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详细的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家在制定教案时,可以考虑利用不同的教学工具和材料,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语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语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中一些难懂的词语。
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用具
黄河流域示意图;媒体资源:动画课件《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视频《黄河治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课前导语”部分。
二、提示课题。
1、板书课题。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此过程利用动画课件《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辅助教学。(swf范读)
四、学习课文1—6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为什么?(课件3摇篮)
(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近20000年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
3、读第2段
4、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5、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课件5祸害)
(第1、4段)
6、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7、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课件6)
(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8、黄河变化的原因?(课件9)
(第6段2点)
9、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课件9后)
10、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结:黄河变坏的原因: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11、有感情朗读这5、6段。
五、讲读第7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关键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课件10)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
(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
1、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么样的教训?
2、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五、拓展学习,看视频《黄河治理》。
语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表达思乡感情的多种表现方式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配乐磁带、课文插图、文本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出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全班齐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以曲中的句子为题“小桥流水人家”。作者的家乡真的如题目这么富有诗情画意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小桥流水人家"吧!
二、出示自己指导,感悟文章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4、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检查学习效果,强调重点。
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通过对故乡的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的。)
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1、直接描写“流水”(第一自然段):
⑴小溪潺潺柳枝婀娜波光粼粼(描写景物)
⑵小鸟站在它的.腰上……(拟人)
2、直接描写“人家”(第五、六自然段):
⑴我的家→(舒适温馨)描写、介绍
⑵村民生活→(恬淡闲适)概括介绍
3、间接描写有趣的往事:
⑴抓鱼、虾、蟹
⑵丢野花
⑶摘茶叶
⑷赏野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空洞,更真实,更感人。)
教师点拨:希望同学们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积累延伸
1、积累语言:
⑴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潮湿”等词语。
⑵摘录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句段,并尽量做到熟读成诵。
2、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可以搜集有关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的图片资料,也可以为家乡作画、作文,或者学唱“家乡曲”、学跳“家乡舞”、学烧“家乡菜”等,来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
五、整体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课文:
1、作者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娓娓地向我们道出了他那无尽的思乡之情,不仅有深情的往事回忆,如……;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如……(学生看板书回答)。但不管是间接抒情还是直接抒情,都同样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我们再一次走进作者的家乡,去欣赏那诗一样的景色,去感受那诗一样的生活吧!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当堂训练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2、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3、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表达的写作方法,自由拟题,练写片段。
语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3
(一)导入新课。
1.放《刘三姐》选曲:《山歌好比春江水》。
2.谈话: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大家知道它出自哪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谈)
对,这是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唱的一支歌,它传唱了近半个世纪,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电影《刘三姐》就是根据壮族民间故事编的,今天我们就来学课文《刘三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1.读准生字表中的会认字,并记住它们。
2.思考: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重点部分写了刘三姐的哪几件事?
第一件:莫怀仁的管家仗势要抢阿牛射中的野兔,刘三姐路见不平,用歌声大灭了管家的威风。
第二件事:是刘三姐用山歌揭穿了莫怀仁想霸占茶山的阴谋,莫怀仁恼羞成怒想用“提亲”的鬼主意陷害刘三姐,刘三姐提出要想结亲就对歌摆擂台。
第三件事:写“对歌”的情景。这部分重点描写了刘三姐和乡亲们在对歌中击败了财主和秀才们。
3.以上两项内容在小组或全班交流。
(三)抓住关键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1、结合课文说一说刘三姐的机智勇敢和莫怀仁一伙儿的蛮横和愚蠢表现在什么地方。
刘三姐:敢于揭露财主及其走狗的伎俩,敢于仗义执言,敢于用智慧来讽刺和斥骂财主及其走狗。莫怀仁一伙儿:想霸占别人的劳动果实,想霸占茶山,诬陷刘三姐的哥哥欠债,想要强娶刘三姐。
2、结合具体的歌词,想一想刘三姐的机智有哪些具体表现,你是怎么理解刘三姐山歌内容的。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山歌中所说明的.道理,引导学生体会山歌中所运用的夸张、比喻、对偶等修辞方法,体会运用语言斥骂和讽刺莫怀仁一伙儿的巧妙之处。不必向学生讲述修辞知识,只需要引导学生明白这些修辞表达了什么内容和取得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即可。
(四)整体感悟课文。
1.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2.刘三姐和乡亲们唱的山歌中你喜欢哪些?可以给同学们读一读,也可以唱一唱,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3.读了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巩固练习。
按下面要求从课文中找出成语。
描写刘三姐和乡亲们的:(疾恶如仇、仗义执言、扬眉吐气)
描写土豪劣绅和秀才的:(恼羞成怒、气急败坏、狼狈不堪、如坐针毡、丧魂落魄、幸灾乐祸)
语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4
教材分析:
?白杨》是一篇适合儿童阅读的清新明丽的课文,文章借用白杨这种美丽挺拔而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木,比喻边疆建设者艰苦卓绝的劳动生活。但这种比喻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由人物直抒胸臆,没有像《种子的力》那样由作者点明衷曲,也没有像《彩色的翅膀》《金色的鱼钩》那样进行直接的象征,而是话到嘴边,引而不发,留有余地,让读者用心领悟。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白杨和边疆建设者二者之间的内在类比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要突破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两个问题的深入钻研:白杨的特点和边疆建设者的劳动、生活。以上这些内容理解了,学好这篇课文是没有问题的。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课前准备:
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课题后,简单介绍白杨这种植物的外形、生长条件等。
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1)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讲什么?
(2)按照“车外”、“车内”、“车外”把课文分成三大段。
(3)想一想,这篇课文与前边学的《太阳》《鲸》这些以物为标题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教学步骤的学习目的,一是对课文内容、结构初步形成一个整体认识,二是开始区别单纯状物的文章与本课这种借物喻人的文章的区别。不过在这里,不宜区分过细,只在点明本课文虽以“物”命题,但并不是在写“物”的形状、性质、用途、功能等就可以了。
三、学习第一段课文(第1—4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段课文中有哪些描述值得注意?
在这一段中值得注意的有两处描述,一是对戈壁严酷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二是对白杨高大挺拔的身姿的描写。抓住这两点描述,引导学生理解
①戈壁的恶劣环境与白杨的秀丽身姿形成鲜明对照;
②就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着这样美丽的树木,初步体会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板书;高大挺秀)这两点的理解关系着对全文的理解。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表现并体会大戈壁的“四无一黄”(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天地没有界限;到处一片黄)的恶劣环境。
四、学习第二段课文(第5—17自然段)。
(1)默读课文,按照不同的内容把本段分成三层意思。
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教师首先从学生的争论中,提炼出“高”“直”这一点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然后用精讲分析的方法,一句一句地理解爸爸的话,概括出白杨树的品格特征。到此,“树”可以说讲完讲精了。
本段可分成的三层意思是:
①孩子们的争论(第5—13自然段);
②父亲的介绍(第14自然段);
③孩子们的理解(第15—17自然段)。
(2)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一层,要读出孩子们争论的劲头。思考:在孩子们的这一段争论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征?
在第一层中,孩子们的争论虽然是天真幼稚,但也说出了白杨树“高”“直”的特点。不过也说明孩子们只看到白杨树的外在特征,并没有形成深层的认识。
(3)默读第二层,这个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思考
①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②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讲了几句话,讲出了哪些特点?
这一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是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爸爸一共讲了三句话,各讲了一个特点:
①白杨树直而高大;
②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生长(板书:因需要而扎根);
③不管遇到什么艰苦困难都不屈服(板书:遇困难更不屈)。
这一段,爸爸的.介绍,已经解及了白杨树的内部特征(白杨树的品格),显然已经揭示了课文的深层内容。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要读出白杨树的性格。
(5)默读第三层,重点理解第16、17自然段。思考:孩子们怎样理解爸爸的讲话?
在这一层中,作者把孩子们的理解分别写在两个自然段中是一个精心的安排。第16自然段写了孩子们对“人”的了解(爸爸、妈妈建设边疆的情况);第17自然段写了对“树”的理解。在理解了这两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结合第15自然段提问:孩子们为什么没有能够理解爸爸的讲话?
引导学生用“先分后合”的方法,两次学习课文的第16、17自然段,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树”与“人”的类比关系,也就是理解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孩子们未能理解爸爸讲话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把“人”和“树”分别单独地去理解,没有把它们联系起来考虑。
(6)再次让学生默读第16、17自然段,要他们把这两段互相对照,联系起来理解。
这样理解的结果: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边疆的建设者,就像生长在边疆戈壁上的白杨,这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在这儿安家了;他们不怕困难,就像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现在他们又带自己的孩子来作第二代边疆人。
(7)教师讲述:“作者在这里没有把‘人’和‘白杨’的关系明明白白地讲出来,弄得孩子们也不好理解。我这里改写了一段,用它代替课文的第15、16、17三个自然段,大家听一听这样写是不是更明白一点。”(读教师改写的一段文章)
这段文章是:“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也能很好地理解:爸爸说白杨树能够在最需要它的地方扎根生长,是告诉孩子们老一辈人服从祖国的需要,离开家乡内地,来到戈壁建设边疆;爸爸说白杨树不向艰苦、困难屈服,是在讲这些边疆建设者也像白杨一样,克服重重困难,不向任何困难低头;他们永远像白杨一样,不屈地挺立在荒凉的大戈壁上,永远那么正直、那么高大。”
教师读了自己改写的文章,意在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再认识、体会文章的表现方法,并再一次让学生明确地理解“爸爸的表白”,也就是把文章中心思想用“改写”这种方式,直接明了地揭示了一下。
读后提问:这样写不是更明白一些吗?启发学生认识到,这样写虽然使人一读就明白,但剥夺了读者的思考,使文章太显、太露、没了味道,而作者那种写法既能发人深思,又符合兄妹俩的年龄特征,符合他们的思维方法和理解水平。
五、学习第三段课文(第18自然段)。
指名朗读,提问:爸爸为什么望着小白杨忽而沉思,忽而微笑?使学生理解到,这里的小白杨象征着边疆人的后一代,象征着爸爸的两个孩子。他们也来到边疆戈壁,继承父辈的事业。(板书:小树成长)爸爸想到这里(沉思),由衷地笑了。
六、总结课文。
教师结合板书讲述:白杨是边疆的树(板书:边疆树),爸爸他们是边疆的建设者(板书:边疆人)。这篇课文作者借写边疆的白杨树,来暗喻边疆的人。而白杨树的品格,就是边疆人的精神(板书:借物喻人)。
总评
?白杨》一课教例的主要着眼点是用多种方法使学生理解“树”与“人”的关系,这一点从讲课一开始到授课结束,教师始终在一步一步地努力完成。
本教例中,教师对不同的段落、不同的认知对象采取了不同的认识方法
第一大段教师要求学生在听读中自己发现值得注意的描述(荒凉的戈壁与秀美的白杨),以及这两种描述的强烈反差,并从这种反差中悟出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大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全段的结构(实际上是对段的整体认识)。这是对篇幅较大的段落行之有效而条理分明的认识方法。接着又用“逐句分析”的方法认识文章中心关键所在部分,运用“各个突破”和“联系思考”的方法两次认识“树”与“人”的关系,就此突破了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最后又用“对比”的方法回照以树喻人的写作手法。
第三大段,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轻描谈写”地点破了小白杨树的喻义。
可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认识对象,或轻或重、或浓或淡、或详或略、或明或暗地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既引导学生完成了认识任务,又给他们示范了各种认识方法;既重视了认识结果,又重视了认识的过程,显示了不拘一格的教学机智。
语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观察、欣赏景物的方法,并能将看到的、听到的表达出来。
2.能描写出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并体会景物的独特魅力。
3.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养成发现身边的美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3篇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3篇课文,想一想:每篇课文介绍的是什么?
二、交流平台。
1.朗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思考学了这些课文后你有哪些体会,与周围同学交流。
2.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3.小结。
(1)《威尼斯的小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既描写了戏院散场后人们拥出来坐小艇离开时的热闹景象,又描写了人乘小艇散去之后水面静寂的情景,动静结合,让我们体会到了威尼斯夜晚的独特之美。
(2)《牧场之国》中,描写了荷兰牧场风光的悠闲、宁静,也描写了人们的繁忙。动静结合,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和谐优美的牧场风光图。
三、词句段运用。
(一)朗读“词句段运用”中的第1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与同学交流体会。
1.提示:第一组句子通过写戏院散场后人们拥出来坐小艇离开,以及远处传来的哗笑和告别的声音,为我们描绘了戏院散场后小艇开动的热闹场景。
第二组句子通过描写傍晚时环境的变化,以及狗、牛、马等动物的行为,写出了傍晚牧场的宁静。
2.情景展示。
(1)放学后的校园。
放学后,校园里十分安静。教室里没有了朗朗的读书声,操场上没有了奔跑的身影。夕阳的余晖静静地洒在校园里,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和花朵似乎已进入了梦乡,只有两棵又高又大的白杨树静静地守护着校园。(静态美)
(2)群鸟飞过的湖面。
清晨,朝阳升起,一群鸟儿从南边飞来。它们一会儿贴着湖面疾飞;一会儿直冲云霄,并发出高亢的叫声,好像是在交流一路上看到的好风景;一会儿盘旋飞翔,百啭千鸣。宁静的湖水仿佛被群鸟的热闹吸引,漾起细细的波纹,向鸟儿微笑致意。(动态美)
(3)火车进站之后。
“呜——”一声长长的'汽笛声过后,一列火车徐徐进站了。火车停稳后,背着大包小包的乘客鱼贯而出。不一会儿工夫,下车的乘客和准备上车的乘客就挤满了站台,有急匆匆向出口走去的,有停下来整顿行李的,还有踮着脚尖在大声呼喊寻找同伴的,站台上顿时热闹非凡。(动态美)
(二)阅读“词句段运用”中的第2题,说说这些语句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师点拨提示:第一组句子通过列举田野、沙漠、尼罗河水、金字塔等事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金色夕阳照射下的美景。作者抓住景物的色彩特点对金字塔的美丽景色进行了描写。
第二组句子描写了在白色大理石的映衬下的奇异的白色世界。作者抓住了景物的色彩特点进行描写,并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第三组句子为我们描述了潭水奇异、鲜润、醉人的绿。作者通过写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太淡,杭州虎跑寺旁“绿壁”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太暗,衬托出潭水的特点。
四、日积月累。
1.趣读,体会音韵美。
教师引导学生练习趣读:可以加上诗里的动作读,摇头晃脑地读,还可以和同学合作读。
2.听读,想象画面美。
过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淡雅的田园诗不但是一首动听的歌,还是一幅秀美的画!来,请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朗读这首诗,透过诗里的文字去想象画面。(配乐)
(1)听读,想象画面。
请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想象画面。(配乐范读)
(2)汇报展示。
提问:谁来描述一下你想到的画面?(出示图:白满川)还有谁想描述一下?
(3)齐读,带着你的想象和感受,一起来读这首诗。
3.背诵,感悟情感美。
五、小结。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描写景物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美,爱自然,爱生活,爱国家。
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描写景物的方法,懂得多去欣赏身边事物的美。
2.以句子训练为中心,引导学生搜集、整合资料,描述心中所喜爱的景物,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背诵描写景物的古诗词,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审美情趣。
语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膑、讥”等5个生字,会写“丧、瞪”等8个字,会写“依次、等级”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描写人物神态等的词语,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了解人物想法。
3.读懂课文内容,推测孙膑的思维过程。
4.知道用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田忌就转败为胜的原因。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说说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纸牌小游戏。
老师拿出六张扑克牌,分为两组,分别是红桃的4、8、10,梅花3、7、9。老师和学生各选一组,然后比大小。老师依照田忌赛马的思维跟学生玩两盘,把输和赢的两种情况都体现出来。
2.在历史上,像这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故事还真不少,你知道哪些?
官渡之战曹操2万人战胜10余万敌军
赤壁之战周瑜、刘备5万人战胜20余万敌军
淝水之战谢玄8万人战胜80多万敌军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轻蔑(qīng miè)、孙膑(bìn)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瞪、耀、蔑、赢”,并在黑板上示范。
(“瞪”是左右结构,部首是“目”,右上方的笔顺是横撇、点、撇、撇、捺。
“耀”是左右结构,部首是“?”,右下方是“隹”,而不是“住”。
“蔑”是上中下结构,中间是“罒”,不是“四”,下面是“戍”,不要少写一点。
“赢”是上中下结构,部首是“月”,下面是“月、贝、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什么?
(课文以“赛马”为线索,写了田忌和齐威王的两次赛马。)
2.自由读“两次赛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这两次比赛各是怎么赛的?画出两次赛马的对阵图。
3.两次赛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是什么?
(1)学生自学、讨论。
(2)小组汇报:
①第一次赛马第二次赛马
齐威王田忌齐威王田忌
上上上下
中中中上
下下下中
②两次赛马的相同之处:
a.两人的马没换。
b.比赛规则没变——各自把马分等级。
c.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没变,先上等,后中等,再下等。
③两次赛马的不同之处:
a.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同,先下等,后上等,再中等。
b.比赛结果不同。
c.齐威王前后心情不一。第一次齐威王胜,得意扬扬。第二次齐威王败,目瞪口呆。
四、课堂小结。
朗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只要多思考,以弱胜强也不是不可能。)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两次赛马的比赛结果。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初赛失败后,孙膑与田忌的对话和表现。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1~2自然段。
(1)田忌为什么都失败了?
本段中写“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这说明彼强我弱。而比赛的时候却是“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所以田忌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
(2)体会“垂头丧气”是写田忌初赛失败后的情绪。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在课文中是写田忌失败后情绪颓丧,非常失望的神情。
(3)你认为田忌要怎样才能赛过齐威王?(实力或技巧方法)
组织学生议论,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带着求知欲望学习第3~12自然段。
2.有感情地朗读第3~12自然段。
要求:(1)找出描写田忌情绪的三句话。
①“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是写田忌初赛失败的情绪,认为好朋友孙膑也看不起他。
②“你是说另换几匹马”是写田忌只看到马力的强弱,没有认识到比赛方法的重要。
③“那还不是照样输”是写田忌没有信心,缺乏求胜的精神。
(2)找出描写孙膑神态的四句话。
①“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哇”是写孙膑当朋友失意时,热情鼓励。
②“我不是挖苦你,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取胜”是写孙膑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之后找到了取胜的可行办法。
③“摇摇头”是否定田忌的想法,“一匹也不用换”初次表露出马力强弱不能决定比赛的胜负。
④“胸有成竹地说”是写孙膑早已思考成熟,“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是写孙膑具有必胜的信心。再三用必胜的语言鼓舞田忌的斗志,终于使田忌鼓起勇气,充满信心再次比赛。表现在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
3.体会三个人的对话。默读13~18自然段。
提问:(1)第二次比赛,马还是原来的马,田忌为什么能战胜齐威王?
(下对上,上对中,中对下。调换出场顺序。突出孙膑善于观察,认真思考,深入分析的品质。)
(2)齐威王为什么失败?
①齐威王正在得意扬扬地夸耀自己的马,看见田忌和孙膑过来了,便讥讽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
这段话是写齐威王根本没把田忌放在眼里,充分表现出骄傲自满的弱点。
②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来吧!”
这段话是说齐威王认为自己有必胜的把握,毫无失败的思想准备。
讲解以上两句话,要充分突出齐威王盲目骄傲自满,只凭马力、不善智谋,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孙膑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安排了田忌赛马的出场顺序才取得胜利的。
③齐威王有点儿心慌了。
田忌胜了第二场,齐威王稍有觉醒但已经晚了,已无调整余地了,所以到第三场比赛下来,“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突出思维的重要性。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心句)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除了田忌赛马里面两种比赛匹配的办法还有别的方法吗?(有,但只有孙膑说的那种是取胜之道。再次突出了孙膑的聪明机智。)
2.让学生各选一个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演一演。
演完并让学生再次说说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你还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是智力的比赛,不是力量的比赛,田忌的胜利是孙膑智慧的胜利,齐威王的失败是不善于动脑思考的失败。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这样才能取胜。)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初赛失败arr;再赛胜利
孙膑献策
教学反思
1.从游戏切入课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历史上,包括我们现实生活中,都有很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事例,靠的就是多思考,用发散性思维统筹各方面。
语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7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作文《口语交际习作四》
学习目标
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4.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力争写得具体、生动。
课前准备
1.“洗脚”公益广告片段的课件。
2.本单元中四篇文章的插图。
3.公益广告片段;刘翔的图片;音乐《丹顶鹤的故事》;
4.搜集古今中外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情引入,交流感受
播放电视广告。配音:每天晚上,年轻的妈妈打好热腾腾的水,给年迈的老奶奶洗脚。她日复一日不变的行为,温暖了奶奶苍老的心灵。她不知道,无意中,她教会了自己的孩子──感恩。
看了这则公益广告,你有什么感受?
二、开拓视野,感受“感动”
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请同学们来说说这些故事。
1.讲古代感动的故事。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
2.随机设问:你为什么而感动?
3.不仅我国古代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更是层出不穷。小组说说感动的故事。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讲讲。
4.不仅有许多感动的故事,我们的生活中更不乏感动的图片或音乐。
5.配乐引出《丹顶鹤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却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音乐响起)
听了这个故事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6.出示刘翔的图片。这是谁?你喜欢他吗?说说他的故事。
再听刘翔获冠时响起的国歌声。同学们,当我们再回到二年前的希腊雅典,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你感动吗?为什么?
7.小结:感动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因为我们善良,所以我们学会了感动,学会了感恩。
三、互动交流,重温“感动”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
指名说话。
一位同学说完后,请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引导学生说最感动的地方,说清感动的原因。
2.组织小组进行“感动20xx”比赛活动(根据上课时间自由调整),评选出最让人感动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拟定评选条件:把感动的事件说清楚,说具体;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3.开展活动。在音乐《感恩的心》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