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活动方案5篇

时间:2024-10-08 作者:Monody

详细的活动方案能够为活动的各个环节提供清晰的指引,通过专业的活动方案,我们能够提升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户参与我们的活动,28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备课活动方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备课活动方案5篇

备课活动方案篇1

活动目标:

1、丰富长凳游戏经验,提高力量与平衡素质。

2、感受与同伴游戏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与能力。

活动准备:长凳4条(可以坐6--8人)

活动过程:

1、教师与幼儿共同搬运长凳入场,摆放器械并根据器械情况进行分组。

2、练本领。导入大力水手情境,幼儿在做热身练习。

(1)游泳模仿操:蛙泳、自由泳等;

(2)凳上平衡练习:正向通过、侧向通过、前脚掌行进练习等。

3、尝试练习。幼儿根据分组,面朝同一方向,分腿坐在长凳上,集体尝试将“大船”移动至指定地点。

(1)幼儿集体商议并尝试移动“大船”;

(2)教师关注幼儿的活动方式、合作情况及安全事宜。

4、交流点评。教师根据各组幼儿游戏情况进行适当点评,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再次集体练习开船游戏。

5、分别邀请各组幼儿轮流示范游戏方法与体会,集体观摩后再次练习,练习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分组游戏。

6、集体竞赛。幼儿以组为单位进行开船竞速游戏。

7、放松游戏:以意念放松与动作放松形式进行。

备课活动方案篇2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组共4位老师,其中有2位老师是今年第一次教五年级。组内年轻人多,新手多,经验不足,教育教学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

针对本组的实际情况,本学期我们将认真贯彻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以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放创新的精神做好日常教学工作,以“新课标”为基准,从改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的、改革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精细化”改革。上好演练场的专题研究课,力争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提高,培养出合格的小学毕业生。

三、主要工作:

(一)课堂教学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每位教师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数学课。严格教学全程管理,教研教改出成效。

1.课堂管理:倡导有效课堂;

突出“精细化”管理,规范全过程。管理包括:一、教学计划,严密细致;二、常规检查,严格把关;三、备课活动,严肃认真;四、课堂教学,严禁随意。老师们要积极更新教育观念,落实新课标要求。

2.教学研究:倡导推陈出新;

备课组突出“四抓好”:一抓好集体备课,发挥规模优势,加强切磋,注重导向,加强组员与组员之间的沟通。二抓好个人备课和课后反思,强调针对性,发挥创造性,注重质量,开展课后教学反思。三抓好随堂听课,注重过程监控和指导,开展随堂课“精细化”。四抓好示范课、反思课等观摩交流,注重学习借鉴。

3.注重教师业务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培养。

新教师应多听老教师的课,平时注意交流教学心得。期末做好总结,以促进新教师的进步。

(二)数学提出“让课堂生活化,让生活数学化”,研究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融进生活,融进活动;在数学的课堂中运用生活的案例,在生活的场景中运用数学知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生动活泼、民主和谐、学生喜爱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得以形成。教师以自己的数学精神带动了学生的数学精神,以自己的数学敏感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敏感。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标》和《新基础教育》,用新的课改思想指导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

2.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把备课活动落到实处。

3.加强理论学习,用活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注重对自己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写好教后记。

4.开展组内听课,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在实践中落实新的教学理念。

5.有计划地补充一些课本上的拓展内容,针对学生差异分层次布置作业。

6.加强评课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

7.积极参加学校的演练场活动及各级各类的教学活动。

备课活动方案篇3

教学目的:

1、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

关系。

2、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3、为维护生态平衡,明确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教学重点:知道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

教学难点:能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教学准备:活动手册、有关草原和沙尘暴的图片、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生态瓶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其中动植物的生长?”

“生态瓶中的某些条件改变了,就会使整个生态瓶内生物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在自然界里也一样,一些条件因素发生了改变,也可能使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维护生态平衡这个话题。”

二、探究过程

1、研究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

·草原上的鹰、兔、草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

·设想事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会发生什么现象?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连锁反应。”

推测:如果上述现象发生了草原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子、草的减少?

让学生讨论后作出分析。

(对老鹰、兔子的猎杀;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草的生长困难。)

2、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资料介绍。

让学生阅读p57,介绍宁夏腾格里沙漠的有关情况。

师介绍:发菜是一种藻类,因风干的发菜形状,色泽酷似妇女的头发而得名。它大多生长在干旱的草原、荒漠、平滩荒地和低山小丘,我国的甘肃、陕西、青海、x疆均有生产,而宁夏最为。

猎隼又叫鹘,是一种凶猛的鸟,上嘴钩曲,背青黑色、尾尖白色、腹部-,驯熟后可帮人打猎。猎隼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近年来,由于猎隼在中东一些国家是王宫贵族的宠物,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境外1只经过驯化、体型高大的猎隼价格很高,因此在我国西北地区猎杀、猎捕和走私猎隼的情况非常严重。猎隼的数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当地生态平衡,引发鼠害泛滥,给当地牧民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猎隼现在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自主学习资料后,鼓励学生提出想了解或不清楚的问题。

三、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思考:是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的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最终结果是什么?

我们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课后拓展:

在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活动中,我们该做什么?我们怎样做?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备课活动方案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中国有56个民族,知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服饰。

2、观察民族服饰的饰品、腰带、花纹,了解藏族、苗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这四个民族的服饰特点。

3、感受民族服装的丰富多彩和美丽,激发尊重和热爱民族同胞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藏族、苗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的服饰图片若干

2、根据民族服饰做的42的拼图材料

3、歌曲《爱我中华》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导入: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礼物,用你们的小耳朵听好!

2、播放《爱我中华歌曲》

3、教师提问:

(1)我们中国有几个民族?

(2)老师的衣服和小朋友的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民族服饰)

二、欣赏四个民族的图片,初步了解四个民族的服饰特点

1、运用提问和讨论,引导幼儿从服饰的颜色、款式、头饰、腰饰、花纹图案五个方面观察:

你们看看她头上戴的是什么样子的?她腰上系的是什么?好看吗?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衣服上的花纹是怎么样的?让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师在幼儿的观察结果的基础上加以五个方面的总结:

(1)重点讲述各个民族的代表性特点(帮助幼儿加深认识和区别):

如蒙古族的衣服多红、黄、深蓝色,用玛瑙珊瑚等装饰;藏族的特点在于裙子;苗族特点在于银饰;维族的特点在于绣花装饰。

(2)将这些部位张贴在特点之后,使幼儿能够一目了然的感知这些服装的特点。

三、小组操作,进一步了解四个民族的服饰。

1、将幼儿分成每2~3人一组,将准备好的拼图(一个民族+其他民族的一些图片)一组一种服饰的拼图,让幼儿选择并合作拼图。

“请小朋友们和你身边的朋友一起来做个好裁缝,看看谁做的衣服又好看又完整!”

2、拼图展示:

(1)请小朋友上去展示并大概描述自己的作品;

说说你是怎么想到把它拼起来的。

(2)教师给予点评,并再次强调民族服饰的特点

“小朋友们像裁缝一样,做了这么好看的衣服!”

四、结束:教师和幼儿交流感想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看了很多漂亮的衣服,也做了衣服的拼图,而且在我们生活中很少看到的。我想问问小朋友看了又拼了图之后有什么感想?”

备课活动方案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