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教案都代表了我们对课程目标的追求,通过教案,我们可以将课程内容有机地连接起来,28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活动科学教案通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活动科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观察几种植物的新芽,了解每种植物的芽都不一样。
2、学习用语言完整地表述自己观察的植物新芽的外形特征。
3、愿意积极寻找资料并在集体面前大胆分享。
活动重点:
观察几种植物的新芽,了解每种植物的芽都不一样。
活动难点:
学习用语言完整地表述自己观察的植物新芽的外形特征。
活动准备:
收集关于植物新芽的.图片
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老师:小朋友们,请你们说说春天到了,植物会怎么样呢?你们看过植物的新芽吗?你们看过的植物的新芽是怎么样的?
(幼儿回答)
老师:哦,刚刚有些小朋友跟我们分享了他看过的植物新芽,它们的形状都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些嫩嫩的新芽吧!
二、看幼儿用书上的图片,观察几种植物的新芽,发现植物的新芽是各种各样的。
1、这里有四张植物的图片,请你们看看这些植物都是什么样的?它们的芽一样吗?都是什么样的呢?
2、老师逐一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上的植物新芽。
老师:这个新芽是什么样的?它像什么?请你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这个植物新芽的外形特征。并用动作将它的外形特征表现出来。
老师小结:小白菜的新芽像一对小翅膀呢,看起来真可爱。蕨类的新芽是绿色的卷卷的,像个小拳头,真好看。树枝上也冒出了嫩芽哦。还有最特别的红楠的新芽是红色的呢!
三、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看其他植物的新芽。
(播放收集的图片)
老师: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还有哪些植物的新芽,它们又像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豆子发芽的图片
老师小结:绿豆发芽了会长出两片尖尖的小叶子、黄豆和花生发芽了会长出两片心形的叶子。
四、结束活动。
老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很多植物的新芽,它们在春天都会慢慢的发芽然后长大,小朋友回家之后也可以继续跟爸爸妈妈一起收集看看还有哪些植物发芽的照片哦!
活动科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幼儿对物体飘落产生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2、幼儿能用简单的线条记录自己的观察;
3、幼儿能用身体动作表现不同物体飘落的样子。
活动准备:
泡沫垫、平衡木、鸡毛、雪花片、树叶、纸条、记录纸、笔
教育过程及重点指导:
1、认识材料: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给了大家一些礼物,我们一起看看都是些什么?”小朋友一一认识这四种材料,能说出名字。“想想,这些礼物可以用来玩什么呢?”
2、引导幼儿观察并操作:
①“你们看看它是怎样落下来的?”老师示范树叶飘落,小朋友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如小朋友只能说出是飘下来或飞下来等,进一步引导其在空中的动作。
②“我们来试试这些材料,看看它们又是怎样落下来的好吗?你们可以自由选择篮子里的材料,但可别忘了玩儿过之后得把它们送回自己的家,要不它们的爸爸妈妈得着急了”。
幼儿自己摆弄各种材料,老师引导小朋友用语言说自己发现××是怎样落下来的,个别能力较强幼儿引导其进行物体间的比较,先从飘下来的空中动作比较。接下来可引导幼儿比较物体飘落的快慢差异,“××小朋友,我们俩一起放下看看能发现什么?”。
在飘落过程中先在地上进行,可能有小朋友会自己站到平衡木上去,引导小朋友发现站得高飘下来观察得更清楚,时间更长一些。鼓励其他小朋友也试试。
③“小朋友,你们看,它们在空中的样子,像是在干什么呢?”先个别引导,“那你能学学它的样子吗?”鼓励孩子在垫上学树叶落下的样子。激发其他小朋友想学的欲望。
放音乐伴奏:“咦!这个小朋友真有趣,他变成了××,是这样飘落下来的,我们也去试试吧!请在做动作的时候注意别撞着朋友了。”幼儿和老师一块用身体语言表现物体落下的动作。
3、 ①音乐停。“小朋友,你们发现每种物体落下的动作,它们一样吗?那边有纸和笔,我们一起去把你们观察到它们是怎样落下来的情况做个记录好吗?请小朋友在贴有物体对应的下面记录,画好后将笔的帽子盖上,再送回家”。
②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记录。
活动科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欣赏故事表演,从中感知、理解二等分。
2.在进行二等分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初步尝试运用尺子进行简单测量。
活动准备:
头饰(狐狸一个、狗熊两个),点心一块,纸制图形若干(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尺子,剪刀等。
活动过程:
1.三位教师表演故事《狡猾狐狸分蛋糕》,请幼儿观看,激发幼儿二等分的兴趣。
2.幼儿运用纸制图形进行二等分。
(1)教师继续引用故事情节,引领幼儿熟悉操作材料,明白操作意图。
(2)幼儿自由进行操作。教师分别观察、引导。
(3)在幼儿等分成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不同的,分的方法的尝试(撕、剪、裁、弹)鼓励幼儿进行多次二等分。
3.在进行二等分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初步尝试运用尺子进行简单测量。
4.鼓励幼儿请教观摩教师尺子的使用方法,随意选择活动室的物品进行简单测量。
5.在幼儿充分尝试后,活动以狐狸认输自然结束。
活动科学教案篇4
设计意图:
?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爱跳舞的葡萄干》活动中所需的材料简单:是生活中常见、小朋友爱吃的一些零食;步骤简单,适合幼儿操作;现象易于观察,神奇,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本活动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的奇妙。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葡萄在汽水中浮沉的原理。
2、激发对科学游戏的兴趣,并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3、引导幼儿学习科学活动的记录方法。
活动重点及难点:
让幼儿认真观察活动操作及产生的现象,主动地参与活动;让幼儿对最后产生的结果及现象有初步理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的初步经验。
2、环境准备:椅子、实验操作台、黑板
3、教具准备:轻音乐、课件、4个小杯子、各种零食、大雪碧4瓶
4、学具准备: 透明小水杯12个、4种不同的零食(qq糖、花生米、黄豆、葡萄)、幼儿记录表12张、笔12支、托盘12个
活动过程:
一、 回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的初步经验进行导入:
1、试一试: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和重量。
幼儿思考问题(1)比较大小和相应的重量?
(2)属于记录表中的哪种食物?
2、尝一尝:请幼儿尝试一下几种不同食物,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3、看一看:老师示范将葡萄放在汽水中,让幼儿仔细观察现象。
幼儿思考问题(1)幼儿猜测哪些会和葡萄一样“跳舞”(一会沉一会浮)呢?
(2)引导幼儿与同伴讲述、交流想法。
二、探究不同食物在汽水里的浮沉
1、做一做:幼儿实验不同食物在汽水里的浮沉
(1)教师讲解实验要求。
(2)教师介绍科学实验记录方法。
(3)幼儿实验操作,探索各种食物在汽水中的浮沉,并记录。
2、说一说:实验结果交流与验证
(1)结合实验记录表,与同伴进行实验结果交流。
(2)结合大记录表的统计结果,教师与幼儿进行实验结果验证,帮助幼儿发现汽水里气泡的作用。
三、教师小结: 浮沉现象原理在现实科技中的运用。
活动延伸:
科学区:请幼儿回家和家长一起探索其他食物(小番茄、李子、蒜头等)会不会也在汽水里跳舞。
活动科学教案篇5
设计思路:
在生活中,小年龄幼儿有着强烈的模仿成人行为的欲望,他们会情不自禁的想参与各种各样的劳动,比如切菜、洗碗、扫地等。为此,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做中学”的理念,选择了幼儿最熟悉的一些食物,引导幼儿应用目测区分物体的大小,并尝试使用常见的工具改变物体的大小,发展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满足幼儿参与劳动的愿望。我还帮助幼儿将自己的操作过程表达出来,以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 认识一些常见工具,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 通过目测区分物体间明显的大小差异,尝试使用一些工具改变各种食物的大小,并愿意表达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1、 各种食物:黄瓜、茄子、蘑菇、白菜、豆腐干、西瓜、苹果、梨。
2、 各种工具:勺子、剪刀、小刀。
活动过程:
1、 认识各种食物。
师:老师的百宝箱里藏着许多东西,你们相知道他们是什么吗?老师请小朋友把他们找出来告诉大家,好吗?
2、 预测“大变小”的可能性
(1)我们能把这些食物装进瓶子里去吗?
引导说出“瓶子太小,食物太大。”
(2)怎样才能把这些食物放进去呢?
根据幼儿的反应适当的运用一些动作提示,以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工具。
3、 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使食物变小,并把食物放进瓶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表达实验过程。
有意识的提问“你用什么把什么变小了?”
有的幼儿在工具选择上存在问题,引导幼儿尝试使用其他工具,看看用什么比较容易“变”。
有的幼儿一直使用一种工具,有意识的引导他们大胆试用其他工具。
强调行为习惯的养成,用完的工具放回原处,用抹布擦手,并进行安全教育。
4、 师幼共同探讨
(1)讨论问题一:你是怎么把食物放进瓶里的?
引导幼儿说出“我把它变小了。”进一步提问“你是怎么把它变小的呢?”引导幼儿回忆操作过程,帮助幼儿说出工具名称,并用标记图表示。
(2)讨论问题二:刀是什么样子的?
回忆“刀”是什么样子的,强调刀有“很锋利的一面”,提醒幼儿要用刀的这一面来切东西,但不能去碰。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里的刀和家里的刀有什么不同,并告诉幼儿老师提供的刀是安全的,而家里切菜的刀有危险,不能玩。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玩石头
一、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玩石头的游戏,体验玩石头的乐趣。
2、通过找、看、摸、闻、滚等感知石头的基本特性。
3、通过石头游戏,发现生活中的事物有这么多有趣的玩法,从而对周围事物产生探索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大小不一、颜色不一、开关不一、品种不一)的干净石头若干;石头照片;欢快的音乐。
三、活动过程:
1、猜石头
师:我的这个口袋里藏着一个好东西会是什么呢?(幼儿看一看、猜一猜)让幼儿一起数一、二、三,教师出示口袋中的东西。
师:是什么呀?
幼:是石头宝宝。
师:原来是石头宝宝来我们这里做客了。
2、找石头
师:今天还来了许多的石头宝宝看看它们会藏在哪里呢?(教师出示照片,请幼儿找石头)幼儿找石头,请幼儿将照片中有石头的选出来贴到旁边空白的地方。教师与幼儿一起观察图中的石头,并讲解部分较典型的石头照片如:大大的、高高的、小小的等等,并尝试用肢体语言来表达。
师:我来问问石头宝宝,找出来或者没找完
师:老师这里还有另外的一些石头宝宝,看看它们又都藏在哪里,变成什么样了?教师出示另外一些照片:石桥、石狮、石桌椅、石房、台阶等等。幼儿看照片自由讲讲。
3、玩石头
师:小石头还带来了一个大礼包呢,猜猜看看是什么呀?
幼:是石头宝宝。
师:我来看看是不是石头宝宝?(教师稍稍打开看一看)真的是石头宝宝,它们还在睡觉呢,我们一起把它们叫醒好吗?(师幼一起叫石头宝宝宝起床,先轻一点慢慢地加大声音)石头宝宝醒了我们一起跟石头宝宝打个招呼吧!
师幼:石头宝宝你们好!
师:这么多的石头宝宝,它们有的躺在草丛里,有的躺在小桥上,它们都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的,走了很多的路都累了,出汗了,身上还有很多的灰尘,好脏啊,我们来给它们洗个澡好吗?
幼:好。
挑石头。谁坐得最好请谁先来挑。
洗石头。幼儿拿好石头一起边听音乐边徒手洗石头。
玩石头。幼儿相互观察讨论并且玩石头。
取名字。
师:我们小朋友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石头宝宝也想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我们一起来给石头宝宝取个名字好吗?
教师出示一个石头宝宝,请幼儿观察后给石头宝宝取名字。可根据它的形状、颜色、质地、手感等。
幼儿给自己的石头宝宝取名字。师:这里还有许多的石头宝宝,请你们再来找一位一起到外面玩。
活动科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2、学习记录实验结果,探索哪些物体更容易使硬币浮在水面上。
3、体验交流、分享经验与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一元硬币、泡沫盘子、积木、薄纸板、塑料瓶盖、大树叶、记号笔(以上物品人手一份);
2、装有清水的大盆4个,干抹布8块;
3、记录表(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操作兴趣。
1。教师:(出示一元硬币)这是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把这枚硬币放进水盆里,它会沉下去还是会浮起来?(幼儿讨论。)
2。教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会浮起来,有的说会沉下去。到底会怎样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二、讨论
1、我们大家都看到了,硬币一放入水中就怎么样了?(沉下去了。)那么现在请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呢?
2、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回答。鼓励幼儿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大胆尝试。
1、刚才小朋友们想出了很多办法。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几种材料,让我们来看看是些什么?(一一出示材料并让幼儿了解其名称。)
2、猜一猜,在这些材料中,哪些材料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在你觉得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的'材料下面打“√”。(出示记录表,讲解记录方法。)
3、动手操作。下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来试试吧,看谁能使硬币浮起来。提醒幼儿注意几点要求:
(1)每组一个大脸盆,玩的时候,不能挤,更不能抢,要互相谦让,遵守纪律,因为我们马上要成为小学生了。
(2)注意别把水洒到桌上或地上。
(3)每一种材料都要试一试,将用过的材料和未用的材料分开摆放,同时看看成功了没有?等所有的材料都试过后,在记录表“结果”一栏后面记录,在成功了的材料下面打“√”
4、幼儿进行尝试,动手操作。
四、交流,分享
1、请1—2名猜想与实际操作结果都一致的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表(同时展示记录表),让他们说说,是用什么材料,想了什么办法让硬币浮在水面上的?
2、合作探索
(1)只使用一种材料(泡沫盘子)。把你们这一组的硬币一个一个依次叠起来放在盘子中间,看这次硬币会怎样?
学习记录:
几枚硬币放上去会使盘子跟硬币都沉下去,就在记录表上泡沫盘子下面的空格里写上数字几。大家商量好,谁来操作,谁来记录。
(2)幼儿探索。
(3)交流、分享各组的新发现。活动延伸硬币放进水中会沉下去,但我们借助一些会浮的材料来帮助它,就让它又浮起来了。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如不会游泳的人借助游泳圈,就能浮在水面上。你们还知道哪些呢?(如铁块放入水中会沉下去,但造成了船以后,船会浮在水面上……)
(用绘画形式表现。)
活动科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感知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几其生活习性。
2、对小虫子产生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放大镜、画纸、笔、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论西瓜虫
1、教师出示西瓜虫的图片,引出话题:
“你们认识西瓜虫吗?”“你知道西瓜虫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讨论怎样去捉西瓜虫
1、“幼儿园里什么地方有西瓜虫?我们到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虫?
2、“我们捉西瓜虫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虫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幼儿在园内自由寻找西瓜虫
1、教师鼓励幼儿结伴去找西瓜虫,并提醒幼儿听到信号就结合。
四、交流捉西瓜虫的'经历
1、“你们找到西瓜虫了吗?怎么发现的?是在哪里找到的?
教师小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五、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
1、引导幼儿借助放大镜观察西瓜虫。
“西瓜虫这么小,我们能看的清吗?可以用什么工具让我们看清它?
2、引导幼儿自由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带领哟额自由观察
“西瓜虫的头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西瓜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教师可让幼儿自由说)
六、引导幼儿画西瓜虫,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
“今天西瓜虫跟我们一起玩,我们给这位小客人画个像吧!
幼儿边观察,边画。
活动科学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自身探索,了解身体能动的部位,萌发对人体的探索兴趣。
2、学会正确保护自己身体的方法,知道多运动,身体才会健康。
3、在大胆探索、自我发现的活动中,增强对人体的了解,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丰富孩子有关自己身体的认识。
物质准备:木头人图片;人体简化图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木头人,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出示木头人,幼儿与木头人打招呼。
导语:“今天有位客人来我们幼儿园,我们一起把他请出来。”
2、用木头人的口吻导入主题
“木头人很羡慕小朋友的身体会动,他想让小朋友跳一段舞蹈给他看,你们愿意满足木头人心愿吗?”
二、探索自己身体可以动的部位,并做标记。
1、观察并讲述自己在表演时身体哪些部位在动。
提问:“在跳舞时身体的哪些地方动了?”
2、幼儿给自己身体会动的部位画标记。
导语:“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身体来动一动,按顺序来找一找,在能动的部位标上你喜欢的标记。”
3、幼儿自由探索,相互交流,并把有标记的部位动给同伴看。
师:每个人找一个好朋友,把你找到的部位动给他看一看。
4、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表征结果,启发同伴模仿。
5、游戏《找关节》老师做动作请幼儿表征
提问:“这些会动的关节平时都可以帮我们做什么?怎样保护它们”
6、听音乐,幼儿自由做动作,体验关节的作用
三、讨论,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
1、讲述运动后的感觉。
提问:运动后你有什么感觉?舒服吗?你觉得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看不见的地方也在动?
2、讨论运动对身体的好处与过量运动的坏处。
经常运动身体会怎么样?
如果一天之中运动的太多了会怎样?
3、说说人们常做的运动项目。
日常生活中你看到人们做过哪些运动?
四、活动结束
小结:刚刚我们说过的好多运动都是奥运会的运动项目,北京奥运会就要来到了,我们也要像我们祖国的奥运健儿一样多多运动,在奥运年里让身体变得更健康更强壮,为我们的北京奥运加油,喝彩!
五、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语言区投放有关人体模型和书面资料,让幼儿自由探索发现身体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