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应该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调整,教师通过写教案能够更好地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分享和交流,提高教学水平,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科学《水》教案通用7篇,感谢您的参阅。
科学《水》教案篇1
活动目标:
初步感知溶解的现象。通过想想、猜猜、实验知道果珍会在水里溶解,面粉、油不会在水里溶解的。
活动准备:
果珍 水 操作纸 勺子 面粉 记号笔 油 去油渍的方法制作成ppt
活动过程:
一、幼儿探索:果珍和水
1、教师出示果珍和水。小朋友你们想一想,把水和果珍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幼儿猜测并做出回答。(教师边出示操作纸,记录孩子猜测的结果。)
2、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并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幼儿用勺子搅拌。果珍它偷偷地在告诉我,它想在水里跳跳舞,请小朋友用勺子搅拌一下好吗?)
3、师小结:果珍和水相互溶解,果珍溶解到水里,变成了橘子水。(教师在操作纸上记录幼儿操作的结果。)
二、幼儿探索:面粉和水
1、教师出示面粉和水。刚才面粉看见了果珍和水在一起,它也想和水一起玩一玩,你们想一想,把面粉和水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幼儿猜测并做出回答。(教师边出示操作纸,记录孩子猜测的结果。)
2、幼儿实验:操作方法同上。(教师记录幼儿动手操作的.结果。)
3、师小结:小朋友你们说面粉溶解到水里,变成了白颜色的水,可是丁老师早上也操作了一次把面粉放在水里,水是变白了,而且面粉也没有了,可是等我过了一会去看的时候,面粉沉在了水下面。(教师在幼儿动手操作的结果上打上问号)要不我们等一下去观察一下好吗?
三、幼儿探索:油和水
1、请幼儿猜油和水放在一起会怎样?幼儿自由回答
2、幼儿实验:操作方法同上
3、师小结:水和油互不相溶,无论用什么方法,总是油在上面,水在下面。(教师记录幼儿动手操作的结果。)
4、刚才我们知道糖能溶解在水中,而现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可是如果我们的衣服不小心粘上了油,变的脏脏的了,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油渍去掉。
5、除了小朋友想的,老师这里也有许多平时爸爸妈妈不怎么用到的办法我们一起来看看。(看ppt)
四、活动延伸
刚才周老师把我们操作的面粉和水放到教室里了,我们一起去看看面粉到底是沉下去了,还是溶解在水里了呢?
科学《水》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利用不同的材料制造人工雨。
2、创造下雨情景,感受想像创造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提供一些供幼儿制造降雨的材料如:瓶盖有孔的可乐瓶、洒水瓶、树叶、奶粉勺、海绵、塑料袋、针筒等放在材料筐内。
2、“种子生长过程”的活动教具一套。
3、音乐《小手歌》、《小雨沙沙》、《大雨和小雨》。
4、室外有花园的场地,准备桌子、几盆清水,每人一块毛巾。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音乐《小手歌》导入
2、出示活动教具
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在幼儿园的花园里藏着很多小的种子,瞧这里就有一颗小树的种子,种子们好像尝一尝春雨的味道,你们有没有办法把雨变出来呢?
3、幼儿讨论――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
二、幼儿操作
1、初次探索
为幼儿提供洒水壶、瓶盖有孔的可乐瓶,让幼儿用这两种材料进行人工降雨。第一次操作,老师观察,不加使用上的指导,让幼儿独立自主完成装水、拧瓶盖、洒水的过程。提醒幼儿注意别把水洒在自己身上和小朋友的身上。
2、教师小结:
谁能告诉我,这两个宝贝为什么能把水变成雨?――瓶盖和上壶口有洞
出示活动教具,我们来看种子有什么变化?――发芽。
3、第二次探索
这一回在老师准备了很多不同的宝贝,你们还能把水变成雨吗吗?(材料针筒管、树叶、海绵、塑料袋、奶粉勺)请你们自己选择几种不同的宝贝用不同的方法来变雨。教师巡回观察,对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恰当的指导,仍然提醒幼儿别把水弄到自己和他人的身上。
4、出示活动教具
教师小结:快来看,小芽发生了什么变化?――变成了小树。多亏小朋友把水变成了雨小芽才能长大,谁愿意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宝贝把水变成雨的?
(1) 针筒小雨,用针筒抽水,然后把针管往前推就下雨啦;
(2) 树叶雨,用树叶舀水,向上一洒就有雨啦;
(3) 海绵雨,把海绵放在水里,然后拿出来一挤,就下雨啦;
(4) 塑料袋雨,用塑料袋装水,然后拉出来就下雨啦。
(5) 勺子雨,用勺子舀水,向往下一洒就有雨啦。(下面有小孔,我们拿着也会下雨);
5、第三次探索
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工具也能把水变成雨?你们觉得小手可以吗?
请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变出大雨和小雨。
6、出示活动教具
教师小结:小树又长大啦!变成了大树。谁来告诉我,你是怎样用小手变雨的。
(用小手舀一把水洒洒是小雨,捧一捧水淋下来就大雨了。)
三、放松活动
音乐《大雨和小雨》,幼儿尝试用肢体动作自由展现下雨的样子。
科学《水》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知道物体下落有直线和曲线之分,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对不同物体按下落方式进行记录。
3、探索同一物体形状不同下落情况也不同。
教学准备:
各种糖纸、羽毛、报纸、塑料积木、球、绳、沙包等,记录纸、笔,白纸人手两张
教学过程:
一、 引题
秋天到了,一片片树叶落下来,树叶落下来是怎么样的?(幼儿自由讲述)
二、 幼儿探索并讨论。
1、幼儿猜想并尝试:你桌上东西落下是怎么样的?每一样东西都试一试。
2、引导幼儿和同伴比较,发现物体下落时的异同。
“请你找一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你们手里的东西落下来有什么不一样?”
3、幼儿交流:
(1)你有什么发现吗?(幼儿自由交流)
(2)为什么有的物体落的快,有的物体落的慢?
4、小结:所有的物体都会下落的,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5、师演示一张皱纸和一块积木,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体下落路线是不一样的。
三、 幼儿分组探索,按照物体下落的路线进行归类记录。
1、请幼儿分组实验,观察桌上的物体的下落方式,并商量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请你再去试一次,把你的发
现记录在纸上,你这些东西按照落下的路线记在纸上。”
2、每组派一个孩子交流各组的发现,并介绍自己的记录方法。
“你是怎么记录的?”“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3、教师简单小结:不同物体下落的路线不一样,有的是直线的,有的是曲线的,直线的落地快,曲线的落地慢。
四、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落下来的情况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两张纸)幼儿猜想: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让他们落下的时候不一样?
2、幼儿自己尝试,教师引导幼儿将纸折成不同的形状
3、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
五、延伸:
让幼儿回家用手帕或塑料待做降落伞,观察其与其他物体下落的不同。
科学《水》教案篇4
目标
混合由观察、试验、动手操作等4个活动组成,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幼儿将探索发现与水有关的另一个现象——可混合性。
1.发展幼儿的感知觉
在活动中,幼儿将制造混合物。幼儿把沙子、油、墨水、盐、洗洁精等放入水中,会观察感知到两种混合现象;同质混合与异质混合。幼儿会观察感知,哪些物质被溶解到了水中,哪些物质悬浮在水中;哪些液体会在水中漂浮,哪些液体将沉在水中。在观察盐结晶的过程中,将感知水的蒸发现象。
2.探索发现科学知识
(1)观察墨水、油、洗洁精、盐、沙子放入水中的变化,探索物质的可溶解性,发现同样的墨水、盐、洗洁精在不同温度水中的不同变化。
(2)明白盐水即是盐和水的混合,可以通过蒸发的方法把盐和水分开来,发现盐结晶过程中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和方法。
(3)试验油水的融合方法,发现洗涤用品能使油滴溶解到水里。
(4)了解沙子与水异质混合的现象,试验漩涡的存在,探索漩涡的特点,发现漩涡产生的原因。
3.综合活动其它领域:
(1)语言: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索活动,用适当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察、试验、发现等活动,并与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理解并应用知识概念:混合、墨水、温度、变化、扩散、盐水、溶化、溶解、蒸发、水蒸气、结晶、晶体、洗涤用品、漩涡、搅拌。上述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较正确地表达出来:如溶解:盐泡到水里了;搅拌:搅一搅。
(2)艺术领域:
通过画一画,表现墨水在水里的扩散,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盐的结晶,用手工或绘画把漩涡表现出来。
科学《水》教案篇5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日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一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要把安全用电的教育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4、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6、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7、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8、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过程与方法:
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3、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4、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5、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6、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7、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3、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教学准备
气球、线绳,塑料梳子、碎纸屑、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回形针、小开关、红灯、绿灯、黄灯、具有4个和6个接线头的盒子、橡皮、木质材料(小木片、小木棒等)、金属材料、丝、棉、皮、各类布料(湿和干)、铅笔、钢笔和玻璃等。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科学《水》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儿初步了解秋天明显的特点
2、学习词语:飘落、凉嗖嗖
活动过程:
一、了解秋天明显的自然特征
1、(出示图片)谈话、提问
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秋天到了,树有什么变化?什么花开了?有哪些果子成熟了?风吹在小朋友身上有什么感觉?小朋友穿的衣服有什么变化?
2、小结: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凉爽,有些树的叶子变黄了,有些树的叶子变红了,树叶一片片飘落下来了,像蝴蝶跳舞。秋天到了,菊花开放了,许多果子成熟了风吹在小朋友的身上凉嗖嗖的,大家都穿上了毛衣。
二、到户外捡落叶
科学《水》教案篇7
一、设计意图
"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组间交流、分享智慧"。在幼儿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让每个幼儿都有学习、表达的机会,有利于幼儿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激发,同时这种学习是要与同伴合作、互相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这种学习方法尤为有效。
?乌鸦喝水》故事带带相传、家喻户晓。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使水位升高,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但很少有人去实验过,如果瓶子里的水量太少了,那么即使加入石子,乌鸦也是喝不到水的,为了让学生们了解这个故事,并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子里的水量多少有关的现象,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和水平,设计了该科学活动--乌鸦喝水。
希望学生在时间过程中注重小组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探索如何让瓶子里的水位升高。
3、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的关系。
4、学习小组合作探索,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5、通过观察,能够正确的在瓶子里画小石头,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6、能够画出不同形状的小石头,并探索瓶子里的小石头怎样摆放更好看。
教学准备物质准备:
课件《乌鸦喝水》、小石子、沙子、碎布头、海绵、棉花、纸张等各种投放材料、饮料瓶子若干、绘画纸、各种颜色的蜡笔
教师材料:演示文稿
三、教学重难点
1、小组合作探索,怎么样放石子、砂子,才能使乌鸦喝到水。
2、小组合作探索,是不是不管瓶子里有多少水,乌鸦都能喝到水。
3、学习乌鸦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为题的办法。
4、幼儿能够画出不同形状的小石头,并独自探索瓶子里的小石头怎样摆放更好看。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想象,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创造力等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沙子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画出不同形状的小石头→实验总结
(一)开始部分
1、观看课件前半段,熟悉故事内容应用幻灯片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并配音。故事内容如下:
一年夏天,太阳像个无情的大火炉在无情的烤着大地,原本郁郁葱葱的大树都无精打采地低着脑袋,小河里的水也快干了,好多小鱼都拼着命做最后的挣扎。快看一只乌鸦在到处找水喝呢!可是找了好久,它都没有找到,这可怎么办,因为他的嗓子渴得快冒烟了。"不行,我得找到点水喝,要不然我会渴死的"乌鸦站在枯树枝上,对自己说。乌鸦不想被渴死,它使出全身的力气,继续向前飞去,希望能找到一点儿水喝,乌鸦飞呀飞呀,突然,它看见前面有一个发亮的东西,原来是一只装着水的瓶子,乌鸦高兴极了,便立刻飞了过去,稳稳地停在水瓶的旁边,准备痛痛快快地喝水。但是,仔细一看,傻眼了,水瓶里面的水太少了,本以为把嘴伸进去就可以喝到了,但是瓶口太小,颈又长,乌鸦的嘴根本够不着,"怎么办呢"乌鸦急得团团转。
老师:小朋友,有一只乌鸦口渴了,它找到一个瓶子,喝到水了吗?
学生:没有老师:你们能帮乌鸦想办法喝到水吗?
2、学生们猜测并记录乌鸦喝水的方法
(1)将小朋友们分成5个小组,小组讨论,互相说说自己想出的办法,并让其中一个小朋友做记录员,将他们小组的方法画出来。
(2)每组选一名幼儿述说本组的讨论结果。
3、观看课件后半段,了解乌鸦喝到水的办法乌鸦很着急,于是,他一气之下,从不远处叼来一块石子,向瓶子砸去,它本想把水瓶砸破后载饮水,没想到石子正好落进了水瓶里。乌鸦飞下去,看到石子沉入瓶底,里面的水好像比原来高了一些。"有办法了"乌鸦大叫起来。乌鸦很快就叼来了许多的石子,把他们一块一块地投进水瓶里。随着石子的增多,水瓶里的水也一点一点地慢慢向上升。终于,水瓶里的水快升到瓶口了,而乌鸦总算可以喝到水了。它可开心了,因为这水是它用智慧换来的。
老师:小朋友们,乌鸦喝到水了吗?
学生:喝到了。
老师:它是采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呢?
学生:把石头放到水瓶里,谁就上升了,这样就能喝到水了。
老师:乌鸦聪明吗?
学生:聪明。
老师:那么以后你们在生活中遇到了问题,要不要也像乌鸦一样,要勤于思考。
学生:要!
老师:小朋友,你们真聪明,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用实验来证明,这样的方法可以使乌鸦喝到水。
(二)基本部分(通过实验,发现问题)
1、幼儿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探索"如何喝到水"
(1)老师提出探索要求:每组派两个小朋友当选材员去选择不同材料进行实验,并将多余的材料放回原处,大家观察瓶里的水位有没有升高,实验成功与失败的水瓶分别摆放在各自的陈列台上,一名记录员要将实验结果与原先的猜测是否一致做上标记,还要有一名小朋友做实验汇报。
在小组合作探索中,幼儿先要自行分配角色, 出现几名幼儿争当同一角色时,让他们用猜拳形式来解决。
(2)幼儿小组合作进行探索,教师以噪音控制员的身份巡回指导。
(3)每组选一名幼儿将记录结果进行讲述(4)评选最佳合作小组。
2、探索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中的水量的多少又没有关系。
老师:小朋友们,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入石子后,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
老师分配任务,每组分三个瓶子,瓶子里的水量不同,分别是只有1/3, 1/2, 2/3 的水量,小组内合作,加入石子看看水是否能到瓶口(乌鸦能喝到水),并在相应的纸上做好记录,加入石子后不能到瓶口的,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也做上记录。
(1)用石子进行实验,并记录幼儿分组实验,教师观察指导,实验完成后交流实验结果老师:实验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有的瓶里,乌鸦能喝到水,有的喝不到。
老师:那么什么样的瓶里,乌鸦才能喝到水呢?
学生:水量多的瓶里,乌鸦能喝到水,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后,乌鸦还是喝不到水。
(2)用沙子进行实验,并记录老师:我们现在再用砂子试一试,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还是三个不同水量的瓶子,小朋友们分组进行试验,做并做好试验记录。老师观察指导,实验后进行讨论。
老师:这次你发现了什么? 3个瓶子里的水乌鸦都能喝到吗?
学生:都能喝到。
(3)对比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老师:在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乌鸦喝不到水,但是放入沙子后,却可以喝到水,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现在来讨论这个问题老师在幻灯片上放着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并现场堆积石子和砂子,帮助孩子们理解,因为石子和沙子的大小不一样,将它们堆积在一起,其中的缝隙就不同,石子之间的缝隙大,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乌鸦还是喝不到水,而砂子之间的缝隙小,加入沙子后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老师:我们先将这些砂子和石子,像幻灯片上的一样堆积在一起。
学生们开始小组为单位地堆积石子和砂子。
老师:你们观察所堆积的石子和砂子,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开始叽叽喳喳讨论老师:你们说对了,石子之间的缝隙大,沙子之间的缝隙小,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水都流到缝隙里去了,水就不能满了。加入沙子后,水也流到缝隙里去,但缝隙小,所以还有一点水在瓶口,乌鸦还是可以喝到一点水。
在比较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点时,要尽量先让小朋友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其中的秘密,因为让他们充分地表述活动经验能帮助幼儿建构一定的科学概念,使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
(4)总结实验老师:小朋友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着急,要像乌鸦一样开动脑筋,总会想出办法解决的,而且,有时候办法还不止一个呢!
老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要想让乌鸦喝到水,并不是在瓶子里加入石子就可以了,还得看水量的多少以及加入的是石子还是砂子。瓶子里至少要有半瓶的水,然后加入石子后,乌鸦才能喝到水。
(三)结束部分--画出不同形状的小石头幼儿处于大班这个阶段,对所有的新鲜事物都很感兴趣,趁着刚刚做实验时的热乎劲,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更能够调动他们绘画的积极性。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在玩中学习,通过在瓶子里面画小石头,涂上不同的颜色,学习一些简单的`绘画知识和技巧。让幼儿独自探索,瓶子里的小石头怎样摆放更好看,是为了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创造力等等。尽最大努力让幼儿在整个活动中体会到绘画的乐趣。
老师:(指着刚才做实验的装满石子的瓶子)小朋友们,瓶子里的不同颜色的石头,好看吗?
学生:好看!
老师:那我们用不同颜色的比将他们画到纸上,好吗?看谁画的好看。
老师提前准备了很多绘画纸,纸上已经画出了瓶子,并画上水的痕迹,小朋友们手中没人有一张,每个小组有一盒不同颜色的蜡笔,让小朋友们自己对着刚才做实验的瓶子进行绘画,画完后小朋友们自己讨论看谁画得最好看。
绘画结束后,重新摆放里面的石头,直到小朋友们认为最好看的摆放方时,并探讨怎么摆放比较好看。
老师总结:看来,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勤于思考,遇到问题,要去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要以幼儿为主体,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索环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幼儿积极参与,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通过此次活动,我觉得在学生活动中,老师要提供给幼儿充分活动空间和材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适时表扬他们的发言,提升他们对活动的兴趣,这是幼儿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现。在这种活动环境中,能够促进幼儿积极思维、主动交流,共同分享大家不同的经验,而对于探索中产生的各种预测正确与否并不重要,老师应真诚地接纳和认可,要力求每个幼儿在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老师和幼儿之间要相处好,老师要尽可能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幼儿之间也要相处好,成为互相合作的伙伴关系。老师要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增强自主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延伸
老师结束后,老师总结了今天所做的实验,还要留给小朋友们几个任务,让他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完成。
1、通过往瓶子里放东西,同样多的水,放哪些东西乌鸦能喝到水,放那些东西,乌鸦又喝不到水。
2、在往瓶子里放石头的过程中,怎样摆放,才能使得更好看。
3、在家里试着画画水瓶,并画出你觉得摆放着石头最好看的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