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老师对教学活动分析的一种文字报告,教学反思是为了老师们更好的教书育人,以下是28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夜莺教学反思参考5篇,供大家参考。
夜莺教学反思篇1
在教学中,我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获。
小夜莺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的,所以我注意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学生都能“读”出“感悟”来,特别是文中有一些句子有较深刻的内涵,需要教师的点拨,如教学第一部分──“诱敌”我就设计引导学生抓两个易忽略的词:1、“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当我投影打出此句,请学生注意“好像”这词,学生恍然明白: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暗地里却在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 2、“军官突然问答”中的“突然”一词。当我请学生注意“突然“一词,学生由衷感叹: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他们不是弱智,很狡猾,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巧妙和机智!
然而这样一来,又感觉自己说解得过多了。本来还有学生设计讲述卫国战争中的英雄故事这个环节,可由于品读和讲解内涵深刻的句子占用了较多的时间,所以这个环节被挤掉了。虽然有些可惜,但课堂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能够让夜莺的形象深深地留在孩子们的脑海里,这也是一种收获吧。
夜莺教学反思篇2
本周一由我执教第三课夜莺的歌声,通过看录像对自己的教学做如下总结:
一、亮点:
1.教学目标明确,在本课一开始我就直奔本课的教学重点,以课文中主人公小夜莺的机智与勇敢作为一条主线展开教学,整体交付的问题比较简单且易懂,大部分同学都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在组内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过程紧凑,教学的环节清晰,按照人物神态、语言、动作这三个方面描写,对课文进行分析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清晰。
3.在这堂课中我觉得自己最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自己以往课上语音语调过于单一平缓的问题,这次的教学前看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与张学伟老师的示范课,从他们的身上我得到了启发,想要教好课文、学生学好课文,就先要自己深入了解课文中的人物,走入他们的内心,在了解与深入的过程之中,一步一步把握课文的基调,使自己的认识加深,从而用自己的情绪和语言感染学生。
4.都是一种目的,也是一种手段;读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方法。注重朗读,以读促悟,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这节课中,我着重使用了这个方法,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法,例如:默读、齐读、指明读,特别注意的是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人物之间的对话,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逐句的指导,学生每一次朗读的进步,都表示他们对小夜莺的机智和勇敢体会更加深刻,但是由于课文内容比较长且松散,后面部分的朗读远远做得不够。
二、不足:
1.迁移运用,在课文最后,我设置情境,假如小夜莺失去了生命,此刻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在抛出这个问题之后,我急于找学生回答问题,以至于我叫的六名学生当中三名学生向我摇头。我想他们不是没有话说只是还没有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在此处我应该留更多思考与组织语言的时间。
2.没有全面的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我的目光过于集中在几个优秀的学生身上,而忽略了表达能力稍微差一些的学生。应该根据问题的难度去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
3.课文分析过程中的问题还需斟酌。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应该有其存在的价值,显而易见还无意义的问题是没有存在的必要的。过多的问题会使课堂整体显得累赘,没有清晰的条理。对于提出的问题,我也应该更加细致的思考,思考问题的难度,思考问题的表述方式,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教学总结,我深知我还有很多不足,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与改进。
夜莺教学反思篇3
?夜莺的歌声》是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为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地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叫,为邮递员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员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夜莺的歌声》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篇篇幅挺长的课文,教学起来做到细处有些难度。好在学生都能按照我的吩咐课前预习,疏通生字,把课文读准。这是顺利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一步。在深入学习课文之前,我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述了当时苏联的历史背景,给学生一个初步的认识。以便于学生能联系背景和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我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学生谈到“他有时侯学夜莺叫唱,有时候学杜鹃叫……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这一句时,我出示了“好像”一词。当我请学生注意“好像”这个词的时候,学生恍然大悟: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好让敌人认为他确实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以便之后用不同的鸟叫同游击队员联系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你们那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中的“突然”一词。当我引导学生注意“突然“一词,有些学生很快就把手举得很高: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很狡猾,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而小夜莺应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巧妙和勇敢机智!
夜莺教学反思篇4
?夜莺的歌声》一文叙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男孩子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通过外貌、语言、神态、动作让学生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敌的品质。
一、抓住重点,做到长课短教。
考虑课文第一自然段为环境描写,我利用当时的军侵略苏联的一张图片引入,让学生在视觉上产生对德军侵略行为的痛恨之情,为学习全文铺下感情基调。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理解“小夜莺”的'言行。通过“读——画——思——议——谈”体会人物的品质与思想感情。当学生抓住:“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跟在身边的敌人完全忘了。”我设计“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是为了;有时候学杜鹃叫,是为了;打树枝,拾球果,踢球果,是为了。”既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小夜莺言行,又理解了第二部分的内容,达到长文短讲的目的。
二、教学设计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地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在学生默读、划批的基础上,开展同桌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鼓励他们谈理解说体会。课件的设计配合学生的学习进程。
三、注重朗读的指导。
本节课,注重朗读的指导,特别是人物对话的指导。采用了去掉旁白,直接对话的形式,更好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这种朗读对话的方式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借鉴。从听课老师对我的评课中,我发现一堂课的效果,除了从整体上驾御文本之外,教师语言的组织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虽然不能做到字字珠玑,但绝对不能废话连篇。一堂课,如果注入了太多的教师语言,反而破坏了整堂课的效果,抑制了学生的主体表达与创造。关键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去积极的思考,这涉及到课堂上问题的设计。这是一门学问,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
夜莺教学反思篇5
读教学最大的尴尬是:情节生动引人入胜的文章由于教学的介入,便不再引人入胜,不再生动感人了。《夜莺的歌声》正是一个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跌荡起伏的战争故事,来自教材本身的刺激已足够调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作为语文教师,我必须找到切入口和训练点,使其浑然天成般地不破坏教材原有的滋味,且在教师组织、引导和调控下感受成功,迸发智慧。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秘密?”我神秘地问道,“这篇课文早给我们分好段落了!看谁能一下子就说出这篇课文分为几段?”
“五段!”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说。
“完全正确!”我当即表态,“祝贺你取得第一名。请介绍一下你的经验。”
“这篇课文在段与段之间有空行,数一数空行就知道了。”
其他同学听了频频点头。我趁势说:“那么,课文留有空行,就是为了方便我们分段吗?你们不妨联系电视连续剧,联系电视中的镜头切换来思考。”
过了一会儿,有学生领悟到了:“每一部分就像电视连续剧中的一集,开始小男孩碰到德国鬼子是一集,小男孩带路是一集,游击队和小男孩联系又是一集,消灭鬼子又是一集,最后部分又是一集。”
还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像是电视中的镜头切换。开始是在村子里,接着在路上,然后又切换到了树林里,再接着就打起来了,最后镜头又回到了村子里。”
这是整体感知课文的环节。我打破了“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件什么事”这种模式化切口,而是从课文写作上的一个特征——空行——入手,引导学生联系电视表现手法,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从而解决了两个目标:感知课文和空行的写作意义。
“你说小夜莺是偶然还是必然碰上德国鬼子的?”我抛出第二个问题。
“是必然碰上的。”学生异口同声的地说。
“拿证据来!”我说,“给你两分钟找证据。”
学生找来的证据还不少:
1、从30和31节看出小夜莺和游击队早有联络暗号;
2、从第1、2、3节看出小夜莺是有意让德国鬼子发现他,好把德国兵带进埋伏圈;
3、课文最后第二节写小夜莺又在那里“好像在等谁似的”,其实他是在等德国兵经过。
“大家找来的证据有力的证明:小夜莺不是偶然碰上德国鬼子的。可以确定,这其实是一次有着周密部署的战斗!同学们假如你是游击队长,你在战斗前的计划中考虑了哪些要素?”
短暂沉默后,学生说:“我要考虑好联络暗号。”
我点点头,示意她往下说:“联络暗号要使敌人不察觉,要是被敌人察觉,那就完了。而在树林里,用鸟叫声最合适,敌人不会怀疑。”
“你真是个好队长!”我夸奖道。
“老师,我考虑作战地点。”一个男同学说,“作战地点要在林中空地上。”
“请问队长,为什么要选‘林中空地’?”我请教道。
“在树林里,一是便于游击队员们埋伏,还便于小夜莺一转身逃脱。但如果真的是在树林里的话,就很难消灭敌人,因为敌人也可以利用树木来掩护,所以最好成绩的埋伏圈是设在树林里的一块空地上。”
“多英明的队长啊!”我说。
“老师,小夜莺要穿上绿颜色的衣服,这样更便于他在树林里逃脱。”一个同学补充道。
“还要考虑派人把敌人引进埋伏圈。”又一名“队长”说。
“书中是派小夜莺把敌人引入埋伏圈的。”我说,“作为队长,你为什么不派一个大人,而派小夜莺去呢”
“因为小夜莺是个小孩子,德国鬼子就不容易怀疑。可别看他人小,经验丰富,机智勇敢,连大人都比不上他!”
这一环节我抛出“小夜莺是偶然还是必然碰上德国鬼子的”这一比较有意思的问题,让学生再次读课文,找到答案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前后文联系和照应的写法和读法。然后顺势引导学生转化角色,换位思考,学生兴趣昂然,情趣顿生,思维活跃而严谨。
对于《夜莺的歌声》这样情节复杂、环环相扣的长文,梳理得越清楚通盘考虑得越谨密,重难点解决起来就越简单。以上两“问”视角新颖,勾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和思考欲望,从而整体把握周密而深刻,至此,我把教学重点引向品读、研读和美读上,让学生透过人物言行,在朗读感悟中凸显和活化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书4—19小节,注意人物身份。”我说。
“请大家再读这部分。”学生读完后,我又说,“四人小组分角色读,可以一人当小夜莺,一人当军官,注意人物语气、表情。”
“我发现,‘小夜莺’读的不错,就是‘德国军官’还不是太像。”读书声止,我说,“下面老师当军官,谁来做小夜莺?”
由读熟到读得入情入境,人物也就由抽象的语言符号发展为活生生的声音、表情、动作等具象,此时我请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学生说——
“军官是个很凶狠家伙,但小夜莺不慌不忙,沉着,冷静。”
“小夜莺还用‘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巧妙地暗骂德国鬼子。”
“小夜莺看到德国军官,‘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快活’,而是要使德国军官信任他。”
“小夜莺一开始就学夜莺和杜鹃叫,这样,后来他用鸟叫声给游击队通风报信,德国鬼子就不会引起怀疑。”
……
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学生都能“读”出“感悟”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教学第二部分——“给德国鬼子带路”我就引导学生抓两个易忽略的词:
1、“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当我幻灯打出此句,请学生注意“好像”这词,学生恍然明白: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暗地里却在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
2、“军官突然问答”中的“突然”一词。当我请学生注意“突然“一词,学生由衷感叹: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他们不是弱智,很狡猾,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巧妙和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