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子里的花教案8篇

时间:2024-03-05 作者:Gourmand

通过认真写好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高教学的参与性和趣味性,教案的准备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同事进行教学交流和合作,共同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瓶子里的花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瓶子里的花教案8篇

瓶子里的花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让瓶子发出声音。

2、充分体验游戏与在音乐中感受自制乐器的快乐。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歌曲《表情歌》音乐磁带,幼儿人手一个瓶子宝宝,各种操作材料(玉米、黄豆、葵花籽、小石块。)

活动过程:

一、听一听。

1、聆听,说说谁在唱歌?

2、联系生活,说说周围事物中谁会唱歌。

3、出示瓶子宝宝导入新课。

二、想一想。

1、怎样能让你的瓶子宝宝唱起歌来呢?

2、幼儿自由交流。(引导幼儿想象出让"瓶子宝宝"唱歌的方法。)三、试一试。

1、简单介绍操作材料。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黄豆、玉米、葵花籽、小石块,小朋友自己来动动手,想想办法,让你的瓶子宝宝唱起歌来,好吗?

2、提出操作要求:

师:待会儿小朋友可以选择一样材料放进瓶子里试一试,盖上盖子,摇一摇,听一听;它唱出来的歌声是怎样的?试好了以后,再换另一样材料试一试,听一听,它们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吗?哪一种最响亮?

3、幼儿自由尝试、探索。

(1)提醒幼儿注意倾听装不同材料的瓶子发出的声音。

(2)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4、分享交流操作结果。

(1)感受不同材料发出的不同声音。

(2)小结:

四、小结表演。

师:现在我们每一个小朋友手上都有一个会唱歌的瓶子宝宝,那我们来为歌曲伴奏好不好?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瓶子里的花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够按照瓶子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2、感知10以内的数量并能按数取物。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

大小、高矮、材料不同的透明瓶子每人10个,1——10数字卡片每人一套;黄豆、蚕豆每组一盆;大箩筐10个,贴上1——10数字。

教学过程:

一、观察比较

1、上放的是什么?

2、这些瓶子都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二、操作排序

1、第一次操作,幼儿自由将瓶子排成一排。

你有几个瓶子?

2、二次有规律的排序。

你是按照什么规律把瓶子宝宝排成一排的3、三次操作,引导幼儿将瓶子排列成中间低两边高的“v”字形。

三、给瓶子宝宝编号

1、请幼儿取出信封里的卡片,看看有哪些数字。

2、请幼儿将1——10数字分别粘贴到10个瓶子上。

四、给瓶子宝宝喂豆子

1、教师提出要求:请幼儿给每个瓶子喂和它身上贴的数字一样数量的豆子。

2、幼儿操作,按数取物。

3、验证,请幼儿把瓶子给客人老师看一看是否正确。

五、分类请幼儿将瓶子送到和它数字一样的箩筐里。

活动反思:

依据《纲要》精神和合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并利用操作、探索、观察这三种不可分割的教学手段突破本节活动的重难点。教师还让幼儿通过探索获得感知经验,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积极思考,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教师能分配好自己的.角色,起到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的作用,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活动还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由浅入深的引导幼儿去学习、游戏,孩子们对本节活动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玩中、在游戏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瓶子里的花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瓶和瓶盖的作用,能根据瓶口的特征(大小、有无罗纹等)选择合适的盖子。

2、能积极尝试拧紧瓶盖,获取拧、按的技能,发展手部动作。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设置小鹿的家,布偶小鹿妈妈,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各式带盖子的瓶子和罐子。

活动过程:

1、用情境小鹿妈妈请小朋友帮忙引出话题,并引导幼儿讨论盖子的作用。

(1)提问:“小朋友看看,谁到我们班来做客了?小鹿妈妈正准备带鹿宝宝们出去旅游。她准备了许多有用的东西放进瓶子里,可是不小心瓶盖子全乱了,这下该怎么办呢?鹿妈妈真着急呀!没有了盖子,瓶子好用吗?为什么?

(2)引导幼儿讨论瓶盖的作用:没有了盖子,瓶子里面的东西会掉出来,会被弄脏,用时不方便,吃的东西就会变的不卫生。

(3)教师提问引起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谁来帮助小鹿妈妈呢?

2、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根据某种特性为瓶子选择合适的盖子。

(1)提问:“小朋友都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人,那我们今天就来试试。看谁能为小鹿妈妈找到最合适的盖子并盖紧。”教师观察幼儿是如何尝试给瓶子选择盖子的。

(2)幼儿将先盖好盖子的瓶子送给鹿妈妈(老师)检查,是否正确配对并盖好了。

(3)启发幼儿谈谈是怎样为瓶子找到合适的盖子的。

提问:你是怎样为瓶子找到好朋友瓶盖的?

为什么这个瓶盖正好能盖上呢?

找一位没配好的幼儿提问:你的瓶子找到好朋友了吗?为什么没找到?再找找看,(教师拿起一个不配的)问:这个行吗?为什么不行?

教师小结:瓶盖和瓶口正好一样大才能盖上。

(4)幼儿再次尝试用拧、按的方法盖瓶盖。

小朋友,现在我们再换一个瓶子来找瓶盖朋友,找到后,想个办法把它盖紧。

幼儿操作。

提问:1请一位小朋友拿着盖好瓶盖的瓶子出示给大家看,提问:你的瓶盖盖紧了吗?你是怎样用你的小手把盖子盖上的?(旋上、转上)。你是用拧的方法,为什么这个瓶盖要拧?你们发现瓶盖和瓶口有个小秘密吗?里面有一圈一圈的叫罗纹。有罗纹的就要拧。是不是你们每个小朋友都用拧的方法呀?

2请一位按瓶盖的幼儿出示瓶子。提问:你的瓶盖是拧上去的吗?你是怎样盖瓶盖的?这个瓶盖有没有罗纹?(没有)我们就用按的方法,要用点劲!

3、用情境方式结束: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将盖好盖子的瓶子送给小鹿妈妈。

教师以小鹿妈妈感谢小朋友的口吻进行小结:“谢谢小朋友帮了我的大忙,你们的小手真能干,为每一个瓶子找到合适的盖子,而且会用拧、按的方法盖瓶盖子,这下我可以带宝宝出去玩了,小朋友再见!

活动反思:

针对小班幼儿来说,我设计的这个活动总体上比较满意。活动前,我和孩子们一起收集瓶子和盖子、把玩弄瓶子和盖子,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积累一定的经验,经常见到幼儿对瓶盖的拧、开等动作很感兴趣,这些材料在生活中比较多见,活动很容易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在活动中幼儿都能动手尝试,在反复的操作中能找出瓶盖和瓶口匹配才能盖上的方法。

瓶子里的花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感知瓶子的多样性。

2、学习将瓶身与瓶盖进行匹配,并在教师的鼓励下对匹配结果进行检查。

3、练习盖、拧等技能。锻炼手部小肌肉的协调能力。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5、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有盖的瓶子若干。

活动过程:

1、每个幼儿拿一个瓶子,先观察,拧开瓶盖放到桌子上,老师把瓶盖打乱,幼儿找找哪个瓶盖配瓶身。

2、幼儿自由将瓶盖进行匹配,教师注意观察,并指导。

3、瓶子一一匹配之后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列。

4、最后,让幼儿数一数桌上一共有几个瓶子。

活动建议:

1、教学变式:活动最后一个环节是和瓶子玩游戏。皆在通过游戏,让幼儿感知瓶子的多样性,区别它们的不同。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幼儿的情况更换游戏。

2、领域渗透:活动中渗透数学活动。如一一匹配、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等。

3、区角活动:益智角——活动前,可提供一些瓶子供幼儿练习,感知瓶盖的不同使用方法;活动后,可用瓶子做垒高游戏。

4、家园共育:家长帮助幼儿收集各种带盖子的瓶子。

活动分析:

这节活动的重点是鼓励幼儿在实践中发现、感知瓶子的不同,并通过匹配,了解瓶身与瓶盖的关系和瓶盖的作用。在幼儿第一次尝试时,教师可以只提出匹配要求,通过幼儿自己寻找、匹配,然后帮助他们分析、发现问题,鼓励他们再次寻找到真正适合每个瓶身的盖子。

活动难点在于因为瓶子上多样的,瓶盖的使用方法也不一样,有的是直接高在瓶子上的、有的是需要拧的等等。教师可以提前收集一些瓶子,放在区角,鼓励幼儿练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活动效率,而且也能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小肌肉的协调发展。

课后反思:

在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自由玩瓶子,来提取和激活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幼儿游戏的愿望。接着,采取了游戏的方法、让幼儿在反复的亲身体验中,积极参与活动。从整个活动来看,大部分时间是孩子们在活动。在通过肢体的活动来提神自身的能力和经验。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思维得到了锻炼、经验得到了提升。通过游戏《比赛运球》,幼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合作的乐趣。

瓶子里的花教案篇5

设计意图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更方便的进行科学研究,应该是从他们身边常见的事物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的。如今的幼儿家长都很宝贝,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会让幼儿接触的往往都是高科技的东西,反而让孩子对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了解很少,厨房更是孩子不会经常关顾的地方。而这次活动的主要材料小苏打和白醋也是我们常见的生活用品,气球也是每个孩子们都喜欢玩的玩具。但是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的气体能够吹起气球,却是绝大孩子不知道的。为了让幼儿了解与自己生活很密切的东西,激发幼儿探索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和材料的兴趣,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能区分辨别盐、糖、鸡精、白醋、酱油这些生活调味品,发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的科学现象。(知识目标)

2、能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体验猜想、验证,结论等基本的实验步骤。(技能目标)

3、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并感受生活中科学的乐趣。(情感目标)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知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产生一种叫做二氧化碳的气体。

活动难点:能够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总结出哪两种调味品在一起会产生气体二氧化碳。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ppt图片、碗、盐、糖、鸡精、小苏打、白醋、酱油、透明瓶子和不透明瓶子、漏斗、气球

经验准备:幼儿会把气球套在瓶口处。

活动过程:

一、导入——谈话导入

师:静静老师今天早上做了一个汤,想着汤可以配上包子和鸡蛋,这样早餐既好吃又有营养。可是没想到我做的汤好像忘记放了什么,一点味道都没有,很不好喝。所以我想来到幼儿园问问小朋友们你们妈妈做汤的时候都是什么味道的,需要放什么来调味?我好来学习学习。

幼儿回答(盐、糖···)

师:哦,原来做一个简单的汤根据人的不同口味需要这么多调料啊,那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一下厨房里的这些调味品吧。小朋友们早上一定要吃早饭哦,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健康不爱生病。

二、用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等方法认识厨房中的调味品。

1、先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辨别调味品。

师:桌子上面有很多调味品,小朋友们可以去试着辨别一下,不过记住每碗调料品不要混在一起哦,不然我们辨别的时候就会不准确了。

2、请幼儿说一说自己辨别的结果。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辨别出来了吗,请你告诉我你们的辨别结果吧。

(每组可以选一名幼儿代表说一说)

3、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深褐色闻起来有点咸的是酱油;白色液体闻起来酸酸的是醋;白色小颗粒尝起来是咸的是盐;白色细小颗粒尝起来是甜的是糖;黄色长条颗粒尝起来有的鲜的是鸡精;白色粉末状尝起来有点涩的味道的是小苏打。这些调味品我们可以通过看颜色、闻气味、尝味道来辨别出它们。它们都是我们厨房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三、科学小游戏:瓶子吹气球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那么多调味品,有盐、糖、小苏打、鸡精、白醋和酱油,它们不但会使我们的饭菜变得可口好吃,它们还可以做小游戏那,你们想不想来试试?

教师讲解游戏方法:先用漏斗分别把碗里装的颗粒状调味品(盐、小苏打、糖、鸡精)倒入气球中,一次倒小半碗即可,然后把气球套在装有液体的瓶子瓶口处,一定要套住不能漏,再把气球里面装的颗粒物抖一抖倒进瓶子里,看看气球是否有变化。其中只有一种调味品和一种液体倒在一起,气球会有变化。

教师为幼儿准备好实验要用的材料。

1、幼儿分组进行实验

一组:盐和白醋、酱油 二组:小苏打和白醋、酱油

三组:糖和白醋、酱油 四组:鸡精和白醋、酱油

2、请每组一个幼儿代表说一说自己组的实验成果。

(只有二组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反应产生了气泡其气体是二氧化碳,使气球鼓了起来,而小苏打和酱油的则没有这种现象。)

3、教师小结:酸酸的白醋和小苏打放在一起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在瓶子里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使气球吹起来变大了。

4、幼儿再次做小苏打和白醋的实验。

(教师分发每组小苏打和白醋,请幼儿尝试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使气球吹起来。)

活动结束与延伸

师:刚才我们做实验产生的神秘气体名叫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除了能使瓶子把气球吹起来,小朋友们还知道二氧化碳的其他用途吗?

教师播放ppt,一边播放一边讲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1、灭火剂

一般条件下,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比空气重,将二氧化碳覆盖在然着的物体表面,可使物体跟空气隔绝而停止燃烧,因此二氧化碳可用灭火,是常用的灭火剂。

2、碳酸饮料

在高压下,把二氧化碳通入到饮料中,它和水生成碳酸,形成了碳酸饮料。

3、制冷剂

固态的二氧化碳就是“干冰”,主要用作制冷剂,用飞机在高空喷撒“干冰”,可以使空气中水蒸气冷凝,形成人工降雨。

4、防腐剂

在现代化仓库里常充入二氧化碳,防止粮食虫蛀和蔬菜腐烂,延长保存期。贮藏粮食、水果、蔬菜。用二氧化碳贮藏的食品由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本身的抑制作用,可有效防止食品中细菌、霉菌、虫子生长,避免变质。

5、在农业上

温室里直接施用二氧化碳做肥料,利用植物根部吸收二氧化碳,可以增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农作物生长,增加产量。

活动总结:

在此次活动中幼儿简单认识了厨房的调味品,让幼儿对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幼儿实验时教师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激励幼儿从玩、做、想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实验过程中醋和小苏打会产生二氧化碳,产生的这样气体使气球鼓起来。实验做成功的幼儿会看到气球鼓起来。他们会很兴奋。实验没成功的幼儿他们会找到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再次尝试。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幼儿记录每一次实验。只有让幼儿体会到实验的快乐,才能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表现出好奇心和探究欲。

瓶子里的花教案篇6

每个家庭都有一些用不着的瓶子。这些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空瓶,你可别轻易扔掉,只要稍加准备,就可以和孩子玩各种各样有趣的游戏,既提高了孩子的能力,又培养了亲子感情。

图形宝宝找朋友

准备:瓶子若干,各种颜色和形状的几何图形若干。先在同一瓶子的瓶身和瓶盖上贴上一模一样的两个几何图形,再把瓶身和瓶盖分别放在两个筐里。

玩法:妈妈随意拿起一个瓶身,指着上面贴的几何图形问孩子:“这是什么颜色?什么图形?”等孩子说对后,妈妈说:“请你在放瓶盖的筐里找出一个和它一模一样的图形宝宝,把瓶盖拧上去,让它们配对做好朋友。”孩子自己找出相应的瓶盖后,把瓶盖拧好。每完成一个,妈妈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游戏时,家长要循序渐进。刚开始,可以用一种颜色几个图形,或是一个图形几种颜色,视孩子掌握的情况,适当增加颜色和图形的种类。

瓶子里的花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两根长条纸交替折叠的技能,制作瓶子娃娃的四肢。

2、能自主的选择材料装饰瓶子娃娃,体验合作的快乐。

3、懂得废旧物品再利用,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范作:会跳舞的瓶子娃娃;ppt款课件;养乐多瓶子;彩纸,彩带等

活动流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听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师:那现在先请大家来看看,今天王老师请来了什么娃娃?(瓶子娃娃)

师:看看,这个瓶子娃娃还会干什么?(会跳舞)

师:对了,这是个会跳舞的瓶子娃娃,你们喜欢她吗?(喜欢)

师:新年到了,瓶子娃娃丁丁要开个新年舞会,他想邀请更多的会跳舞的瓶子娃娃参加,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帮帮他,好吗?(好)

二、探讨瓶子娃娃的制作方法并学习长条纸交叠折叠的技能

1、幼儿探讨瓶子娃娃的制作方法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个瓶子娃娃是怎么做的?

师:用了哪些材料?

2、教师示范:用长条纸交替折叠成瓶子娃娃的手脚

三、运用交替折叠折叠的技能制作瓶子娃娃的手和脚

1、运用交替折叠折叠的技能制作瓶子娃娃的手和脚

2、设计瓶子娃娃的脸

3、装饰瓶子娃娃

四、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两人一组,商量制作瓶子娃娃

五、作品展示:

老师播放欢快的音乐,请幼儿拿着制作好的瓶子娃娃一起跳舞展示。师运用儿童化的语言指导幼儿,给幼儿以相互启发。

六、展示作品:对创造性强的作品给予表扬,让幼儿欣赏,对一般的作品找出其优点,鼓励幼儿的进步。

瓶子里的花教案篇8

设计意图:

好奇心是小班幼儿典型的特征表现,而漂亮、鲜艳的颜色总是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和兴趣。本节活动《神奇的瓶子》就是结合幼儿对颜色的喜爱,利用魔术、故事这些幼儿喜欢的方式,运用了启发提问法、直观教学法、总结归纳法等方法,加深幼儿对颜色的认识。使幼儿感受到颜色的变化多端,知道红黄、黄蓝、红蓝三种颜色两两混合就能变出橘红色、绿色、紫色的颜色常识。

活动目标:

1、认识红,黄,蓝色,并根据色彩标记匹配相应的瓶子。

2、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新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装有小半瓶水的透明瓶子人手一个,在瓶盖里面分别涂有红黄蓝颜料。

2、红黄蓝颜色标记分别固定在塑料筐上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我们数一、二、三,把它请出来!

哇,是什么呀?我们来看看,瓶子里有什么?这个水有没有颜色?

师小结:水是没有颜色的,是透明的,而不是白色的。

2、看好了,水宝宝是透明的。水宝宝要和我们玩变变变的游戏,我们一起念"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教师摇动瓶身,让水接触瓶盖里的颜料)师:哇,水宝宝怎样了?会变色呢!好玩吗?你们想玩吗?

二、探索激趣师:老师准备了好多瓶子,听好,每个宝宝拿一个瓶子,我们一起学老师摇瓶子,要说:"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哦"。

1、请幼儿自行取一个瓶子,用力摇,使其变色。(老师鼓励孩子用点力,再加加油)师:"你们变出来了吗?变出什么颜色了?"2、颜色对应师:水宝宝要休息了,请给它找个家(与框子对应放)三、解读秘密师:我们的瓶子怎么能变颜色呢?

请一幼儿上来尝试摇动没有颜料的瓶子,再换上有颜料的瓶子再次试验师:这个怎么都变不出来,那个却变得出?好奇怪哦!

师小结:哈哈,其实老师把一个秘密放在了瓶盖里。这个盖子里有什么?盖子里有颜料,水宝宝就可以变出颜色了。

四、交换瓶盖感知两种颜色混在一起的变化。

1.老师手里有一瓶x颜色的水,现在我要请另一个颜色和它做好朋友,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

2.幼儿交换瓶盖,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观察色彩的变化。

(1)引导幼儿观察瓶子的颜色,再取不同颜色的盖子,换上。

(2)幼儿换好瓶盖后,摇晃瓶子。

(3)教师:瓶子里的水有变化吗?变成什么颜色了?哇,颜色可真有趣,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还会变成另一种新的颜色呢!

五、详细讲解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的新颜色帮助幼儿加强巩固活动反思:

一个活动下来,自我感觉幼儿对此活动非常得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这是非常开心的,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但也有不足之处:最后环节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过于困难,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