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四教案推荐5篇

时间:2024-04-29 作者:Monody

有了教案,教师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教案的调整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更精准的教学指导,以下是28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北京平四教案推荐5篇,供大家参考。

北京平四教案推荐5篇

北京平四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3、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难点:背诵自已喜欢的局部,感受北京的美丽攻巨大变化,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2008年的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呀?

2、说说自已在电视上看到的北京,请去过北京的同学说说自已印象中的北京。

3、现在,我们就去看一看课文是怎么描写北京的。板书课题,同学跟着写。

二、初读感悟

1、小组练读课文。请小组同学自已布置读的方式,可以齐读、个别读,也可以分段读。在读中把没见过的词语画出来。在小组里练读新词,互相正音。

2、出示含生字的词语,组织同学说一说自已认识哪些词语,领大家读一读。

3、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同学的认读情况。

4、各小组轮流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可以小组齐读,也可以派代表上讲台朗读。读后进行评议。

5、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我国的首都在哪里?第一、五段都说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它到底美在哪里?小声自已读课文,自已体会。

2、通过看图引导同学看看课文众哪几个方面讲了北京的美丽?

3、再读课文,让同学说说自已又认识了哪些四字词语,结合图体会“绿树成阴、鲜花盛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意思,鼓励同学用自已知道的词语来形容它的美。

4、说说自已知道的北京的高楼大厦、名胜古迹和公园。

5、朗读感悟北京的美。

四、再读抒情。

1、用自已喜爱的方式读,读出喜爱与赞美。

2、展示读,选出自已读得好的,读给大家听,其他小朋友评

第二课时

一、朗读欣赏:

1、从小就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还记得语文课上读过的“我爱北京,我爱天安门”,还记得一首歌里唱的.“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从北京传出来的声音,响遍神州大地。世界各国人民的眼睛,也越来越多地聚焦于北京。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来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发明。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读到红墙、黄瓦,读到京剧、茶馆,读到胡同、四合院。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流,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从这幅画上,我们能读到高耸的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许许多多的建设成绩。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着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北京的美。板书课题:北京,同学跟着书写。

2、老师范读,同学欣赏后说说自已的感觉。

3、同学读,老师欣赏。

二、感情背诵:

1、同学选择自已喜欢的局部背诵,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同桌互相背诵、交流。

三、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认读课后的四字词语。

2、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并用这十个词分别组词。

3、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记这些字。

熟字加偏旁:优、阴、坛、城、图

熟字减偏旁;央、交、旁

编字谜:在大房子里过冬(图)

形近字:巾——市

找相同点:城和坛都有土字旁;国和图都有口字框。

4、练习书写;

1)老师在黑板上范写“央”字,并让同学说明要注意的地方。

2)请同学当小老师,范写交字,再评议

3)其他生字由同学讨论该如何正确书写。,然后书空、描红、临写。

四、实践活动:

1、同学们将收集到的资料放在教室里展示。

2、交流北京有哪些变化

北京平四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解决,让学生初步感受记时法产生的必要性,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记时法。

2.通过对比,树立学生辩证看待两种记时法的意识,并能熟练掌握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互化。

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并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两种计时法互相改写。

教学难点:

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刚才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的时间到了,对吗?那古时候的人们是怎样来确定时间的呢?请看大屏幕。

伴随课件画面的呈现,教师介绍: 在古代,原始人白天外出打猎,晚上回到自己居住的山洞里休息。他们只知道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后来,人们发现一天中太阳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就学会了用测太阳影子的方法来确定时间。再后来,人们还发现,容器中的水或沙子,从一个小孔中流出的时间是固定的,就想到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来计算时间。

提问:那么,如果今天我们需要知道时间,要看什么呢?(看钟表) (屏幕出现钟面,显示时刻10时)

提问:你能读出现在钟面上的时刻吗?一般这个时刻你可能在干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上课 10时 睡觉 10时)

提问:一天之中怎么会有两个10时呢?你觉得这两个10时是同一个时间吗?请看大屏幕: 夜里12时是一天结束的时刻,也是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刻,这个时刻我们一般在做什么?(睡觉)就让我们从这个时刻开始,时针和分针转动起来了,这时我们应该还在睡梦中,渐渐地天亮了,该起床了,来到学校上课,现在来到了第一个10时,就是我们同学们所说的在上课的10时,太阳越爬越高,当它爬到一天中最高的那个位置的时候,就来到了中午12时,这时时针已经在钟面上走了整整一圈,一天结束了吗?吃过午饭我们又来到了学校进行下午的课程,很快放学了,回家了,吃过晚饭我们洗洗漱漱可能又要上床睡觉了,这时时针再次指向了10,就是我们同学所说的在睡觉的10时,时间继续在走,又回到了我们一开始开始的那个时刻,夜里的12时,完整的一天结束了。

北京平四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束”等12个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课外资料的收集,更多地了解北京,从而激发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指导写字。

2.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激发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了解一下北京近几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2.生字卡片,有关北京夜景的图片。

3.简单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出示课题。

1.引导学生说说通过上学期学习《北京》一课,对北京有什么印象。(启发学生回忆,老师概括描述《北京》一课)

2.组织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北京景点的资料、图片及近年来的巨大变化。(学生结合自己查阅资料,体会,有搜集图片的上台展示,并简要介绍)

3.白天的北京很美,夜晚的北京更美!让我们一块儿去看看北京的夜景吧!(出示课件,北京夜景)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写字

1.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书,画出不认识的字。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把生字的字音读准、词语读连贯,句子读通顺。有困难的多读几遍。

3.小组内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4.多种形式检查识字情况。

(组织学生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及在语言环境中的识字情境)

5.写字指导

(指导“束”、“单”、“勾”、“夺”、“府”、“宫”6个字,遵循一看二写三对照的原则,指导写正确写美观。

三、整体感知,了解课文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地方?主要抓住这些地方的什么景象来写的?

(2)找出最能表现北京夜景特点的词语。

(根据学生回答,按顺序板书“天安门、长安街、广场四周立交桥、商业街、故宫”辉煌明亮)

2.回读全文,感受、辉煌、明亮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指名学生认读生字词句。

2.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哪个自然段写北京城特别美。(引导学生理解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2.让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再让学生说说这段写的是什么地方?并要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及不明白的词语。

引导看图理解“华灯高照”“川流不息”“银河”也可以联系实际理解词句)

3.指导感情朗读一、二自然段。(多种形式读)

4.组织合作学习第三—五自然段及理解词句。

5.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1)学生汇报第三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犹如”一词并引导学生抓住“犹如道道彩虹”这个比喻句,想象出立交桥,拱型的桥身,凌空飞架,彩灯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及引导学生抓住“照明灯、草坪灯……”等,体会灯的形状和色彩,体会街道的美丽,繁华并指导感情朗读。

(2)学生汇报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结合“焕然一新”、“五光十色”体会如“白昼一般”也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指导感情朗读。

(3)学生汇报“古老的故宫为什么变得年轻了?”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抓住“倒映”、“银光闪闪”等重点词语,体会古老的故宫年轻而美丽,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6.齐读最后一段(读北京的明亮、辉煌)

三、积累运用

给出一两个城市的夜景图片,用以下词语说话,看谁用得多。(教参p69高大的建筑物)

四、作业设计

用一幅画表现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细河区东苑小学赵振宇)

教学案例(二)

第一课时

出示图片,点明课题:

出示以下景物的图片:东西长安街;天安门城楼;环形路上的立交桥;王府井、西单商业街;故宫、角楼,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地方?简要介绍介绍。

师:夜幕降临了,这些景物会变成什么样呢?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教师板书课题:《北京亮起来了》。

二、师生互动,识记生字: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互相帮助。

※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

※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开火车读)

幕、临、街、闪、夺、勾、喷、府、紫、禁、束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看画面,读词语:

夜幕降临、五光十色、银光闪闪、光彩夺目、华灯高照、川流不息

(1)学生自己练习读,如果有问题及时请教。

(2)指名小组读,比一比谁读的正确,开展组际竞赛。

※说说你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字形:(先让学生说说哪些字记不住,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然后师生交流记忆的方法。)

幕:上下结构的字,上边是一个“莫”,下面是“巾”形近字有:慕、墓

府:这是一个形声字,外形内声,里面是“付”。

夺:上下结构,注意与“奇”区分。

紫:注意与“紧”区分。

街:左中右结构,中间是“土”字和“土字旁”。

4.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然后打手势告诉老师。

(2)指名分段读,听一听谁读的正确、流利,结合学生读书情况,进行评价。

三、练习巩固:

1.做游戏:教师把生字写在小星星的背面,然后把星星贴在黑板上,以小组为单位到前面摘,摘下后,看清生字并带领同学们读一读。而后结合生字提出问题;让同学回答,达到记忆的目的。

如:这个字的偏旁是什么?

这个字可以组成什么词语?

它有哪些形近字?请你给大家介绍介绍。

这个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并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评价,展示学习成果。

2.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让学生打开语文书看课后的第二题,观察每个生字的占格情况。

让学生说说这些字的占格情况。

在书中练习描写。师走下去巡视,及时帮助那些书写有困难的学生。

进行展示,进行表扬,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布置作业:

抄写难字。

提出问题。

结合课文内容找找学习资料。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变换角色。

请同学们听一段老华侨的录音:内容是说说七十年代的北京城夜景,当时,一到晚上,商店关门,街上没有霓虹灯,道路很黑,街上的车辆也很少。然后老华侨听说祖国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但是自己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亲自回来看看,他特别想知道现在的北京是什么样的呢?(这段录音教师可以模仿这位老华侨,让学生有切实的感受。)

教师:谁愿意当讲解员给老华侨介绍介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变换角色──讲解员。

1.介绍的内容是:《北京亮起来了》。并进行板书。

按照要求,完成任务。

出示题目:

指名分段读,想一想:北京夜晚的特点是什么?边听边在课文中画一画(辉煌、亮丽)板书词语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词语的意思。

分配任务,深入理解: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介绍了哪些地方的夜景?(东西长安街;天安门城楼;环形路上的立交桥;王府井、西单商业街;故宫、角楼,结合学生的回答,让他们看看有关的画面。)

分配任务:教师给学生选择的机会,让小组长代表大家选取一个地方进行讲解:从哪看出北京的夜景是辉煌亮丽的?

小组长和同学一起读读有关的语句。

每个人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感受,大家相互补充。

大家有语气地读读。

(学生在谈感受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插图,还可以借助找到的课外资料。)

(学生在理解的时候,遇到问题及时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师生共同交流:(引导学生一处一处讲解。)

重点围绕以下地方;

“东西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在而降。”(结合图片认一认“华灯”,“川流不息”说明这里的车很多,多得像水流不断,每辆汽车的车灯都亮着,灯光一闪一闪的,从高处看,就像天空中无数星星构成的银河。)

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这里的灯光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看上去就像一道道美丽的彩虹。)

“把繁华的大街变成了比白天更美的不夜城”(商店的橱窗分外明亮,绚丽多彩的广告牌,颜色各异的霓虹灯为商业街平添了一番美丽,再加上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宾客,这些商业街就显得格外热闹。)

一束束灯光照着古老的故宫,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湖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这些建筑物虽然古老,但是当灯光成为他们的外衣后,就别有一番风韵。)

(在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时,可以参考插图、可以结合图片、教师要恰当地运用教学软件及时让学生们欣赏那迷人的夜景,感受北京之夜的辉煌与亮丽。)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自由读。

指名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教师进行指导:注意读出长句中的停顿。

(广场四周,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

(一束束灯光/照着古老的故宫,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湖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

小组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全班范围内指名让学生有感情朗读。

评一评谁的.语气好,为什么?

3.联系实际,结合课外资料说说你眼中的北京的夜景?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

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

播放北京的夜景,让学生们欣赏。

三、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描写了北京的夜景,作者把视角投向了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东西长安街;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环形路上的立交桥;繁华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古老的故宫、美丽的角楼,运用优美的文字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我国首都北京那五光十色、灿烂迷人的夜景,展示了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对首都北京的热爱、赞美之情。作为首都的小公民我们要用双手去建设北京,描绘北京,使首都的夜景更辉煌、更亮丽。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资料,相互学习。

在摘录本上积累词语。

北京平四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4、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jr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尤其是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播放鞭炮声(你会想起什么场景,引出春节) 师板书春节

师:大家回忆下,在20xx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提着灯笼的小孩念了一首歌谣:

孩子孩子你别馋,

过了喇叭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师: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就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补充完课题。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人民伟大的作家老舍先生:

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做好记录。

· 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 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⑴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 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 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 默读课文,/jr思考下列问题。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一会儿大家汇报。

· 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找出的答案,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呆会儿一起讨论。

⑵同学们在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 自由练读:

师:通过阅读与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的熟练准确。

· 展示朗读:

五、课外延伸:

1、搜集春节的来历。

2、收集各地春节习俗。

第二课时

一、听写新词,回顾导入

·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 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学生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二、深入探讨,感受春节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句子和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jr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 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

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重点品读四个节日。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抓住文中关键词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三、比较阅读,领悟写法,临场磨练。

· 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 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 课堂小练笔:每个人写春节里的一天,然后小组组合成一篇小作文。课堂朗读,其他学生评价。(作文要求:详略得当,要有地方特色)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四、学习“阅读链接”

· 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五:课外延伸:

熟读课文,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jr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爆竹烟火 酒肉香味 悠闲娱乐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教学反思

我以为一节好课就是细腻,就是对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感悟。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说的训练。最近看了一些教学参考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认识到:其实一节精致的语文课,在教学中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适当的方法。

· 着眼于整个篇章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年级。六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今天的教学,我有些纠缠于段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 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相对除夕却是无法比的。所以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时,还可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是“灯”,如果让学生先体会灯,再来体会观灯时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会在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 注意教学的详略

看到老舍的文章,总觉得写得太好,教学时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仿佛一锅“熬腊八粥”。文中六个特别的日子真的不知如何取舍。“腊八粥”“腊八蒜”要让学生读和了解。其实学生一读就明白,根本不用花功夫,可课堂上自己就是不敢放手,总忍不住要讲。“腊八”如此,其他日子了更不用说。教学就蹑手蹑脚了。课后仔细地想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也应有详略之分,该舍得大舍。略不敢略,那么详总能详了吧?可惜的是,对于原本应该详细探讨的教学内容,却又显得力量单薄。

· 谋划适当的方法

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不理想。因为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因为班上学生能力不足,课堂很容易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比如教“除夕”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读这段,然后说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体会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刚开始时,学生还能说说看到的画面,但是当让他们体会“家家”“人人”等时,多数学生就没有感觉了,课堂出现了冷场。于是,我只能通过再次引导让学生去体会,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听懂我的暗示。而忽略了自己是成/jr年人,是多次解读过教材的,我自然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可是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他们才读了几遍课文,即使是读了多遍,又能指望他们读得有多深呢?面对我的暗示,他们自然不明白老师的意思。更何况教学目标怎能以暗示来达成呢?

所以,对于重点段的教学,还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去比较读,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这些词背后的含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北京平四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过年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娓娓道来,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编排此文,旨在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领略老北京新春独特风情民俗,领略老舍先生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我所要执教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对于春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然而对于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学生了解得不多,也因此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识字,学认本课生字及相关词语。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在不断的思考交流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抓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了解老北京的民俗,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截然不同”、“日夜不绝”“守岁”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体验激趣、导入新课

1、放录像: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段精彩的画面,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钟声响起,大家一片欢腾的片断)

2、板书春节:看完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一起来说一下!板书:春节

3、说春节:喜欢过春节,你想到了哪些有趣开心的事?

4、小结补充板书:提起春节,咱们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们跟著名作家老舍爷爷到老北京的春节去看看,看看那时候的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师:这是哪里的春节?

生:老北京(再读课题)

二、 整体感知,自主浅悟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初识课文

(1)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板书:腊月 热闹 正月初九)

(3)、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4)、老师把重要的日子做成了日历,咱们来看一下,齐读一下吧。

(课件:日历。学生齐读)

三、入境学文,精读品味

(一)学生自主学习

1、春节有这么多重要的日子,你最喜欢哪个日子呢?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那一段,多读几遍,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2、学生自读课文

3、读后交流

(二)精读描写除夕的段落

1、预设:我喜欢除夕这个自然段,启发,你为什么喜欢?(热闹)

2、还有哪些同学也喜欢除夕这一段,一起来看看这一段,自己读一读,感受一下除夕的热闹吧,

3、学生自由读

4、配乐读:听着这欢快的音乐,想象着这热闹的景象,让我们再来有滋有味的读读这一段吧。学生齐读

(三)精读描写大年初一的段落。

1、指名读。刚才谁选的这一段?请你来读一下。

2、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截然不同”什么意思?自己读一读,联系着上一段的内容,体会体会,大年初一与除夕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3、学生交流。

4、师小结:除夕晚上,人们赶着回家,赶做年菜,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热闹而忙碌。

5、谁想来读一读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大年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停下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

(四)精读描写元宵节的段落

1、老舍爷爷说更热闹的是元宵节,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年用心读课文,画出描写元宵节热闹的句子,然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自读讨论

3、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4、小结:刚才同学说除夕是热闹的,但没有月光,而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天上月光是很好的。元宵节到处是灯,天上是灯,地上是灯,家里也是灯,太美了,怎能不说春节的高潮是元宵节呢?

5、各种各样的花灯,令人耳目一新,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6、老北京的春节就要结束了,谁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四、总结全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可再过几十天,我们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时好好看看我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我们的春节又有那些习俗呢?

作业设计

1、 写写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 搜集春节有趣的民俗,传说故事

板书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

腊月 热闹 正月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