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书法心得体会精选7篇

时间:2023-03-12 作者:loser

用心对待心得体会不但能让我们的思想得到提升还会让我们的写作能力得到进步,心得体会是指把学习或者生活中的想法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书面表达,以下是28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谈书法心得体会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谈书法心得体会精选7篇

谈书法心得体会篇1

很感谢市教育局暑期给我们安排的这次书法培训,也很感谢何连海等多位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给我们上课,这几天培训我们收获很大,得出以下感想。

我们都知道,书法是一门艺术。它是以文字为素材,以线条为内容,以技巧为精髓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龙脉,书法艺术是与每个中国人最亲近也最温暖的艺术。有文字就有了书法,有书法就有了文明史。

书法练习活动既是书法技能的训练、提高过程,又是锤炼一个人的意志和心境的方法。

这次的培训充分调动了美术教师当中爱好书法的积极性,引起了大家对书法的重新关注,培训课上教育局请到了连云港市很多优秀的书法家,他们认真的给我们讲解书法史。与此同时,本次培训班更是荣幸邀请到何连海老师给我们讲授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学习书法的本质所在。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大家认真听讲、体会,个个都那么的聚精会神,听的是津津有味。当老师宣布自由练习时,老师们个个昂首挺胸,坐姿端正,手握毛笔,双眼都很认真的看每一个字的结构,小心仔细临摹每一个步骤笔画,如此反复练习,多加强化。虽然刚开始字写得不怎么样,但也毫不气馁,继续努力,过不了多时,竟也进步了不少。

练习书法需要耐心,耐心往往培养了人的一种气质。“速成书法”、“短期书法”都是误人子弟的方法。正常的书法练习过程是以字帖为中心,“择帖幕帖和临帖”来逐步提高。书法需要真功夫,需要时间浇灌。当你练到一种境界,铺开一方宣纸,你的心就凝聚在书法的起笔、落笔上,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嘈杂,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有了一定的书法成就,你还可以达到平静愉悦自信的心境。

本着唤醒手写乐趣,寻找中华文化的宗旨。我们的这次书法培训活动,可真是获益匪浅啊!通过这次培训,我们看到了广大老师对书法产生的浓厚兴趣,看到了他们在书写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字时热情。大家上课认真听讲,下课热烈讨论,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培训期间,各位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全体学员严守纪律,学员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友好的同学关系,是大家都所推崇的。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在书法培训班中找到书法的魅力,练就一手好字。

谈书法心得体会篇2

中国书法经过几千年的沉淀、积累和发展,已成为独具华夏特色的文化瑰宝。关于如何学习书法,我有“三个经验”体会与书法爱好者共勉。本人经历了从不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从写字到书法,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从我知事的那天起,就把它作为终身追求的一项事业,从真学上下工夫。坚持60多年如一日,为国家学,为民族学,为传承和创新而学。家境贫寒,买不起灯油和笔墨,就用山上的松树油照明,用树枝当笔,以大地当纸;没有字帖,就蹲在墓碑前观摩习练;出门在外,没有笔墨,就在自己的膝盖上比划名碑名帖;有条件时拼命学,没有条件时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学,工作繁忙时挤出时间学,把别人用于唱歌、跳舞和钓鱼的闲余,都用来学书法,这样抓住空暇刻苦学,自觉地把学习书法作为生活中除衣食之外的须臾不可缺少的第三件大事,不管生活条件多艰苦,也不管工作环境多险恶,从未间断过认真学书法。

善练是方法。人间凡事,没有学不会,只有不会学。“无巧不成书”,学习书法,既要有决心,更要讲方法。方法是渡河之舟。我在学习书法时,坚持“帖学与碑学并重,古法和今法相济;楷行习练交叉,常练榜书在先;首要把握重心,字形结构严谨;注重学习效率,练字习法共进;心中有字在胸,下笔方可有神”。从而,变苦练为善练,变死练为活练,变练一体为练多体,变单练书法为绘画、雕刻(石、木、竹)、装裱并举。这样,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融会,事半功倍。

苦研是恒守。书法是我国千古绝唱的线条艺术之一。要传承和发展,必须刻苦钻研、持之以恒地探清其脉络,理清其源泉,把握其精髓,效法其规范,开掘其新境。据此,我进入大学后,就发奋学习王羲之、黄庭坚、颜真卿、苏东坡、张怀瓘、怀素等历代书法名家的书法理论,既研习书法的历史进程和演化,又研习书法的产生形成与风格;既研习各种书体自身的美学原则和技法规律,又研习各种书体的用笔技术与文化背景;既研习我国的书法和绘画,又研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原生态的基础构筑,凡是有利于学习、弘扬和创新书画艺术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因此,从创立自己超越传统的握笔方法,到行之有效的“书法重心学”,从写字的基本笔法到字体的和美结构,从帖学到碑学,从书写形式到书写内涵,从学会一体到学会多体,从学好一家到学会百家,从集百家之长到独具个性特点,从书法的外形美到书法的内在美等等,都进行过认真不懈地研习。同时还研习了唐诗宋词和哲学、美学,不断为自己的书法创作,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和吸取鲜活元素的条件。实践使我深切地感悟到:没有凝练厚重的文化底蕴,领悟不了书法的真谛精华,充其量就只能做个写字匠,而永远、绝对当不成书法家。

谈书法心得体会篇3

岁月如梭,新的一年不可逆转地又要结束了。或许是逢年多思的缘由,书法与人生这一看似互不相干的命题,却时常萦绕于心,并且有了以笔留痕的冲动。

人生难,学书亦难。人年少时,言谈举止常常无所畏惧。而到中年,无形中就变得有所顾忌甚至小心翼翼了。究其原因,大概是真正领略到生活的不易与人生的艰辛吧。对于学书,可以说是“童心便有学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因之获得不少夸赞与奉迎。而窃喜之余,甚至以己之长较他人之短,内心不免生出些许的轻浮与自傲。当聆听了南开大学书法研究生导师田蕴章教授的三百余集书法讲座之后,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方知什么叫大、什么叫家、什么叫风范。羞愧之余,庆幸自己被田老适时地导引向“书法人生”的“中年“,开始变得理性而自知了。按照古人通论,成一画家得需十年,而成一书家得需二十年。真正的书家,既是文人,又是墨客。自己年近不惑,已无缘于书家光环。然有幸直面书法这一国学文化的高峰,虽然像无知的孩子挨了巴掌,但已知足矣。我感到书法是上苍赐予我人生中年的礼物,让我在传统文化中感知中年的厚重,在提笔临习中体味努力的艰辛。对于书法,不仅是写好字而已,还有其背后丰厚的国学文化。没有国学文化支撑的书法是苍白的,把书法看成只是写好字的认识是肤浅的,而背离书法之“法”、盗用“书法”之名的所谓“创作”、“艺术”更是装神弄鬼、迷惑良知甚至是别有用心的。同样,对于人生,如果仅仅满足于吃喝拉撒、养尊处优,我们的人生将是怎么样的一种境界?我们的社会将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于社会来讲,不允许我们无为,更不允许我们无知。

人生有道,书学亦有道。立足于现实的多元化思潮,人们常讲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也由此产生诸多的人生态度。我想,不论哪种活法,都是要有前提的,就是在尊重个人意志自由的同时,遵守社会普遍法则、伦理道德等等。概而论之,就是活出自己而又尊重他人,正所谓人生大道。正如田老所言,如此大道,你不遵守它,别人就要骂你。而书法之法则,是古人赋予汉字音、形、意“三美合一”的大道。前及二王父子、欧颜柳赵,后到苏黄米蔡、近代书家,尽管体范不同,但仍大同小异,万变不离其宗,从而成就了书法之大法,且千年传承,为人称道。而时下,热衷名利之风,以丑为美之行,有悖书法初衷,愧对先贤志士。坏的风气,反映在个人行为和人生态度上,就是多了无知、多了无畏、多了投机、多了伪装,其渗透并颠覆着主流社会价值观与书法之大道,认为我就是法。相较于田老,几十年如一日,师古而不泥古,享受着“笔墨情深何寂寥”,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和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书法之法,有人生之巨细事。有道是,人字好写人难做。然对书者而言,人字难写,人亦难做。凡学书者都有这样的体味:

一是简字往往难写。一二三四五,之乎者也哉,这些看似简单的字,用得最多,要写好却难。因此,古人给其注入的法则也很多,一旦写不好,毛病极易显现。故古人常以小楷为日课,心不厌熟,手不厌精,可谓熟能生巧、妙笔生花!对于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看似简单,但凡食人间烟火者,个中滋味自知。对个体来讲,简单的事办成了,小事做成了,则往往成就了大事,甚至成就了梦想。

二是繁字蕴含人生哲理。所谓繁字,笔画多,结体难,更需假以时日。为此,古人在宏观上把握字形,微观上处理笔画。常常惯以虚实、迎让等法则,做到布排匀称,虚实结合,平险一统,顶天立地。联系人生处世,人们常常满脑子的事,压得喘不过气来。而以书法此道理解团队精神等等,则常常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是当书匠易,难在为文。联系人生,当书匠好似人们长躯体,多是生理意义上的东西。真正的书家,难在为文。文是灵魂,书是载体,更象是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人的一生可以在物质财富积累上达到极致,而对精神层面的不少东西却难以企及,给短暂的人生增添了许多缺憾,使得我们身上少了些令人回味、值得传承的东西!

四是书法与人生何须刻意描作。古代先贤之与书法,多是信手拈来,顺流而下,那份率真、自然、生动、亲切,留给了后人发自心底、任由心性的美,这大概也是书法的“特色美”。而时下有人否定古法,抛弃古法,自立门户,舍本逐末,哗众取宠,欺世盗名,令人堪忧。有人说,人生百分之三十是活自己,而百分之七十是当演员。对此,我亦认同。但我更看重的是那百分之三十,对那百分之三十的怜悯与留恋,就像追求书法那天真率真的自然美一样痴迷。我们的书法、我们的人生,如果一味地刻意描作,书法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又有多少呢!

面对书法,我感叹先贤。对于人生,我敬畏有加。能以书法之大道体味人生之艰辛,醒悟人生之厚重,在个体的高雅爱好中拾得人生些许,不正是饱暖之余享受生活、丰富生活的幸事吗?

谈书法心得体会篇4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开展了书法课程。由于我校的生源来自农村,学生的程度水平参差不齐。

所以学生在书写中存在不少问题:学生的书写姿势不正确,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不规范等。正是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具体的教学寻找一条可行之路,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心得。

从兴趣出发,营造良好氛围,小学生天真,可爱,好奇心强,也容易激发兴趣。首先给他们讲解了王羲之的故事,他利用自己字的影响力,帮组老奶奶的风扇。可见一手好字具有多大魅力,具有多大的影响力。

接着让学生欣赏。感受汉字形体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参与与热情。再有开展小组比赛,评选优秀“小小书法家”,并将好的作品张贴在教室周围,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书写,从基本技能入手。良好的写字习惯使学生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因此,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对学生基本写字姿势的培训。正确的写字姿势可以使身体各部位到舒展,轻松,也有利于身体健康和视力健康。其次,重视基本笔画练习。汉字是由最基本的横、竖、撇、捺、点、提、折、钩八种笔画组成的。写好一个字,就要写好每一个基本笔画,每一个笔画都须经历起笔、运笔、收笔三个过程。并给学生编些形象的顺口溜便于记忆。

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练就扎实的基础,为今后的写字打下良好的基础,持之以恒,方有收获。硬笔书法的练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久的坚持。因此,每天要求学生坚持临摹一小时,并要求在平时的汉字书写中注意巩固练习效果,同时,要求学生端正态度,认识汉字文化,民族文化的魅力,弘扬民族文化。只有将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才会最终学有所获。

谈书法心得体会篇5

从小,我就对书法情有独钟。妈妈从事装裱行业,有不少字画,我也受到艺术的熏陶妈妈问我想学点什么,我毫不犹豫地说:“我想学写字”。小时侯,我看妈妈装裱字画,便用我那稚嫩的小手,在纸上涂鸦,郑重其事地交给妈妈请她装裱。谁只妈妈看了笑道:“你要是写的好,我就裱起来。”“好。”我说。

于是我与写字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得我读二年级的时侯,妈妈带我到学校书法班报名,老师让我试着写一下,我像拿蜡笔似地拿起毛笔,衣服没一会儿就弄脏了,还弄的满手都是墨。我第二天进书法班的时侯,老师正式教我写毛笔字,可我写的字歪歪扭扭,活像战场上的残兵败将,个个焉头耷脑,又像是一条条毛毛虫在纸上爬。再看看我身旁的大姐姐,她写的字,就像是再纸上欢快跳舞的小精灵,秀丽端庄。我像泄了气的皮球,缓缓放下毛笔,不想再写了,可每当看到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能写得一手好字时,我就羡慕不已。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字写好。有时我手写酸时,那种羡慕成了我写字的动力。就算再冷,也会看到我冻得通红的小手依然拿着毛笔在纸上划过。写完之后我的手总是冻得麻木,但看到那端正的字时,我就无比自豪和骄傲。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练横的时侯。轻巧的毛笔到我手里却变成了千斤重的磐石,怎麽也写不出汉字那独有的韵味。但我觉不会向困难低头。依然一笔一画地写着,起笔、顿笔、行笔、写字时老师教给我的口决我现在还记得。当我看到一个个秀气端庄的字跃然纸上时,我欣喜若狂。渐渐地,歪歪扭扭的字变成了端端正正的字,渐渐的,端端正正正的字变成了秀丽端庄的字,渐渐地,秀丽端庄的字变成了欢快跳舞的精灵在纸上嬉戏。

真是工夫不负有心人。学写字如一炉火练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有梦想,有目标,并朝这个目标去奋斗,成功,就在前方。

谈书法心得体会篇6

汉字,我国最美丽的艺术文化瑰宝之一,只要写好它,它就像一幅画一样有着独有的艺术气息。而练书法,就是写好它的方法。一个人的品质往往可以从这个人写的字中体现出来,由此可见书法多么重要。

不得不说,我的字写得并不怎么好。不过这个假期老师逼着我们写书法却让我找到了写书法的感觉,也找到了写字的方法,尽管有点怪异。我认为书法主要的是要多写,大量地写,大量持久不断地书写让我感受到了书法的乐趣。古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为了练好字,写字用尽了18大缸水,最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了一代名书法家,在书法史上与父亲并称为“二王”。

但光是多写也是写不好字的,还得掌握写字的方法,专门教你练书法的书中可以学到很多写字方面的知识,这些书上可以让你了解到汉字有哪些重要的结构,有哪些字体,里面最重要的是汉字的基本笔画该如何去写,汉字的笔画并不多,练好这些应该是很简单的。

还有,我讨厌一笔一划地写,那样写起来又慢又累,不一会手就会酸得要命,最主要的是找到每一个字的主要笔画,把那一笔写好,其它的只要照上面把基本笔画练好,这个字就可以写得很好。这样一大篇很快就写完了,手也不怎么累,并且你会发现写出来的效果还不错。

许多人认为写书法必须有个安静的环境,这并不完全正确,当然,也不是让你到吵吵闹闹的环境中去写,写书法真正要求安静的是自己的内心,心静自然清,写着写着就会忘我,完全投入到状态中,那时写出的字堪称完美。

我的心得也许微不足道,但我相信它一定很实用。

谈书法心得体会篇7

在开学的前三周,我学习了书法。同大一下半学期的书法大体相同,主要是学习颜真卿的颜体。但是练得时间太短,成效并不太大,还需进一步的学习和长时间的勤奋练习。

在学习书法,阅读书法史的时候,要学会从不同的书法形式后面找到古人都遵循的法则。这种法则,虽然在外在形式上的表现,历代不同,各人相异,但其内在的规律法则却是一样的。学习书法,很重要的就是从点画用笔上去找古今一脉相承规律。

历代大家都很重视写楷书,学书法的人不能在楷书体会到多少书法规律性东西于其他书法是不会体会很深的。除了实用以外,楷书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书法最基本规律和完备的笔法。楷书让人静下来注意每个点画的动作,细节,尽量把每个提按转折做到位。长期靠这个养成的用笔习惯,让人手下的感觉微妙而细腻。

结合历代大家对不同人物书法的品鉴,用心比较和体会里面的高低好坏,去认识书法最基础本质的东西。还有就是要把不同的书家多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矫正自己,依靠的就是不断深入的读帖和临帖。

用笔尤其要注意起笔和收笔的地方。不管写哪种书体,行笔必须自然,动作必须连贯,笔势要畅,势圆笔方,势方笔圆,整个动作就像打太极一样,动作要有节奏,要合于自然。行笔要提中有按,按中有提,笔要留得住,杀进纸去。不能有含糊的东西。顺着心中的节律,从胸有成竹到胸无定数,自然生成。

写唐楷有收获,再写魏碑也不会有太大障碍,只不过用笔更方一些。它的笔势是一致的,都是一脉相承的。

学艺术的三个层次:一,技法上的学习;二,视觉形式的研究;三,精神层面的修养。

写褚的楷书,用笔的时候,要注意笔锋的变化,敏锐的捕捉笔尖入纸,行笔,出锋的运动轨迹,要充分发挥出笔毛的弹性。点画”是动作,蕴含有基本的笔法和动作在里面,过去的人对书法强调动作,笔法。用“线条”来讲书法是讲不彻底的 ,因为书法根本不是线条。

好的书法能表现出作者人生,生命的体验。无论文学,还是书法,既含蓄又直接。好的作品我们会感受到它无拘无束的情感流露,无障碍,随心所欲。初学一个帖,点画和点画之间一下很难摆顺,这需要我们去找规律,一点一画,一撇一捺间每个大家都会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规律找到了,才能深入。写一个字,切忌把每个部分孤立起来,要做到协调,整体协调能力是很重要的,这有很多窍门,道理在里面。

临帖时要随时随地提醒自己不要让笔把自己左右了,要用笔,自己左右手中的笔。下笔要善于找参照,大胆落笔,随时调整,锻炼出前笔有缺憾,后面的点画能补救回来的本事,字的形要控制好,也在于善于找参照。临帖的时候自己的主观不要被帖套住,随时想到整体的关系,更加注意单个字的整体,角度的大小,长短,笔划之间的配合。从大的方向把握住“度”,再从细节上深入。褚字圆转多,笔划多的字方折少,点画少的字方折多,这样整个字,整篇字都能挺得起。颜体字是下面收得比较短,重心下压。复杂多折画的字,多数折要削弱。强调度,一个字强调只能一两个点画,要有主次关系,整体决定细节。

在这三周的学习中,我练习的颜体和柳体没有区分。书法史一门长期的练习,需要钻研和静心学习。我会在接下来的书法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