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舞曲教案5篇

时间:2024-02-05 作者:Cold-blooded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利用教学时间,教案的准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特点,以下是28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瑶族舞曲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瑶族舞曲教案5篇

瑶族舞曲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舞动纱巾感受音乐中的轻柔。

2、用不同的乐器和肢体动作感受乐曲a段中的轻柔和b段的欢快的节奏。

3、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1、音乐录音带

2、纱巾、打击乐器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音乐律动入场

二、第一次倾听音乐《瑶族舞曲》

请小朋友说说自己听了音乐有什么感受

三、第二次倾听音乐,并用纱巾感受音乐中的轻柔。

1、出示纱巾让幼儿用甩纱巾来感受音乐中a段的柔美

2、幼儿边倾听音乐边甩动纱巾

四、第三次倾听音乐用乐器演奏音乐。

1、出示乐器让幼儿自己敲一敲乐器,感受乐器中哪种乐器的声音听起来是柔美,哪些乐器听起来是欢快的。

2、幼儿讨论哪种乐器用在a段,哪种乐器用在b段。

3、幼儿边听乐曲边用乐器表现乐曲中的柔美和欢快

五、第四次倾听音乐,边听音乐边用动作表现乐曲

1、请幼儿说说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来表现乐曲,引出用动作表现乐曲的柔美和欢快。

2、幼儿边倾听音乐边用动作表现乐曲。

六、活动结束幼儿出室。

瑶族舞曲教案篇2

设计意图: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民族,这首曲子非常优美,由于幼儿平时对少数民族的乐曲接触的太少,所以我选择了它。曲子表达了瑶族人民盛装打扮,载歌载舞,还要走亲访友,开展娱乐社交活动,因此设计此活动,让幼儿了解瑶族的民俗风情,感受乐曲的美,并利用奥儿夫的音乐特色我们尝试用嗓音给乐曲伴奏。

活动目标:

1.欣赏aba形式的曲子,引导幼儿将乐曲中的节奏转变成用嗓音的表现形式。

2.能与同伴合作演奏。体验瑶族人民在节日中欢歌曼舞的气氛。

活动准备:

1.《瑶族舞曲》的音乐磁带,录音机,图谱三张。

2、奥尔夫乐器,低音木琴,铃鼓10个,木鱼10个。

活动过程:

1、以提问的方式引题。

师:“小朋友,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那你们都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呢?(幼儿回答)那我们是哪个民族呢?(汉族),今天卢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首好听的《瑶族舞曲》,仔细听这首曲子有几段。

⑴提问:这首歌曲有几段?(三段)

⑵哪两段是一样的啊?(第一段和第三段是一样的)

2、欣赏第一段曲子,尝试用不同的嗓音给歌曲伴奏。

师:“以前我们都是用乐器给音乐伴奏,今天我们用一种很好玩的音乐给歌曲伴奏好吗?(好),老师已经把歌曲里的节奏写下来,你觉得用什么嗓音合适?

⑴鼓励幼儿能说出跟别人不一样的嗓音。

⑵选取最佳的两种用图谱形式给歌曲伴奏。

⑶跟着音乐旋律完整的把第一段用嗓音的形式给歌曲伴奏。

3、欣赏第二段曲子,鼓励幼儿自己用嗓音给乐曲伴奏。

师:“现在我们来欣赏第二段曲子,小朋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嗓音给歌曲伴奏,看看有没有碰到困难?

⑴提问:刚才在欣赏的时候有碰到困难吗?

⑵你希望在第二段用什么嗓音?

⑶选取一种固定的形式给歌曲伴奏。

⑷完整的随音乐伴奏一次。

⑸用乐器伴奏一次。

4、教师引导幼儿知道第三段和第一段是一样的。

(1)师:“刚才我们都知道曲子的第一段和地三段是一样的,那我用同样的办法给乐曲伴奏好吗?”

(2)跟随音乐完整的用嗓音伴奏一次。

5、手拿乐器为歌曲完整伴奏一次。

师:“现在我们拿着乐器面向客人老师给歌曲伴奏好吗?”

瑶族舞曲教案篇3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学:

1、复习学过的几种速度标记;

2、让学生听辨三个音乐片段的速度;

3、引入并提出问题:刚才欣赏的三个音乐片段是我们今天准备欣赏的民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里的三个音乐主题,同学们是否能在乐曲中听到这三个主题并分别用手势指出它是我们刚才听辨的第几个音乐片段呢

二、初听,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边用手势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复听,出示挂图,提出问题:

1、瑶族是我国西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这首由作曲家彭修文改编的描写瑶族人民生活的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就是以瑶族的民间歌曲为素材的,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倾听音乐并想象一下,乐曲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表达瑶族人民怎样的心情(幸福欢乐)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中得到这样的感知的听完后,同学们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一下,再回答老师的问题;

2、复听后,请同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四、细听三个主题

引入:刚才,我们已经初步地感受了三个主题旋律,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来欣赏这三段美妙的旋律:

1、第一部分之第一主题

1)先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请同学们注意一下,第一主题出现了几次(3次)每次出现时在什么方面(乐器的音色和力度)有变化如果把第一主题的第一次出现表现的是一位美丽姑娘的翩翩舞姿,那么,再次出现时多种乐器的齐奏和力度的渐强,又表现了什么情景呢

2)播放第一部分第一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2、第一部分之第二主题

1)接下来,我们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个主题共出现了三次,三次在音调的高低上有什么变化(一次比一次高)速度和乐曲(快速、粗犷豪放)的情绪和第一主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如果第一主题表现的是姑娘们在跳舞,那么,第二主题表现的又是什么呢

2)播放第一部分第二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3、第二部分主题

1)第二部分的主题在拍子(三拍子)和速度(中速)、力度(较弱)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请同学们认真感受它都有怎样的变化并说一说。第二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的热烈欢快,旋律变得比较(平稳),就象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2)播放第二部分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五、再次复听全曲

刚才,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乐曲的三个主题,这首乐曲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乐曲的第三部分基本上重复了第一部分,下面,让我们完整地再次复听全曲,并听听乐曲的哪个部分最优美抒情(第二部分),高潮是出在哪一部分(第三部分)在本次欣赏中可提示学生乐曲中渐快、渐慢的地方。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乐器(像瑶族的长鼓、蒙古族的马头琴等),人们借助这些民族乐器和民族器乐曲(像我们今天欣赏的《瑶族舞曲》)来表现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幸福生活。这些民族乐器和它们的各种表演形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在表现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中能起到其他乐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瑶族舞曲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专心欣赏、听出《瑶族舞曲》三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并能顺利完成课本上的填写练习。

2、能背出《瑶族舞曲》的主要主题,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

3、能随《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去了羌寨,这节课我们要去瑶寨访问。

让我们来看看瑶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和他们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情景(出示图片)。

2、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1)《瑶族舞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乐曲分为三个部分,课本中列出的是第一部分中的两个主题,主题a非常优美动听,主题b矫健活跃。现在我们先来学唱主题a。

学生随教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要求边学唱边记忆。

(2)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先有一个简短的引子,随即主题a多次出现,描写身着盛装的瑶族姑娘们翩翩起舞,气氛逐渐热烈。主题b进入后,速度加快,刚强矫健,描写小伙子们也加入到歌舞的队伍中。

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

(3)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乐曲调性发生了转变,拍子也变成四三拍子,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很有诗情画意,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教师可用微小的指挥动作提示这是三拍子的轻柔舞曲。

(4)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闹,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歌舞达到高潮,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5)完整地听赏一遍《瑶族舞曲》

教师可用指挥提示音乐情绪的转换,也允许学生在欣赏时身体有所反应,甚至轻声哼唱。

3、用主题a作声势练习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示:●跺脚、△捻指、×拍手、 摇手。

(2)先随音乐练前8小节,只用跺脚(左脚)和拍手两个动作。

(3)再练后8小节。前4小节,学生在手腕上套上自制的手铃套(需在课前准备好)摇手,使手铃发出清脆的响声。最后一小节是最难的,摇手、捻指与跺脚三个动作同时出现,其中摇手要持续两拍的时间,但只要稍加练习,也就不难做到了。

(4)将整个练习连起来做几遍,其中也可穿插小组或个人做。

4、用课堂乐器演奏主题a

(1)再将主题a背唱几遍,在此基础上,学习演奏,注意调高要改成l=c。如用口琴演奏可使用手震音的技法。

(2)在多次练习的基础上,由教师指挥,全体学生齐奏,力求节奏整齐、音色优美,使学生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声中。

(3)加入课堂打击乐器。

(4)部分学生演奏,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部分学生做声势,气氛一定很热闹。

5、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优美动听的《瑶族舞曲》,还亲自演奏了乐曲的主题,相信这一优美的主题将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

随笔:能顺利完成本课内容要求。

瑶族舞曲教案篇5

一、活动目标

1、自主探索瑶族舞曲的配器方式,尝试用打击乐器表现,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

2.通过游戏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及同伴配合合作奏乐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欣赏感受过乐曲《瑶族舞曲》。

2.乐器若干(三角铁、小铃、木鱼、双响筒、响板、铃鼓、大鼓)。

3.瑶族舞曲配器音乐。

三、活动流程

(一)瑶族叔叔阿姨来演奏

1、欣赏配器乐曲

t:你们看瑶族叔叔阿姨来到了我们的教室,为我们表演节目,你们仔细地听,仔细地看,她演奏了什么曲子,用了哪些乐器。

2.探索发现配器方式

(1)找找哪些乐器在唱歌

t:你们发现瑶族叔叔阿姨用了哪些乐器? (当幼儿说到哪个乐器,老师就把乐器举起并打出乐曲中的节奏,引导幼儿依次发现乐器说

(2)再次欣赏

t:我们来听一听是不是这些乐器呢?

(3)找找哪两个小乐器在对话(第一段完整欣赏)

t:这么多乐器,它们是怎么唱歌的呢?谁和谁对唱? (当幼儿说到该乐器时,老师示范演奏一次,帮助验证。)

t:我们再来听一听,乐器谁先唱谁后唱。 (再次欣赏,引导幼儿发现乐器演奏的先后顺序。)

t:哪种乐器在中间出来唱了几句?(双响筒)那种乐器唱歌多?(大鼓)

(4)听听小乐器用什么节奏对话(第一段分段欣赏)

t:乐器是怎么唱歌的? (老师利用游戏化的情景性语言帮助幼儿总结听到的节奏,例如:小铃和铃鼓在说话:你唱歌我跳舞,我们一起来表演。)

(5)乐器一起来演奏(第二段完整欣赏)

t:第二段节奏快的时候哪些乐器来唱歌? (引导幼儿发现所有乐器一起唱歌,节奏相同跟着音乐。)

(二)我们来演奏

l自选乐器集体演奏

(1)初步演奏第一段。

t:现在瑶族阿姨邀请我们来演奏,请你选一个喜欢的乐器,跟着指挥听着音乐开始演奏。(老师用指挥动作提示节奏,并根据实际操作情况调整幼儿的节奏及乐器出来的顺序。)

(2)分解演奏

t:我们再来一次,想想你的乐器和谁对话,用什么节奏。(老师随机把握幼儿的操作问题,如果发现哪两个乐器节奏或顺序有问题,就将这两个乐器抽出来再次分解操作。)

(3)完整演奏

t:瑶族的小朋友现在开始演奏,听着音乐想好节奏。

2.交换乐器再次演奏

t:找个朋友交换乐器再来玩一玩。(请能力强的幼儿尝试做指挥。)

操作提示

通过让幼儿听配器版的瑶族舞曲,听辨音乐中的乐器和节奏,为幼儿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在幼儿初步探索发现乐曲中的乐器时,老师可适当对乐器如何发出好听声响进行引导,例如:你们听木鱼会发出两种声音,怎么回事?哪个好听?老师示范在木鱼孔的正面敲和侧面敲,引导幼儿发现不同操作方式发出不同声音。

在最后环节——交换乐器,对于初次操作乐器的孩子来说有些难度;换了乐器相应的顺序和节奏就会变化,因此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或者可让幼儿自主选择,想要交换的去找朋友,不想交换的可仍然操作原来的乐器。在此过程中,老师对于幼儿的要求不能太高,不是严格的乐队演奏,而是“玩”,在乐器操作中体验音乐表现的乐趣,体验同伴合作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