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发掘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阅读后,写读后感成为我与朋友们讨论书中主题和意义的媒介,28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类简史读后感优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1
开智系列。以一种类上帝的视角,串联起以前学过的知识,外加很多对我来说很新奇\的观点,叙述了智人是谁,从哪里来,现在怎么样,又会往哪去。
智人如何从一种普通的动物到统治地球,是各种偶然还是必然,书中罗列各派观点,这过程描述得有趣如小说。同时也能让自己跳出来想,作为一个智人,有什么从娘胎带出来的,自己平时都没察觉的属性。
我们常问,你信什么?相信人人平等?相信个人主义?相信消费主义?刷新我认知的地方在于作者认为这些相信的东西是虚构的,想象出来的,智人无法脱离这种想象,并且这种想象建构秩序和世界深深结合,存在于人与人的连接中,塑造了我们的欲望。反过来想,我们现在脑子里面的想法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比如不开心就去买买买,是不是因为自己相信消费能带来快乐,比如多去旅游多人生体验,是谁灌输这种概念?是内生的,还是身边的`人也相信,还是各种广告在倡导?从小被教育对错的东西并不是绝对的,取决于我认为的对错,和你认为的对错,是不是同一个想象的秩序\,这个一个很奇妙的规则,这种想象的秩序又直接指导了我们的行动。
为什么农业工业科学城市等等等东西不断发展?个人为什么要努力工作,提升自己?如果放在超长的时间、空间维度里,个体对于社会的发展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是,回到个体,对快乐、痛苦的感受却占据全部。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是不是也和自己相信的,自己想象的秩序强相关?
还有很多观点值得再去琢磨琢磨,承认无知,再挑战个人的三观。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2
一、框架及脉络
?人类简史》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尤瓦尔赫拉利的作品,本书作者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对作为一个物种的智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来龙去脉,做出全方位的考察和预测。
这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学史,作者毕竟只是综述了一些人类学家或考古学家的一些研究发现,而且文中“硬科学”的运用似乎也难以判定是否准确,不过作者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科学革命四个阶段对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进行了系统梳理。这本著作的亮点在于作者用“三次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框架阐述了智人的发展进程,并用三种全球秩序:经济上的货币秩序、政治上的帝国秩序和宗教上的全球性宗教这三个承载驱动力和凝聚力的手段,来阐释四海为家的智人是如何走向“天下一家”的。
二、认知革命
大约7万年前,“智人”开始创造出“文化”这一复杂的架构,这一“认知革命”让历史正式启动,语言和文化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成就。事实上,正是在认知革命时期,智人就形成了与其它动物区别的最显著特征:(1)大脑显著大于其它动物;(2)直立行走;(3)能生产使用复杂的工具;(4)用语言进行沟通;(5)社会化的合作。
在认知革命年代时期,智人的社会秩序是采集社会,基本靠狩猎和采集为生。因此这一时期智人的重要活动就是不断的.迁徙和狩猎,迁徙活动让智人不断开疆拓土,进而不断适应新的生态系统;而狩猎活动的开展,让智人不断追逐新的猎物,但这也意味着一些种群的灭绝,比如澳大利亚、美洲的生物大灭绝,以及其它人类同胞,比如尼安德特的绝迹。
认知革命时期,智人的脑较大,因为活动更频繁,要不断的适应生态系统,这也符合脑科学的命题:人脑是越用越发达,不断与大型生物的博弈,和对不同生态气候的适应,造就了认知革命时期智人发达的大脑。
认知革命时期智人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好好的过好每一天,这一时期,智人的繁衍、演化速度较为缓慢,因为人数的增加,会增加对食材和猎物的需求,新生儿和弱小人群则会拖累整个部落的效率。也正是这样的局面,女性参与采集与狩猎的时间更少,一些弱势的新生儿不久就会死亡。
从认知革命开始,人类活动和沟通的维系就依靠故事,也就是共同的愿景,这是因为有了共同的愿景,才促成了部落的形成。智人在部落里的身份,主要来自他的图腾,而不是领土。这样的部落一般在150人以内,因为部落人数更多的话,就要画更多的饼来让人群有更多的信仰。
人类曾有长达250万年的时间靠采集及狩猎维生,并不会特别干预动植物的生长情形,虽然智人在认知革命时期从东非来到中东、欧洲、亚洲,最后到了澳大利亚和美洲,但不管他们到了什么地方,仍然就是靠野生的动植物维生。这一切在大约1万年前全然改观,人类开始投入几乎全部的心力,操众者几种动植物的生命,而这意味着“农业革命”的到来。
三、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是人类迅速繁衍和演化的基础,演化让人越来越聪明,解开了大自然的秘密,并能够开始驯化绵羊、种植小麦。驯化这件事发生后,人类就开始放弃了狩猎采集的艰苦、危险、简陋,安定下来,享受农民愉快而饱足的生活。因此,这一时期智人的脑更小,与采集狩猎相比,农业革命时期的智人看似生活更惬意,实则更加辛苦,因为他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悉心照料种植的植物,养殖的动物,成天在清园、除草、驱虫防病、浇水这些农事中忙碌,不过这一时期最典型的特征是“居有定所”。
随着人类开始住进永久村落、粮食供给增加,放弃过去流浪的生活之后,女性也可以每年都生孩子了,这也造就了人口的快速增长。虽然因群居引起的死亡率增加,但人口的出生速度仍然大于死亡速度,因此人类开始不断繁衍。而人类的繁衍,也开始让植物和动物的繁衍速度加快,尤其是家禽的繁衍。
在农业革命之后,“未来”的重要性被提到史上新高,农民不仅时时刻刻都要想着未来,还几乎可以说是为了未来在服务。农业带来的压力影响深远,这正是后代大规模和社会制度的基础。正是农业活动带来的食粮,养活了政治、战争、艺术和哲学,建起了宫殿、堡垒、纪念碑和庙宇,也养活了国王、官员、战士、牧师、艺术家和思想家等各行各业的精英群体。
农业革命时期最大的贡献在于,促成了“货币、帝国和宗教”三大全球秩序的形成。
四、三大秩序
商人、征服者和各教先知是最早跳出“我们”和“他们”这种二元区分的人。对商人来说,全球就是一个大市场,所有人都是潜在的客户;对征服者来说,全球就是一个大帝国,所有人都可能成为自己的属民;对各教先知来说,全球就该只有一个真理,所有人都是潜在的信徒。他们都是试着建立起某种秩序,希望无论谁都能适应。
在货币出现以前,以物易物是最典型的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一般采用某个群体共同承认的实物,但随着供需矛盾的出现,以物易物的方式显然不适用于部落/群体之间的流通,货币的出现革新了这种方式。而部落/群落之间供给的差异,也催生了汇率的概念。不得不说,货币在人类统一进程和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到帝国,我们总认为它是贬义词,事实上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正是帝国的形成和演化,才促进了人类的大统一和大繁荣。真正强大的帝国,能兼容不同的文化,创造统一的认知和价值观,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和统一度量衡,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不用说长城、阿房宫这些建筑的形成了。
宗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秩序,与宗教相对应的是信仰,虽然由于异教徒的存在,在历史的进程中发生了宗教信仰导致的纷争,不过宗教的作用是让全世界各地的信众都是共同的沟通语言,有助于打破国家和地域的界限,实现社会的大融合。
五、后记
人类发展的进程,是一部进化史,进化的特征是,推进整体和系统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历史,不能简单的以“好和坏”二元论来进行评价。《人类简史》这本书很好的对人类的发展进行了梳理,让我对全球化进程和以国家为单位的发展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全球化是进化的结果,是人类发展的共同需求。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3
这本书里面有许多我从来没想过的充满想象力的观点,这些有趣的观点成为我把这本厚厚的书看下去的动力,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不同于其他枯燥无味的专业科普书籍的科普类历史哲学读物。
书的架构非常的简单,按照时间顺序,用严谨专业的文字记录了从有人类出现开始之后的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的历史,其中插入一个作者自己关于人类融合趋势的原因的探讨,从金融、帝国、宗教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向所有的读者提出了这本书最终的问题:从7万年前的智人发展到现在,我们人类确实已经逐渐成为这个地球上的主宰,但是人类不断的发展最终我们到底想要得到什么?
我之所以说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的历史书,是因为《人类简史》是从人类辛福感的角度去看人类发展史,我们是否因为时代的前进、科学的进步而比以前更幸福?
解决历史问题的现代方法就是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通过统计每一年各种疾病的人数年龄,去判断人类的发展是否使得健康更有保障,然而到底统计什么样的数据可以体现出幸福感呢?
这个问题留待科学家们去研究解答,幸福感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所以我甚至把这本书列入哲学的.范畴。
书里有提出许多我认为是存在争议的观点,比如到底是我们驯服了水稻还是水稻驯服了我们、正义只是我们人类自己的主观意识,对于大自然来说不存在正义、罗伯特?奥本海默才是人类和平的英雄。
对于这些观点我不置可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确实引发了我的思考。读完整本书,我有一个感觉,人类也许有一天真的能成神,但是在成神之前,请明确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保持谦逊,善待这个世界也善待自己。最后引用比尔布莱森的话:几万亿个游离的的原子以某种方式聚集在一起,又以复杂的方式创造了你。所以我们与万物融为一体。
总之这本书可读性特别高,强烈推荐。了解人类发展的前世今生。没有写总结,就是因为一切总结都显得很苍白。做了很多标注,值得细细品读。ps:汉源汇,还是蛮适合读书的。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4
或许每个人都曾想过,我们的祖宗是什么模样?我们来自何方,又去往何处?在这本书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这本书与我们以往所熟知的历史书大相径庭,超宏观的视角,异想天开的脑洞,生动有趣的语言,让我们拿起就很难放下,看完后直呼刷新三观。人类如何登上食物链的顶端?金钱、帝国、宗教如何横扫全球?在作者的叙述中,这些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原理,像一部大片呈现在眼前。他用几近于上帝之眼的高度,俯瞰人类从东非一个普通动物群族,到如今遍布地球,地位直追造物神的发展历程。
这本书中,作者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科学革命四个方面综合概括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跟着作者的笔迹,我们可以很顺畅的了解人类自从诞生到如今的整个发展过程和每一个重要的变革。作者只用了区区400页,就铺陈开智人的整个历史过程,各种精彩令人拍案叫绝;个中反思令人掩卷沉思。在7万年前,智人还不过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动物,在东非的角落中可怜兮兮地生活着。但其后一发而不可收拾,智人很快就跃升成为整个地球的主宰,似乎,只要再跨一步,就能进入神的境界。从历史进程来看,人类并没有一个鲜明的目标,而且,直到如今仍然迷茫。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人类经历三次革命的洗礼,力量空前强大,可是我们究竟是比以前更快乐还是更痛苦,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如果发展没有带来快乐,那么它的意义又在何处?作者最后提出,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莫过于此。或许,我们该好好思考下这个问题。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5
最近阅读了《人类简史》,其中早期智人的演变对我触动颇深,尤其是在认知革命这一段中。早期智人可以打败自然界中强大的生物,击败同时期不同的人类族群,依靠的就是群体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是深深地嵌刻在人类的dna中的。
从一开始的河边有狮子,到八卦,直到最后的虚拟故事,早期智人借此走上了一条与dna进化不同的通向顶点的进化之路。这和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可见知识和可知知识是如此的相似,灵魂转向所面对的理念何尝不是一群人虚拟出来的。我们人和几千头黑猩猩在会场中截然不同的表现,不是因为我们有纪律,有约束,而是潜藏在我们精神深处的某种虚拟的.存在,而我们相信它,有时候会把它称为信仰,有时候会是原则,有时候会是道德。而就根本而言其实它就是根植在人类演变过程中的某个虚拟故事。
由于以上的理解,我们的教育本身就产生了新的取向。我们究竟是把教育变成一种管理,还是引导。是相信儿童,等待儿童成长,还是用一个个强硬的条条框框,不断地规范孩子的成长。在我看来,如果我们选择了第一种,那么我们的孩子也许会像《浪潮》中的孩子们一样,陷入权威主义的漩涡,虽然听话,虽然守纪律,也仅仅是一时的,在很多年之后,照样会回到原本无序的状态,而痛恨过去的老师。
只有真正的身体力行,让我们的德育发挥真正的作用,深深地进入孩子们的脑海中,让孩子们真正的信仰,唤醒沉睡在内心的道德,自能成长,自守规则,在自然中受到引导,不断成长!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该去坚守的。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6
对于快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释:或许,快乐在于追求幸福;或许,快乐在于有目标,有理想,并为共奋斗终生……但在《人类简史》这本书中,我找到了它的真谛!
现在许多人只看了我们表面的发展,却没有深究:我们是否真的比祖先过得快乐了呢?《人类简史》讲的是智人7万年的进化史。其实,我们自认知革命以来,一直生活在一个虚幻而缥缈的世界中,所谓的金钱、帝国、宗教都是源自人类的想象。这些想象使我们得到了发展,却也让人类的野心愈发膨胀,进而跃入欲望的深渊,无法自拔。欲望不仅会给人带来压力和痛苦,更有可能会使人类因此而灭绝!
子曰:富贵于我如浮云。在我看来,我们何必要因那些功名利禄而约束自己,迫使我们劳累终生呢?我们缺乏的只不过是一个知足常乐的.心态罢了。书中写道:“现在埃及人民比他们的祖先有更完备的医疗系统,更舒适的房屋,但却仍有许多人在抱怨生活的贫苦,命运的不公”,原因正是在于他们有一颗永远也无法满足的心,不断给自己施加不必要的压力。
事实上,我们不仅要学会满足,更要寻求本真,做一个真正的自己!我们无需因成功而欣喜,更无需因挫折而悲伤,这样只会耗费心神。我们根本就不必要去追求那些主观上的感受。长此以往,自己的心灵就会变得澄净明洁,即不受外界喧嚣的污染,也不受所谓“快感”的影响,自然也不再有什么痛苦可言。
快乐就是知足常乐;快乐就是静观花开花落,笑看云卷云舒;快乐就是寻求本真,做一个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