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读后感100字7篇

时间:2024-06-08 作者:loser

我们写读后感一定要融入自己的思考,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大家对这本书的读后感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春》读后感100字7篇,感谢您的参阅。

《春》读后感100字7篇

《春》读后感100字篇1

一二年级,我就开始阅读《红楼梦》少儿版,那时我对这本书并没有深刻的印象。在四年级时,我开始阅读《红楼梦》原著。捧起《红楼梦》,我不仅被《红楼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而且被《梦》中那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而不能自拔,同时又被《红楼梦》中抑扬顿挫的诗词曲赋所迷恋,更被《梦》那清香的茶那沉醉的酒而神采飞扬……于是,多次阅读《红楼梦》,我一次又一次地在《梦》追寻那清香的茶,那沉醉的酒。

?红楼梦》讲述了一个大家庭从兴盛到衰败的一个过程。这个故事主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主线作为方向,写出了这个大家庭中的各个故事,种种繁华。有宝哥哥爱林妹妹惊天动地,也有林妹妹葬花辞世驾鹤西去;有晴雯撕扇,也有宝玉挨打。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栩栩如生。曹雪芹可是在这部文学宝典上费了多少心血啊!他造就了《红楼梦》中职场与现实的美梦,他叙述了《红楼梦》的封建贵族阶级婚姻的幻梦,他说明了《红楼梦》只是一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噩梦……但是,透过《红楼梦》,风中飘来了浓浓的酒香,雨中飘来清清的茶香,让人不禁精神一振!曹雪芹不但在情节和人物上画下了大功夫,而且还在“茶”和“酒”这两个字上费尽心思。有一位红学家说,在《红楼梦》中就这个“酒”字出现67次,就这个“茶”字出现91次。浓浓的酒在《梦》中,清香的茶也在《梦》中。《红楼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一扇让我们集中认识中国古代茶文化和酒文化的窗。悠悠的茶香和醇醇的酒香定会从《红楼梦》中缓缓飘出,这味道会引着你一遍又一遍地品读着这本茶与酒的混合品。

看,她正在拿取树枝上的雪块,用雪水煮出了一碗浓浓的香茶;瞧,那小厮正在偷偷潜入厨房,正在自个儿为自个儿倒酒呢;哟,有个客人来访,这个贵族之家的老祖宗正在为客人摆上各色各样的茶具;喔,大家喝多了酒,正拿甘蔗汁醒酒呢……

《春》读后感100字篇2

萧红写出来的呼兰河城那几个人物,各自的命运都感觉像是被某种力量驱使着,发生在透明身上的事情仿佛瞎闹一般。这些人物迂腐而纯真,无力但不脆弱,他们察觉不出生命应有的那种绝望,反而有着非凡的生命力。就像孩子们逛庙会时会叫大人买的那些不倒翁,“非常灵活,按倒了就爬起来”,而且是很快地爬起来。无论他们身上的故事怎么滑稽怎么喧闹,但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终归是静的,始终安安静静地过着日子,“狗有狗窝,鸡有鸡架,鸟有鸟笼,一切各得其所”。

萧红最爱祖父,她出生时,祖父已经六十多岁。萧红从小喜欢跟着祖父念古诗,但那个时候她还读不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祖父详细解释了,她依旧不懂:“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祖父笑着回答:“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

小说中间有一段写萧红与祖父的生活,充满童真童趣。我最感动的,是萧红一个人在后院里玩耍的那段描写:“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是那么的自由。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根黄瓜,就结一根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根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这难以忘却的童年记忆,正是《呼兰河传》的创作缘由。祖父过了八十岁就去世了,之后萧红离开呼兰河城开始逃荒。小说完稿于1940年12月12日,距萧红逝世仅不到两年。

《春》读后感100字篇3

有人曾经对《窦娥冤》式的“中国”悲剧下过一个较为刻薄、然而还算公允的评价:中国传统悲剧是给下层老百姓看的。老百姓干活累了一天,好不容易看场戏,你还跟他玩什么西方悲剧式的“崇高”、“正义”的概念,他看得下去吗?所以中国戏要热闹,要让看戏的人不用分析就觉得像在说自己的事,就跟着它哭,哭完了找个清官平反冤案,让他觉得生活还是充满希望的,擦十眼泪回家睡觉去了,明天再接着做牛做马,心里残存着光明的幻想。

这话说得不全面,然而实在。重读《窦娥冤》的时候,我不但想起了这段话,而且不知怎的,还想起了当下的流行文化。

所谓流行,就是市场。中国古代戏剧家里,关汉卿、李渔的戏都可以算是畅销剧目。为什么呢?他们不是书斋里的文人,而是“梨园领袖,浪子班头”,懂得演出的技巧,也懂得观众的心理,能写出“本色行当”、演员好演、观众爱看的戏来。《窦娥冤》就是这样,演员角色模式化,不需要对人物心理作深入的分析把握,总之摆出官样、小人样、孝女样就可以唱下去了。观众也不用动脑筋,累了看两眼,台上挺热闹,好像就是邻居家的事儿,也就爱看了。这样一来,有买有卖,有演有看,市场就活跃起来了。

当下的流行文化就是如此,比如《还珠格格》吧,绝对通俗易懂,要看爱情有生离死别,要看武打有刀光剑影,要看演员有俊男靓女,要看搞笑有赚头不断,永远轻松活泼,情节又曲折动人。下班累了,放学累了,往沙发上一坐,打开电视,又轻松又热闹又好看。于是不就“流行”起来了吗?

《春》读后感100字篇4

小王子这本书的第一章,让我知道了人是最有感情的动物,小王子和“我”就在一起了几天,离别时,他们俩是多么的伤心呀!最后“我”还给大家说谁到沙漠,到非洲旅行,遇见“我”描述的小王子,还恳求大家给“我”写信,这说明了“我”是多么希望能再次见到小王子呀!

我猜小王子肯定也非常想再见到“我”。

《春》读后感100字篇5

?水浒传》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中国名着,与它相媲美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号称“中国四大名著”。看到这本书我就想起了刘欢的好汉歌。梁山好汉他们个个侠肝义胆,敢报天下之不平,其好爽的性格光彩照人,令世人敬仰。这本书中以大量的笔墨塑造了林冲、鲁智深、武松等一大群梁山英雄的形象。小说中智取生晨纲、大闹清风寨、倒拔垂杨柳等一系列故事情节都描写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

在《水浒传》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宋江了。他被人称为“及时雨宋江”,是郓城县的一个小官史,为人好义疏财,并且非常孝顺父亲。因为他乐于帮助穷困的人,所以各地方的人们,都景仰他的德望。他受了小人的陷害,蒙上了不白的冤罪,被判了死刑。在万分危急的时候,梁山伯的英雄赶来劫法场,把他救上山去。后来,宋江当了他们的首领,大破高太尉所率领的军队。

?水浒传》充满了官逼民反的悲壮和“替天行道”的豪情,是一曲“忠义”的悲歌。小说通过对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全过程的描述,展现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在封建专制社会具有普遍意义。作为对社会全景式的描述,在政治的上层,有高俅、蔡京、童贯、杨等一群祸国殃民的高官;在政权的中层,有受前者保护的梁士杰、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贺太守等一大批贪酷暴虐的地方官;在此之下,又有郑屠、西门庆、蒋门神、毛太公一类胡作非为、欺压良善的地方恶霸。如此广泛的对于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是随着长篇小说的诞生而第一次出现。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完全通俗口音写成的长篇小说,它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水浒传》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富表现力,充满生活气息。

无论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其语言或细腻,或简洁,或夸张,或明快,都显得粗俊爽,雄健豪放。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水浒传》是运用日常口语达到炉火纯青艺术境界的典范。

?水浒传》不仅是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而且是中国古代英雄传奇的光辉典范。它以辉煌的艺术成就了彪炳文学史册!

《春》读后感100字篇6

今天,我读了《列那狐的故事》这一本书。

故事先讲述了列那狐的来历,又讲述了列那狐的一些朋友,以及列那狐装死偷鱼的事情,还有它耍小聪明把它的舅舅叶森格仑烫伤的'事情……

列那狐虽然很狡猾,但是它也很聪明,比如说它在判决上巧妙的为自己辩护,利用给狮王看病的机会报复了自己的一些仇人……它很聪明,也很狡猾,它用自己的聪明博得了狮王的信任,也用自己的狡猾结下了许多仇人。所以,我们要学习它的聪明,抛弃它的狡猾。

?列那狐的故事》这一本书是一本百看不厌的书。

《春》读后感100字篇7

在这次的口小暑期教师读书交流活动中,我选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总共谈了100条问题,每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引人深思。

书中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个问题给我的感触很深。教师每天上课有的要三四个小时,备、改、讲、辅几乎占用了在校的其他时间,有时还得在家夜办公。除了工作,教师也得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还得孝敬长辈,哪里有空闲的时间啊!许多学生怕报考师范学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教师太辛苦”,虽然看起来好像有不少的假期。书中所提到的一位历史老师说:“我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这句话似乎很难理解。怎样做这种准备,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读书是作一个好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蕴”。我们不要再说 “没时间读书”,关键是你想不想读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让我们一起读书吧!潺潺小溪,汇成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眼前的课,而是出自内心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应该让自己所教的那点学科知识在你的知识海洋里成为沧海一粟。“衬托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教学水平提高就越明显。所以我们应该“用终生来备课”。

第46条提出“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出生于1918年,,1942年参加卫国战争负重伤后回到了教育岗位, 1970年逝世,享年52岁。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苏霍姆林斯基跟踪观察和研究了700余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10年的学习生活。他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角度进行观察、了解研究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并著有41部专著和小册子,其中许多著作已经译成30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出版。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教育家跟他勤于观察,勤于记录研究是分不开的。俗话说,写十年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坚持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想想我们平时可能因为“繁忙”,很多时候有些想法没有用笔记下来。当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还得努力思考,从头再来。记教学日记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对比、分析一些问题,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少走弯路。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很好的书,其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细细思考。我觉得它对于提高我自身的素质和教育艺术都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