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观后感1000字7篇

时间:2025-03-11 作者:betray

写观后感有助于我们培养细致观察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的心情和思考,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119观后感1000字7篇,感谢您的参阅。

119观后感1000字7篇

119观后感1000字篇1

?烈火男儿之了不起的消防兵》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出奇的简单,可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以武警消防队员战斗生活为题材的影片,以一个普通消防中队为缩影,全方位展现了当代消防救火英雄英勇善战、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让观众有机会近距离走进消防员的世界、了解消防员的生活、感受消防员的伟大。主人公王宝强还是那个招牌式的笑,还是那种骨子里的憨厚和可爱。

从故事中我深有体会,我们每个人心中也要有一把"金斧头"。雷教官为了鼓励大川(王宝强饰)能够坚持训练,当一名合格的消防战士。说消防中心有一把人人梦寐以求的"金斧头",只有业务素质超群的人才可得到。大川为了这把实际并不存在的"金斧头",刻苦训练,终成优秀。在收获成功的同时,自己也拿到了自己为自己锻造的"金斧头"。说白了,也就是心中要有一个梦想,并为之不懈努力,一定会收获成功。

其次,我们要感谢自己的对手。大川与石鹏是对手,一直都是对手,但最终对手成朋友,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想来,对手让我们看清自己的不足。对手就是自己的目标,就是自己的一个参照,可以让自己不致迷失自己。同样,对手可以让自己长期进步,相互促进、较劲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借对手的进步激发自己的潜能,达到连自己都可能意想不到的高度。

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时梦想会中途改变的。大川想当一名海军陆战队员,却不知为什么到了消防队,一直心存不满,看不起消防兵,认为这不是男儿真正呆的地方,没有意义。但经过一系列艰苦的训练和生死的考验,最终爱上了消防兵,并成为一名优秀的消防战士,和最初的梦想完全相左。有时就是这样,自己往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但所谓干一行、爱一行,这种感情也是可以培养的。不必为选错职业而怨天尤人,或者自我放弃。既来之则安之,并为之努力,想必有一天发现,这一岗位自己同样可以轻松驾驭。

带着感动和敬佩之情看完了这部影片,让我更深的认识到了消防兵这份工作的危险,同时,更让我看清了干这个行业的伟大。消防官兵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就是他们――了不起的消防兵!

119观后感1000字篇2

九月金秋时节的到来,意味着愉快的暑假结束,一年一度的开学季节来啦。学生们陆陆续续回到学校,然后开始他们自己的学习之旅。在每个新学年的开始,还有一件重要的事——看中央电视台的特别节目《开学第一课》。

每年的开学第一课都能给学生们带来不同的震撼,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也是如此,今年的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奋斗成就梦想。看完开学第一课,我立志要做一个德学兼备、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习榜样们的优秀事迹,成为一个为社会为祖国有贡献的人。

在思想上,积极向上,经常对自己进行总结,寻找自己的优缺点。提高个人思想觉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不懈努力,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及明确自己的目标。课堂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同时,要抽出部分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用以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知识,提高个人自身思想文化素质。

在生活上,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情。勤俭节约,不浪费父母的血汗钱。懂得孝敬父母,敬重长辈。

作为一名学生,要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个人修养和能力,用热情和活力,自信和学识来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用自己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管理能力去完成今后的完美人生。这就是我这次看开学第一课最大的收获。

119观后感1000字篇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观《孔子》后有感。”这是2500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孔子的一句家喻户晓的句子。告诫我们要选择身边的好的并且学习,选择坏的去改正。

从小就听说过古代有个很聪明的人,到了初中,学习到了他的一些名言,并对他有所了解,他是一个出生平凡的草民,他是个爱国爱民的匹夫,他是个拥有崇高思想的政治家,他名叫孔丘,但被大家熟悉的是孔子这个称号。今天,我们看了史诗电影《孔子》,我开始有点了解孔子推崇的思想了,那就是“仁爱”,即一切都要以爱人为中心,这样可以让世界充满爱,充满希望,使人们更加和谐,那么社会就会进步。正如亚圣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可以看得出“仁爱”有利于国家发展。

片中由周润发扮演的孔子,一生追求礼乐仁和,一次他为了不让一小孩陪葬,与众大夫唇枪舌战,还很幽默的说出了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得众人发笑,成功救了小孩。我觉得,孔子在面对众人的挑战下,依然沉着稳定,言辞幽默有理,让我钦佩不已,同时也看感受到了他的仁和。在鲁国确被权势驱逐,颠沛流离十几年,这几年间,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到各国游说实行礼治,这正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不屈不饶的精神,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也正是我们青少年的斗志。可是当时正值春秋时期,大国吞并小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君王只想着怎么打仗,百姓只想着怎么活下去,试想下,如果你活在当时,会有空去接受什么仁爱之道吗,不太可能吧,我下顿饭能不能吃饱都是问题,还有那闲工夫去追求礼乐仁和,我爱他人,有谁来爱我,来解决我的温饱吗?所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说教并没有让人们接受。于是一行人周游各国十几年后回到母国鲁国,决定不参与国事,从此传道授业,并且着书,后人则有因为书而理解他的,也有因为书而误解他的。我觉得施仁政其实是有可能的,因为人之初,性本善的缘故,可是俗人却因为欲望,而产生的邪恶念头推动着人类走向灭亡,走向腐败。

孔子当然也会有痛心的时候,当我看到颜回为了把书从冰水中拿回来,最终淹死时。我觉得鼻子酸酸的,可想而知孔子当时是多么的伤心,看着自己的徒弟为了拿回书被冰水淹死,却不能挽救的心情,可以说是绝望到了极点。但是我们也能看出他的弟子们对他的尊重,还有子路战死沙场,可以说子路是孔子的大弟子,听闻了他的死讯,他能不伤心吗?但是也可以看出其弟子作为大将的忠心耿耿。“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是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子路留下了这句意味深远的话,我认为是说人们还是不懂在痛苦中体会到哲理,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去好好体会。

虽然礼乐仁和没有实现,但是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至今儒学广受世界欢迎。是位了不起的思想教育家,学者。是他把教育普及化,是他创立了儒家学说,也是他给我们上了“仁爱”这一课。

119观后感1000字篇4

最近观看了中国传统文化诵读节目,感受颇深,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那些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经典著作、诗词曲赋、文学名著、名言佳句,如灿烂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对后人影响深远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词句,警示的格言,都给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识的拓展,对传统经典做到耳熟能详,无疑是让我们在享用用传统文化精华组合的精神盛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是告诉我们,一个从小就要养成勤奋,朴实,爱劳动的好习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之所在,对他们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小至家庭,大至国家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良好习俗的形成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不贪意外之财,不谋意外之想”这是告诉我们,做人从要保持艰苦朴素、淡泊明利、廉洁处事,公正做人的崇高品质,“父母训,要牢记”这是在向我们阐释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更提醒我们从小养成做谦虚、诚实之人的习惯,经典精华,更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宜未雨而绸缪,无临渴而掘井”提醒我们做事应有充分准备,亦不打无准备之仗,经典诵读,是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传统教育的最佳教材,是弘扬族精神,张扬中华文化的魅力的法宝,经典诵读,使我们跨越了时空界线,连接起亘古烁今的世族文化精粹,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唱响了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它是民族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化身。通过诵读经典诗文,可以让我们走进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吧,其实火力旺盛的很。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天天挂在我口中。那就是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师。这句让我收益非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之所以能让我受益非浅,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是否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收他人的点滴长处呢?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拿我们班来说吧!在这个集体里,就有我许多的良师益友:作文天才、唱歌能手周知奕、小书法家他们的才华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学习。这样我不就可以在这万顷绿田中增添自己更多知识的养分吗?这正是《论语》孔子传与我的做人学问的道理呀!

真的,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的岔道,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它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而且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来说读诵经典,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读诵经典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通过观看千古美文的神韵,华夏礼仪的儒雅,仿佛在这次诵读中悠然再现。在琅琅的诵读声中,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体味了人生,丰富了文化知识,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更主要的是让我深深地喜欢上了祖国的传统文化,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如何做一个新时代的美德少年。

119观后感1000字篇5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119观后感1000字篇6

很长一段时间,宇宙这个巨大的时空组合,像其他人一样,充满了一种贪得无厌的好奇心。而且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媒体的飞速发展,对宇宙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而生活中捡来的东西和拼凑出来的宇宙面貌,却是模糊不清,不完整的。

上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科教片——《宇宙与人》,弥补了我在宇宙中的认知缺陷。它让我系统地了解,归根结底,宇宙这个巨大物质世界的产生、发展等等。更重要的是,结合我们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清楚地理解生活在这个物质世界里的人与宇宙的关系。这部电影让我受益匪浅。

宇宙本质上是物质的。150亿年前,一个温度极高的能量奇点突然爆发,创造了这个充满大大小小星际物质的浩瀚宇宙。而且这个爆炸过程还在继续,因为一旦宇宙停止向外运动,就会被自身的引力摧毁。物质的客观存在是毫无疑问的。这个特点决定了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表现,物质是这一切的根源,任何超越物质条件的观念都是不可能的。

关于物质的一切都是时间和空间的存在。物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但是一个纯粹而丰富的物质世界是可以创造智慧的。人,一种从宇宙的变化中衍生进化而来的生物,已经成为思维的载体。一个没有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世界将是可怕而苍白的。再说,在这样的世界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宇宙的运动创造了地球,充足的阳光为一切生命的开始提供了养料。生物从海洋爬行到陆地,在不断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最终选择了赤道附近森林的南方古猿。他们是人类的祖先。迫于生存,它们开始用后腿走路,前肢拾起树枝或石块防御敌人。四肢分开使用,长期进化,慢慢变成了手脚。于是,就这样,人类已知的唯一具有思维能力的高等生物——出现了。脱离宇宙的人类,脱离宇宙的生命,都是空话。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和过程可以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在一起。每一个事物和过程的要素和环节都不能孤立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和环节相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和过程,一切事物和过程都是宇宙连接网络的一部分、环节或阶段;与其他事物和过程不相关联的孤立事物和过程是不存在的。

既然人类可以在宇宙和地球上存在,就应该研究宇宙的发展,关注宇宙的起源和趋势。这样,结合我们智慧的高科技产品的运用,主观地逆转宇宙的变化,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和宇宙。我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也在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宇宙如此永恒的发展正被我们神秘的面纱一点一点揭开。让我们带着这个愿景继续探索。

119观后感1000字篇7

不知道南京南京在这边是什么时候上映的,但是我昨天去看了,电影《南京南京》。

作为年轻人,我也觉得成天在网上发泄反日情绪并没有什么用。毕竟国际上永远只相信实力而不是弱者的血泪控诉,国际政治永远不会温情脉脉,只有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为我们的后代不再遭受外敌入侵的折磨,只有拼命壮大我们的实力。只有祖国的强大才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保障!

历史就是历史,真实地还原是对历史的尊重,我们厌恶战争,不代表我们就能遗忘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对于七十二年前南京的那场浩劫,更是每个中国人民心底永久的伤痛!黑白的影像、地道的方言一下子拉进了我们与那段历史的距离,残垣断壁、灰尘夹杂着炮火带来的硝烟让这座六朝古都成了现实版的“人间地狱”,而安全区真的能成为一把能为难民遮风挡雨的保护伞吗?不是!什么人道主义、国际舆论丝毫没能阻挡日军侵略的铁蹄。

角色需要塑造,而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相信这些深入人心的角色是被还原出来的,从日本兵角川到誓死保卫南京的陆剑雄,从唐先生到姜老师,甚至是当时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妓女小江,无一不在彰显着人性的光辉。

影片以一个日本兵的视角拉开了序幕,角川的眼神和歇斯底里的呐喊告诉了我们,他痛恨这种惨无人道的杀戮,可又不得不成为历史唾骂的对象,挣扎、彷徨、无奈从他卷入这场战争开始就一直伴随着他,人生中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都被这场劫难放大了,当他无意中射杀了躲藏在门中的妇女时,一句“我不是故意的”饱含忏悔,足具震撼力,而影片结尾角川在放走了即将被执行枪决的两个中国人后,内心的压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再以难以承受,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结束了......那么快就结束了,也许在他死的那一刻,他希望这一枪是罪恶的终止符。

唐先生?我该怎么去说这样一个人呢?虽说范伟以前所扮演的大都是一些喜剧角色,而这一次你很难把他跟喜剧一词联系起来,作为拉贝的秘书,身份是一般百姓所不能及的,也许正是这一点他过分地相信了自己对家人的保护能力,当他亲眼所见日军的暴行后,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作为一个父亲,面对女儿被活生生地扔下楼去,绝望的眼神与呐喊怎能让我们不为之动容呢?出卖了安全区里的伤员换来的是什么?舍大家保小家换来的又是什么?只是一张废纸!而面对跟随拉贝离开地狱的机会,却又义无反顾地放弃机会,走上刑场,留给日军一句“我的`太太又怀孕了!”发人深省......生命还在接力!

小江和姜老师可以说是片中的女性代表,小江不愿剪发让人联想到《泊秦淮》中的那句商女不知亡国恨,当日军索要慰安妇,为了保证安全区的片刻安宁,她举起手,踏上那段耻辱的不归路......那时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光辉的顶峰。姜老师为了解救更多的壮丁,一次又一次充当家属,被发现后依然不屈直至庄严地倒下。

电影只是缩影,两个多小时的片长经历了导演四年的磨砺,承载的是一段不堪回首又不能忘却的往事。

支持更多人去看这部影片,支持大家的愤怒,有愤怒我们才会有力量,才会让我们中华民族更为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