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老师》观后感优质7篇

时间:2025-10-18 作者:Kris

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观后感帮助我们反思个人经历与影片内容的共鸣与差异,以下是28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电影《老师》观后感优质7篇,供大家参考。

电影《老师》观后感优质7篇

电影《老师》观后感篇1

一部《老师·好》电影,笑里带泪看完,就如一道按钮,轻轻触碰,突然打开记忆的门,学校点点滴滴,在我脑海、眼前,幕幕浮现?

电影开场,一群活泼的学生就闯入了我们视线。立刻,电影的画面又切换到卷头发,涂口红,抽烟的各种顽皮的“猴子”们,甚至还有抗着斧头的“猴王”。他们的出现瞬间让班里沸腾。又不多时,一个带着眼镜,身穿浅绿色工作服的老师映入了我们视线。他一出场,展现着他的一招一式。各路小妖被他一一收服,就连最终的大boss也在一瞬间偃旗息鼓。最终,这群“皮猴”们,全都掌控在他的五指山间。跟随他的引领,奔向光明之路。

多么熟悉的片段,多么熟悉的场景。我的思绪瞬间拉回到近三年前。刚来新班时,前后左右环顾一圈,周围都是陌生的面孔,他们有的在谈话,有的在嬉笑,有的擦自我的桌子,有的甚至在打闹。我默默地坐在座位上,等待着老师的到来,当时的我,还很羞涩。可是这只是我成为猴王的表象。没过多久,我就和大家混了个脸熟,每个人的名字我都烂熟于心。

这正为我的修炼之路打下了基础。之后我便开始上课讲话,偷吃东西,打扑克,真的是无“恶”不做。班上的小猴子们也在我的影响之下,各各都法力惊人。正当我们洋洋得意之时,老班一法棍敲到了我们的头上,打了我们个措手不及。被一顿教训苦口婆心反复教诲之后,我最终决定改过自新,“重新做人”。慢慢的,我走上了西天取经的道路。眼看着初中一程,十万八千里的取经之路就要走到尽头,眼里的泪水却忍不住汩汩流下。

记忆里的那一张张笑脸,一次次流泪,一个个瞬间,都是我在取经之路上的满满收获。满满感动。感激妖怪们对我的历练,感激同伴们对我的帮忙,感激老师们对我的指引。感激我的青春有每一个你,和身边每一个您,让我的青春满满的都是回忆。有欢乐,有温暖,有累,有努力。即使这取经之路多么艰难,如果给我机会,我也愿再走一遍!

青春是那么的完美,留下了我们奋斗的足迹。

青青,将成为我难忘的回忆!因为,青春里,有每一天让我叫着“老师好”的您!还有携手奋斗,同伴的你!

电影《老师》观后感篇2

“看我干吗?我脸上有字吗?看书!”“你们真是我带过的最差的学生!”这样的声音时常萦绕在我门耳边,《老师好》这部电影仿佛又让我们重返童年,这些话语在我们耳边,变得温馨而又可爱。

影片中有一句话:不是我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是我最美好的时光。这句话出现在影前和结影,为我们开启了下面的故事,也为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影片中的老师,看似遥不可及,实际上,他就是我们身边,那个可爱的老师不正是我们的'老师吗?在课上是我们的监管;课下是我们的朋友。影片的前一半,演的是严厉老师和学生斗智斗勇的,调皮的学生和老师的关系非常的僵硬,但结尾,老师和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那个经常被同学们破坏的老师的自行车,也成了师生之间牢不可破的“防线”,所有的同学,都在不同时间对苗老师说了句“苗老师,谢谢您!”

看完电影我不禁想到我那群可爱迷人的老师们。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让人畏惧,在课下却像我们的第二个母亲。英语老师在课上十分严肃,课下却待我们如弟弟妹妹,语文老师、体育老师、政治老师、历史老师等等。

老师一个无比威严而又亲切的称呼,如今仍在我们身边回荡,无限的童年永远是老师在陪伴我们,他教会了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变得坚强,他永远不会肆意放纵我们,但他们给予我们的爱,永远不会比父母少。

?老师好》献给我们永远美丽的老师。

电影《老师》观后感篇3

这部电影,从其内容的实质,反映的是一位妥瑞氏综合症病人从其童年到其青年的一段生活经历,但给人的启示却是极其深远并沉痛的。电影它留给我们许多的想象空间,也给了观影者更多的启示。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身负有残缺的弱者,如何成为强者,又带动偌大的弱势群体,成为各自生命的主宰者。给我的启发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的角度,我们通过电影中主人公的'人生历程,看到了一个从受教者到施教者,如何的角色转换。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好以人为本、因人施教、不计得失、全心奉献的教学理念。在人生受到极大的挑战时,如何与命运抗争,与自己的合作伙伴,从对手到队友,从对抗到聚力,每一种的悲欢离合,其撕心裂肺的背后,总能让人感受到人性的魅力。我们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何尝不是每天都在为我们的幼儿做着无微不至的关爱行动。用我们加倍的努力来换得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嗝嗝老师的特殊病因,虽然在生活、工作中又遇到各种挫折,但她却做到了对孩子们的全方面的交融,她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跟着她的心一起跳跃,这是何等的不容易。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我觉得,只要我们与孩子们的心都在一起了,相信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人与人之间,要建立这样的信任,是何等的重要。

另外,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觉得,接纳每一位孩子比什么都重要。面对每一位不同的孩子,虽然其智商及情商都不会一样,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得对一些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产生歧视或偏见。往往这些小孩子需要我们工作者给予更多的关心与照顾。不能放弃每一个孩子,让人人都有受的权利。我们在校园大家庭里,每一个人都在感受到幼儿园老师带给他们的幸福与快乐,让每一位孩子都能成为校园的主人翁,给予他们足够大的舞台,让他们插上美丽的翅膀尽情飞翔。我们用心去给孩子们搭台,孩子们就会全力去演绎他们的美好未来。

最后,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应该要放低自己的架子,俯下身子来教学。我们基层教学一线的老师,不能有高高在上的骄傲情绪,不能目中无人,以上欺下。我们只有多与孩子们交流,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那么,我们的教学才是接地气的,才会有其鲜活的生命力。不懂得幼苗的特性的园丁,教不出优良的苗子。我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的理念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给幼苗施怎样的肥,浇多少量的水,我们都要掌握得当,不能盲目与冒进,否则教学工作都会出笑话及洋相,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所以,只有我们放下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臭架子,牢固树立"甘当孺子牛"的精神,那么我们的教学事业才会蒸蒸日上,我们的家长才会放心和安心。

电影《老师》观后感篇4

今天,学校组织观看了电影《老师好》,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影片。

影片《老师好》体现了三代老师的故事,苗宛秋在他老师的点拨下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多年后他又以自己的方式不知不觉影响着调皮学生王海。年代不同,但其中师生之间的情感内核却没有改变。

不过当八十年代我们的物质条件还没有那么丰富的时候,师生之间这种纯粹真挚的情感就显得尤为突出,而这也正是打动于谦老师并使他最终成为该片主演及监制的主要原因:“我们那个年代,大部分老师都和苗宛秋老师一样,把传道授业解惑、教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第一要义。”

这部电影真的是笑点与泪点同在,真的是一种值得,我不知道什么技术,什么情节,我只知道自己仿佛已经参与进去,不枉我丢弃实验来看一场。演员虽然都是新的,但是演技都挺在线的,不俗的青春片,感受到了爱。

老师的望其成才,学生的稚嫩抵抗,老师的求而不得,学生的为其努力,付出,感动,回报,并非刻意去想要得到回报,但是却随之而来,你可以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也可以说,这才是人本来的样子。

看完电影,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的不易,他们的离别,让我也仿佛看到了我实习结束后和学生的离别,我的泪便不知不觉落了下来。我会珍惜在这里的日子,努力做一个更好的老师!

电影《老师》观后感篇5

看完《嗝嗝老师》这部电影后很受感动和启发,主人公纳娜是一位患有雷图特综合征的女老师,受到旁人异样的眼光,这种天生的怪病从小就让她在说话时抽动,并伴有类似打嗝的怪声,就像电影开场,纳娜去求职的学校的面试官所说:她可能不适合当老师、教学生。她在成为老师前,被学校拒绝了很多次,我佩服她的毅力和勇气。

影片中的9f班只有14名学生,是附近城中村的孩子。由于原来学校的地皮成了现在学校的操场,这14名孩子也被划到这所著名的私立学校上学。而这个班,也是全校师生眼中的“差班”。9f班的学生断言:纳娜一天就得走人。这个9f班的学生为何这么狂?校工说奈娜是这个班过去7个月后的第8位班主任。说明平均一个班主任在9f班至多呆一个月。自从纳娜接了9f后,9f班里14个学生都很叛逆,开始时对纳娜并不认同出现各种恶作剧,纳娜通过调查知道了这些孩子的生活情况,经过努力终于得到学生的认同,9f班的学生第一次感受到被同等关注,最终取得好的成绩。

事实证明,纳娜是一个有方法、有水平的老师。她因材施教,从扔鸡蛋讲抛物线,从汽车三档比二档快讲物理的摩擦力,从烘焙变化讲化学,她让学生发挥所长,不怨天尤人。

影片让每一个身处逆境的人感受到希望和爱的力量,也看到教师职业的接力与传承、博爱与奉献。透过纳娜老师,让人明白,教书育人,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有启迪智慧,鼓舞志气。

电影《老师》观后感篇6

恰好看完朱曦老师课上推荐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一直想写点什么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朱曦老师推荐并赠票看了今晚的这场电影,我心中生发一念——选择做一名教师需要勇气,教学更需要勇气。今天我想就这部电影谈谈我观后的思悟。

当银幕渐渐暗去,奈娜老师教书生涯的传奇随着滚动的字幕逐渐地飘远了。我不知道这个故事圆满的结局里饱含着多少作者或导演理想主义的呼唤,但它也分明向我们悄声耳语着这世上千千万万所学校里有着这样幸运的孩子,一定也有畸变的的细菌在滋生感染。

嗝嗝老师因为患有妥瑞士综合征而不受控制地发出怪声,30多年来她一直饱受生活的玩弄和他人的嘲讽,在以有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立志成为教师后整整五年都找不到工作。我对她在求职中所面临的挫折并不抱有义愤填膺的感情,校方的顾虑的确是情有可原的,活泼好动、模仿性极强的学生们薄弱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不得不说现实教师求职中面临的歧视从身高到性别要更加严重。

我认为,我们的关注点应放在奈娜让人钦佩的勇气上——她成为一名教师的勇气、做好一名教师的勇气。我认为大多数教师们心中都曾燃着和正在燃放着信念的小小火苗,并希望积攒放出簇簇烟火,但毕竟现实不是理想的温室,曾经夜以继日高唱的颂歌都在一盆盆冷水后渐弱为梦中的呓语,能为了成为老师坚持整整五年的奈娜,能在面试中面对各种质疑还笑着证明自己能成为一个老师的她,最宝贵的就是这种贯彻信念的勇气。这种勇气于学生们而言是一种人格魅力,这也是陪伴了奈娜老师一生的“嗝嗝”给她的别样的礼物。

由于家庭处于社会底层而成为弱势群体的9f班学生,需要的或许正是这样一位与他们同一立场的并能与他们一起从逆境翻盘的老师。正是外界的不公正的对待让孩子们柔弱的内心长满自我防御的刺,他们的叛逆表现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反抗也是害怕接受自己的表现,是一种深到骨子里但怕触及灵魂的自卑。然而这所贵族学校的许多老师们由此戴上有色眼镜早早放弃了这一群群平民窟来的孩子,有些老师放不下自己高高的自尊和身段,认为孩子刺伤了他就要加倍报复回去从而加深师生之间的对立关系。随之他们教出来的部分学生为迎合老师的喜恶也会对这群同学产生抵触、厌恶和打压心理和行为。

奈娜向校长证明即使语言有缺陷她也能成为一名教师,有时候对于身体健全的人来说成为一名教师还要更简单一些,你只需要合理的履历、优雅的谈吐和面试里恰当的反应,然而更多学生需要的东西是入职要求里完全无法涵盖的。“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大多数教师满足于“教之以事”而没有下文了。

奈娜老师从第一节课就向孩子们展现了一种悦纳的姿态,她逐渐让学生们在周围嘲笑、歧视和敬而远之的态度之中得到了久违的信任和关怀。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奈娜也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教师。在传统教学观念统治的校园里敢于在教学场所、教学用具、教学手段等方面大胆创新,注重做中学的方法,注重结合生活实际的跨学科方法。且不说这种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孰优孰劣,但这确实是更适合这些孩子学习的方法和更适合奈娜老师教学的方法,她可以用更多的演示实操代替语言传授。但实际上从荧幕里跳到现实中又能有多少老师愿意或敢于为学生做这些尝试呢?

奈娜老师接纳自己不足和学生不足的勇气不仅没有影响她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反而树立起自己更坚实的自尊和充满魅力的形象。我对奈娜老师更多的是由衷的敬佩之感。

整个影片最令我动容的反而是瓦迪亚先生,他代表的或许正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所最感亲切的形象。他对一部分学生戴着有色眼镜并在多次的执迷不误后却向我们展现了身为一个教师的温暖的底线,在他得知真相后那一瞬间的表情给我最深的震撼和感动。导演似乎大声嚷着,你们认识的老师们可都不是什么坏人哦,虽然他们有些人可能有点迂腐,存在偏见。现实中有多少如瓦迪亚先生一般有勇气否定自己、改变自己的老师也未可知。

瓦迪亚先生说他认识到学生才是最难做的。而我觉得做老师还是更难的,这是由给教师们赋予的责任决定的,奈娜老师多少次叫着“未来”这两个字,没有勇气支撑之人怎么能在这份责任下行走呢?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有色眼镜是可怕的,但老师对学生的有色眼镜是可悲的,这可能最终使孩子们对自己产生怀疑,可能剥夺了他们今后的幸福人生。虽然这种有色眼镜在我们的学校里还是潜伏的、隐形的,但仍然需要奈娜老师这种教师勇气的灌注。他们需要的不是被告知那无法逾越的藩篱,而是敢在被别人不看好的时候坚持下去,这是幸福人生的途径。

电影《老师》观后感篇7

在上学的时候,教师带着我们一齐看了《小人国》这部纪录片的几个片段,那时候我们对芭学园很好奇,为什么跟平时的幼儿园不一样呢?

这么与众不一样的理念,孩子的生命状态也和身边的孩子不一样,这些在我心里留下了许多问号。

当我毕业实习来到黄山东方智能婴幼园时,我开始接触到了这个大的环境,接触到了这么多形形色色的孩子,我才感觉孩子的世界很奇妙,同时也很欢乐,我收获的也很多。

此刻重温这部纪录片,真的是有爱又刺激。

有一些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镜头,比如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很多的男孩子在一齐玩耍,最终由一个小男孩提出大家一齐来玩踢足球,教师们也参与其中,而教师扮演的主角是裁判,刚开始大家玩得很好,也很开心,可是没过多久,问题就出现了。

在足球比赛中是只能用脚来完成比赛的,不能用手,用手的话就属于犯规行为,刚开始提议玩足球的那个小朋友,无意间用手碰到了足球,导致足球进了球门,而教师呢就判这一分无效,就在这时呢,小朋友们就异常不服气,他们觉得踢足球是能够用手的,他们觉得教师不公平,开始有了情绪,朝教师怒吼以表达自我的愤怒。

可是这个时候呢,教师并没有被他的情绪所影响,而是蹲下来,温柔对着小男孩讲着足球规则,可是正在气头的孩子根本听不进去,他觉得教师在骗他,导致情绪越来越大,可是教师呢,依旧十分有耐心的在身边,一遍又一遍讲着足球规则,耐心开导。之后,小男孩的情绪慢慢冷静下来。

这样一个镜头让我想到了我自我。刚入园时,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怎样办呢?我肯定不会这么有耐心,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我们并不能真的耐下性子来去跟孩子慢慢说,或许会因为这样一件事情,成人的情绪会比孩子更大。

可是那时候,有人就告诉我,当你实在忍不了时,就选择一个人去静一会。

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让我成长明白了很多。以至于到此刻,我能很好地处理自我的情绪。当孩子有情绪时,我也会去耐心引导,因为我明白孩子的情绪都是当下的,并且孩子有很强的捕捉本事,他们能很快很正确地捕捉我们的情绪,所以我们需要做得是帮忙孩子去冷静。

在这样一个镜头里,教师的主角选择就十分好,既没有打扰到孩子,又作为了孩子很好的引领者,作为家长,现实生活里或许你的选择有时会不正确,我们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为孩子想。

如果孩子犯错了,你可能会很严厉地去批评他,如果孩子的想法和我们不一样,你可能会让孩子的想法强行与自我统一。

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这些“错误”去铺垫的,多去看见孩子,去听听孩子,去给予他们一些能给自我选择的机会,去做孩子的引导者。

让我比较深刻的还有里面的一个小男孩叫池亦洋,他在幼儿园总是会欺负人,骂人,打人,不懂礼貌,不遵守规则等。

可是,幼儿园的教师并没有给孩子贴上这样的标签,应对这样有问题的儿童,教师并没有所以发脾气,也没有所以而放弃他,而是耐心地告诉他我们应当怎样做,如何去做,教师发现了他的闪光点。

比如他会像大哥哥一样带着小朋友们玩,也会像教师一样为小朋友解决矛盾,最终还变成了教师的小帮手,这样的事情就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孩子做了一件事就判定他是个怎样的人,对于这样有行为问题的孩子,我们要用有效的办法去引导去告知。

很多成人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他们会因为孩子打人就给孩子贴上喜欢打人的标签,那请问在孩子出现这一行为的时候,成人是选择视而不见?还是指责?还是去帮忙孩子解决呢?

孩子是需要成人去引导的,比如“不”的问题,我们如果每次遇到这种事情就对孩子说:你不能这样,你不能打人······可是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呢?

孩子并没有关注到那个“不”,而是关注到那个“打人”。

其实在我刚踏上这条路的时候我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那个时候明白的还不是很多,有一次看到一个小朋友走过去,故意把垃圾丢在地上,我就直接来到那个小朋友的面前,对她说:“你不能够把垃圾丢在地上。”

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小朋友的表情是懵的,之后我才明白其实我这样说效果不大,之后尝试着换了一句话,当我看见这样的事情时,我就会说:“你能够把垃圾丢在垃圾桶里。”

一句简单的话涵盖了两个意思,一个是垃圾不能够丢在地上,一个是垃圾要丢进垃圾桶。这就是智慧啊,我们直接告诉孩子能够怎样做要比不能这样好太多太多。

其实整个纪录片下来,让我最感动的是大李教师的爱,是那么的无微不至,不管是对淘气的孩子,还是对待听话的孩子,大李教师都是一视同仁。

当遇到小朋友们做错事,大李教师会很耐心地告诉孩子我们应当怎样做,而不是去指出孩子错误,或者直接去责骂惩罚孩子。

可是这样的耐心又不等于放纵,当孩子不遵守规时,她会要求孩子必须要遵守规则,增强孩子的职责心。

育儿道路很漫长,不仅仅是对孩子,其实对成人来说也是一个考验,在这样一条路上,成人所承担的主角十分重要,孩子在我们的保护和引导下成长,生活。对于成人来说,成人所要求孩子要做到的,首先自我要先做到,这样才有说服力,孩子才会去认真地做。

孩子是脚,是鞋。

我们要找到适宜的方法去对待孩子,对于孩子要因材施教。如果孩子不适应我们的话,那这样一句话就是空话,这要求每一个成人都有一颗善良的爱心。

相信在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下,我工作会变得越来越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