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学读后感7篇

时间:2025-10-10 作者:Cold-blooded

很多时候,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反思书中的和思想,深刻的读后感能够让我们在阅读中反思自身的生活经历,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生死学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生死学读后感7篇

生死学读后感篇1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虽然算不上是一位“大”作家,但却是一位独具风格的作家,萧红《生死场》读后感。她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年轻时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和九龙。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终于在最后这所临时医院里逝世。这时,她只有三十一岁。

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它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乡村的生活。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第一版写了序言和后记。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胡风

?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萧红将悲剧的触角滞重地深入到女性世界。《生死场》的女主人公王婆,是一个饱受磨难的老妇人,她的第一个丈夫虐待她,后来干脆抛弃了她和孩子,独自跑进关内去了。她为了生存,不得不嫁给第二个丈夫,这个丈夫却病死了。她又不得不嫁给第三个丈夫老赵三。在她老年的时候,儿子因为反抗官府,被反动政权枪毙了,她觉得生活无望,愤而自杀,可是在将要埋葬的时候,又活转过来了。另一个贫农家的少女金枝,她只有十七岁,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梦想着青春和幸福。但生活给她带来的是什么呢?情人很是粗暴,她还没有过门就怀了孕,受到母亲和同村妇女们冷言冷语的嘲讽。嫁过去之后,丈夫嫌她和刚出生的女儿拖累自己,竟把不满一个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还有一个贫农家的少妇月英,本来是村里最美丽、性情最温和的妇女,因为患了瘫病,成了丈夫的累赘,不给她饭吃,不给她水喝,后来死了。作者通过对她笔下三个人物的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北方贫苦妇女的悲惨的遭遇。萧红思考关注着女性的生命形式及生存状态。她将自己作为女性的痛苦的灵魂,融进她笔下苦难女性的身上,将她特有的人生荒凉感与女性的孤寂与悲剧融为一体,从而使她笔下的萧红式女性充满着悲剧美,这些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生存的悲剧,也是现实的社会的悲剧,更是历史的文化的悲剧。萧红对男权社会的强烈抨击和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包含着她鲜明的女性意识,即女性应该获得人格的平等与人性的尊严。在继承五四传统的道路上,萧红以自己创作呼唤着妇女解放与女性自觉。

?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生死学读后感篇2

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它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乡村的生活。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第一版写了序言和后记。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胡风

?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生死学读后感篇3

中国现代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可喜可贺。可是我并没有看过他的书,只看过由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并且那也是多少年前的事儿了。自知孤陋寡闻,赶紧让女儿在网上购得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一读。

作家莫言在书中,主要讲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农村土改中被民兵枪毙的地主西门闹,不甘心就此埋没,到阴曹地府向阎王爷喊冤叫屈,经“六道轮回”,变成驴,变成牛,变成猪,变成狗,变成猴,最终又变成畸形“大头人”的故事。书还没有看完,我就已经被主人公对生命所抱定的那份执着所感动,变成驴,要折腾;变成牛,要犟劲;变成猪,要撒欢;变成狗,要精神。从这些故事变换的主线中,我感受到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对土地,对家、国孜孜以求,永不言弃的顽强。

有人说莫言的小说在风格上,是受到了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几个世纪以来,拉丁美洲的人民,在外,饱受殖民主义者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在内,又久经独裁专制统治的肆虐,由军事政变引发的战乱频繁,为了反对强加于拉丁美洲人民头上这种种的不公,才有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崭新文学流派的出现。这一现象不仅仅提升了拉丁美洲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方面在世界上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人民的觉醒。所谓魔幻现实主义,就是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我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几乎是不了解的,一年前,买了一本《百年孤独》,还没有阅读就被朋友借走,到今日也没有还回来。

不明白为什么,阅读着莫言的小说,竟让我想起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塞万提斯,想起了他笔下的那位传奇的,逆时针而动的骑士。《堂。吉诃德》的作者用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在更高的层面上,表现了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就像之后几乎与塞万提斯同时代的《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在一生困顿中,“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出自蒲松龄聊斋自志)他们集自我的才华,在现实之上,另辟一方天地,书写春秋,挥洒人生。

莫言的《生死疲劳》是一本大胆而奇特的书,他因为用虚幻的手法,表现了真实的历史,才使人觉得它更加真实。人往往在得不到什么的时候,才寄期望于梦幻和想象。这就像在正常情景下,人就是人,怎样能与动物,尤其是和人类有着密切联系的家畜相互变化呢。英国科学家托马斯。赫胥黎是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他曾为维护达尔文《物种起源》这一科学名著,向反动的教会势力说道:“我正在磨利的牙爪,已备来保卫这一高贵的著作。”他郑重的宣布:“我是达尔文的斗犬。”作为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赫胥黎恐怕比其他人都清楚人与犬的区别,可是为了捍卫真理,他磨利了的是自我的“牙爪”。同样将自我与动物相比的,还有清朝杨州八怪之一世称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由于他深深折服于明代有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戏剧家之称,自诩“青藤道士”的徐谓,郑板桥自刻印章,称自我为“青藤门下走狗”。三百年后,齐白石曾作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这些都是名人,他们对世事的了解,远比我辈清楚,为狗为人看了《生死疲劳》,我似有所悟。

在此

莫言《生死疲劳》开篇语:“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徐谓题联:“世间无一事不可求,无一事不可舍,闲打混也是欢乐。”又“人情有万种当如此,有万种当彼此,要称心便难洒脱。”

生死学读后感篇4

莫言真是个了不起的人,跟踪我西门闹七世轮回,就为讲一连串让人将信将疑的故事。可是我得感谢他,如果没有他,我西门闹一世英明就随流水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口若悬河,讲故事的本事很是高明,完全能调动看故事的人的情绪。在第七世我终于如愿转世为人,却又是个怪胎,世间匆匆走了一遭,十几岁就一命呜呼。但我却再也不愿堕入轮回了,七世的桑海沧田,让我渐渐看透了这滚滚红尘。逃离了轮回之门,却不知将归何处,所以就在混混沌沌之中漫无目的地漂泊。不知过了多久,我突然觉得“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虽有七世轮回,却总是绕着西门屯糊里糊涂地转着圈圈,我决定走出西门屯,走出高密县,畅游大好河山,追逐大千世界。我最好奇的就是,莫言究竟是经过了怎样的训练,竟然练就了这样一颗脑袋,这样的一张嘴。所以我首先就追寻着莫言的求学道路,想去窥见他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公元2050年,我到达了北京师范大学——据说莫言曾经在这里学习过。虽是一所百年老校,面积却十分有限,所以即便是在假期,也显得十分拥挤。我穿过拥挤的人群,却找不到莫言学习过的痕迹,正当我感到十分沮丧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个傻小子在读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终于找到与莫言相关的东西了,这让我感到十分兴奋,情绪一下子从马里亚纳海沟冲到了珠穆朗玛峰。更让我感到兴奋的就是,这本书好像就记述了我七世轮回的经历,我要看看这些人看了我的经历有什么样的反应,情绪简直就冲出了大气层,到达了开普勒—452b上。拘说这个小说还是蛮火爆的,但是这却是我第一次发现有人在读,所以我必须好好观察一下。

这小子自视甚高,却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所以莫言在小说中用的各术手法,他都看不出来;用到的理论,他也一无所知;更不要说那些优美的词句,他根本不能发现——这肯定让莫言感到很伤心了,就像是自己奏了一曲美妙的乐曲,最后发现那个站在前面痴痴呆呆的听众竟然是个聋子。不过我倒是发现了他的一个长处——他虽然不会读故事,却十分喜欢看故事。在看故事的时候,他似乎总是在告诫自己“不可信,书中的故事是不可信的!”,所以在读书的时候他总是摆出一副冷眼旁观的态度,斜着眼睛似乎洞悉了书中的一切玄机;但是这种状态不能持续很久,他就会情绪非常激动,甚至呵呵地笑出声了,甚至有几次还看到他在偷偷地抹眼泪——不知道是因为他是个外强中干的理性主义者,还是因为莫言的讲故事水平太高。反正在读书的过程中,他的表情十分丰富,喜怒哀乐几乎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过。读到最后,他竟然忍不住一直在抹眼泪,全没有了那副高冷的表情。殊不知天道轮回,虽然书中的故事看似夸张,却也不过是必然的事情,他竟然还在为必然的事情流泪,真正表明他只不过是个理性主义中的伪君子,是个稚嫩的毛头小子。不过,正因为他是个毫无心机的傻小子,心就像水(当然是在被污染之前的)一样透明,所以我能轻而易举地捕捉到他内心的小九九和情绪的变化——这也是他另一个可爱的地方。

其实《生死疲劳》这本书并不是他自己发现的,而是另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说了之后他才知道的。在他读这本书之前,也没有看过莫言的书——这真是他的损失,这么有名的作家的作品,他竟然几乎不知道,可见他真是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不过在知道了这本书的之后,他很快就投入到了看故事热闹之中,上课看、下课看,白天看、晚上也看。在最开始的时候,他或许就深深被我的坚忍不拔、视死如归打动了,但是他仍然表现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对我在阎王殿的伸冤行动表示鄙视。觉得我就是一个死缠烂打、蛮不讲理的家伙,虽然在身前做过一些善事,但是也没必要如此夸耀自己呀;更何况作为富甲一方的地主,帮助穷苦百姓就是分内之事,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所以他虽然敬佩我的勇气和韧性,却瞧不上我,甚至在我投生为驴的时候,感到十分解气,几乎就要拍案叫绝了,并且还在暗暗地歌颂阎罗王的英明神武。在他意识中,觉得驴前面一定要加个“蠢”字,才能符合现实情况,不过这个家伙从来没有接触过驴,就如此莽撞地下结论,真是幼稚。但是他并没有得意很久,因为他发现我虽然转生为驴,却有超出平常驴的智商,并且依靠自己的智商在西门屯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事情。他感到不可思议,觉得这完全是莫言在瞎拍脑袋,甚至觉得自己以前不读莫言简直就是英明的决断。不过,虽然他对转身为驴的我也有成见,但在内心却被这个故事悄悄俘虏了,所以他坚持读了下去。在这里他非常敬佩单干户蓝脸,觉得他是自由的斗士;他也十分喜欢我的原配白氏,因为她的气节和忠贞——可见这小子也是长有反骨的,只是生性胆小怕事,所以不怎么表现出来。更难得是,在读到大炼钢铁、大饥荒的时候,他竟然出奇的平静,他没有觉得震惊也没有觉得荒诞,可能是他对这一段历史——对,在这里他没有把书当小说看,而是当历史对待的——通过某些渠道有了一些零零碎碎的印象,所以他表现得十分平静。但是我知道,他并没有表现得那么平静,他的内心也是波澜起伏的,他从心眼里觉得那种.种活动是集权的结果,是个人崇拜的结果。所以他虽然觉得被批斗者可怜,却也不憎恨批斗者——我不由得要为他这份超然点个赞。在他看到我成为县长的坐骑的时候,他感觉我的命运还是太好了,对我的成见再次战胜了他的悲悯情怀,但是当他看到的瘸腿之后,看到蓝脸和我的互动之后,他几乎彻底忘了对我的成见,他忍不住要流泪,他被我和蓝脸的情谊深深震撼了。不过对于这样起伏不定的情绪,我有时间也捉摸不透,感觉他的脑袋就像风一样。

在我被饥饿难耐的相亲分尸而食的时候,他甚至表现出了一丝丝的可惜,但是他很快压抑了这种情绪,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相食”的事情都时有发生,更何况是吃一头驴?好在我并没有因此就消失,而是很快就转生成了一头牛——这小子从小就和牛打交道,所以当他看到我成为一头牛的时候,他忍不住咧嘴笑了。我知道他回想起了小时候陪伴他的老黄牛和小黑犍,那是他童年美好的回忆。但是这种幸福感很快就被我打碎了——因为当时的主人蓝脸,这个斗士的战斗越来越进入白热化,而我也成了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他或许觉得我最终会背叛主人蓝脸,但是我终于还是没有屈服,就在蓝脸被迫“众叛亲离”的时候,我坚定地站在了蓝脸的一边,这一举动也为我赢得了那傻小子的尊重,甚至对我有种肃人起敬的感觉——他的表情也让我觉得自己忍受的无情鞭打,是值得的。而他却陷入了对人性的怀疑——金龙的对立他觉得还情有可原,但是解放的“背叛”让他感到不可思议,血浓于水的亲情怎会如此脆弱?那是他没有体验过那种疯狂,所以才会有那种幼稚的想法。千万不要试着考验人性,很多时候是经不起考验的。经得起考验的人性,那都是闪闪发光的。

生死学读后感篇5

高中时期有幸看见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在老师的推荐下,尝试着读了一下莫言的《生死疲劳》,开始时以为大作家所作应该会比较难懂,但读下来,莫言用着直白却又不失大家风范的文字,朴素而又深刻地揭示着一些生活现象,于是,越看越停不下来,沉浸在书里的世界。

书中主要是讲一个被冤死的地主经历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又转生成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的种.种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解放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故事。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并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本书描写的情感可以说十分复杂,有人与牲畜的相惜之情,也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相待。而其中主角作为不同动物所发生、所看见的故事,也让人感到真实,甚至会引起内心的感动、或是惋惜。总的来说,这本书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佳作。

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这本书的叙事手法,这本书采用了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的结合,首先以主角这个转生为不同动物的视觉,以第三人称的视角阐述着故事的大概,然后又以故事中的人物进行第一人称的叙述。这种写法不仅让人感觉耳目一新,也让人能更加明白事情的发生经过以及每个人物的不同内心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丰富的心理世界。也许并不是每一个性格、每一个想法都那么让人喜欢,有的甚至会引起内心的愤怒、鄙视,但这些心理活动却又十分真实,因为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其次,书里的主角在经历了转生轮回之后,摆脱了他作为地主的颓败命运,让我看见了一个人大概只能在经历许多苦难才能真正成长。这本看似荒诞滑稽的书却又在揭示着旧地主时代农民的辛酸生活和人性的美好与丑陋,让人唏嘘感叹。

虽然书本语言比较直白,但其结合着庞大的历史背景,所以也并不是所有故事都能一下子看明白。但这本书确实值得观看和思考,感受大家魅力和不同时代的那些故事。

生死学读后感篇6

把《生死疲劳》读完了,心境很激动,这么厚厚的一本书,每一天读两小时左右,坚持了整整20天,书中那吊诡和磨砺真的让人百感交集。全文脉络清晰,语言流畅,思绪天马行空,用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会的农村变革。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部记实作品。这真是当代最具想象力的作家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力作。

书中很多生动的片段,我读着读着偶尔会扑哧而笑,比如小三和西门猪去偷杏子吃的过程,比如莫言把尿液落到马力带上,回答是想给皮带降降温。当然好笑归好归,这部小说最打动人心的还是蓝脸的那种信念,那种自我命运自我作主的信念。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就是他,我觉得除了动物的形象生动外,仅有蓝脸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也许是他的执拗和毅力打动了我吧。他在月光下坚持劳动的形象在我心中很高大,那个朴实勤劳的农民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他的坚持也迎来了精神上的胜利,土地实行了包产到户。可是我联想到我们此刻的土地却因开发商无节制的开发而越来越少,真想说让土地适度开发吧,土地是农民的生命。

佛教说有六道轮回,主要是让我们与人为善,而莫言把生死轮回融入到小说创作上,一次次的轮回,使得整篇文章结构清晰利落,让人一目了然。这点上我很佩服他的创作构想。莫言能用酣畅淋漓的语言和生动无比的情节把故事一一展现,他的想象力也让我惊叹,让读者看到他一流小说家的才华。他是当代作家,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所以能阅读他的小说,我觉得很幸运。

再说说我认为的缺点:莫言很会调侃,经常莫名其妙地插进:莫言在他某某书上说,我个人觉得有点不协调,我阅读讲究顺畅和全身心投入故事情节,被他这样一弄,我看得累,也许是我的品文境界没到达吧。说出来不怕你们笑话,我至今还没明白他为什么要加这样一些跟故事情节没多少关系的资料。再说说叙事者,突然变化之快,这个我是动物还是人要极力地去琢磨,异常是转成狗后,真是多变啊,本人这个笨拙的脑跟不上他的速度。

作为文学作品,里面的个别字样,我觉得还是粗俗了些,我提议未成年小朋友不要阅读此类书籍,可能是我接触的纯文学作品跟这个还是大相径庭。如果只是一般的小说,那这些字眼也就马马虎虎吧,可是是文学作品,那我还是觉得庸俗了点。还有,最终的结局,总觉得有所欠缺,跟前面的资料比结局还是逊色了点。当然网上也有人夸他的结局的,所谓见仁见智吧。

整体来说,是一部不错的作品,值得一读。我们不能要求人是十全十美,当然作品也是如此,十全九美就是不错的作品了。

生死学读后感篇7

在季节性情绪失控的影响下,我在燠热的夏天傍晚翻开萧红的《生死场》。

这本书的内容是相当沉重的,而作者的文风言语则是相当洗练的,没有过分的抒情。对于那些残酷现实当中的生存与死亡,作者常常只是用几行文字一笔带过。读这本书很难一目十行,这是因为文字过于精简,以至于每行字都可能有很大的信息量,如果用跳跃式的读法,那么就会错过很多信息。

作者笔下的农人们将物质摆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不乏辛辣与讽刺地写下他们只有物质、没有灵魂这样的句子。但是看到他们生存的困境,谁又忍得苛责那些可怜的生灵。“母亲一向是这样,很爱护女儿,可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爱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记得曾经的我也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朋友来找我玩的时候,因为我囊中羞涩,根本没有办法招待他,只好告诉他。带他充分领略当地的旅游景点。我知道这样的行为对于两个人之间的友谊是一种伤害,我当时也是于心不忍,可是我实在没有足够的金钱来满足两个人的娱乐需求。

“乱坟岗子是地主施舍给贫苦农民们死后的`住宅。但活着的农民,常常被地主们驱逐,使他们提着包袱,提着小孩,从破房子再走进更破的房子去。”这就是作者笔下在封建势力压迫之下生存的人们。一贫如洗的农民们没有办法奢求灵魂与精神生活,他们光是为了生存就已经竭尽全力。卖鸡笼的农民赵三一开始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丝商机,能够让家里的经济状况变得好起来,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市场的方向变了,他又失去了原本赚钱的途径,只好把孩子送去当学徒小工。

在经济非常不景气的情况下,地主依旧要收更高的地租,这就引起了人民的反抗,但是人们迫于生存压力,反抗终究是不彻底的,所以最终也没有产生出能够推翻封建统治的力量。

女人在男权世界里卑微而无助地生活,最终走向死亡。王婆服毒了,丈夫没有多少触动,只是麻木地为她寻一片坟地。后来她死里逃生,仿佛象征着在旧社会与男权的压迫下,普通的女性只能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不知这本书之外的世界里,还有多少生存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