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入殓师的观后感7篇

时间:2024-03-11 作者:Anonyme

观后感的写作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电影带给我们的启示,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观影体验传递给他人,引发更多的共鸣和讨论,以下是28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电影入殓师的观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电影入殓师的观后感7篇

电影入殓师的观后感篇1

父母离异,年轻的你靠一把破旧的大提琴打拼,可在你咬牙借了重金换了一把提琴的第二天,乐团因收益不好而解散,你愣在原地很久最后沮丧的离去。

你又去了下一个工作地点面试,在了解是做入殓师之后你犹豫了,但因为优厚的报酬接受了这份工作。第一个接手的是一具已经腐烂一些的尸体,你的脸色发白,双手颤抖,对生命的逝去感到恐惧。那天回到家饭也没吃得下。夜里,你爬起床拿出小时候用过的已经生锈的提琴,却发现里面有一个包裹着的石头,石头很大,光滑。突然唤起了你从来都不愿回想的记忆,你拉着提琴,闭着眼睛回忆,在河边的沙地父亲捡起一块石头给你,却记不起父亲的样子。母亲在你还在国外时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这么多年,连母亲最后一面也没有见,你无法原谅自己,也无法原谅犯了错离开的父亲。

你怀着对母亲的歉疚为一个个死者入殓,温柔地对待每一个遗体,把他们打扮的干净美丽。渐渐地你爱上了这个工作,在温柔的妻子苦心恳求你放弃时,你拒绝了,妻子离开了家。你去社长那里打算辞职,但听到了社长自老伴死后便从事这项工作之后又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你还是没有放弃。

终于在不久的一天,妻子回来了,并告诉你她有了身孕,在给澡堂的老夫人入殓时,妻子静静地看着,最终,她理解了你的工作是神圣的,鼓励并支持你。

一个宁静的早晨,一封信件送到了家里,信中告诉你,你的父亲去世了,你被劝说后,愿意去见父亲的最后一面,却得知父亲在离婚后独身一人,从未过上幸福的生活。你颤抖着手给父亲擦拭、化妆,发现父亲放在胸前的右手紧握着,当你舒展开他的手时,一颗石头滚落下来,小小的,但却比小时候得到的石头圆滑的多。你最终还是原谅了父亲,将滚落的石子放在妻子微隆起的小腹上,这是爱在传递。

记得在你回到乡下母亲留下的屋子的那个冬天,你说:在我记忆里这里的冬天,从来都没有这么寒冷。可现在已冰雪消融。你亲手送走了你的父亲,可你改变了从前对死者的悲观。死亡,那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就像那个同样送走了一个个死者的老人说的那样:死亡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然后走向下一程。

那颗冰冷却温暖的石头,是超越生死的爱。

电影入殓师的观后感篇2

感同身受过的才是最真实的,精彩绝伦的未必真的想要,每个人都想要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轻松自在的工作,那样或许每天都不累,会轻轻松松的度过一生,难道没有痛苦和烦恼的羁绊,人就会豁达吗,就会真正快乐吗?

这种想法的人是否真的看清人生,有待考证,至少我觉得是不完整的,事事尽善尽美显然是自欺欺人,美和不美是应运而生的,是无法分割的。而入殓师的人生在众人眼里是充满黑暗的,可是小林大悟坚持着每天认真的完成他的工作,每天遇到的人都不同,他从中能感受到人性的悲哀,人情的冷淡,可更多的是人走到最后一刻对世间的留恋,真正的明白了活着的价值,尸体是这个世间最珍贵的遗物,没有比这更神圣的东西了。

当社长带小林大悟去收拾尸体,尸变的味道简直让人无法呼吸,小林努力的让自己镇静,可是实在受不了那种气味,可是社长还是正常的处理尸体,社长对待每个客人都一样,当时我就觉得社长很神奇,或许他已经种习惯,若不是喜欢和热爱工作的基础上,怎会变得习惯,变得自然。

他真的用心和信念对待那些逝去的人,送走他们最后一程;开始还是很不理解,为什么人已经死了,还要为他们打扮,不觉得脏吗,死去的人已经没有价值了,直接火化就好了,有没有灵魂不重要,可是肉体的确是污垢不堪的,看了入殓师,才恍然大悟,人一尘不染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干干净净的离开这里,轻轻的来,轻轻的走,不带走一片云彩。

影片中有作者拉小提琴的一幕,那时天和地仿佛融为一体,都沉寂在作者的琴声中,作者本来是一个琴手,他可以选择成为入殓师,也可以重新找工作,在矛盾和犹豫中,他开始了,他自己觉得选择对了,当她的妻子恳求他放弃这个工作,他没有妥协,他坚持着自己的态度,他觉得这才是他想要的人生,以前的不是不好,只是自己总是随着大流走,别人或许真的喜欢,可是自己持着一种安逸的生活,真的没有什么留恋,相比之下,什么有价值,小林做出了选择,也一直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当没看这个影片时,总觉得主人公是老人,或是中年人,没想到是年轻人,一个年轻人都能把事情看得如此透彻,把这种工作看得那么神圣,的确发人深思,让沉睡在梦里的人好好想想自己存在的价值,活着的意义。

最后,让我们深切讨论一个话题,人生的意义,是活着,是肆无忌惮的活着,还是死了,一了百了的死去,活着的人要好好的活着,死了的人已经永世长眠,就算充满灵魂的寄托,也是一种心魔作祟罢了,活着就要好好的活,要对得起上帝赋予的生命,要珍爱健康,就算自己再怎么愤世嫉俗,再怎么生无可恋,也必须坚强的活着,若是我们不快乐,不要难过,更不要气馁,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快乐的日子将要来临,不过生活还是要靠自己调节,千万不敢成为命运的奴隶,不然自己总是给自己编制一些谎言,即使不快乐,我们一定要坚信自己会过的更好,自己要努力让自己快乐起来,只有坚强的人才能获得一切,只有坚强的人才能认知一切,只有坚强的人才能真正站起来,活着才是一种享受,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死亡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活着,最可怕的是自己的消极态度,人的信念能战胜一切,也可以打败一切,最恐惧的是明明知道自己是活着的,却假象自己已经驾鹤西去了,这可不是神游天地,而是内心世界的不真实,是反叛的世界观,是虚拟的价值论,是极其错误的,这种想法不科学,我们真的要不起,若是内心世界的原因,一定要重新树立信念,重新领悟人生。

记得一句,那里错了就从那里改过,不然自己永远无法说服自己,永远无法打败自己,认识到问题解决问题,是最原始的途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我们不要祈求上天的眷顾,上天的怜悯,老实告诉你,没有上天,更没有什么恩赐,只是自己的无暇想象,自己推脱的众多借口,有时不禁的问自己,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最终能否找到自己的价值,让生命不在困顿和抑郁中丧失,让念想不在无谓中消失,每个人都在寻找着梦的彼岸,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一晃而过,不要走到生命的尽头才明了世间的尔虞我诈,不要让悔恨充实着内心,不要等到生命的终结才发现生命的绿洲,才恍然大悟,自己竟没活够,倘若再给世人一次机会,他会更珍惜自己的生命和逝去的年华,可惜已经晚了,生命最珍贵的地方就是它无法重新来过。

如果每个人都那么患得患失,他肯定会错过花季,错过他最美好的年华,人一生会错过很多美好的东西,即使你正视每一天,你会获知未来的每份惊喜,但你无法夺走生命里本身的不完整,和不完美,每个人都有残缺,都不会尽善尽美,因为我们不是圣人,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在不损害和破坏别人的前提下,也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友善与人处事。

是的,或许是平淡的,默默无闻的,可更多的是勤勤恳恳,是人最真实的一面,也是最有价值的一面,感恩生命,感怀内心世界,感动全人类,人生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勇敢的面对挑战,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挑战自我,勇于开拓创新,不管面对的问题多困难,都要拿出十足的精神,和无限的激情,只因我们实实在在的活着;不要懊恼人生,批判世界,对世界充满仇恨,对人生已经冷淡,永远牢记,世界没有抛弃你,你无须背离这个世界,只有拥抱梦想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只有心存感恩,才能让你的人生旅程充满笑语,最后,由衷的希望众人能像小林大悟一样,真正的找到了活着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憧憬着未来的生活,怀抱大地,妻子陪伴,音乐声息,简直无与伦比。

让生命在死后延续,让大地在沉静后平息,让记忆在瞬间唤醒,让死者在世间存留下最后的足迹;这正是入殓师不为人知的工作,是伟大的,是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去做的,是无比高尚的。每个人都会死去,死是很正常的事,谁都会经历,而每个人死亡的原因不同,或生病,或被杀,说起来,我们只是淡淡一谈,谁会深究,谁曾真正见过死人的仪态,想必只有入殓师,他们的工作是神圣的,是不容污蔑的。

主人公(大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做起这份工作,在没接触工作前,根本不能体会那种恐惧的感觉,随后真正了解了这个工作的性质,才认识到以前的恐惧都是假象,是不真实的;在从事入殓师的过程中,看到了形形色色的死亡面孔,他们有着各式各样的遭遇。

生命的意义也是如此,不是你觉得它伟大就伟大,而是做一些能够真正帮到别人,别人觉得低贱,而我们仍然坚持做的事,当走到生命的尽头,我们彼此都是一样的,生;不求生的荣耀,死;也不愿死的凄凉,死是生的延续,死亡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任何人的死亡都会对其他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令人无法抗拒,那些逝去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入殓师送他们走完人生旅途中的最后一程,让那些已经冰冷的身体再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这也种工作在别人看来,是无比低贱,恐惧,伤感的。

可从另一方面它也是值得众人深思的,若不是内心的真诚,善良,怎会喜欢上此工作,怎会从工作中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最宝贵的东西只有真正用心体会过,才会获知其中的美妙,死亡是个单纯的窗口,它关上这扇门,便会开启那扇窗,而我们平常人只是看到这个世界的种种,却没感悟那个世界的存在,年轻的人们目睹生命的时候会否像入殓师小林大悟那样悄无声息地痛苦,这种痛苦能否最终得到良好的正视,继而阐述真正的生命应该充满着热情,充满着奉献,有理解的渴望,有交流的诚心。

凭心而论,我们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把自己拘泥在自己设定的牢笼里,活着整天说自己怎么不快乐,怎么痛苦,想逃脱,却始终逃不出来,因为一开始我们就错了,不应该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我们应该从生命,从大家的角度看待事情,看待人生,是的,不可否认,会难过,会失落,会长歌,可那些事真实存在的,不是假象,更不是虚设,这才是我们要的人生,生的激情,死的平静,而入殓师正向我们阐释着这层境界,他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从开始的伤心欲绝,到最后的处之泰然,不是他的麻木,没有感情,而是他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新呼吸,体会了人生的真谛。

一开始,我是这样感悟人生的,“来时欢喜去时悲,不如不来也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看了入殓师这部影片,我开始否定自己以前对待人生的态度,存在了就是存在了,这个世界没有想当然,上帝赐予你生命,你就要怀着一种感恩的态度对待人生,不管是喜是悲,都是我们必须经历的,我们没有选择生的权利,可我们能决定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妻子的不理解,到最后妻子和他一起去面对,刚开始真搞不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解和支持,至少我觉得是当事人的麻木,可事实并非如此,妻子看着丈夫为死去的人穿衣打扮,那么熟练的动作,那么镇定的眼神,她明白了,那是神圣的,这个工作是那么美好,那么有价值,(主人公)会一直坚持着,热爱着自己的工作,在美好而神圣的工作中获得新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7篇《日本电影《入殓师》观后感》,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电影入殓师的观后感篇3

影片的主题是沉重的,再加上名字带着些许的恐怖色彩,会让人误以为片子过于阴暗沉重。但事实上,片子一直以暖色调为主,所有的入殓仪式全部都是暖色调的橘色,用东方传统的黄色系衬托出入殓仪式的神圣。

影片的剪辑节奏比较平缓,慢节奏的进行,有利于影片主题——生命与死亡的表达。在重要情节的剪辑上,多次运用了叠画、渐入淡出,再搭配着宏大优美的音乐,合适的配乐,干净的画面,淡淡的风格,让影片给予观众一种温暖却带有些许哀伤的感觉。

影片的音乐是一大亮点。音乐虽宏大、哀伤却带有丝丝暖意。音乐在影片中贯穿始终,对于影片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影片的气氛起了很好的烘托。比如,在大悟的妻子美香离开家之后,大悟和社长以及女职员在一起庆祝圣诞节的时候,大悟用大提琴演奏的乐曲,中间穿插着大悟帮人入殓的镜头,更衬托出入殓这个仪式的神圣和入殓师这个职业的光辉。

影片的台词比较少,更多的时候是用镜头告诉观众导演想说的。给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的空间。比如说在美香无法理解大悟的职业愤然离开之后,影片没有让大悟用旁白或者台词来表达自己对于入殓师这个职业的理解,而是用笑着送别奶奶的一家、喜爱棒球小男孩的离去和带着无数的吻离开的老爷爷,穿插着大悟在空旷的田野里演奏大提琴的镜头来表达入殓师这个职业带给人们的是安慰的旅途和新的生命的`开始。

影片采用插叙的叙事方法,一开始就直接是小林大悟从东京回到乡下两个月以后,他和社长在大雾中开车去工作。影片开门见山的直接引入了入殓的过程,入殓师熟练、精细、井井有条、训练有素的动作,以及那专注、一丝不苟的眼神,全都体现出对逝者的尊重。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景象已经不仅仅是一场仪式,而是一场精彩艺术的表演。在这之后,影片的名字出现,淡出的效果直接切入了更为宏大的交响乐演出,与开头那场入殓的表演交相辉映。之后影片开始顺序发展,从小林大悟的失业到和妻子回到家乡,再到大悟误入了入殓师的行业,期间穿插着大悟和他父亲的故事,将观众一步步带入对生与死的思考中。影片也从这里进入了与追溯和死亡相关的情境,那种宁静的调子也就此展开,很平稳柔软的安宁,伴随低沉悠扬的大提琴声,与浓烈的悲伤并无关联,更不会有恐惧。

影片的主线是大提琴和那颗小石头。影片从开始就是大悟在一场音乐会上演奏大提琴,最后乐团解散了,大悟回到乡下,从事了自己和别人都接受不了的工作后,他用演奏大提琴来缓解自己心中的抑郁,并通过演奏小时候的大提琴引出了另外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石头。在音乐声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的过去,慈爱的母亲和看不清相貌的父亲。第二次大提琴出现是在妻子走后,他和社长在一起吃饭,给社长和女工作人员演奏。这一次也是影片的高潮,也是转折。在音乐声中,社长和女工作人员开始了对自己生命的思考。在整部影片中,反复出现主人公在旷野里拉琴的景象,音乐听起来忧伤,平缓,但有一种大气。

而那个石头是在记忆里和父亲交换的。大悟给父亲的是一颗小鹅卵石,父亲回给的则是一块较大的石头,就是回家后他拿出大提琴后看到包着的那一块。在影片后面,他和妻子一起到河边散步,他捡了一块小鹅卵石给妻子,说不同的石头代表不同的感觉,圆溜溜的代表平静,还说父亲答应自己每年给自己一颗,但只给了他一颗就和家里的服务员私奔了。最后给父亲入殓时,他艰难掰开父亲手指,指尖滑落了那颗大悟给父亲的小石头。大悟小心的给父亲刮了胡子,在泪水里终于记起了父亲的面容——父亲给他石头的那个景象。当亲人送别的时候,妻子递过石头,大悟握住了妻子的手,将石头贴在妻子怀孕的肚子上,那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也算是未曾谋面的孙子对自己爷爷的告别。

小林大悟:原本希望在乐团有一番作为,甚至花费大价钱买了最好的大提琴,可是命运却不给予他继续留在舞台上的权利——乐团解散。人到中年且琴艺不佳的小林大悟只得携妻子回到家乡。为了生计,他接受了入殓师的工作。大悟经历了开始时的胆怯,后来慢慢从旁学习领悟,而后由于妻子的反对曾想退却,但最终坚持了下来,认定了入殓师这份工作。很喜欢男主角在工作时的那种专注且执着的眼神,这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告慰。

主人公大悟是一个孝顺、有责任心、坚持的人。他对于自己因为在国外而没能见到最后一面的母亲,还是曾经犯过错误他一直无法原谅的父亲,他的爱始终深沉而悠久。对于妻子,他努力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为了生活能好一些,努力去找工作。面对妻子对入殓师工作与自己的理解不同时,他很难过,甚至打算为了妻子放弃自己的工作,他做到了一个男人对于妻子的爱与责任。面对入殓师这份普通人无法理解与接受的工作,他却在一次次面对神圣的入殓仪式的过程中,深深地爱上了这份工作。对于朋友和妻子的反对,他想过放弃,但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

小林美香:是一个传统的日本女性,以男人的一切为自己的归属,只要丈夫决定的事情,不管自己是高兴还是悲伤,却都能大力支持。面对丈夫入殓师的工作,这个传统的女性,第一次表现出了对丈夫的不满,她不能接受丈夫的工作,他怒然离家。从澡堂老板娘到大悟父亲的入殓仪式上,这个传统的女性,理解了丈夫,明白了入殓工作的神圣,最后那句“我的丈夫是入殓师”是他对丈夫义无反顾的支持的最好表达。

佐佐木:这是一个像哲人一样的老人,他从妻子离开的时候开始从事入殓师的职业,他总在大悟困惑或者想要放弃的时候,用自己的行动或者简单的几句话点醒梦中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让大悟明白了入殓师的神圣和光辉。

主题

通过死亡这个永恒的话题,来向我们诉说生命和死亡之间并不是对立的,他们是一种延续,一种爱和希望的延续。那奋力上游的鱼儿正是为了产下后代,延续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种族,哪怕是要付出死亡的代价,死,或许是一条生命的结束,但,却是新生命的开始。还有那放在美香肚子上的小石头,那是对父亲的原谅,也是对父亲的告慰,大悟父亲的生命终结了,可是他的血脉仍旧在延续,他对儿子的爱,也在延续。

就像影片中所说的一样:死,也许是一扇门;但死,并不意味着结束,穿过那里,走向下一站,就像一扇门……我们还会相见的。

电影入殓师的观后感篇4

冲着对入殓师这个行业的好奇,看完了这部五年前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全片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叙事平淡而顺畅,就像从头至尾都铺陈着的大提琴曲一样,一直秉持着一种近乎温柔的平静。

主角大悟受现实条件限制,放弃了作为乐手的梦想,转而回到家乡,误打误撞成了一名入殓师新手。从最初的排斥与恐惧,到后来渐渐爱上这份工作。中间穿插着各式各样的逝者和他们的遭遇,带领着大悟,一步步走向成熟。

无论逝者生前有过怎样的经历,终究都会在入殓师的双手之下归于安祥。过往种种,经历这个仪式之后,也就似水无痕。

日本人向来因对仪式感的执着而闻名,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这种执着无非只是繁文缛节,呆板而无味。在这部本该尤为注重仪式的影片里,却一反常态地做出了妥协。

死亡面前,仪式终于不再是最重要的东西——爱漂亮的男孩可以化妆成美貌的女子,寿终正寝的老爷爷脸上可以印满唇印,送别遗体的灵堂可以放声大笑……入殓仪式从冰冷的礼节,变成真正的尊重,变成带着人情味儿的理解和成全。

生而为人的约束和限制太多,那么,至少在死去之后,所有的卑微和屈辱,要有一次握手言和的机会。死亡不再是令人恐惧的事情,人们在尸体面前,终于放下了偏见和冷漠,这种让步,甚至让全片都变得温情脉脉起来。

然而,影片的精彩,远远不止于此。

印象中最深的一个片段,是大悟的妻子强烈抵制他从事这份工作时,一身落寂的大悟去到了一位老入殓师的家里。两人长谈一番之后,老入殓师拿着手里的河豚鱼白说,“不想死的话,就要吃。吃的话,好吃的才行。好吃,好吃得让人为难。”

看到这里,心里一紧,不由自主想起不久前看过的一则新闻—— 一名研究生于宿舍内自缢身亡,留下遗书,称“毕业论文、找工作困难重重,无颜面对家人”。

扼腕之余,也不得不承认,当今社会的巨大压力和快节奏生活,的确造成了人们的生死观前所未有的脆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为了活着背负了太多的责任和压力,满心疲累和颓唐,以至于活着本身,竟然变成最不重要的一件事。

你有多久没有认真而郑重地吃一顿丰盛的晚餐?你有多久没有睡一个舒服的午觉?你有多久没有关注过自己的健康?你有多久没有碰过喜爱的篮球?你有多久没联络过最亲密的朋友?你有多久,没有开心笑过?

越朴素的道理,越容易被遗忘。

就像河豚鱼白好吃得让人为难一样,生命也精彩得让人为难。食物以自身的死亡来换取我们的生存。生命则以种种苦厄,换取甜美的结局。

不想死的话,就要像接受食物的死亡一样,接受悲欢离合,接受生老病死,接受生命中种种求而不得。听上去是一个非常直白又粗暴的道理,却像醍醐灌顶一般,提醒着我们,在每一次迷茫不甘的时候,每一次徘徊不前的时候,都应该明白,这本来就是活着的代价。即便活着有诸多为难,也要好好活着。

在这个世界上,我时常羡慕那些脚步笃定轮廓洁净的人,他们的背后,仿佛永远有一轮明月,照亮着来时的路。所以,他们能去往世间所有想去的地方,从不害怕伤痛与离别。而片中的大悟,最终就成为了这样的人。

他也曾被生活反复嘲弄,也曾深夜醒来心里满是悲戚,也曾怨恨过遗弃自己的父亲。然而我想,当多年之后,与他重逢的,只有父亲冰冷的尸身时,他一定明白了,在生死之前,任何悲喜都显得单薄又粗糙。

电影的结尾,大悟抚摸着妻子怀孕的肚子,两人相视而笑。在不久之后,大悟也会有自己的孩子,一家人会过得其乐融融,然而终有一天,大悟也会告别孩子,就像父亲告别大悟。如此循环,周而复始。正是生命最本质的更替。

世间耳语沸腾,很难听到温暖人心的声音。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足以成为放弃的理由。

在活得很累的时候,不妨回头想想,除却不断追求如何才能活得更好之外,活着本身,已经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们是渺小的,总在不断地告别和失去。我们也是幸运的,总在不断地遇见和获得。

生者的尊严,不在于怎样在这日复一日的聚散离合中迫切地变得强大,而在于无论遭遇什么,都要学会珍重,珍重自身,珍重生命。倦鸟还巢,落叶归根。唯有好好活过,才能坦然赴死。

电影入殓师的观后感篇5

?入敛师》并非如名字般让人望而却步,死亡、葬礼、遗体……有关死亡的命题不过是生命存在的注解。看过之后的感觉,就好像在路边书摊上淘到求之若渴却不得的绝版旧书一样,在安静的感动中,还有清醒的思考。

这部电影的基调,如同许多日本的纯情电影一样:缓慢的叙事结构、简单平实的人物和不紧不徐的台词。但是,也就是在这白开水一样平平淡淡的剧情发展中却透露出很多的哲理,我们也与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小林大悟一起在形形色色的死亡面前,最终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主人公小林大悟作为一名大提琴演奏者,并不是最出色的,但是他热爱音乐也似乎喜欢这个职业。当他所在的乐团被解散后,当他从一个颇具文艺的小资情怀的角色向着一个看似卑微到草根的入殓师职业过渡时,他心中的不安和困惑是强烈的,因为入殓师这个职业与他的大提琴演奏师的职业实在是太不搭界了。

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彻底颠覆了小林大悟的职业观的殡葬社的“社长”。“社长”的语言非常少,不管是录用小林大悟这个情节还是在后来一次次“入殓”过程中,社长和小林大悟都没有太多的沟通,社长对小林大悟的深远影响都是在于他的“身教”。社长知道小林大悟内心的挣扎,他没有一次次去“说服”小林大悟,他只是在一次次面对不同的死亡面前静静地去“做”,他是“做服”了主人公小林大悟的。

小林从电影开始就是一个矛盾的人物,最开始他是因为殡葬社的广告误导而去面试的,一开始他是无法接受这一份他内心也瞧不起的“工作”的,虽然迫于生计他勉强决定“走着瞧”。但是,当他第一次经历了面对一个死者的入殓过程的时候,他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片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小林大悟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回到家中,面对着桌子上已经死去的家禽,开始呕吐反胃,继而在妻子的身上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深夜的床头回忆起了自己的过去,他想到了已经死去的母亲、看到了父亲模糊的脸。导演在这里对于入殓师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动拿捏得十分精湛——他内心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但是,随着一次次经历面对死亡的过程,小林体会到怎样去对于死者的尊重和对于生命的珍惜。到最后,小林真正地喜欢了这一份职业,即使他周围的人无法理解。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是无功而返。”小林站在桥上看到那些鱼逆流而上,纵使死亡也毫无畏惧,最初他以为这些鱼很傻——明知终有一死为什么还要那么努力?但是后来,小林很快就在入殓师这个职业中感受到:生与死没有什么区别,对死者而言,“死亡是一个新的开始”,而入殓师就是要给他们的新旅程拉开序幕的人,所以,他对每一位死者的遗体都努力把他(她)们打扮得漂亮,“让死者能够体面地踏上新的旅程”,因为,他最终明白,生命的终结也就是新的开始。

是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那就是死亡,用小沈阳的话说,生命就是在睁眼闭眼之间。《入殓师》不厌其烦地展现了很多关于人的死亡的入殓过程,它让我们每一个人直接面对死亡,但是,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领悟到什么是生命。

电影入殓师的观后感篇6

?入殓师》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我不得不这样说。

之前是有点害怕的,怕什么呢?怕死亡,怕尸体。“死亡”这个话题总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惧。心里那个模糊的感觉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殓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殓师》的第一个镜头,就让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静下来。车中的人紧锁的眉头中有淡淡的忧郁,车外白色的基调的景,肃穆寂静。当小林大悟仔细地为死者擦拭身体时,当社长耐心地征求家属化男妆还是女妆的意见时,我才发现,入殓师这个职业竟如此神圣庄严。通过入殓师的双手,我们看到了怎样将尊严还给死者的过程,看到了生者与死者优雅告别的仪式。死亡,在这里已不再令人恐惧,生与死,在这里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死亡,是生命的延续。入殓师,以他那无比尊重死者的心态,使死者以干净优雅的姿态踏上另一个崭新的旅程。

从误打误撞当了入殓师时的脆弱与抗拒到最后对这个职业忘我投入,小林大悟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忘不了那个趴在棺木上看着妻子遗体泣不成声的丈夫,忘不了那个为去世的男人留下满脸红唇印的一家人,她们一边大笑一边痛哭着说:“谢谢了,爸爸”。那亲属们对死者的不舍、怨悔、留恋、误解都随着一场场庄重的入殓仪式归于平静。原来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也可以被如此温柔对待,原来人在死后也可以这样安详,这样宁静,这样美!——我彻底对入殓师这个职业改变了看法。

那个在大悟老家一直开澡堂的艳子,为了给邻居一点方便和家的温暖把澡堂开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送她火化时平田对她说:“后会有期!”是啊,后会有期。不会永垂不朽的我们终将奔往那个地方的,对吧?那一直以来我们怕什么呢?怕死亡,因为觉得那是一种永恒的失去。但《入殓师》却一直再向我们传达一个信念,那就是死亡只不过是一扇门,让我们通向更远的地方。村上春树说:“死亡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当“往生者”安息,当活着的人坚强,当释怀后的爱在每一个人心中流淌传递,片刻即成永恒,万物也许就这样生生不息。

作为一部以殡葬业工作者为主角的电影,“死亡”是《入殓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然而“死亡”却绝非影片真正的主题,“死亡”在这里单纯的只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影片的最后,大悟在经历一番挣扎后终于原谅了父亲。悠扬的大提琴声再次响起,虽然泪水已模糊双眼,但心中却豁然开朗。我想,对待生死,我也许不会再惘然。

电影入殓师的观后感篇7

从音乐师到入殓师,在他身上是偶然,也是必然,仿佛一开始他就是为了入殓师这个职业而存在的,尽管他深深的爱着大提琴,尽管他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才不得不接受这个职业,但是有什么关系呢?一切都是定数,生、老、病、死,爱、恨、情、仇,生命就像一条婉转的静静的河流,该来的怎么都躲不掉。

故事以华丽的交响乐团演奏为开始,导演似乎有意将音乐家和入殓师这样的职业安排在一起,在世人眼中,前者多么的高贵,而后者多么的粗鄙。众人皆醉我独醒,当他被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时,他依然故我,只因他看到了生命的重量,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这就是他的价值所在。

他是入殓师,但是离开了东京舞台的他,更加成为了一个音乐师,音乐梦虽逝去,但是他有了对生命的尊重。他,在田间演奏,在河堤上演奏,在自然间演奏……;他,遇见了各种死亡,猝死的,自杀的,自然死亡的……在生与死之间,他开始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义,人活着一趟,死是一个人最后的归宿。而入殓师的圣神所在——让死者保有最后的尊严,以最美丽的形象踏上另外一段旅程。

世俗的心,永远有着高低贵贱的这样的势力。入殓师这个职业是不被人理解的,朋友的疏离,妻子的离开,他似乎被世界抛弃了,而他也心生动摇。他要离开!可是最终他理解了社长,一句好吃的让人为难留下了他,的确,河豚这样剧毒与美味并存的食材与我们绝望而美好的生活确有相似之处——好吃的让人为难。

妻子的归来似乎预示着大悟的努力得到了承认,其实有什么关系呢?哪怕全世界都不理解了,只要自己深爱的人肯理解你,陪伴你,一生便已足矣。在影片中,他的妻子第一次看到了他为澡堂的阿婆入殓,也许是他专注的眼神感动了她,也许是他的虔诚的态度感动了她,总之,他被认可了!当他们一起送走故人的时候,也许大家的心理都明白了,死亡也许不过是一扇门,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死亡只是穿过这道门,走向下一站。见过了这么多的生命终结,明白生命的渺小与短暂,目的决不是轻视生命,而是更加珍惜的活着。

其实,人生于自然死后亦回归自然,不过是来感受了一趟人间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而人的生命注定是要生生不息的,这就是生命的价值。其实面对死亡,我们没有几人可以豁达,甚至在我的心里埋藏着许多未知的恐惧。虽然我心里清楚,每个人都有送人和被送这一天,这是人不变的主题。主人公的名字叫 大悟,真正地悟到不惧怕死亡,大彻而大悟,生活中坦然接受各种真情,才能更好享受着squo;人生squo;这门艺术,大悟最终是大悟了,懂得了爱情,也懂得了亲情。

每个人都有一段过去,也许那段过去让他没办法去面对,但很多时候已经走了的路已经不能回头了……也许他们会后悔,也许他们会彻悟,但是在死面前,那些事情还有什么重要的呢?原谅和宽恕,本来就是这个世界上最需要勇气的事情,他理解了他,也放下了心中的执念。

看电影时,没想到会哭。事实是哭了,哭的一塌糊涂,哭的不明所以。平淡的故事,不凡的情节,当他坐在草地上,轻轻的拉响大提琴,当音乐响起,我看着他,满脸泪水,守着此刻的宁静,忽然感受到了白日无法寻找的宁静。喜与忧,我们很多时候无法放下;很多事,一旦沉醉,便无法自拔。但在此时,所有都可以静得沉淀下来,一切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