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写教案优秀8篇

时间:2023-09-12 作者:Fallinlove

教师可以通过教案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教案的灵活性有助于应对不同的教学情境,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劝学写教案优秀8篇,感谢您的参阅。

劝学写教案优秀8篇

劝学写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学生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大家进入学校,每天都在读书、学习,大家知道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吗?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师也找到了一些这们的名人名言。出示:学而不厌;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古人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后人,要从少立志读书自强、勤奋刻苦、珍惜时间,不能虚度过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会后悔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诗《劝学》。

二、检查预习。

1、教师提问:颜真卿这个人物很有名,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2、简介:学过书法的同学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创造的书法具有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来自于他从少的勤奋好学,后来他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写了出来,为后人留下《劝学》这首诗。

三、朗读诗词。

1、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

4、个别学生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会写的字。

四、合作探究。

1、体会词意: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2、体会诗意:每天三更半夜到拂晓鸡啼,是男儿读书最好的时间,年少时不知道要早早地勤奋学习,到年老时会后悔读书太晚了

整体感知,读出感受。

3、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这首诗告诉我们只有珍惜少年时代的每一寸美好时光,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不断积累,勤学苦练,掌握多种本领,长大之后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至于再后悔小时没有好好学习。现在,人们常用这两句诗提醒小朋友要趁年少时多学习,多用功。

劝学写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能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3、能在熟练朗读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4、通过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5、能够从文中得到有关人生方面的启示。 投影展示的目标是对学生所定目标的规范、补充和加深,这样学生学起来才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投影设计之二 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此环节可训练学生断句和停顿之能力,且有助于熟练朗读。

投影设计之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劝学写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3、找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③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 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 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孰若孤(谁、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四、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

吴下阿蒙 ─────→ 才略吕蒙

乃始就学

5、此文对我们21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

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

环境 ────→ 天才

持学

五、小结

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建设出一个发达富强的国家,必须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习,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书】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

劝学写教案篇4

一、教学要求

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劝学》教案。

2. 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学习荀子用辨证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却又有气势充沛有说服力。

二、教学重点 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第1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四、课型 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 诵读教法

六、教学设想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介绍作者、解题;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劝学》教案》。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 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zhòng 砺lì 参 cān 省 xǐng 跂qì 臾 yú 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

劝学写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勉励学生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习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1.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习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六)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七)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习,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

劝学写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一、了解《荀子》写作特点与编写体例

二、掌握文本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三、掌握几个文言句式

四、把握全文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五、学习荀子以大量比喻说理的艺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文本语言,掌握文言词汇及句式是本课的重点

二、体会荀子有关学习方法与道德品质之间的关系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简介

荀子(约前298一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苟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宜帝刘洵讳,称为孙卿。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 学,任过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苟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一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一教育功能的'重要。

苟于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除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 品外,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 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全文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掌握重点词句

?正音〗

輮(r6u)省(xǐng)臾(yǘ)舆(yǘ)楫(jí)跬(kuí)骥(j&igra一ve;)驽(nú)锲(qi&egra一ve;)镂(1&ogra一ve;u)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包含两方面的意思:1、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不能停止;

2、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

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一定变化过程,可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直木“鞣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客观事物经人工改造,可改变原来状况。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

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也起着决定作用。

苟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

木要改造成为“中规”的轮,就要“鞣”;

金要利,就要“就砺”, 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

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词语〗輮槁暴砺省知

第3段,论述学习的作用。

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

接着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这些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这种效果的获得,并非人的本身固有条件有什么不同: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为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也就是“善假于物”,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才取得的。

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论:

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词语〗须臾跂加舆彰疾致水绝 生——性* 假

第4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1、学习要逐步积累

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所以有这样的功效,全赖于“积”。同样,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

接着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

正反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

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从“舍”与“不舍”——论述学习持之以恒。

先用骐骥与驽马对比,骐骥本身条件虽好,如果止于一跃,还达不到十步。驽马本身条件虽差,如果能前进“不舍”,也可以跑得很远。

接着用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

人们学习,如果一暴十寒,时学时辍,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能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艰深的知识也可学会。

3、用蚯蚓的用心专一,获得成功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词语〗备跬步驽马锲镂爪牙跪螯

三、朗读,练习背诵,方法指导。

四、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讨论课后联系二,落实词句知识,完成知识迁移

?多义词〗

①强,猛。例:“声非加疾也。”(《劝学》)

②快,迅速。例,“疾雷不及掩耳。”({三国志》)

③疾病。例:“君有疾在腠理。”(《扁鹊见蔡桓公》)

④厌恶,憎恨。例:“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张衡传》)

⑤妒忌。例:“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⑥痛苦。例:“问之民所疾苦。”(《史记·滑稽列传》)

①送达,表达。例:“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

②到,到达。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③意志,情趣。例:“树草栽木,颇有野致。”(《魏书·茹皓传》)

④精致,细密。例:“案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汉书·酷吏传》)

①借,借助。例:“假舟楫者。”(《劝学))

②如果,假如。例:“假有斯事,亦庶钟期不失听也。”(《与王修书》)

③不真实。例:“乃悟前狼假寐。”({聊斋志异·狼三则》)

①断绝。例:“而绝秦赵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极,非常。例:“绝有力而甚舍人焉。”(《罴说》)

③横渡,横穿。例:“而绝江河。”(《劝学》)

?通假字〗

(1)虽有槁暴(有一又)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一智)

(3)君子生非异也(生——性*)

(4)鞣以为轮(鞣一螟)

?词类话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名词作状语,对上,对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用心一也

“一”,数词有用作形容词,专一。

?古今异义〗

参——古义:检查,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加入,

疾——古义:强,宏大。例:“声非加疾也。”今义:疾病,快。

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今义:与“真”相对。

跪——古义;腿或脚。例:“蟹六跪而二螯。”今义:跪下。

金——古义:金属制品。例:“金就砺则利。”今义:黄金。

?虚词〗

于:

①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②介词:比

苛政猛于虎 而青于蓝

③介词:向

告之于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①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有蒋氏者

②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①连词:并列关系

君将哀而生之乎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连词:修饰关系

潭西南而望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连词:转折关系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连词:顺接关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拓展创新,思考讨论

1、本文在设喻上有何特点?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一入一浅一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①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于冰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②设喻方式多样:

a.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鞣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b.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 “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c.反复设喻,如“肢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③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a、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b、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c、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比喻深入论证,如三段第一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细流”两个比喻从反面深入论证。

2、说说本文语言上多用偶句的作用

(1)文中的比喻大都采取对偶、排比的句式,整齐和谐,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使文章琅琅上口,便于诵读。

(2)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齐对称,又参差错落,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还用了一些排比句,读起来语气畅达,有气势。

四、背诵课文,练习默写

五、作业

1、《导学》能力训练

2、结合本文,写一篇三百字以上的谈学习的文章

?教学反思】

(译文)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 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 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 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 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 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劝学写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2、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积累一些成语,掌握一些写作方法,获得一点启示。

【学习重难点】

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共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吕蒙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这不,吴国国君孙权都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就让我们从今天的这篇课文《孙权劝学》中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司马光,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与他相关的知识(展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三、分层次读课文,整体把握。

1、师范读,生听读,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步骤:师先读,生听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学生试读一遍后,出示下列重点字词,让学生识记,反馈,记忆。

2、二读。要求读准节奏。

过渡语(文言文朗读讲究有节奏,大家再次读课文,要求注意句中的停顿,把握好节奏,大家先自己练习一下)

步骤:生自由练习(师留意身边学生),生自由展示,师引导纠正,再找几名学生个别读,最后全体学生齐读。

3、三读。读懂词义。

步骤: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了解重点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然后个别展示,师生纠正后学生反馈记忆。

4、四读。读懂句意。

只要刚才老师标示的那些词语意思你明白了,要想翻译现在这几个句子易如反掌,谁来表现一下?

步骤:生自由发言,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5、五读。读懂文意。

马上就要揭晓谜底了,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从头到尾的讲述一下?

步骤:找1—2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然后师生齐读。

6、六读。读出语气。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每个人物说话的语气,然后比赛一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形象,语气把握最准确。(幻灯展示,生自由发言,师引导)

步骤:师生共同分析每个人物说话时的心理,语气,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分角色朗读,最后自由选择角色在班级里面进行分角色朗读展示。

四、把握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深入理解。

步骤一:说一说:故事大意。师引导,有几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又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分析结构分析内容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五、总结全文,比较阅读。

多媒体显示吕蒙和方仲永,学生思考二人的经历和结果,通过比较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悟。(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文章,大家在语言积累上有什么收获?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个人思想认识上有什么收获?

(五)结束语。

以开卷有益的成语作结,鼓励大家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教学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

一、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堂的朗读。“读”贯穿课文始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师范读、学生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课文,让学生达到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文意、最后引导学生研读对话,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整节课的教学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感悟文章主旨,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清晰,让人能够直观感受。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的扩充课堂容量,教学更直观。

三、能对学生及时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用方仲永和吕蒙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反思,今后该怎么学习,效果较好。

但是不足的地方也很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媒体运用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学活动欠灵活,课堂拘泥于多媒体操作,使得一些环节不敢大胆的展开,课堂不敢放开。

二、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够深入,花的时间少,而且展开的讨论有限,没能展开来讲。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

三、没有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思考,缺少更多的生活体验的交流,当然这也和本文的内容有关。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和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也是我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相信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我们师生之间的合作会更默契,更愉快。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领会文章内容,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对自己的成长重大意义;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品味文章中人物对话,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写的是什么故事吗?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试想一下,如果他长大后再勤奋学习,那么他会有所成吗?今天,我们学习北宋的另一位政治家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中的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简介作者以及《资治通鉴》

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参考课后注解1)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研讨品味

一读,读准字音和停顿(重点词句见学案)

1 、请学生试读课文(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2、 纠正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 全班齐读。

二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除课后注释外的重点词句或疑难字词(含学案中要求注释的字词;文中两个成语的含义是:吴下阿蒙:三国时名将吕蒙,特指不好读书的吕蒙,泛指人学识短浅。刮目相待:改变旧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互助解决。

3、请同学翻译课文。

三读 ,浏览课文,概述情节

记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四读,精读课文,品味对话,分析性格

1、思考:孙权是如何劝学呢?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并试着读一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 双重否定,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不悦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2、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先一语破的,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

3、课堂熟读“劝学”部分内容直至背诵。

4、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劝学的结果?品味鲁肃与吕蒙两人的对话。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侧面表现吕蒙的才略的惊人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为自己才略深感自豪,颇为自得的神态,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自豪、自得)

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主动与吕蒙结交,是因为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的,表明鲁肃爱才、敬才;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6、从这些语句及行动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爱才、敬才)

7、那么吕蒙听从劝告就学,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能听取意见、好学)

8、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9、小组同学间分角色表情朗读劝学结果。

10、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开卷有益(或要虚心接受正确意见,刻苦学习)

四、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五、结束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布置作业:

1、 有表情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 完成《顶尖课课练》第44页至 45页1-8题

学习目标:

能分析出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

通过学习,能理解劝与学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诵读全文一遍,读准字音即可

二、读题目——试着读一读有几种读法?

1、一读“孙权劝学”——重音在“劝”字上,从“劝”可知吕蒙本不愿读书,但孙权能劝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有:

明确:“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劝”的理由充分(关心部下成长)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难度降低,易使吕蒙接受。(善劝)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两人对比,“我”比你还忙,且要读书。(自身好学)

“劝”的对象正确——吕蒙有上进心(因材施教,慧眼识英才)

资料补充:译文:吕蒙年少时去南方,依附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将领,多次参加讨伐少数民族政权山越的战斗。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跟随邓当参加战斗,邓当发现以后大吃一惊,大声指责吕蒙,让他回去,吕蒙不肯。回去后,邓当向吕蒙的母亲告状,吕蒙的母亲很生气,要惩罚吕蒙,吕蒙说:“贫困的生活,低贱的地位难以让人忍受,如果侥幸立功,就可以得到富贵功名。况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亲悲伤无奈地认同了吕蒙。

从中可见孙权是一个 的领导者。

明确:关心部下成长;善劝,因材施劝,慧眼识英才;自身好学;亲切。

2、再读“孙权劝学”——重音在“学”字上。文章是怎么写吕蒙的“学”及“学有所成”的?(朗读指导)

明确:蒙乃始就学——虚心听从教诲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由衷的赞叹(指导朗读)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豪、自得、豪爽、真诚(指导朗读)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敬才爱才

写吕蒙“学”的内容仅有“蒙乃始就学”;而学有所成则是通过与鲁肃的对话表现出来的,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而非要通过第三者鲁肃表现出吕蒙的进步呢?

明确:侧面描写。通过鲁肃之口更能有力的证明吕蒙进步之大,进步之快。

侧面描写的好处:(让学生准备一个侧面描写手法的句子)自己说好不能使人信服,别人说好才是真优秀。如:万人空巷抢格力。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侧面描写,生动而巧妙地从侧面烘托了罗敷的美貌,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天地。

(写作练习——写一个正面描写吕蒙进步的句子,可尝试用文言)

过渡语:的确,侧面描写更能表现出“非复吴下阿蒙”,“肃遂拜蒙母”可见鲁肃很欣赏吕蒙的才气。

从中我们可知吕蒙是一个 的人;

至此我们可知鲁肃是一个 的人。

明确:吕蒙:虚心听从教诲、能吸取别人好的建议,有进取心、热爱学习,为取得成功而自豪自得,豪爽真诚

鲁肃:敬才爱才

对文中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已很熟悉,现尝试用合适的语气语调来演读全文,角色有旁白、孙权、吕蒙和鲁肃。

3、三读“孙权劝学”——重音在孙权

由题目显而易见故事的。主人公是孙权,如果真是这样,后半部分为何完全抛开孙权而重点写吕蒙呢?

故事的主人公究竟是谁?

明确:其实这在写法上叫做“隐式主人公”,——起主导作用的人物虽说隐藏在了幕后,而我们却绝不能忽视他的存在。就文章内容来看与其说中心在写吕蒙的变化,不如说写了造成这种变化的背后人物是孙权。通过吕蒙的“学”有所成,侧面烘托了孙权的“劝”技的高超。

由此可见,孙权的确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4、四读“孙权劝学”,重音放在“劝、学”上。题目扩展开读就是“孙权劝,吕蒙学”,那么,你认为“劝”与“学”哪个字更重要?

明确:劝——人生有时往往会因一个人、一本书、一句话而得以改变;伯乐的出现才成就了千里马的成功,所以“劝”很重要。

学——俗话说的好“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如:王冕僧寺夜读、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孙康的囊萤映雪等等等等。

而一旦“劝”与“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时,就如虎添翼、锦上添花,就如孙权和吕蒙,君臣二人互相成就了一生的功业。

5、五读“孙权劝学”,语重心长的读。

孙权还在劝谁读?

明确:从鲁肃的赞叹语气中可见他也深受启发;

孙权其实也在自勉——“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们知道:古人读书的目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即取得功名利禄、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所以是功利性的读书。

而孙权则是东吴之主,可见他早已有“黄金屋”“千钟粟”,他为什么还读书呢?

明确:或许因为孙权更“当涂掌事”;

其实孙权的读书目的已超脱于功利,重在提升个人的见识和境界。

那么,同学们,你能诚恳的勇敢的说说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吗?

生或许会答:考出好成绩、升上好学校、将来取得好工作、为父母争光、让别人瞧得起自己。

而我们熟知的一位伟人的读书目标则更令我们所有人钦佩,他在12岁时就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幻灯片)!这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呐喊;这是埋葬旧社会的宣言!

结束语:同学们,其实“孙权”是在劝我们都要有理想的去读书。望我的学生能学得丰富的文化知识,能考上一所好学校、能有个好工作,更能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同学们,今天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教室里,让我们共同立下新的理想——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

师重复:让我们齐努力、共奋斗,实现“中国梦”!

劝学写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积累词汇。

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效果的?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6.思考:(教案 )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1.《资冶通鉴》

2.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