他带动一方百姓共同致富的才干。在培训学习的同时,结交了许多创业青年朋友,利用QQ群和微信进行交流,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拓宽了发展空间。

做一个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是xxx内心坚定的信念。2014年他所在的合作社发展魔芋栽培1000多亩,承担了佛坪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5.4万斤的魔芋良种供应任务。2015年,他领办的合作社现已发展会员300余户,合作社年产香菇10余吨、猪苓种子30万斤、魔芋1000万斤,在西安蔬菜批发市场和汉中市风景路蔬菜批发市场共设立3个直销点,实现年产值600多万元。通过自己的.基地厂房和冷库优势,对产品统一收购包装进行反季节销售,大大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同年11月成立佛坪县康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魔芋良种繁育、魔芋种植、食用菌、药用菌技术推广与销售。作为中国魔芋协会会员单位,以科技创新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思路,围绕全县魔芋产业发展,引进中国科学院老专家技术中心富硒魔芋栽培技术进行千亩示范种植,努力将魔芋产业打造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产业,全面促进佛坪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为当好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他为自己设定了更高的发展目标:一是建成一条年产100吨的魔芋深加工生产线,解决当地农户社员魔芋的销路,丰富市场农产品种类。二是打造佛坪地道农副产品山货品牌,统筹当地特色山货农副产品资源,构建电子交易平台,实现农户足不出户的销售渠道。

优秀返乡农民工事迹篇2

18岁,他离开家乡,踏上了求学之路;22岁,他走上社会,开始了谋生之路;26岁,他回到家乡,开启了创业之路。

当你走进长白山第一县——安图,步入安图县汇财生态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时,向你讲述大学生回乡创业的苦辣酸甜。

“不走寻常路”的创业抉择,让我在差别竞争和错位发展中抢得先机

2002年,我大学毕业。与其他同学一样,为了找工作曾到处参加招聘会。但是,要找一个能让自己一展才华的岗位谈何容易。三年间,我辗转几家电脑公司,奔波在高楼大厦之间。在就业和待业的反复波动中,常常使我思忖:人生的路有千万条,与其挤在城市里打工,不如回乡创业实践,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成不罢休”的创业意志,使我在积极探索和辛勤付出中勇立潮头

“创业可不是一首美妙的歌谣,时时伴随着艰涩、困难、挫折和风险。”2006年初,我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了蝇蛆养殖项目,并对这一新鲜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查阅资料和市场调查,确认这一项目前景看好。于是,我先后到河南郑州和吉林双河等地的蝇蛆养殖基地考察。通过考察,我意识到养殖蝇蛆绝非易事,不仅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且要整天与让人作呕的苍蝇、蝇蛆打交道。对于能否发展这个项目,我也曾面临大大的问号。但静下心来仔细琢磨,这是个没人愿干的“好”项目,越是没人愿干的越“钱”景广阔。

“看准的事就要干,干就干好!”当年3月,我东挪西借筹集资金,在距县城十多公里的长兴村建立了集蝇蛆繁育、饲料加工、蛋鸡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种鸡养殖基地。我边学边干,精心伺养。当我看到一只只苍蝇破蛹而出,似乎看到了成功的希望。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由于地域和气候等差异,种蝇陆续死亡,几近灭绝。几个月的辛勤努力,竟然竹篮打水一场空。面对这一结果,我几乎要崩溃了。阵痛之余,我仔细分析原因,问题在于技术环节。为此,我主动向有关专家、技术人员求教,购置蝇蛆养殖资料潜心研读,最终摸索出正确养殖方法,重新开始蝇蛆养殖基地建设。其间,我的创业举动得到团委、劳动、就业等部门的支持,推荐我参加syb培训,提高创业本领。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我终于养殖出白白胖胖的蝇蛆。为实现养蝇蛆、喂鸡、产蛋的目标,同年9月我引进2000只特种蛋鸡。为搞好养殖,我勤学习、请专家、找兽医,全身心地扑在养殖场。

“一波方平,一波又起。”闯过了饲养关,遇到了特色关。我发现用蝇蛆养殖蛋鸡做法并不少见,要想与众不同,必须研究饲料配方。安图是长白山药材大县,有丰富的药材资源,能否把中药材添加到饲料中呢?我随即搞起了试验,没成想大批蛋鸡死亡,解剖化验后发现是药材用量过大。几番试验之后,终于掌握了药材选料和添加份量,达到了用药材调节鸡体,提高鸡蛋营养成份的目的。2006年底,我精心培育的特种、优质、健康、生态的鸡蛋终于面市了,并受到专业人士和消费者的好评。这么好的鸡蛋如何包装,怎样打开市场?一个个问题又随之而来。基于“安图特产,安全特别”的想法,我给鸡蛋起名叫“安特”。名字起好了,下一步就是定包装,做广告,进市场。在包装制作上,起初做50枚普通包装,但是投放市场效果并不好,这种包装既不利于运输,也不利于提高产品档次。可是要做新包装需要4——5万元,在团县委、劳动局等部门的帮助下,我得到5万元小额贷款,委托专业公司设计、制作新款包装,推出10枚小包装、42枚礼品装和60枚精包装。多样化包装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生态鸡蛋销售量明显提高。随着市场的逐步打开,养殖规模也相应扩大。2007年9月和2008年7月,我又先后引进3000只和6000只鸡雏。为加强管理和节约成本,我在不断学习、提高技术的同时,购进了搅拌机、粉碎机,自制了清粪机和喂料机,如今饲养2万多只鸡,只要两人就可以轻松完成。

优秀返乡农民工事迹篇3

退休老人三冲茶叶创业年入1200万

本是到了享清福的年纪,家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的退休老人xxx却因为对家乡茶叶的一片深情,将一家濒临倒闭的茶叶公司接手过来。四年来,xxx四处奔走,找政府帮忙、到银行借贷,克服重重困难,奇迹般地把公司盘活了。

如今,xxx的三冲茶叶公司在隆林已是家喻户晓,因为该公司已拥有5000多亩的高山生态茶园,年产干茶100多吨,年收益1200多万元,成为了该县集种植、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退休老人不清闲 痴情茶叶首创业

开车从德峨镇政府出发,绕着盘山公路向三冲村方向行驶,十几分钟后,在山腰的一处,一栋富丽堂皇的建筑出现在记者眼前。记者本以为是一处旅游景点,没想到,这栋气派的建筑竟是隆林三冲茶叶公司的办公楼。在办公楼左前方,是生产加工车间,著名的三冲茶叶便是在这里加工的。

说起当初退休后为何还要创业,xxx告诉记者,是一份牵挂。原来,xxx在退休之前是一名乡镇干部,主抓当地的茶叶生产工作。“干了几十年,对原来主抓的隆林三冲茶叶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

三冲村海拔1680米,地势高峻,山岭连绵,峰峦起伏,溪流纵横,土壤肥沃,常年云雾缭绕,“晴时早晚遍山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素有“云雾三冲”之称。在这里,种植的茶叶因得益于地形和气候的优势,成为当地的一大农业特色。

1996年,由于市场的原因,原来经营三冲茶叶的那家企业业绩下滑,产品卖不出去,资金短缺,一些农户也申请退出。当时主抓三冲茶叶的xxx忧心忡忡。通过听取专家意见和自己反复思考,他建议企业采取统一收购农户茶叶、统一采集、统一管理、先囤货等方式,使得企业渡过难关。2005年7月,xxx退休。当乡镇领导询问他今后的打算时,他跟领导说,他想把那家三冲茶叶公司盘下来自己做。“很多人都私下议论开了,反对的声音很多,说我年纪一大把了,有福不好好享,尽瞎折腾。”

盘下三冲茶叶公司后,xxx每天都很忙:走基地、进车间、跑市场,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每次碰到熟人,他们都说,看你在公司忙里忙外,跑不停,哪里像退休的人哦!”

两起两落不灰心 力挽狂澜救公司

2007年,茶叶市场出现波动,普洱茶被炒得虚高,其他品牌的茶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三冲茶叶也不例外。

“茶叶卖不出去,大家都很灰心,不想做,想退出。”虽然自己也很着急,但看着大家低落的心情,xxx还是咬牙坚持,并逐一找员工谈话,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为了带动员工和农户的积极性,xxx创新了企业发展模式,成立茶叶合作社,将肥料免费供应给农户,待到茶叶收成时,按市场价收购。经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几乎濒临倒闭的三冲茶叶公司死而复生。

2009年,xxx的三冲茶叶再次面临危机:市场上疯狂抢购茶叶,提高茶叶价格,导致公司出现资金链断裂。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经营的公司又一次面临倒闭的危险,xxx这次是铁了心也要挽救。“不贷就死,贷了还有机会挽救,赌一把!”xxx称那次的路走得特别艰辛,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积蓄拿出来补进去,还找银行贷了20万元。“真的是把老本都赌上了,当时我的行为很多人都不理解,家人也反对,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几个月后,公司的效益重新好转起来,xxx心中那沉重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当时的压力是很大的,还好挺了过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xxx仍感慨不已。

两次的坚持,让xxx对三冲茶叶的感情更加深厚。他也特别感激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为此,他在做强做大公司的同时,也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带动三冲村的村民种植茶叶走上致富路。“我们跟农户签合同,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免费发放肥料,收购农户茶叶,请农户帮忙采摘茶叶,工钱一天100元。”xxx告诉记者,刚开始只有30多户加入,后来随着公司经济效益越来越好,信誉度越来越高,更多的农户加入到种茶行业。“到现在为止,已经有500多户加入。”

“现公司拥有5000多亩高山生态茶园,有524户农户种植茶叶,形成红、绿茶一系列产品的生产线,年产干茶100多万吨。去年,公司的总收入有1200多万元,今年的收入会更高些。”xxx说,隆林三冲茶叶现已经走出隆林,走出广西,卖到了广东、浙江、湖北、河北等地。

女承父业挑大梁 希望走出新天地

公司做大做强了,xxx开始思考今后公司的发展。“我现在年纪也大了,跑不动了,想找个接班人来替我管理公司。”xxx膝下一儿一女,本来他打算让儿子接班,但是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的儿子对此不感兴趣,于是他就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女儿身上。“我女儿陶思艺刚好是学商务的,算是专业对口。”xxx告诉记者,他女儿2011年毕业,毕业后就跟着他在公司学习。“她学得很快,两年的时间就懂了很多,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包装。”

2013年,陶思艺成为了公司的法人,对外营销全部由她负责。也就是在这一年,三冲茶叶“翅东”牌金毫红茶获得了第三届广西名优特“中心产品”金奖。在记者采访当天,陶思艺正从南宁准备上北京参加茶叶展销会。之后,记者电话采访了陶思艺。她告诉记者,她学的商务专业知识对她的帮助很大,此外,由于到各地进行营销,也使得她视野开阔了很多。“我想在父亲制定的公司发展模式上进行新的尝试和发展,走出新特色,让公司能够更好地发展。”

优秀返乡农民工事迹篇4

上世纪九十年代,跟周围的.年轻人一样,初中毕业后不久的汪云龙也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大都市的繁华给年轻气盛的汪云龙带来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他怀揣梦想和激情,一心要给自己闯出一番事业来,而现实的无奈使他不得不当起了建筑小工,每天起早贪黑,10多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可每月500多元的工资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面对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膀大腰圆的汪云龙,有些无从适应,渐渐有了退却的念头,住在低矮的工棚里,面对习习的江风和五彩斑斓的城市霓虹灯,汪云龙苦苦思索着,难道就这样回家?岂不让村里人笑话?由于常年与山为伍,形成了山里人特有的坚韧、朴实、勤劳等良好的禀性,正是因为这些优良品质使他能够直面人生坎坷。

面对创业的挫折,他不屈不挠,又重新振作起来。但他此时已有了新的打算,他暗暗告诫自己不能只为打工而打工,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从此王元龙边打工边学习边思考,主动去搜集一些有用的信息,切身的打工经历带给他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见识,是他日后创业宝贵的财富,更被他视为“人生中第一桶金”。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xx年,他发现处在大建设中的上海对建材的需求量大,建材的销路非常好,汪元龙抓住这一机遇,说干就干,于xx年开始尝试从家乡向上海贩运水泥,并尝到甜头,为他今后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精明的他在做稳水泥贩运业务的同时,将业务发展到批发水泥钢材。面对初步的成功,汪元龙并没有自足,更没有沾沾自喜,随着生意不断做大,他不断地寻求新的商机。

xx年,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与其兄弟汪元昌、汪根水合伙租赁了码头,从事运输、批发业务,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20xx年汪元龙创办了上海静塘建设材料有限公司,经过商海大潮的洗礼,汪云龙也从一个打工者变成了一名创业有成的企业主。

优秀返乡农民工事迹篇5

姚海定、男、布依族、1976年10月5日出生、中共党员、蔗香镇蔗香村计生协会会长、蔗香镇创业致富带头人。

每当火龙果开花挂果季节,蔗香公路低码头渡口,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沿路水泥桩上红、黄、白花相争艳,鳞形果球红沿线,这就是蔗香火龙果。

蔗香渡口路口100亩的火龙果是姚海定于2011年2月份引进种植示范基地。据了解姚海定1997年和村里的青年,一起南下广东打工,在东莞街口一家玩具厂打工,当时工厂效益不太好,薪水少,家里有老有小需要照顾,他寻思着打工不是他的出路,1999年他结束了打工生涯。两年后返乡,接着龙滩库区移民开始,家乡的拆迁有序地开展,几年后移民建房建好,家人安居乐业。他就开始寻思找发展致富路子,正当他寻思无路之时,恰逢省农科院到蔗香调研,并组织培训亚热带水果种植技术,姚海定第一个踊先报名,在培训期间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决定在码头路口处实施100亩火龙果种植示范。

培训结束,他就带着家人所有劳动力上山,砍草、挖坑整地,联系果苗,他坚信“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按老师教的种植技术程序逐一进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00亩的火龙果示范基地现在人们的眼前。不知情的过路人,看到码头公路上下,栽有整齐序的一根根水泥柱,不知有人在干啥?后经了解,才知道是蔗香姚海定在栽火龙果。

俗话说“种庄稼、三分种七分管“,为了确保示范成功,姚海定在地头建一个临时工棚,在果园内认真抓好管理,种耕除草,浇水施肥。夜间又作人工授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终于在2013年6月火龙果熟了,蔗香第一家火龙果开始上市。在当地,他的举动传为佳话。

从那时起,他带动村里的几家农户栽起了火龙果,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扶持越来越好,罗甸县有人来蔗香投资种植火龙果,有人在成立火龙果种植合作社,也有单户种植,他知道这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好机会,他坚定:只要肯学、肯想、肯干,致富小康不会是梦。蔗香的火龙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初步形成了一项新的产业,奔赴同步小康致富路,他是群众“领头雁”。

据统计,目前全镇共有5家种植合作社,有13家单户种植共计2350亩,年总产值1133万元,镇政府也把火龙果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