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的读后感7篇

时间:2024-06-19 作者:Iraqis

经常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分析书籍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写读后感能够促使我们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28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花木兰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花木兰的读后感7篇

花木兰的读后感篇1

这天,我们看了一场电影——《花木兰》。

最后一节课是晚自习,一个长达一个小时的一个语文课,但这节课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丰富搞笑的。在学校看电影的经历,再一次发生了,这感觉好极了。

小时,我就能随口背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电影花木兰跟学过的这首诗并不太相像,但也无妨,最终都衬托出花木兰的英勇。看到这个电影,我脑海中浮现出“谁说女子不如儿男?”,“巾帼不让须眉”这类的话。

电影中添加了很多新的元素---木兰家的祖先显灵和小龙木须,小蟋蟀。他们的加入自是好的,让传统的情节发生了改变,故事更是一波三折,丰富了资料。切合我们发挥无限的想像力,突出主要人物。木兰的小马阿汗,它是一匹多么通人性的马啊!当然,这些动物的加入也大大增强了影片中的趣味性。

当然,我还不忘说这篇影片的中国元素。其实,我认为最具有我们中华文化元素的是影片的主人公---花木兰。花木兰所穿的衣服,她的行为举止这也是中国元素。最明显的,当属那古代的`建筑以及古代庆祝的方式,如:舞龙舞狮。

这部影片让很多人认为影片中的木兰很吸引人,也许是因为她有时做事也会出错,也生活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年代,这让人觉得她是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的人,很真实。看完这部影片,我更对花木兰这一形象而歌颂。我并不明白是不是有这么的一个人,但是,她的精神却会被我们传承下去。你的执着,你的忍耐,你的不屈,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花木兰的读后感篇2

?木兰诗》中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让我倍受感动。

诗的一开始,写木兰织布时,因为年迈的父亲被应征出去打仗而忧郁,后偷偷代替父亲去采购马具,代替父亲出征数十年,最后凯旋。这个故事足以体现出木兰的孝顺。

反思我们现在,还有多少孝顺的人呢?我之前看到过一副名为《等待》的漫画,画中有位老人,一手拿着写有“老年报:今日父亲节”字样的报纸,一手拿着手机。老人一边绕着放有电话机的.桌子转,一边幻想着子女给自己打电话,可绕了好久都没等到电话铃声。这幅漫画揭示了现实中子女疏于对父母的关心与问候。读后感m其实父母总是会很期盼子女的电话,父亲表面的不在乎也只是因为要面子而装出来的。现在的父母不需要你去替他们出征,不需要你把全世界送到他们面前,他们最怕寂寞,最想要的就是子女的陪伴,哪怕你把陪伴他们当成一项任务,他们也会很开心。可如果你连陪伴他们都做不到,这又算哪门子的孝顺呢?你一个电话就能换来父母的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孩子也会有样学样。父母对长辈孝顺了,他们就会学习父母的孝顺。我还听过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小伙子不愿意养自己的母亲,要送她去养老院,还骗女儿说要送奶奶去养老院享福。女儿也说要努力赚钱,以后送爸爸去养老院享福。

希望所有人都能陪伴父母,孝顺父母。

花木兰的读后感篇3

千百年来,这位巾帼国英雄家喻户晓,讲述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也是因为花木兰的英勇善战,才成就了这广为流传的古事。

花木兰虽然是女儿身,但却拥有男子一般的气概。在从军过程中,她曾经风餐露宿在黄河边、黑山头,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这也表明,木兰对家人的热爱,因为他父亲年迈多病,不能在沙场上战斗,弟弟妹妹又小,只好自己女扮男装去打仗。

木兰决心非常之大,她不得不这么做。一个女子去战场,当然容易被杀掉,但木兰不一样,她有着惊人的意志。

立下了赫赫战功,当今皇上必定有赏,当皇上问木兰要什么,木兰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回家。”可见木兰这么多年来对家人的渴望,也表明了木兰去打战不是因为名利,而是为了国家和家人。

在我心中,花木兰是最美的,因为她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愿意为了别人的安危而付出自己的.生命。

在课文中,花木兰的形象也是豪爽的,她从未感到过害怕,也没有退缩,既然选择了,就要走下去。

除了这一面,木兰还有另外一面,就是女儿形象,回到家以后,她换上了女儿装感到非常开心,她终于可以做真实的自己了,再也不要做一个男人,他要做一个娇美的女儿。

花木兰的读后感篇4

我们一定知道有一个故事叫《花木兰》吧。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有感触,很佩服那位名叫花木兰的女子。

从前,有一位同学女生叫花木兰。有一天,皇帝让每户人家抽出一位强壮的男兵充军。木兰没有哥哥,只和她年迈的父亲相依为命。木兰不忍心看到自己的父亲再远行抗敌,便想到一个办法——自己女扮男装,混入军营。木兰从军后,任劳任怨、英勇杀敌,甚至与男兵睡在同一张床上……虽然木兰所处的生活非常艰辛,但她并没有一句怨言,继续辛苦战斗着。终于有一天,有一个人揭发了木兰,这才让木兰说出真相。战争结束后,木兰回到了自己盼望已久的家。

花木兰原本是个纤弱的女子,但为了自己的家庭和国家,愿意替父从军。不管敌人有多凶恶,木兰总是挺身而出,没有一丝畏惧。读完这个故事,我想: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和花木兰一样,既孝顺又富有爱心的好孩子。

花木兰的读后感篇5

一提到“花木兰”,大家都会想起一个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在古代闭塞的社会中,木兰能毅然决然地超越社会习俗,女扮男装,勇敢地代父从军,这种行为,如果没有大智大勇是无法做到的.从另一方面而言,木兰代父从军并在疆场上立下不少汗马功劳,这不但有功于国家,更是大忠、大孝、大勇的表现.

花木兰集大忠、大孝、大勇、大智于一身,为中国妇女树立了一个新的典型,并说明了一个事实:妇女一样能够尽忠,一样能够为国家效力.现代男女都平等了,花木兰们都可以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了!

花木兰的故事能流传千古,显示了人们对花木兰的喜爱、敬仰以及这位奇女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千百年来,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详略得当,如木兰沙场征战,思念亲人,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而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却只用寥寥几句诗来概括.这样写,使得木兰的形象真实感人,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首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它还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全诗气势雄浑,又易记易诵.习诵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官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可以吗?

花木兰的读后感篇6

我在语文课本上学了《替父从军》这篇课文后,对文章中的主人公花木兰产生很大的兴趣。

暑假期间,我找来《花木兰》这本书认真地阅读起来书中的花木兰,从小爱好习武练功,在父亲的帮助下,熟读兵书,练就一身的好武艺(看到花木兰练功的决心,我想到自己在学习上一遇到困难就想退缩,缺乏恒心和毅力习武练功和文化知识的学习确实存在一些区别:练功更多地考验人的.体力和意志,会让我们因为腰酸背疼而放弃;后者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方法,刻苦的同时也离不开技巧。但是,花木兰可以成为我的榜样,至少,我知道认准目标之后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

花木兰还很孝顺,为了不让年老的父亲上战场打仗,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并凭借自己一身的好武艺,在多年的征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我从心里佩服她!读完《花木兰》这本书,书中的花木长帮助我端正了学习态度,更乐于做一个亲近家人的好孩子。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读后感一花木兰是一个历史人物,让孩子跨越字面与书中人物交流,本身就是一件并不简单的事值得肯定的是,小作者准确把握了花木兰的特点,顺利地将书中内容与自身实际结合,产生合情合理的想法,感情是真实。。。

花木兰的读后感篇7

中国文化被别人搬上银幕,亲切,多少也有点别扭。根据中国故事改编的动画片《花木兰》,不仅仅看到了爱国爱家的闪光点,还挖掘出了属于花木兰自己的心路历程,就是如何找到真实的自己,如何开发潜藏的能量。影片采用了超多写意式的水墨画作为背景。山水,花草,庭院,田野。色彩并不是迪士尼通常的那种浓重,而是完全模仿了水墨画中的清淡。

当花木兰发现自己永远不可能做一个完美的贤妻良母时,外人否定她,认为她不能为家人争光;家人则鼓励她,期望她努力改变。是快乐地做自己还是沮丧地迎合他人可汗大规模的征兵,不得不让木兰做出了代父从军的决定。

军营的生活并不好过。每一天从早到晚的耐力训练,让木兰有些跟不上他人的'脚步。但她从未放下,还是相信,生活虽不完美,但也不是太糟糕。

战场上,靠的不仅仅仅是力气,有时候也得靠智慧。木兰制造的雪崩,使军队胜利。当然,《花木兰》中的木须,也是功臣之一。在人生的过程中,每个人总是不断地在寻求自身的价值,这并不代表我们活在他人的眼光和掌声之中,而是对自身的一种自我肯定。当木兰都承认了自己其实只但是是假冒的时,她便接近了真实,因为她最终成就了最真实的自己。

最后,她为之努力,又发挥潜能的转折点出现了,替父从军、击败匈奴使她成了全民女英雄。

就像木须所说:“那是因为头盔太脏了,我给你擦擦干净。”也许再擦擦,我们就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发现自己的美与善良以及勇气。在故事中能令人处处得到启发。人,只有在发挥所长时,才能散发出强大的光芒。含苞待放的花朵,也有属于它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