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不仅是对影片的总结,更是传播其中积极思想的桥梁,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水平, ,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长安客观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长安客观后感篇1
起兴去看了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待,却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感动时刻。
故事的角度选取可谓巧思,想要呈现盛唐气象,主人公不挑大家最耳熟能详也最想看的李白、杜甫,李白这般天才的视角太难领会,杜甫眼中的故事则又太复杂了,且这两人一个装承着整个盛唐的风采,一个又像是路过了盛唐而余生都在怀念那逝去的、不复回的光华。高适,在两者之间,他的大半生都在盛唐度过,却不像其他诗人一样在长期在长安干谒、游荡,流连于醉人的繁华之中。他少年时去过一次长安,当然也是同他人一样干谒求荐,失败后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耕读十年,可见他性格中沉稳自尊的一面。
片名“长安三万里”,取自明代陈子龙“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导演解释道,长安是诗人们的梦想之地,而“三万里”则是他们与梦之间的距离。影片故事发生在战争中,其时的长安已非那个众人梦想的长安,而高适即便在盛唐之中,也并未与那片锦绣光华有过切身的交汇。这个视角选得别致,隐隐凸显出一种危机感,让他在长安的酒肆中看到的诗人们俱怀逸兴壮思飞的场景,都让观众既沉醉又觉出一丝疏离,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历史的无情并不会为这样的诗国盛事而网开一面。
高适回忆中的青山碧水、策马纵横,是对唐人世界的青春少年之气的很不错的视觉呈现。但印象最深的片段自然还是《将进酒》。李白吟着诗,人间突然变成一场梦境,众人骑着仙鹤翱翔,与仙人们碰杯痛饮,他们也是怀有天才的谪仙人,在这一刻回到了天上,也成为后世回望中的璀璨星辰。看到银河时,我心中一动,因为最近在做一本关于唐代文学的书,我就在文案中将唐代诗人们比喻成了“文学银河中的'璀璨群星”。而看到仙人们的形象时,我似乎突然理解了中国文化里对神仙的向往——那是脱离了具体的悲欢苦乐、琐碎庸常的人,风度翩然,气度潇洒,是“理想的人”的投射。想到这里就不免要拉踩一下当代的仙侠剧了,都当神仙了还要分高低贵贱,搞内卷竞争,审美太低了。这一段里还有一个小巧思,波涛翻涌的海浪中有一只鲸鱼,应该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从杜甫的诗中游出来的——“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戏为六绝句·其四》),他用“碧海擎鲸”来形容雄健的才力与阔大的气魄,当李白、杜甫、高适聚在一起,这条鲸鱼仿佛是他们自己的写照。
创作者们努力地想创造出一个细节到位的、扎实的唐代环境,在很多设计上也体现出了用心。比如唐代作为一个贵族社会对出身、门第的重视,当时便出现的唐人诗选集《河岳英灵集》等。还有一些有趣的设计,比如诗佛王维的形象直接用了菩萨的脸,马的形象几乎都仿照了韩干的《照夜白》。
但很多地方仍然逃脱不了“看图讲故事”这种想当然的模式,比如李白吟咏“床前明月光”的场景,与诗句中的思乡之情并不很贴合,很明显是为了引出这首诗而引出。最大的槽点可能是寻孟浩然所问之事了,若是在那样的问题下写出《黄鹤楼赠孟浩然之广陵》,哪可能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悠然韵致呢。
还有一个有些苛刻的想法,就是,唐诗为何美?当然,那些诗句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只要一念出来,我们便知道它很美。但只是吟咏两句、想象一下画面,创作者以此来感动观众,观众以此来感动自己,就太容易了。崔颢的《黄鹤楼》也许还好在歌行与律体的交融,《燕歌行》还好在高适的慷慨苍凉之气,而李白的“天才”也并非真的是上天直接塞进他脑子里的,他曾刻苦地模拟过六朝的作品,只是以极致的天才融汇了前人的成就而又自然天真如儿童语。相比于影片里高适稳健、睿智的形象,李白的“少年气”则显得过于轻浮了,他的“天才”也被诗句的简单朗诵而衬得过于轻巧了。事实上,天才李白与尘世的对峙,是一场精彩又残酷的人生啊。那是另一个过于难讲的故事,期待什么时候能有好的呈现。
片尾彩蛋,出现了许多写到长安的诗词,我也瞬间回到了曾在诗词中读到长安的记忆,“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王昌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而片尾突然听到白居易的“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一句之间极速的人生变幻,简直让人当场堕泪。长安居,大不易,盛唐的故事并不都是灿烂的,什么时候能将这灿烂的浪漫与背后的幽暗、苦难一起讲得更好,《长安三万里》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长安客观后感篇2
这部电影讲述了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在战争中陷入困境,长安一度岌岌可危的历史故事。高适孤军奋战,最终在监军太监的协助下成功守住了长安。在这段生死攸关的时期里,高适回忆起了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
整部电影充满了历史气息,展现出了唐朝时期的壮丽景象以及那段动荡的历史背景。电影中的演员们表现出了各自的角色特点,将历史人物诠释得十分生动。特别是高适和李白之间的友情,更是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人情冷暖。
在电影中,高适和李白的友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高适和李白同样是文人,却有着不同的性格和人生观。高适正直、坚韧,而李白则是豁达、洒脱。但在面对困境时,他们始终相互扶持、同舟共济。电影中的高适和李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长安的热爱,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采。
影片深刻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在战争期间,人们的生命和尊严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但是,高适和李白的存在,让人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正义和善良。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守护了长安这座城市,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永恒的历史。
这部电影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了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同时,电影通过高适和李白的故事,向观众传递了一种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观。整部电影充满了感人至深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壮丽和感人之处。
长安客观后感篇3
电影《长安三万里》宣传力度挺大的,心里早早就种了草。进电影院前看了简介和预告片,知道里面“含诗量”极高。也因为这个缘故,大批带孩子进电影院的家长,多少带点功利性,借暑期看电影的契机,希望孩子多了解一些关于盛唐、关于唐诗、关于诗人的背景知识,增加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
但是影片带来的感受远远超过了预期,影片中的角色,特别是高适和李白之间的友情和他们的人生困境,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人情冷暖,我甚至觉得这是一部拍给中年人的电影,很多人生愁苦的情绪小朋友们不一定能体会。
李白是我喜爱的诗人,谁能用一句诗就描绘一个生动和鲜活的长安呢,只有李白能做到。人们常说,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然而编剧却一次又一次地把他置身于困境当中,并在安史之乱之中达到了极点,李白因为参加永王的幕府而获罪,差一点就丢了性命,最终高适还是救了他。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就是当夕阳照着梁园的残壁上,中年的李白伸手挡住落日的余晖,哀叹道,人间的路我是走不下去了,于是决定去道士,但是当道士也不轻松,硬是在仪式上晒虚脱了。真是让人心酸!电影把天才李白的中年无力感表达到了极致,让我们这些俗人观影的时候真想大吼一声,诗仙不是这样的!
潇洒的李白人人都熟悉,他的个性在人们心中已经定了型。憨憨的高适则是编剧有意而为之,和李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果天才的李白都不能在盛唐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谁可以?所以高适的笨拙和坚持才是电影讴歌的对象,通过扬“高”贬“李”,电影其实表达了努力的力量要远胜于天才的主题。
心中愤懑不平,可是这部电影的主基调就是这样了。其实细节更能打动我。李白的一首《将进酒》将动画片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诗人乘鹤而飞,神游天际,特别有意境。诗歌朗诵也特别有力,声声入耳,余音淼淼,出了影院后依然回响不绝。高李最后分别前的一场相扑,高适两鬓的白发和李白的大肚腩给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李白对高适说,“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这句诗我是照着你的样子写的,这是我的泪点。
电影笑点也不少。虽然说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李白,而且电影都是编的小说情节,不用拘泥于新旧唐书的记载,但是电影里李白过于欢脱了,跳上跳下的像孙大圣。小杜甫挺可爱的,让小朋友们有亲近感。我们印象中的杜甫都是老者的形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可是他也有欢乐的童年啊。崔十二比武之后,显现女子身份之长发飘飘,显示了科班编剧刻在骨子里的基本程式。当李白的酒杯里出现一轮明月,每个人都以为是“举杯邀明月”,结果却是“床前明月光”,全场被秒,一片唏嘘声。
影片生动地再现了的盛唐气象。片中的服饰、建筑、礼仪,都严格参照了唐朝的制式,场景设计也极具宏大的气象,从壮丽的黄鹤楼到熙攘的'街市,从巍峨的山川到恬静的梁园,每一帧都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伴随着悠扬的古乐,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辉煌的大唐,强烈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动画特有的表现力也向我们展示了长安城的一个个符号,鲜衣、肥马、美人、胡姬酒肆、一百零八坊、大明宫丹凤门、豪华曲江宴。这个城市如同一座巨大的磁场,人们在这里追求人生的理想,实现人生的抱负。
最后,我要给这部电影一个极高的评价,它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佳作,值得每一个热爱历史和诗歌的人去观看。我相信,当你观看这部电影时,你也会被它所感染,被它所感动。
长安客观后感篇4
故事讲的是李白,主叙却是高适,就是写《别董大》那个高适。
时间跨度三十来年,从青年到暮年。这一点,与史实不大相符。历史上,李白和高适认识的时候,都四十几岁了。文学作品嘛,哪能完全遵照历史?《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当然是喜欢《三国演义》的人多啊!追光动画看来是准备打造一个传统文化世界,光一个唐朝,这次讲李白高适,还有李商隐、杜牧、元稹、王勃......再讲二十部都讲不完。
即便你不是十足的历史迷,但凡对唐诗有那么一丁点了解,那么当你看到课本上学到过的诗人:杜甫、王维、常健、王昌龄、孟浩然、贺知章、岑参一个个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感觉九年义务教育教会你的唐诗,是如此鲜活。你也会对大唐充满向往,更会对那时的长安无限徜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长安,只不过中间的阻隔,又何止三万里?
除了诗人,故事里还出现了许多诗里出现的人物:张旭、李龟年、歧王、汪伦、丹丘生、岑夫子。
李白饮酒作《将进酒》那一段简直炸裂。借李白的想象为翅膀,众人飞向了天上仙宫。璀璨夺目的星河,金碧辉煌的天宫,正是谪仙人的梦乡。
故事也不只讲唐诗。讲到李白,讲到大唐,安史之乱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有叛乱,就会有平叛。郭子仪、哥舒翰、严武这些在历史教材上存在感不强的武将,却在当时立下了大功。这些在故事里都有提到。而且妙的'是,高适与李白练相扑的情节,也为后来的战事演变埋下了伏笔。
故事的结尾被刻意美化了。历史远没有那么完美。不过也只有大唐,才能赦免李白。容得下李白的大唐,才是大唐。
安史之乱被平定了,可大唐却由盛转衰。年少时有凌云之志的杜甫,晚年再写不出会当凌绝顶的句子。那些终其一生,想要扬名立万的诗人们,也绝想不到,大唐终有一天也会灭亡。
然而这一切又有什么所谓呢?就像故事里提到的梁园,曾经见证了多少歌声舞影,到头来还不是化成一堆黄土。黄鹤楼被烧了,但只要诗在,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长安就在。
长安客观后感篇5
对于不怎么爱看电视剧的我来说,看过《长安十二时辰》后,着实感觉不错,下面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分享也是一种乐趣。
这部剧现在很火,想必很多亲最近都有听闻,不过好像前期的宣发没做太多,靠的是上映后的口碑发酵。
这年头,真的是一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因为好喝的酒太少,粗制滥造的太多,找到一个不容易,大家肯定帮忙打广告。
这是一部以唐代为背景的电视剧,有李白,有花萼相辉楼,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原著。如果想看《长安十二时辰》电视剧,建议先不要看原著,因为这部剧最吸引人的地方,除了精彩的情节故事,还有场景布置和服装道具。
如今靠流量小生主演的电视剧,要么是五毛特效、要么是假笑的龙套,看过之后让人“尬”的不行。这部剧不一样,服装上,各路小兵穿的盔甲,都很大程度地还原了历史风味,道具组是用了心的,虽说里面有城防军野战军等盔甲制式的使用混淆,但这只是小瑕疵,瑕不掩瑜。
在细节上的雕琢也体现在了服饰,外景,等等方面,而这种精致的细节,才是影视作品的真正优势,观看这部电视剧时,你可以很容易地代入到那个年代的氛围感中去。
再来说说演员,主演是雷佳音,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雷佳音就是“前夫哥”,参加过《极限挑战》、参演过《绣春刀2》,而在这部剧里,他的演技发挥依旧很赞,一个演员,演的.角色,能让人觉得有味道,就已经算是很成功了。
而三小只里的易烊千玺在里面饰演李必,可以说在流量小生里面易烊千玺的演技是可圈可点的,虽然还有雕琢之处,但是,对于年轻演员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剧情上,其实到中间会有一点点的疲软,但这只是小问题,这部网剧的质量,真的已经很高很高了,确实是一部带着诚意的作品。
当然作品里面还有编剧安排的一些影射和讽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真正看懂了这部剧你就知道了。
最后说一下具体的背景,故事时间点位于安禄山造反前,大唐王朝距离由盛转衰没多久了,长安城陷入危局,长安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
长安客观后感篇6
你或许以为唐诗只是一个符号、一道试题、一个虚无缥缈的历史,然而,对于那个时代,唐诗却是一段人生、一份情谊、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题记
唐诗是千年时光构建的家园,诗中有奇幻美景的瑰丽,有偶遇知音的欣喜,有功名不就的悲凉,有出世入世的无常……我们在唐诗的滋养中长大,从牙牙学语到志学之年,从中年沧桑到耄耋老人,无不能从唐诗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一份情感寄托,唐诗内涵之博大蕴含情感之丰富犹见一斑。因此,当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百度简介呈现眼前,唐朝巨星高适、李白、杜甫跃然眼前时,我便产生了深切的欲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安史之乱爆发数年之后,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弃云山城,退居泸水关,长安城岌岌可危,持节监军程公公到来,与高适的一番对话,拉开了剧情的大幕。两条线索贯穿其中,一条是三时辰等待军机,一条是数十年知己往事。电影长达167分钟,从高适的视角还原了李白的一生,画面时而唯美动人,时而兵刃相见,虽为动画,但高科技的创作,丝毫不影响人们的代入感。以下盘点印象最深的两点:
是诗亦是人生
李白在诗歌创作方面无疑是天赋之才,随口一句便人人传颂、千古流传,然而他的人生之路却坎坷流离。《唐六典》规定:邢家质子,工商殊类不预。也就是说,罪人之子和商人之子是严禁参加科举考试的。李白恰好是商人之子,祖上还因罪被流放西域,要想为官只能通过“干谒”(自荐),加之李白自身的性格,这便注定了李白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
影片在高适叙述的.历历往事中,还原了李白投奔无门的穷困潦倒、入赘许家的矛盾彷徨、供奉长安的诗酒繁华、无奈入道的艰辛窘迫、流放夜郎大赦天下的狂喜等人生重要阶段。然而,人生起起伏伏,李白洒脱的言行、狂放的性格似乎从来不曾改变,无论是好友吴指南去世时“泣尽而继之以血”的悲戚,还是入仕长安时“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美酒佳人,亦或是流放夜郎大赦时行船上“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狂喜,李白的不羁与浪漫会让人忘却他的悲、他的愁、他的恨。
高适则现实的多,小时不爱诗文,每每读书,书上的字都如蝌蚪般飞舞,让高适头晕眼花,他也从来不喜欢李白那歌舞升平的生活,于繁华之中默默离开,回乡躬耕苦读,游于燕赵时以饱含悲痛之情写下《蓟门五首》,后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掌书记。影片最后令人称奇的是高适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战略,为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奠定基础,使得高适成为唐代诗人中功业最为卓著之人。影片最后,高适怡情山水,再次吟出李白的“仰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聊发“长安呐,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的感慨,诗再次与个人的世事沉浮、山河大地的命脉相连。
绝好的唐诗情境化教学
课堂上学唐诗,时代背景介绍得再详细,对于历史知识不够丰富的学生都只是一个环节、一个知识点,很难体会到诗人的心境,然而当电影将历史还原成一段人生故事,唐诗成了人生的一种感慨,诗的内涵和意境便成了水到渠成的自然。
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将进酒》的演绎。李白入朝又被赐金放还,云游祖国山河后,人生最快意之事莫过于和三五知己举杯畅饮。影片的奇幻场面、李白的浪漫主义此时达到高潮。随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句的吟出,李白带众人乘仙鹤凌空而起,飞跃千仞瀑布,直登神仙宫阙。水波滔天、光影熠熠,鹤翔云天、鲸跃半空,场面之阔大,诗词之铿锵,奇与幻,醉与醒,酒与月,梦与仙,遥遥两相应。有人到暮年掩藏不住的悲凉,有几十年天各一方的惆怅,有大厦将倾的危险与无奈。这是李白诗词的巅峰,亦是电影意境之美的巅峰。谁又能说,这不是一场诗词的情景化教学呢?
除此,影片云集唐代诗人大咖:贺知章、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岑参等诗人时时可遇,让观影之人,乃至少年儿童不由得背出他们的三两名句,即便穿越回唐朝,我们也一定是他们的超级粉丝。
万里追光之美,千年风华犹在。《长安三万里》无疑是美的演绎,画风之美、诗词之美、情谊之美、双线穿插的叙事之美,个人以为很赞、很值得推荐。但前提是孩子不能太小,对唐诗还得有一定的热爱度,否则,影院中进进出出、坐立难耐的亦是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