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眼泪观后感7篇

时间:2025-10-20 作者:Kris

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探讨影片中隐含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观后感是我们理解角色内心世界的重要工具,助于情感共鸣,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蓝眼泪观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蓝眼泪观后感7篇

蓝眼泪观后感篇1

周六晚8点,我准时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

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蓝眼泪观后感篇2

大家最关心的本周六央视1套20点的第二期《朗读者》会不会有杭州的镜头。这位制片透露,看过第一期的人都应该知道,片子前面会放朗读亭在不同城市的录制画面。第一期有北京和广州的朗读亭内的画面,第二期当然也会出现杭州的朗读者,至于哪几条朗读会被选中,外拍组也不知道。这得北京的后期编导定,不过留个悬念,不是也挺好吗?

朗读什么

这几天,我差不多每天来朗读亭这边,和编导也混了个脸熟。昨天一大早,我在微信上和节目组的编导小费说想体验一下朗读者的角色,她就提醒我:估计今天来的人会很多,排队很辛苦。我说:有点小紧张。她说:加油。

紧赶慢赶,上午10点,我到浙

图时,朗读亭前的队伍已经排成了一条钱塘江潮水一样的横线。尽管如此,我像很多人那样心存侥幸,想中午吃饭时人会不会少一点。根本不可能。12点半,我咬咬牙,排在了队伍最后面。

过了一刻钟,有个之前采访过的读者下午上班时间要到了,等不牢,就把位子转让给了我。我差点没乐出来,我一下子超过了17个人,大举进步,有种玩跳棋的快感。

编导小费走过来,和我聊了下,问我要朗读什么。我之前和她提过一嘴,想读一篇《跑步日记》。但中午吃汉堡时和一个朋友商量,又想读写给孩子的一首诗。犹豫不决,请小费帮忙看看。我想起小费是个马拉松爱好者,我说读跑步日记是不是更合适。她说:你不用考虑这些,只要问自己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小费大名费株株,是一名90后,但声音特别沉稳。她说在片场也得装着沉稳些,才压得住场子啊。小费昨天高兴地说:今天秩序很好,不用她操心排队的事,她可以四处走走,和人聊聊天,寻找好故事。从主持人董卿到编导小费,节目组都贯彻同一个宗旨,就是朗读者=朗读+人+故事+情感。

然后我看到有个穿红衣服的阿姨拉着小费在唠嗑。走近看,阿姨还热泪盈眶。年轻的小费的手则紧紧抓住阿姨胳膊肘那里的衣服。

我的排友

昨天虽然没下雨,但天还是阴的,风还是冷的。气象预报显示:室外气温5℃,北风二级。在冷风里站三个小时,绝对是种没法言说的体验。我吸取了前天在浙大受冻教训,出门时戴着厚厚的毛线帽,围了两圈羊绒围巾,裹得严严实实的,但还是感到了春寒的刺骨。

前后左右的排友(排队之友),大多都是90后,还有00后。队伍这个小小的空间,压缩了人际距离,也让不同的人开始了交流。

想开素食馆创业的文艺青年莫语(他说这个网名在莫言获诺奖前就叫开了),是个算内行的诗歌爱好者,能报出一连串喜欢的.诗人名字:金子美玲,海桑、北岛、辛波斯卡……他在周梦碟的两首诗《我选择》和《不怕冷的冷》之间纠结不已,他最后选的是《不怕冷的冷》,因为里面的诗句很应景:而冷是不怕冷的!

风度很好、戴着一顶圆礼帽的于阿姨,12点就来给读高中的女儿小周排队。一点多,小周来了。和她的谈话,我深深感到了代沟。小周一会儿要朗读的书叫 《十字弓》,作者是她的偶像:恒殊。我完全没听过这个名字。而小周不停地问我:姐姐,郭敬明的小说都拍电影了,为什么恒殊的作品没人拍?

我转过身,用手机查了下:恒殊,北京人,国内吸血鬼文化的奠基人,青年作家……小周凑过来问:姐姐,她是不是特别牛?

和我们排在一前一后的,还有一位七十多岁的奶奶,她给上小学的孙女排队,外面风大,她就让孙女去图书馆待着,自己一个人站在外面吹风。

还有一个年轻的妈妈,抱着三岁不到的女儿来朗读。女儿叫糖糖,这个妈妈就自己做了一本《糖诗》,里面仅有两首诗,也是糖糖目前会背的,一首是骆宾王的鹅鹅鹅,一首是王维的红豆生南国。

蓝眼泪观后感篇3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这段话,是董卿在央视将于2月18日晚开播的新节目《朗读者》里的一段自问自答。的确,现在有许多事情都已经是我们淡忘的了,比如写信,比如读诗,但是如今随着《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推出,让大家不禁有一种恍如隔世的久违之感,也产生了发自肺腑的共鸣。

说起“朗读”,似乎更像在讲故事,因为节目中会针对不同的,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节目希望呈现的是文字和个人情感的紧密结合。记者了解到,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在《朗读者》中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结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通过文字的朗读,观众也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据了解,《朗读者》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还有《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记者发现,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综艺节目就被网友形容为了“清流”。这些节目里没有娱乐搞笑,却并不严肃说教。除了《朗读者》,还有一些文化类的综艺节目,其实也值得一看。

蓝眼泪观后感篇4

这周四我们六年级去电影院观看了《5.12汶川不相信眼泪》这部电影。看后我感触很大,是什么让他们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去挽救同伴们的性命?当他们被救出来后,为什么总会说:“我还好,先救我的同学和老师吧!”是道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

我终生难忘那一幕:一个被压在废墟里名叫萧远的同学,身负重伤,手流了好多血,疼痛难忍,但他发现不远处有一瓶水,就用手去勾那瓶水。他知道,这瓶水是师生们的救命水,有了它,大家就可以多坚持一些时间,生就多了一线希望。萧远同学不顾个人的安危,不顾一切勾水瓶,尽管划破了自己的胳膊,也要将水分给同伴。最后他拿抹布撕碎后蘸上早已沾满泥土的水,终于救了师生的生命。

娥曼老师令人敬佩,地震发生时,她不顾自己的安危,全力抢救九(三)班的同学,谁还没有教室里,她就去指挥他们逃生。娥曼以自己的行动,给老师,也给同学树立了榜样。老师是文明火把的传递者,也是学生行为的楷模。我敬佩娥曼老师,假如能见到她,我要献一束美丽的鲜花给她。

同学们,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有许多感受,我为那些死于地震中的老师和同学感到惋惜;我为那些活下来的人们感到庆幸;我为地震中那些舍己救人的英雄们感到骄傲……

四川人是坚强的,我相信这次地震并不能使他们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也许5年、10年后,当你再去四川旅游时,你看到的不是一丝未变的四川,而是一个更美、更繁华、更昌盛的四川。四川不相信眼泪,他们只相信双手可以去创造明天的美好!

蓝眼泪观后感篇5

春节期间央视刚刚播毕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引爆全国观众对于中国诗词的热情后,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董卿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

此间一众娱乐综艺节目热闹上演之际,春节前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其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更是一举夺得实时收视冠军。此番,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朗读者》,在“热身”阶段便引发关注。

董卿曾介绍称,《朗读者》不是朗诵节目,不是语言节目,而是人生节目和情感节目,这里不仅有在各领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

昨晚首度“发声”的《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濮存昕感谢了一位医生,改变了他的命运。

濮存昕年少时曾患有腿疾,自尊心在小时候很强烈,他很盼望小学六年级快结束,离开这个学校,没人再叫他“濮瘸子”。没想到到了中学,“地不平”成了他的新外号。

以前濮存昕也会讲述他的这段经历,但是在《朗读者》中,他首次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人:荣国威医生。正是这位医生,帮助他扔掉了拐杖,让濮存昕拾起了自信。现在他可以骑马、打球、演戏,用更好的心态面对自己,都与和荣国威医生的遇见分不开。

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让观众深受启发。=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经典歌曲《匆匆》,充满了意境。以朗读和访谈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的组合,《朗读者》首期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董卿当制作人的开门红。

压轴出场的是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在现场与许先生娓娓互动,许渊冲道出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感动了观众。

蓝眼泪观后感篇6

作为《朗读者》节目播出后抵达的第一个城市,朗读亭在杭州迅速成为爆款,将杭州人民的朗读热情全数激发,引得媒体争相报道。浙江大学号发布关于朗读亭的文章也瞬间突破100000+的阅读量,可见朗读亭的备受追捧。

京杭运河畔,是朗读亭在杭州的第一站,一位大爷在亭前挥毫写意,洋洋洒洒写下“朗读亭”三个大字,引发路人围观。紧接着,朗读亭来到第二站杭州市图书馆,穿戏服的女子、外国留学生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朗读亭前驻足,其中,75岁的王佩英奶奶朗读了病床上老伴写的情书,走出亭子时,她泪流满面,在场的众人也纷纷为之动容。

前日,朗读亭移动到浙江大学站。这是朗读亭到杭州的第五天,当天寒风冷雨的恶劣天气状况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朗读亭的热度。源源不断的人撑着伞来到朗读亭前排队,仅从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朗读亭就已倾听了80多位朗读者的故事。他们中有浙大的学子,也有特地赶来的中、小学生,还有不同职业的人、不同年龄的人都聚集在这小小的朗读亭周围,渴望朗读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原定晚上十点的录制,也到接近零点时才录完最后一个朗读者。

一天下来,朗读亭已经收录了超过170位朗读者的朗读片段,连节目组的导演和摄像,都被杭州人民的这股热情和毅力吓到,表示:“今天我看到好多教授学者进亭子朗读,这种状况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很多人在冷风里排了几小时队,脸上还是笑呵呵的,这在别的城市也难以想象,没想到,杭州人为了朗读这件事,这么有恒心,有耐力。

本周末,朗读亭将会移动到浙江图书馆。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朗读亭,在其中朗读出自己的故事。

蓝眼泪观后感篇7

今天,我去了图书馆看了《512汶川不相信眼泪》,给我的感触很深。

五月十二日,是娥曼老师的生日,同学们为了给老师买蛋糕,没人都出六角钱。刚上课不久,地震马上发生了,整个校园都弥漫着恐惶的气味。教学楼很快塌了,上百名学生被压在废墟下,他们用尽一切方法存活了下来。

“我不想死!”多么震憾的声音!是啊,在这中危险的情况下,谁都想要好好地活下来。若在生死线徘徊,每个人都有十分强烈的求生欲望。虽然娥曼老师也十分恐惧,但她仍然激励同学,甚至在废墟中带动同学唱起《明天会更好》,这不就是在表达他们憧憬明天吗?

更加让我感动的是那次在废墟里的“衣巾接力”,一个同学发现了一个水壶,想要去把它拿过来,谁知水壶反而被打翻了,里面的水都流出来了。我心里为他们觉得惋惜:“连最后这点生的希望都倒翻了,太可怜了。”可是那位同学并没有灰心,他从自己衣服上扯下一块布,拿根竹竿把衣服伸到水壶旁,衣服浸满水,再把竹竿拿回来。其他人也把自己的衣服撕掉一块布,或是把身上的毛巾丢给那个同学,那个同学把所有的衣服、毛巾都浸湿了,再把它们放在竹竿上,通过每个同学将一条条衣巾传完。这简直是一场无与伦比的“接力赛”,传递的不是接力棒,不是衣巾,而是生的希望。

其实,我们在对受难者在废墟底下那坚强的意志力感到佩服之余,还应该更加地感谢在救灾第一现场的救援人员。他们不顾发生余震的危险,争分夺秒,和死神赛跑,挽救了多无辜弱小的生命啊!

5.12大地震击垮了我们那软弱的身体,却击垮不了我们那坚强的意志。天灾人祸总是避免不了的,关键是我们选择乐观地去面对它,寻找解决的方法,还是无助地去等待死亡呢?这一切,我们都应该好好地思考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