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通用6篇

时间:2025-02-21 作者:Iraqis

作为教师及时写好教学反思可以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作为教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就要重视教学反思的写作,以下是28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通用6篇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篇1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先设计了两组口算题,通过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相加、减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传统的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有些为已学知识,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足够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很多算法。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比较好,当然无论怎样,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练习部分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交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提升。

以为两位数是由几十和几组成的,所以在口算时,若加整十数,就用整十数加,若加一位数时,就用一位数和它相加,要用两步来计算,大多学生掌握了这种算法,只有个别学生还分不清个位和十位。但在课堂作业里,还是有不少学生做错,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在一定时间里没有细心看题;二是个别后进生分析能力弱,不能自主分析。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篇2

在这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运用数的组成知识做5以内的加减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0的两种含义,初步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重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在教学中我以生活化,动态化的情景来展开学习活动。通过创设动态、有趣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刺激学生的思维,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在“0”的认识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理解“0”的`两种含义。我把重点放在“0”表示没有这一层含义上,用小免采蘑菇和小免拔萝卜的动画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第二层含义我利用尺子上的“0”让学生理解“0”表示起点。

认识了0之后,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通过温度计上的“0”,让学生知道“0”可以表示温度,通过生活中的“0”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在加减法这个环节中,我先用课件出示动画或者图片,让学生根据动画或图片说出意思,在充分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再列出算式,并自

己举出类似的算式。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充分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从而获得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在迁移中轻松地理解和探究新知识,在宽松的课堂中张扬着个性,发现着生活中蕴藏的数学问题,探究着数学的奥秘,享受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快乐。

本节课存在着很多不足,经过自己的反思和许多老师的点评我认识到以下几方面需要改进:

1、让学生说生活中在哪儿见到过0时,很多学生都说的是0的形状像什么,而且耽搁了很长时间,我应该先出示生活0的例子,再让学生举例。

2、在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时,每种类型的算式怎样计算,应让学生多观察、多交流,我再总结。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了动画或图片的意思后,应针对学生说话不严密的地方给予指正,让学生从小养成严密、准确地数学语言表达习惯。

4、最后的练习环节,题量少。

5、心理素质不够好,不够从容,如叫错学生名字等。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篇3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已有两位数加减法算理的基础上学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学生已经懂得了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的道理,可以说这部分内容不是很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本想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一、课前准备是让学生在复习整百、整千数的概念。

让学生熟悉整百、整千数,从而在学生已有的两位数加减法的算理之上进入新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可以轻易的进入状态,让他们觉得新知识的学习其实就是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就可以解决,打消他们惧怕学习疑虑,消除心理恐惧。

第二、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学习加减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内在联系,研究与分析问题的表象,选择解决问题的决策与方法,能运用知识与技能分析去解决较为复杂的或综合性的问题,提倡学生在知识的分解过程中迁移。而这种迁移和推理体现在许多知识点上。在计算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计算法则也有着十分相似或十分密切的联系。有的还可以统一起来。在教学新的计算法则时就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类推出新的知识方法。本课中我想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然后类比推出其他相同的计算方法。当学生探讨出1000+20xx=3000的算法时,让学生发现1+2=3和1个千加2个千之间的联系,用1+2=3这种方法来解决我们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在学生汇报完算法后,老师进一步的追问,是否还有别的计算方法,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路,知道一题多解的算法和思想。同时让学生体会各种算法的思想,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这样不仅使他们明白遇到问题应该怎样去思考,而且通过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比较容易记忆。培养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第三、计算中注重了算法多样化和优化。

在解决整百、整十数的口算加减法的时候,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有的5+8=13,500+800=1300;有的用竖式;有的3个百加8个百是13个百就是1300;还有的用计数器来帮忙等。教师给以积极的肯定和评价,并强调了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这一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本节课的引入处理不当,没有能让学生感觉到,从旧知到新知的自然性,因为引入时应该是在巩固旧知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新知,而我是在开始就呈现课题,违反了自然过渡的原则。

2、由于我在语言的组织方面的基础功不够扎实,不够精炼,所以很难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性,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够,导致课堂气氛不太令人满意。

3、对于课堂的时间方面把握不够,导致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一堂课的教学所具备的环节。

今后努力的方向:

1、应该充分理解和分析教材,合理的备好课;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把握《新课标》的要求,使学生能达到要求的同时新知识的教学的得以解决;

3、注意自己的语言组织,加强语言方面的修炼;

4、多听经验丰富的老师的课,多向他们学习和交流,多做反思。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篇4

一、计算教学必须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或多或少多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经验。如何将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激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搭桥?是每一位数学教师上课时要考虑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学生已在三年级学过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学期也刚学分数的通分。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何将学生的这些知识经验激活,为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服务,做好铺垫呢?我是这样考虑的:

1、学习新知之前,有必要复习一下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为避免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给学生造成暗示,把异分母建行通分这一感觉,在学习新知之前,没有必要复习通分知识。所以,在上课开始,我就出示了几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口算,并让学生小结其方法,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接着,通过创设情境引出:1/2+1/4 、1/2—1/4,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题与刚才口算得几道题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1/2+1/4、1/2—1/4”与刚才口算题的区别在于:分母不同。这时,我再揭示:分母不同的分数该怎样计算呢?这样,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产生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不仅是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需要,也是学生发现算理,理解算理的有效途径。

在传统的教学中,计算教学是十分枯燥乏味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再到学生练。学生的学习只有被动的听与练习为主的方式。这种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不仅窒息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足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重要方式。”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多种方式,亲身经历探究发现,从而体验感悟算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异分母分数为什么要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老师直接讲解给学生听,再强化练习;还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发现、归纳感悟算理。也许第一种方法,学生也可以明白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但学生对难点的理解不会很深刻、透彻,尤其是一些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就会死记硬背算法。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情感的培养。所以,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为什么要化成同分母分数?这里,我先让学生猜测1/2+1/4=?,然后,通过这纸验证,学生通过折纸发现:同样大小的两张纸,1/2部分就相当于1/4,所以1/2+1/4=3/4。也就是1/2+1/4只有分母相同即他们分的份数相同的情况下才能相加。接着,我又出现1/2+1/3让学生再次折纸探究。最后,从探究过程中,归纳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学生经历这样的探索与感悟,对算理的理解十分深刻。当然,由于课前对学生操作能力估计不足,加之在教学中本人对一些教学细节处理欠妥,这里花费了太多时间,这也需要自己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注意,改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三、计算教学更需要给予学生更多地展现与交流的机会和空间。

新的.课改提倡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让位于学生,要张扬学生的个性,要体现算法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忠不仅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而且要注意给学生提供更多地展现与交流的实践与空间。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中,我不仅让学生先估一估1/2+1/4=?,而且学生动手折纸后还让她们把自己得折法上台展示并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学1/2+1/3时,我则让学生小组商量该怎样折纸,折后又在他们在全班展示交流。在交流展示中,学生展示了许多我意料不到的折法,这令我感到十分惊喜!看来,我们老师的确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与才能。当然,我也感到困惑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的展示与交流更加有效?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篇5

学校生假如对数学有深厚的爱好,就会产生剧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别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特殊是一班级的孩子活泼和好动,喜爱做嬉戏,因此在教学中我计了一些嬉戏活动:找伴侣、歌谣、抢答等等。通过嬉戏活动调动同学的学习主动性,活跃学习气氛,让学问的学习在轻松开心的活动中进行。

我是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的,一是检查复习:利用找伴侣的嬉戏练习学过的加减法,使用口算条练习,全员参加,表达了面对全体,又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的主动性;其次个层次是授新知:这部分教学又分成三部分,先是看图说图意,再说出四个算式,初步感知10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是看算式直接计算结果,让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在确定了同学们说出的各种方法后,指出想数的.组成的方法快而且好;最终通过口算条稳固计算方法。第三个层次是利用各种形式考查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先是找伴侣相加得10,再是做书上的练习10的减法,最终抢卡片的嬉戏,培育竞争意识。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常常制造机会让同学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意,要不断鼓舞他们树立信念,增添士气,胜不骄,败不馁。

今后,改良措施:

1,加强备课环节。仔细研读教材教参,多向同组老师请教,正确把握学问的重难点。使教学环节更加合理。

2,课上仔细关注同学的反应,随时调整教案,使其更加适应同学的接受力量,做到精讲易懂。

3,更多地发挥同学的主体性,给同学更大的进展空间。

我们常说爱好是同学学习的法宝,如何在课堂上真正用上这个工具,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问题。我们要依据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同学欢乐学习,制造地学习,就要实行多样的教学形式。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篇6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安排的教学内容是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两块内容。在这之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看图说出图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0的两个含义,表示没有的含义和表示起点的含义,初步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安排上,首先,我先通过三幅图展示一只贪吃猴子逐次把2只桃子吃光的过程来说明0可以表示没有的含义,揭示了0的第一个含义。其次,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0,说明0表示起点的含义,再进行0的书写教学。最后才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在教学0的书写时,先是描述0的形状,然后以儿歌的形式带动全班小朋友,让孩子说说“写0要注意什么”,然后独立写0,使学生逐步形成写0的技能。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现实的生活主动获取知识。

在以前学习的内容来看,加法那课学习的都是加法内容,减法那课都是学习减法内容。而在今天的这节课中加减法都有涉及。

在这里我为学生创设了2个问题情境,“鸟窝里有三只小鸟,飞走了三只还剩几只?”“左边荷叶上有4只青蛙,右边荷叶上有0只青蛙,合起来有多少只青蛙?”让学生观察画面,描述情景,摆出问题,

列式计算。把探究0的加减法的算理设置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之中。

3.在这节课当中我也有一些教学环节处理得不是那么恰当,比如:

(1).对0的含义的拓展不够。这节课学生只了解到0可以表示什么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却忽略了其他的含义。比如:0还可以起占位的作用、0在温度计上还表示分界线等等。可以让孩子再找一找生活中什么地方上有0,说一说这些0表示什么,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深度的发展,对0的含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2).0的加减法计算,应注重让学生多说生活中的实例来体会同数相减等于0,任何数加0或者减0都等于它自己。或者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来用老师的教具小棒

亲自演示这些0的加减法的规律。这样更能让孩子明白其中的算理,主动获取学习的方法。

(3).在教学一个数加零时和一个数减0时,可以同时出现,进行类比。计算出结果后再抛出问题“为什么一个数加0时和减0时得到的结果会是一样的呢?”这样同时比较一方面能突出0表示什么都没有的含义,也能使孩子多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这个规律,从而不局限于只用0~5这些数字来列算式。还可以渗透到100、1000、或者用字母、用图形来表示这样的规律。既拓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又把将来的知识融会贯通,体会到数学知识是一个整体,它无处不在,乐趣无穷。

(4).自身的语言还有待加强,尽量简洁少说,感情要有起伏,语气要有轻重缓急,不能一直都在一个调上,这样让学生不能感受到这节课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哪些是重难点。组织教学应更有指向性,老师一个命令下达,全班的同学都要做好它,不能强调几次以后效果还不明显。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全面的关注学生,老师不仅仅是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量体裁衣—为学生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才能最大程度的呈现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