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阅读体验的总结,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反思与总结,读后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自我与社会,以下是28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写名著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写名著读后感篇1
“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这是法布尔对昆虫的尊重与热爱,也是在《昆虫记》中,我看到倒影与未来。
在荒石园中,到处都是生命的气息,这里有会造型的圣甲虫,这里有装死和“自杀”的昆虫,这里有婉转动听的虫鸣,这里有色彩斑谰的蝴蝶……当我看透昆虫世界的本质,人性与虫性像镜子两边的物体和倒影,引人深思。
从圣甲虫身上,我好像看到了人类世界的造型师,它那神奇的触角能钭粪球变成各种形状。在圣甲虫推粪球的过程中,它坚持不懈,当粪球滑下坡去,圣甲虫丝毫不放弃,心平气和地爬到坡底,用尽全力向坡顶推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经过一番努力,它总算把粪球推上去了。我想,当一个人看到如此震撼的情景,他一定能坚持下去克服困难!
善恶共存才是完美的,在法布尔的昆虫世界,也有贪婪与自私。当绿蝈蝈看到了鳃角金龟,它像一个贪婪的猎食者把食物锄得粉碎,当别的昆虫抢占它的地盘,它毫不犹豫地一脚把昆虫踹开。这是多么可怕!在人类世界里,也总有一些人在精神上剥削人们,给人们带来极在的损失,他们就像蝈蝈一样,满心都是贪婪与罪恶,恨不得把整个世界占为己有。
昆虫的世界就人类世界的倒影,每一只昆虫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当我们在猎杀昆虫制作标本的过程中,我们从未考虑过这些微小生命的感受,或许有一天,被杀害的将是人类。在这个大千世界里,少不了生命间的争斗和残杀了,但是,我们从未注意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从未尽力减少对生命的伤害。对昆虫的每一次“烧杀抢掠”都是我们邪恶的表现,昆虫身上折射出的美德与品质都是我们的榜样。
在《昆虫记》中,我看到了人类的世界,更看到了宇宙间的强与弱的相对性,当我们看昆虫时,也许有更高等的生物在观察我们。弱者总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众生”,群居的昆虫对于我来说,是弱者;而群居的人类对于更高等生物来说,是弱者。所以,我们要善待每一种生命,因为它们是我们人性的倒影,象征着我们的未来!
我愿保护生命,尊重生命,与所有生命和谐地生存,让我的“倒影”更美丽,让我的未来更加美好!
写名著读后感篇2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它是法布尔以一生的时间与精力,他仔细的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并将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让对昆虫了解不多、甚至害怕的我,完全沉浸于其中。
?昆虫记》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因为这部科学百科同时也带有文学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同时也展现了昆虫独一无二的个性。比如,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法布尔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他的《昆虫记》也让我在读时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在旁观的昆虫。每一只昆虫都有人一样的情感。如:“已经慌了神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忘到脑后去了。”
在读《昆虫记》时,我甚至能想象昆虫在活动的画面,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神秘的大自然。蝉在歌唱,蟋蟀在管理家务,蜘蛛再捕获食物……神秘的自然中也有这么有趣的事物,我对大自然的敬意油然而生,它也有心细的一面。
法布尔再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一定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是再大的困难也没有挡住他探索的道路,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
?昆虫记》不仅仅浸溢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这就是法布尔精神。在《昆虫记》的引导下,我要继续探索神奇的昆虫世界。
写名著读后感篇3
我是个“啃书虫”,今年暑假里,我“啃”的第一本书就是法布尔的《昆虫记》。法布尔用那似乎聊天般口吻,讲述了那么多种昆虫的不同习性、外表和捕食方式,把我带进昆虫世界,让我身临其境,甚至着迷。
萤火虫在捕食时会像人类进行外科手术一样,先给猎物注射一种麻醉剂,使它失去知觉,然后慢慢享用;松毛虫像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一样,总是排着环形队伍,好像时刻准备围剿自己的敌人;蜘蛛的电报线,那简直太神奇了,它就像人类的电报线,不管敌人处于什么位置,只要“入侵者”触动这根“电报线”,蜘蛛就会让它死无葬身之地;毒蝎子的毒针,那真是它的神兵利器,不管敌人如何强大,只要它把自己的独门武器——“亮剑”,它的.对手就会一命呜呼;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竟然还能愉快地进食,如果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还有蚂蚁、蟋蟀、燕子、螳螂……种种奇妙的现象都展现在我的眼前。原来昆虫也跟我们人类一样啊!有生死、有喜怒,有和平、有战争,有善良、有残酷。
我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诸多情景:一个老爷爷,他在路上发现许多蚂蚁正在搬运几只死苍蝇,就马上伏在地上,不顾路人疑惑或鄙视的目光,用放大镜全神贯注地观察起来;一个老爷爷像孩子般地悄悄爬上一棵大树,躲在树干后面,屏住气息,偷偷地在观察着树上的螳螂……
写名著读后感篇4
原来爷爷读过的书也不都是很难的书,有几本还是挺易懂的,其中有我喜欢的《西游记》,这让我感到惊喜。
这本书故事有趣,丰富,里面的.人物被大作家吴承恩描写的栩栩如生。唐僧的精神和意志把我深深地感动了,因为他不怕风吹雨打,坚持去西天取经。多次被妖怪抓到洞里,他始终有一颗信佛的心。孙悟空可以说是一整部作品的中心,取经时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是他们师徒四人的长途历险,更是个人降妖除魔的冒险经历,他在我们青少年的心中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在三打白骨精、三藏恼恨逐高徒这个故事中,别看孙悟空要强,他在跟师傅告别时还忍泪告别的,但到最后他还不是去救师傅了吗?他就是嘴硬心软,用东北话讲:“这个人儿,杠杠的。”
跟孙悟空比起来猪八戒还真不算一个英雄。跟孙悟空斩妖除魔的形象比起来,他肯定不如,他还没有沙和尚忠诚忠厚。看在他有保护唐僧的面子上,我觉得他还是蛮善良的,给他个好评吧。
沙和尚还真算忠诚,不管怎样都不会对别人发火,当然除了那些妖魔鬼怪。当师傅和二位徒弟发生冲突时,他在左边劝一下右边也劝一下,简直就是个专业的和事佬。我非常欣赏这种性格,好样的,沙师兄。
我觉得《西游记》是艺术界的瑰宝,它里面语言丰富有趣,许多写作手法,比如夸张、比喻等等,体现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西游记》内涵丰富,需要传承下去。
写名著读后感篇5
?三国演义》是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书。
在《三国演义》中,大多是从汉人刘玄德的角度来谈论曹操和孙权,尤其是曹操,说他奸诈至极。其实换个角度看,就不会这样了。
在《三国演义》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谋士——蜀中有孔明,魏中有司马懿,吴中有鲁肃和其他谋士。其中,我最佩服孔明,因为他深谙人心,而且在深谙人心方面做了进一步的尝试。空城市计划就是一个例子。孔智明引退司马懿。虽然孔明知道司马懿会怀疑,不应该进来,他害怕一切,但孔明打开了城门。孔明通常足智多谋。今天看到这一幕,他更是不敢前进半步,最后退缩。由于孔明生前闻名世界,每个人都知道他,甚至在他死后参加了战争。当蜀国士兵推着木头雕刻的假孔明时,其他国家的士兵都吓得四散奔逃,并认为这是真的,直到这个事实被宣布。
?三国演义》也教会了我们很多知识,比如,关云长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就像学习一样。我们不能大意,更不能自大,以为自己很棒,一定能赢,但是会怎么样呢?所以不要说这些话,把它们放在心里,变成一种动力,结果会更好。还有“鲁迅火烧营七百里”的故事。虽然鲁迅通常是平庸的,他只是一个温和的'学者,但他不想成为像孔明那样的人才,这使人刮目相看。俗话说,“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海水不可丈量。”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多交一些心地善良的好朋友,即使长得不好看,也不要以为漂亮的就是好的。
有时间请多读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实用思考选(第五章)在炎热的暑假里,我读了很多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书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三国演义》。
这本书讲述了蜀、魏、吴之间的纷争。时间从汉灵帝平原黄巾起义到西晋大康元年三国统一。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诡计都瞒不过他。
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是草船借箭。由于诸葛亮非常聪明,周瑜非常嫉妒,想找个借口害他,就对诸葛亮说:“对付曹操最好的武器是什么?”诸葛亮说:“弓箭是最好的。”“是的,但是军队缺少箭。我听说你足智多谋。你能做点什么吗?”“没问题,我要下军令状。”最后,周瑜给诸葛亮三天时间供应十万支箭。没有什么能打败诸葛亮。第三天,他利用天气,草捆,船二十艘,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周瑜详细听了诸葛亮轻而易举地获得十余万支箭后,大吃一惊,感叹道:“诸葛亮计策高明。我真的不如他!”
看完这本书,我决心好好学习,做一个像诸葛亮一样有知识的人,长大后报效祖国。
写名著读后感篇6
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它叫《骆驼祥子》。它是老舍的名著。
骆驼祥子的正义,他的诚实,他的厚道,使他认识到许多人:有朋友到夫妻的虎妞,有乐于助人的邻居……然而,在当时封建社会的`生活压迫下,祥子从不甘服输走向了逐渐堕落,多么可悲的一个人啊!
祥子原本是一个勤劳、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他曾怀着自己拉车发家致富,努力奋斗的美好梦想,尽管它经常起早贪黑,每天四处奔波,但最后还是逃不出时光流逝的命运,
拉不动车,落到靠替人家办红白事而生存。
祥子对生活没有太多的向往,只是希望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但是,在黑暗社会环境里,这个几乎有些不值一提的希望,实现起来却是那么艰难。尽管他强壮,绝不怕卖力气、拼命努力,他却只能眼看着希望一次又一次被粉碎……
现在的社会稳定,人类也在不断进步。一座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疾病也不那么可怕,中国也再不是“东亚病夫”,奥运会上的冠军,不论是什么项目,都能看见中国健儿的身影,这一切的一切,都已经让外国都能刮目相看,赞叹不已!所以,我们青少年绝不能辜负社会对我们的期望,
我们要向骆驼祥子奋发向上的精神学习!
写名著读后感篇7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品,是“凡尔纳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书中主要讲述了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及两位同伴随“鹦鹉螺号”的船长尼摩去海底探险的故事。
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了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途中经历了搁浅,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险象环生的故事情节让我读得惊心动魄,手不释卷。
书中精致的环境描写让我感觉身临其境,美轮美奂而又变幻莫测的海底世界让我感到神奇而为之着迷。书中的人物形象刻画也特别生动,一个个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感觉就像成了我身边的朋友。
尼莫船长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浪漫,带有神秘色彩的谜一样的人物。他性格阴郁,智慧渊博,他会讲四国语言,包括英语,法语,德语和拉丁语。他逃避人类,蛰居海底,又隐隐约约和陆地某些人有一种特殊联系,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所以在身世不明的他身上,肯定有一段悲伤的往事。我对尼摩船长出类拔萃的才华和学识很钦佩。尼摩船长根据自己的创意建造了“鹦鹉螺号”潜水艇,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他逃避了人类,实行可怕的报复计划,他对人类有根深蒂固的仇恨和不信任感。他赞美海洋,海洋对他来说是他的精神家园。由于他的神秘,让我对他的来历和去处充满了无数种猜测。
书中的其他几个人物也各有特色。博物学家阿龙纳斯知识渊博,性情平和;他的仆人康塞尔忠心耿耿,理性,冷静,还有着不同一般的智慧;加拿大捕鲸手尼德·兰脾气暴躁、使用鱼叉的技艺特别高超,等等。
小说围绕这几个人物,描写了精彩的海底探险故事和神秘的海底世界。这本书的可读性还表现在它的故事情节紧张,扑朔迷离。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长的海底旅行中,时而将读者带进猝不及防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将读者引到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作者丰富的知识和神奇的想象力,令我叹为观止。
所以,《海底两万里》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写名著读后感篇8
当梦结束,一切却还在继续。初识蝴蝶梦,黑白的粗糙纸张,记忆犹新;丹弗斯的狰狞面庞,历历在目。再识蝴蝶梦,是在银幕上遇见rebecca。
rebecca,这个充满东方浪漫色彩的名字——蝴蝶梦,是一部弥漫着阴谋和旖旎爱情的悬疑电影。
电影铺排的情节十分精巧。影片一开始,一个单纯平凡的女孩和一个上层社会的绅士坠入爱河。原以为有情人终成眷属,无奈事与愿违。新婚的庄园随处可见吕蓓卡的“身影”,废弃的房间、宠物狗、记事本、海边小屋、甚至是德温特为“我”擦拭泪水的手帕,全都印有“r”的标记。吕蓓卡过世已久,而”我“却时时感受到她的存在。
当真相一层层揭开,德温特的忧郁不是对吕蓓卡的思念而是对误杀吕蓓卡感到不安的事实袒露无遗,所谓的爱慕不过是为了维护尊严和荣誉的障眼法。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一切都是自知患上绝症的吕蓓卡选择让自己生命的消逝成为德温特挥之不去的阴影而设计的陷阱。三层情节,两条线索,环环相扣,令人拍案叫绝。
莎翁曾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地,有人认为吕蓓卡是一个倔强、勇敢、高贵、能干的女性,也有人认为她是轻浮、放荡和耽于享受的。尼采说过,其实人跟树一样,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在我看来,吕蓓卡的堕落应是她强烈反叛意识的扭曲表达。
德温特因为吕蓓卡的姿色、头脑、出身、教养和气质与曼陀丽庄园相匹配,而与之形成政治经济利益结盟。表面上曼陀丽庄园的灌木丛、石楠花、画廊是吕蓓卡呕心沥血的杰作,实则是其对传统道德置若罔闻的人生态度。正如渡边淳一所说,诱惑这个东西本身就是根据人的需求而产生的。
吕蓓卡生性刚毅,驯服烈马、独自出海、举办化妆舞会,更是将曼陀丽庄园打造成“全世界最著名的圣地“。可是实际上,试图忠于自我真实感悟的吕蓓卡深知没有爱情的婚姻只会是坟墓。为了实现本我的快乐,吕蓓卡左右逢源、迎合别人、漠视自己,将性当作发泄方式,置享乐于第一位。
在男权主义高度集中和妇女认知二极论根深蒂固的社会大背景下,吕蓓卡和德温特的联袂出演被称为“本世纪最成功的婚姻”。波伏娃说:“我厌倦了贞洁又郁闷的日子,又没有勇气过堕落的生活。”显而易见,被当作活体布娃娃看待的吕蓓卡就有这个勇气!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吕蓓卡不愿充当一个被忽视的欲望客体,采取极端方式的反抗就是她最后的自我救赎。
所谓的不忠永远只是一种报复。像是萨克雷笔下的蓓基夏泼和莎士比亚笔下的高奈瑞尔和丽甘一样,被客观化的吕蓓卡因为被抛入中上阶层而被闲置从而看穿了女性作为男性主体切割出分裂的一部分不能从束缚中脱身的悲哀。
影片结尾,火焰笼罩了整个曼陀丽庄园。而真相看似石沉大海,实则人尽皆知。当“我”迎着霞光离开时,“我”仿佛明白了:rebecca,这只美丽而丑陋、高贵而低贱、坚强而软弱的蝴蝶终究飞走了。
这一夜,“我”又回到了曼陀丽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