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树的教案通用7篇

时间:2023-09-08 作者:pUssy

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来优化教案,教案的评估标准应该明确,以便准确评估学生的表现,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科学树的教案通用7篇,感谢您的参阅。

科学树的教案通用7篇

科学树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寒冷的冬天,给小动物制作围巾送去温暖,体验关爱小动物带来的快乐。

2、能力与知识目标: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图案大小、形状和颜色的不同,探索图案排列规律,学习间隔排序。

3、技能目标:能够用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4、创造力培养目标:选择自己喜欢的粘贴图案,尝试运用间隔排列的方法,粘贴图案,装饰漂亮的花围巾。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能够分辨图案的大小,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认识红色、黄色和蓝色。

2、物质准备:

(1)ppt课件(图案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围巾各一条)。

(2)手工小筐,图形粘贴材料,彩色围巾,数量与幼儿人数相同。

3、环境准备:场景布置用小椅子摆成的小火车,小男孩、小女孩的头饰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一、观察感知导入

出示课件,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初步感知间隔排序。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天空中飘着的是什么?在什么季节会飘雪花?冬天会有什么感觉?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也感到非常的寒冷,让我们一起坐火车去为小动物们做围巾吧!小火车的车厢上有什么?第一节的车厢上是什么头饰?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头饰是怎样排列的?你是小男孩还是小女孩?请你找到贴有和你一样娃娃图案的小座位并坐在上面。坐好了吗,我们的小火车出发去森林王国喽!

二、深化表征展??

1、引导幼儿从第一把小椅子开始,按照头饰间隔排列的顺序就座教师:看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早就为我们准备好小椅子了,你们瞧,小椅子上有什么?是从谁开始的?他们是怎样排列的?我们应该怎样来坐椅子呢?

2、出示印有大小、形状、颜色不同间隔图案的围巾图片各一条,引导幼儿观察,探索图案的不同特征和排列规律。

教师:这条围巾上的图案有什么不同?是从哪个图案开始的,他们是怎样排列的?

3、教师出示操作材料,讲解图案粘贴方法。

教师:小朋友,看老师手里的这条没有图案的围巾漂亮吗?漂亮的图案就在操作小框中,看一看这个小框中的图案有什么不同?图案要从围巾的一头开始,按照刚才老师给小朋友看到的那些围巾图案的排列方法来粘贴,小动物们才会喜欢。

4、请幼儿选择喜欢图案的粘贴材料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展示概括总结

1、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讲解排列方法。

教师:老师看到小朋友做的花围巾都非常的漂亮,谁能来给小朋友讲一讲你围巾上的图案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是怎样排列的?

2、组织幼儿按照间隔排列的方法来站队,去给小动物送围巾。

教师:请小朋友拿着你的漂亮围巾,到老师这来,我们从小男孩开始,按照一个男孩一个小女孩的排列法来站队,我们一起去把自己制作的漂亮的花围巾送给小动物吧,他们带上一定会很暖和,很高兴的。

活动反思:

喜欢小动物是幼儿的天性,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寒冷的冬季,为小动物制作漂亮的花围巾导入活动主题。在坐小火车去森林王国的游戏环节,引导幼儿对间隔排序的规律有初步的感知。在后面的观察围巾图片环节加深对规律排列的认知,并通过亲自粘贴图案尝试使用规律。情景内容的设计,贴近于幼儿的生活,使得幼儿在参与活动时始终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游戏内容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积极性。在欣赏、制作的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操作活动给幼儿带来的无限乐趣。

教学反思:

在幼儿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在观察、比较中发现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的环节,加深对规律的认知,并尝试学习使用规律。

本活动通过让幼儿观察小火车上男孩、女孩图片和围巾上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图案,来引导幼儿发现图案的不同特征,探索图案的排列规律,并通过亲身参与坐小火车的游戏、为围巾粘贴图案的环节,是幼儿加深了对排列规律的认知。在情境设计上,在寒冷的冬天,通过送围巾的方式,给小动物们送去温暖,让幼儿学会关爱身边的小动物,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

科学树的教案篇2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流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流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学习重点】

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观察流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学习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学习流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流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流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流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流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流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流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流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流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科学树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用各种感官感知橘子的形状、味道等特点。

2、乐意参与活动,学习在教师的鼓励下尝试剥橘子。

3、初步了解橘子皮和肉的作用。

活动准备:

1、桔子(总数与幼儿人数相同)

2、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区角的“桔子树”,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教师:这是什么?树上有什么?

小结:这棵是橘子树,上面结满了黄黄的果子呢。

教师:我们一起把树上的桔子摘下来,看看是什么水果?

2、教师带领幼儿一边唱歌一边摘桔子。

小结:原来是黄黄的橘子呀。

二、引导幼儿用闻、摸等方法观察桔子的外表形状特征。

教师出示桔子:我们摘下来的是什么水果?

教师:它是什么形状的?

教师: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

教师:上面有什么?

教师:摸上去感觉怎么样?

教师:闻一闻,什么味?

三、引导幼儿学习剥桔子,观察、品尝桔肉。

1、引导幼儿自己剥桔子。

教师:想吃桔子怎么办?怎么办?

2、教师示范从上往下一片片地剥开桔皮,并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教师:我们要从中间用我们的手指先剥开一点点,然后一片片的剥到底部。

3、引导幼儿观察、品尝桔肉。

教师:哇!桔肉露出来了。

教师:它是什么样的?上面有什么?白白的须须能吃吗?

教师:橘子肉软软的、一片一片的。

鼓励幼儿连桔肉上的桔络一起吃,并说说桔肉的味道。

教师:我们吃橘子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上面的梗若一起吃哦,那个是可以吃的。

四、幼儿品尝橘子。

教师:现在老师要把这些好吃的橘子送给小朋友们吃了。

教师给小朋友人手一个橘子。

教师:现在小朋友可以品尝我们的橘子啦,小朋友要自己用手慢慢的剥哦。

幼儿吃了橘子后请幼儿说说橘子的味道。

教师:小朋友们橘子好吃吗,是什么味道呀。

引导幼儿回答

五、引导幼儿了解桔皮、桔肉的作用。

1、教师介绍桔皮和桔肉的作用。

教师:桔皮可以用来做陈皮、泡桔皮茶,桔肉可以榨桔子汁、做桔子酱。

2、迁移幼儿生活经验,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吃的含桔子成份的东西。

教师:你还吃过什么食物带有桔子味道?效果分析

科学树的教案篇4

设计思路:

数概念是幼儿在事物间建立两种关系的总和,其中的一种就是顺序关系。有的幼儿已经会按一定的规律排序,但大部分幼儿还不知道按一定的规律排序。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以给妈妈串项链的情景,开展此次活动。

活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环节让幼儿说说妈妈,激发对妈妈的爱,从而来给妈妈送礼物。第二环节让幼儿初步了解abab和abbabb的模式规律。第三环节让能力较弱的幼儿进行模仿,鼓励幼儿自我创新排序规律。

活动目标:

1.尝试按物体的颜色进行排序,初步了解abab和abbabb的规律。

2.在为妈妈画项链的过程中激发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蜡笔、已经画有一段项链的操作纸。

活动过程:

一、讨论(引导幼儿说出妈妈的特征,从而爱妈妈来送礼物给妈妈)

1.你们喜欢自己的妈妈吗?(爱)你们为什么爱妈妈呢?(因为妈妈漂亮;妈妈也爱我,给我们做饭吃;妈妈天天照顾我们;妈妈给我们买书和玩具;妈妈天天送我们上幼儿园……)

2.你们都爱自己的妈妈,那么你们想送给妈妈什么礼物呢?(漂亮的花,衣服,项链……)

二、观察感知(初步了解abab和abbabb的模式规律)

1.出示教师制作的项链:我也非常爱自己的妈妈。老师做了一条项链,准备送给自己的妈妈。

2.引导幼儿观察项链珠子的排列顺序:这条项链的珠子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他们是怎样排队的?(引导幼儿了解有规律abab和abbabb)

3.珠子还可以怎样排队也又漂亮,又有规律?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巩固模式排序的规律,鼓励幼儿有创新)

1.提要求:我们也来做一条想来送给妈妈吧。但是妈妈喜欢有规律排队的项链。

2.鼓励幼儿自由选择操作纸进行操作。

3.鼓励已完成操作的幼儿尝试在没有提示的操作纸上为妈妈画项链。

4.交流分享。引导幼儿说说,送给妈妈项链有么颜色,怎样排队的。

科学树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对树桩上的年轮感兴趣,简单了解年轮与树木生长的关系。

2、喜欢发现问题,并能和同伴通过探讨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有年轮的大树桩图片。

2、彩笔、毛线、纸张:(画有树桩图案)。

活动过程

1、谈话形式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你们来帮老师一个忙。有一棵小树和老师是好朋友,它在森林里长了8年,有一天它被伐木工人砍掉了,做了家具,但它的根还在,小朋友帮我找一找好吗?

2、组织幼儿让幼儿讨论。

3、教师解释:树桩上的圈圈就代表大树的年龄,这些圈圈就叫做年轮,他每长一年就多一个圈,代表一岁,圈圈越多就证明这棵树越老。

4、引导幼儿探讨树的`年龄,简单了解年轮的含义。

5、请幼儿观看课件,了解世界上最古老的树,拓展幼儿的知识经验。

6、操作游戏。

科学树的教案篇6

教学活动目标

1.品尝苹果、桂圆、橙子等水果,知道水果里的“核”就是种子,种子在泥土里能发芽、开花、结果。

2有意识地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3.大胆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获得探索的乐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小盒子,内装1样水果;每组一个水果分类盒(5格,分别贴上苹果、荔枝、桂圆等水果标记):音乐《水族馆》;擦手毛巾若干。

活动过程

一、品尝水果

1.师:请大家吃水果,拿到水果的小朋友可以告诉大家你拿到的水果叫什么名字。

2.幼儿品尝,教师巡回观察,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的关于水果的经验。(要求把吃剩下的东西放人小盒子)

3.寻找“核”。师:水果里藏着什么呀?(核、籽)请你们把“核”都找出来,放到后面的分类盒里。

二、观察比较种子

1,初步观察种子。

①送种子:现在请小朋友把“核”送到桌子上的水果房子里。你吃的什么水果,就把它的“核”送到它家里。

②自由观察自己的种子:仔细看一看,你吃的是什么水果,它的“核”长什么样子?

③观察其他水果的种子:旁边还有什么水果的“核”呢?你能不能叫出它们的名字,看看它们长什么样?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回应幼儿的问题,提醒幼儿全面观察。

2.梳理孩子的发现,引导孩子表述种子的特征。

①整理梳理:刚才老师请你们吃了几种水果呀?(在投影仪上出示分类盒,种子上面分别放五种水果)请你们叫出它们的名字。

②提升从“核”到“种子”的认知:现在留在分类盒里的是水果的什么?(核)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种子”。

③教师根据幼儿的发现来归纳他们观察到的各种水果的种子特征,通过追问的方式帮助幼儿进行简单归纳,并用动作模仿。例如:

幼:我吃的是荔枝,它的种子大大的,有点黑黑的。教师追问:你们看看这个盒子里,还有谁的种子也是大大的?剩下来那些小小的,是哪种水果的种子呀?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式总结归纳各种种子的特征。

师:种子到底有什么用呢?(种在泥土里,发芽、生长、结出更多的果实)

三、做一回种子宝宝

1.师:把自己变成一颗小种子,找一个空地方把自己埋起来。在音乐声中表现种子发芽、长成树苗、开花、结果的生长快乐。

2.师生一起“播种”、表现。

科学树的教案篇7

活动目标 :

1、欣赏故事,感受鲁班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敢于尝试的任务形象特征。

2、激起幼儿向鲁班学习的愿望,懂得从小就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多想、多问、多做,才能变得聪明。

3、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活动准备:

锯子实物一个,伞实物一件。

活动过程

一、以实物引起幼儿兴趣,引出主题,引导幼儿了解《鲁班造锯》的故事。

1、师出示锯子。

提问:你们见过这种工具吗?它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

2、师:“那你们知道这个锯子最早是由谁发明的吗?它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发明的。他发明锯子的时候还有一个好听的故事呢,叫《鲁班造锯》,你们想听吗?”

3、教师生动地讲述故事《鲁班造锯》。

提问(1):鲁班怎么会想到把锯子做成这种摸样的?

提问(2):以前没有锯子的`时候,人们砍树怎么样?有了锯子以后有什么不同?

二、引导幼儿理解《鲁班造伞》的故事。

1、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请聪明的小朋友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师讲述谜语:“远看像座亭,近看没有窗,上边直流水,下边有人行。

2、师:“是伞。咦,我国的第一把伞是谁发明的呢?请小朋友们仔细听。”

3、师讲述故事《鲁班造伞》。

4、提问(1):在我国伞最早是由谁发明的?没有伞,下雨时人们出门会怎么样?

提问(2):鲁班看见孩子们头上顶着荷叶,想到了什么?回家做了什么?

提问(3):人们夸奖鲁班,鲁班满意吗?他又是怎么做的?最后他造出了怎样的伞?

三、简介鲁班及其发明,激励幼儿要向鲁班学习。

1、师:“听了鲁班的两个故事,你觉得鲁班是个怎样的人?”

2、师:“你们知道吗,鲁班不止发明了锯子和伞,还有许多的东西呢!”

教师简介鲁班及其发明。

3、师“你们今天从鲁班的身上学到了什么本领?”

四、活动延伸。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还了解了他的许多发明,听了他的两个小故事,从故事中小朋友们学到了许多的本领。你们还知道鲁班的其他发明吗?回家查阅资料,和小朋友们一起交流吧!”

幼:见过,是锯子,用来切木头的……

幼:想听。

幼:因为小草的边缘上有许多锋利的小齿,所以割破了鲁班的手。鲁班就受到启发,做成边缘有许多小齿的锯子。

幼:没有锯子的时候,人们砍树很吃力,很累;有了锯子,就比较省力、方便了。

幼:是房子、伞、蘑菇……

幼儿倾听老师讲述故事。

幼:是鲁班发明的。会被雨淋湿,会生病的。

幼:鲁班想到了做一个跟荷叶差不多的东西顶在头上,就不会被雨淋湿了;回家做了……

幼:鲁班不满意,他想把它做得能收起来,就动手把它改成可以活动的,能撑开,能收拢,这就是我们现在用的伞。

幼:我觉得鲁班是个爱动脑筋的人;是个仔细观察的人;是个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是个爱动手制作、爱尝试的人……

幼儿仔细倾听教师讲述,有疑问的举手回答。

幼:要学习鲁班,爱动脑筋,经常动手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