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战》读后感5篇

时间:2025-04-22 作者:Monody

读完一本书籍后,撰写读后感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探索书中主题,读后感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书中的主题,激发对生活的反思与理解,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孩子:挑战》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孩子:挑战》读后感5篇

《孩子:挑战》读后感篇1

第一次线上读书会《《孩子:挑战》已经结束。被小敏老师带入线上读书会,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读书的新模式。学习是一种信仰,坚持21天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没想到这次坚持了39天,拿到了一个全勤的卓越奖。

育儿先育己,培养孩子也从培养自己开始。

起初因为好奇、有兴趣、热爱读书,后来发现这本书太神奇:书中的每一个挑战,我都遇到类似的境遇。为人父母,每天面对孩子成长变化的各种问题,有问题似乎是一种贬义,把问题看成挑战就会变成一种积极有能量的态度。

这本书最触动的我的地方:

全书总计230千字,但是浮出来到我的脑海里幻化成这些词:“和善、坚定,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

这本书可以作为经典的宝典,反复读,反复思考、研究、演练,让这些方法成为最自然的与孩子沟通相处之道。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改变:

第一章:现在父母的两难处境p17—大人常说:照我说的去做,而不是“照我做的去做”

以前,总是告诉霖霖不要吃零食,而大人却经常买经常吃,所以她不听不做。

如今,我改变了,我也把零食戒掉了,她对零食也渐渐失去了兴趣。

第二章:了解孩子:p37—大多数家庭都存在竞争现象,尤其是老大和老二之间,他们会刺激对方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如果父母常用两个孩子作对比,误以为这个方法会刺激孩子们更加努力,实际上会更糟糕。

以前:妹妹吃东西不挑食,我们总会说姐姐像妹妹这么小的时候啥都不吃,蔬菜不吃,你看妹妹吃的多好啊,每次这么说,姐姐越会气馁的选择相反的方向。

如今,我鼓励姐姐,妹妹有她的喜欢口味,你有你的,只要你保证每天的各种维生素是均衡的你可以选择不吃。有这么几个蔬菜营养很高,你选几个你爱吃的,姐姐就会选择吃木耳、蘑菇、胡萝卜、西红柿。

第三章:鼓励:p57,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个气馁的孩子。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以前:无法区分赞美和鼓励,以为赞美就是对孩子的关注和爱,其实这是一种自己感觉爱孩子的敷衍态度。

如今,我学会了鼓励孩子的细节之处,细小变化,让孩子觉得妈妈是真正的在倾听和关注她。

第四章:孩子的'错误目标p85—想要一眼辨认出“适当关注”和“过度关注”之间的区别,并不太容易。秘诀在于家长有能力了解全局。

以前:只知道,孩子的错误表现是为了寻求关注,但不清楚还有适当和过度两种区分,如今:我会观察哪些是可以立即满足的,哪些是延迟或者不去满足的需求。

第五章:对惩罚和奖励的误解p99—惩罚只能帮助孩子发展处更强烈的的反抗和挑战。p105—孩子的好行为来自于他们希望通过贡献和合作获得归属感的天性。

以前:每次孩子犯错误,说教几次无用后,我会变得怒不可揭,脾气非常暴躁,严重的时候会打她们,事后又觉得内疚后悔。这种生气也是对自己无法掌控局面的一种烦躁。如今:我通过制定约定邀请孩子来进行商讨并让她提供方法和行动,效果越来越好,我对孩子的耐心电量不断增强爱。

第六章:利用自然结果和合理逻辑结果p118–很多时候,父母有很好的机会让孩子体验自己不良的行为造成的后果,但因为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怜爱,想要去保护她们,结果夺走了让孩子体验的机会。

以前:每次孩子穿鞋穿错,我都会帮她脱下来重新,这样的动作能快点,可是她并没有因一次终结。

如今,她再穿错了,我会问她的感觉怎么样?她说不舒服,我告诉她不舒服就是鞋子的方向反了。你每次根据自己的舒服度来调整穿鞋的方向。她也再没有问过是不是穿反鞋了。

第七章:有时候我们很难区别坚定和强硬的不同。坚定对孩子很有必要,提供界限,没有界限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

以前:只会使用强硬或者骄纵,如果是无伤大雅的事情就会仁慈的对待,可是如果孩子继续做和我的意识相悖了我又会拿出强硬的态势压过去。

如今:我学会用和善的态度给孩子建立规则,如果违反了规则也会坚定的告知:“这个事情不可以,因为…”

第八章:对孩子表现尊重,p133—只有当我们信任孩子,信任他的能力时,才能真正的表现出对他的尊重。

以前:总觉得孩子太小,有些东西做不好大人可以代替来做,等大一点后一切都会变好了。

如今:第一次没有做好,我会鼓励她继续完成,我教她方法,因为我相信我的孩子是有这个能力,只是没掌握方法和没有做到足够多的训练。

第二十四章:不参与战争,p283无论孩子们发生的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父母试着帮孩子们扯平或者进行决断只会让问题更严重。当父母敢于孩子之间的冲突时,其实是在剥夺他们自己学习解决冲突的好机会。

以前:每次两个孩子打仗都会找我告状,我要不停的说教这个,责备另一个,结果吵架继续升级,我被累的精疲力尽。

如今:每次两孩子冲突,我会抱抱她们给一个安慰先,然后告知她们自己去解决,即不去当律师也不当法官。

第三十八章:家庭会议,p409家庭会议是以民主的方式解决家庭难题的方式之一。就像它的名字,指的家庭所有成员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的会议。

以前,我们都是替孩子做决定。总以为孩子小,她们的想法和做法都不成熟。

如今:开了两次家庭会议后,孩子的思考性和积极性在增强,甚至她的想法超出我们的预期,因为是会议上统一约定的结果,她也很愿意去找遵守执行。

小结:“已为两个女孩妈妈的我,或许早已忘记自己儿时调皮、任性、噘嘴、发脾气、故意跟父母做对时心里在想些什么了。而今天,我的孩子们其实与当年的幼儿我的情绪和心境一模一样。

看完这本书我总是试图把自己缩小成为案例中的那个小孩或者角色换位为我的女儿们,那我会希望我的父母怎么做?我会变得更有力量而不是觉得无助呢?我们在这个永恒的循环里一直寻找、追忆和思索。

学习正面管教及阅读《孩子:挑战》犹如是找到一步时光穿梭机带我“回归”遥远的童年,重新与“自己”面对面了。因为只有了解所以才会理解。

《孩子:挑战》读后感篇2

这个星期,大宝跟我和他爸一起住,这是我希望的,不过在和孩子相处中也出现不少问题。比如说,早上起床,躺着等着我去帮忙穿衣服;不刷牙;上厕所不冲厕所;而且我说话,她没听见似的,强调三遍,若无其事。最后想了一个主意,也就是昨天晚上开始实施的,短期效果很是不错。心里很窃喜。主意就是利用奖励机制,表现好,可以积分换零花钱。比如说,昨天晚上,睡觉前主动喝牛奶不磨叽,积一分;刷牙不反抗,积一分;上厕所,自觉冲厕所,积一分;早上自己穿衣服,积一分;效果真的很不错,不费我口舌,很开心的完成了。不过上学时,又让我给她买彩笔,花了32元,我说从积分里扣,她欣然接受了。

今天送她上学回家,坐下来好好翻看《孩子:挑战》一书里的几个章节,竟然发现我做错了,不能这样引导孩子。

第五章节对惩罚与奖赏的误解奖赏孩子和惩罚孩子一样,对他们的人生观都是弊大于利,这两种行为都缺乏尊重。我们会对下级的好行为进行奖赏,而对相互平等和尊重的关系中,人们做完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本身需要被造成。这时的满足感来自于和谐的互助和合作。

案例:

妈妈给了八岁的.比尔一块钱,两人一起在超市的时候,比尔去旁边面包店买了面包。回到妈妈身边时,妈妈让他把找的零钱给她。可是比尔生气地喊道:“你要那些零钱干吗?!”妈妈很纳闷:“干吗?比尔,我需要那些零钱呀。”比尔生气地把零钱塞进妈妈手里,愤怒地大喊:“我不明白,我给你帮忙呀,对吗?”妈妈更纳闷了:“是,儿子,你忙了一个大忙。”他们走向车子时,比尔还是充满了怒气。

就像比尔去买面包,妈妈买别的东西,两人在合作。可是比尔却不认为他做的事情是对幸福家庭的一点贡献,他关心的是自己。比尔之所以愤怒,是因为他想的是“买面包对对我有什么好处”,而结果“什么都没有”!这太不能让人接受了!由此可见,比尔的人生观很狭隘。他本来应有的社会归属感的关注点,被“只用获得,才有价值”的错误价值感掩盖了。他认为自己做事情只有得到回报,自己才有归属感。

感觉我也是拿着物质利益换来孩子的合作。书上说其实没必要贿赂孩子,孩子们其实都有想有好行为的愿望。孩子好行为来自于他们用贿赂换去孩子的好行为时,其实我们是表现自己对孩子的不信任,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很气馁。如果发展到“除非奖赏让我满意,否则我干嘛要合作?如果没有特别的回报,我才不贡献”的观念。那我更无奈了。孩子满足感要通过贡献与合作得到。当我们通过奖赏赢得孩子与我们的合作时,事实上我们剥夺了孩子从生活中得到基本满足感。

感觉有点道理深奥,有些不太明白,需要细细体会,总结一下:①我们和孩子是平等的,让孩子合作,父母不能使用家长特权去命令孩子;②我们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能对孩子进行奖励个惩罚;③孩子做一个事情,是这件事情本身需要他完成;④孩子需要通过贡献与合作来得到基本的满足感。而不是父母的奖赏和赢得。

特别喜欢一句话:为什么要给孩子付钱让他们做家务活儿?他们在家里住,有食物吃,有干净衣服穿,享受家里的一切,如果他要追求平等,那同时也应该有分担劳动的义务。关于零花钱,他们有完全的支配权。而与做家务活儿没有关联。

《孩子:挑战》读后感篇3

最近在读《孩子,挑战》这本书。第一章《现代父母的两难处境》中写到:“随着民主理念的提升、人际关系的改变,这样的育儿文化受到很大的影响。从帝制农奴时代,到大宪x签署、法国大革命、美国内战,再到今天,人们逐渐明白了:人生而平等。这种平等,不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平等,更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相互尊重、平等对待。这个发展变化,暗示了民主并不只是一个政治理想,它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点我深有感触,在果果的成长过程中,我能很清晰的感觉到他其实是独立于我和果妈的。我们常说“不能小看了孩子”,其实这句话也透露出我们常常小看了这些孩子。小看孩子的原因不外乎我们比孩子年长,知识和经验更多,力气更大,身体更强壮。然而,“事实上,孩子往往比我们有能力,很多时候孩子的聪明才智胜过我们”。就我的观察而言,果果的思想是独立于年纪身高体重等等这些可见的部分,不能说因为年纪等因素就说他思想不如成人,相反,在心思澄澈思维开阔、对新技能新知识的接纳等等方面,果果就比我要强很多。比如前两天果妈问他为什么喜欢学游泳,是不是因为游完泳后有蛋糕吃?“妈妈,你把我当成吃货索。”果果的回答机智又幽默,令人意外又不禁莞尔。像这样有趣的话很多,单就幽默而言,我和果妈都不及果果。

因为成长的经验导致我们对权威的戒备和反抗,所以我和果妈一开始就决心放养果果。但正如书中所言,很快我和果妈便陷入“两难境地”:放养过度,孩子常常不听招呼,破皮耍赖,弄得自己焦头烂额,情急之下很自然地拾起专制的大棒,甚至有时还觉得专制一下也还挺有效挺好。在打不打孩子这个问题上,就我所知,许多力主尊重孩子的家长对此都有所保留,但同时,在打过孩子之后,又深感自责。如书中所言:“承认惩罚及打骂的行为实际是为了缓和或掩饰自己的挫败感”,这也是我的切身感受。而且,“当我们内疚的那一刻,我们的感觉像是在辩解,只要我内疚,那还证明我就是个好家长”。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由得反思了一下,自己也曾这样想,内疚时我会给自己一个台阶:我还是爱孩子的,只不过恨铁不成钢,可能着急了点。自己并没有去认证思考方法到底错在哪儿,而恰恰错误的方法是错误思想的体现。缺乏反省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可能也是当下绝大多数家长的通病。

其实还有更可怕的,因为拒绝专制,连父辈们的育儿方式方法都排斥了,还自以为了不起。若是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可能也不完全这样。父辈养育我们,做得也不差,至少今天我们还知道去思考如何做得更好。在我看来,父辈们接受的是经验,这些经验有些可能与今日开放和平等的.思维相去甚远,不甚可取,甚至根本就是错误的,但有些经验,生生不息几十上百年,总归有它传承的道理。我以前就比较过奶奶和我们对待果果吃糖这件事,奶奶靠着经验和自觉去做,效果比我们讲道理去做要好很多,后来我对照书本,才发现奶奶她们其实就是将“无条件的爱”化在这一举一动中了,不着痕迹。很多宏大的话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胡适先生他们当年倡导的整理国故,我们也可以讨论讨论父辈们的育儿经。开放,不仅向外,也向内;不仅面向未来,也需回顾过往。

其实不仅是父母辈育儿,在我们身处的当下,也还是有很多不堪之处。记得第一次参加游集学堂家庭教育读书会,其中一个朋友很直接地说:“在当下这个国家读这些书有什么用,我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把孩子送出国外,不要让他再遭受苦难。”我相信有这样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有时我也会自问,我们这样下去真的有希望吗?“我们要做的,是当孩子对这些影响产生反应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外界影响本身对孩子不重要,他怎么反应才是最重要的。”书中这段话是针对“隔代爱”而言的,在我看来,也适合我们如何引导孩子面对这个世界。

记录果果成长时,我有时会想,要是再回到过去,我会不会做得好一些,或者说,当初我认为自己对的地方,是不是真的就对了呢?我不敢肯定。我唯一能肯定的是,记录和阅读,实在是有助良多。

《孩子:挑战》读后感篇4

?孩子,挑战》这本书告诉我们:尊重孩子,让他们为自己的事做主,并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具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可乐”对于部分我让他做的事(洗脸、刷牙、穿衣服)开始说“不”,然后观察我的反应。我生气过,也骂过,后来干脆说:“好吧,你想怎么做就去做,自己承担责任。”

唯有他体验过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危险时,才会懂得如何安全地生活。当然有一些事是无法通过后果来反思当初行为的正确的`(没有后悔药),那就得温和而坚定地阻止,并讲清道理,孩子会很容易接受。

有时候,就是这样一种简单的方式,就可以解决许许多多的问题。

《孩子:挑战》读后感篇5

通过读《孩子挑战》这本书又让我学到了很多育儿理念,作为一位老师和一位妈妈共同身份的我,通过阅读书中的案例,更深刻的体会到,这些案例都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生活中,我也有过案例中的妈妈的举动,案例后面的分析和讲解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让我明白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应该怎样做到平等和尊重!以及怎样更有效的应对孩子的各种状况!让孩子承担责任,尊重规则这则是我们家长的一种挑战!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是有目的的,相信大家也都犯过类似的错误,没有用更有效的方法来面对孩子的行为做法。在孩子有不当行为时,我们也不能强迫孩子顺从,而应该用鼓励的方式激发孩子,让孩子主动懂得规则进而主动的遵循规则。在鼓励孩子时也要得当,注意语言艺术,也不能一味的鼓励和赞美,否则,孩子会自傲认为自己什么都很棒,在以后的生活中无法受挫,反而得到负面的影响!鼓励时鼓励孩子的行为本身,让孩子有更多的动力让自己进步。所以在孩子合作和表现好的时候给予孩子恰当的鼓励,这样才能帮助到孩子!

其次,孩子需要勇气,在生活中我们都喜欢以大人的角度去判断去衡量孩子的行为,我们可能是习惯了责怪,批评孩子,让孩子不再有勇气去面对和尝试新的事物,他们会感觉自己还小,什么都不会也做不好,气馁的心理逐渐严重,就等待着家长的帮助,自己不再尝试进步!书中有段话给我留下了深深印象,“妈妈退后一步,和孩子保持一段距离,伸出手在孩子差一点能够到的地方。

这样,妈妈鼓励了孩子,也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空间,这样也适合孩子生活的其他内容,我们向后退一步,给孩子空间,给孩子鼓励,但不插手”我们是孩子的向导,我们不能主宰孩子的一切,我们陪伴不了孩子一生,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有勇气去面对失败,让孩子从中学习到成长的经验,所以我们该放手是就要放手,给孩子一片天空,让孩子去面对!再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们再给予帮助,让孩子感到一种满足,有一种成就感!

陪孩子成长也是作为家长和老师的一个修行的过程!我们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杜绝一切不成熟做法,多学习进而提升自己使自己和孩子都更加完美,更加的自信!给自己充沛的正能量来面对孩子!陪孩子成长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