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培教学反思精选5篇

时间:2024-02-11 作者:Surplus

作为一名教师,大家需要习惯性地撰写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的,随意杜撰是不可取的,28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省培教学反思精选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省培教学反思精选5篇

省培教学反思篇1

紧张而激烈的大比武终于结束了,我的心里松了一口气。整个比赛中上课这一关对教师的要求最高,半天的备课时间,自己独立完成。

我上的是低年级第二册第四单元《守株待兔》这一课,是根据同名寓言故事创编的,让学生唱一唱,演一演。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帮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体验。现在就自己的备课、上课的情况进行总结:

我备课时教学设想是让学生首先学会这首歌曲,然后进行歌表演。表演时争取人人参与到歌曲表演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及创造力。

然而对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了解,这给上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当我上课时发现学生已经会唱这首歌了,我的心理就更紧张了,心想:如果再上一遍学生肯定是没有兴趣的,那重点只能让学生进行歌表演了。于是我让学生把歌曲唱了一遍,把学生在歌曲中存在的休止符问题解决了,把歌曲复习演唱后就让学生分组表演。当第一组学生表演歌曲时,其他组的小朋友就参与这组小朋友的表演活动,帮助他们思考需要哪些角色,然后帮他们演唱并且参与点评,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近来了。

这次大比武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次比赛我发现了自己存在很多的不足,这也督促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反思,我想只有在平时扎实认真的对待每一节课,在关键时刻才能把自己的才能展现出来。

省培教学反思篇2

这节课我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并例举了牵牛花等九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

根据课标的新理念,课堂上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上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当小老师教读生词,自己提出读书要求和听讲要求,自主评价。合作学习表现在同桌交流记字方法,互相提醒写字注意事项,分享识字的快乐;同桌互当老师,检查课文是否读通;四人小组合作动手制作花钟,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探究。从小就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本课思路清晰,语言很美,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感悟词句的优美,课堂上我力求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如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默读、引读、齐读、配乐读、做动作体会读等,再通过欣赏鲜花的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丽,朵朵鲜花争奇斗艳,激发学生对花的`喜爱,培养他们的语感,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活动如果能及时地、适度地作出评价,就能够保持、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能在评价中启发、点拨学生,就能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了恰当评价学生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上我尽量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去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实践证明,课堂效果不错。今后我还会不断探索,使评价的语言再丰富一些,形式再多样一些。

回顾这节课,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我们要根据情况把这个权利还给学生们,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省培教学反思篇3

?藏戏》一文没有接触之前,说实在的我也不是太了解这样的剧种,于是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教材,学在学生前面,与学生一同学习,虽然“藏戏”距离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但本课条理清晰,内容比较易懂,语文生动传神,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

本课,我按照“预习课文我先知”(链接藏戏的相关知识背景)“检查字词我夺冠”(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还有文中一些比较少见的藏语,如咆哮、吞噬、婀娜、招徕、雄谢巴、阿基拉姆、唐东杰布等,小结理解词语方法)“课文分段我能行”(结合导语要求: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藏戏有什么特色?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美文品读我做主”(引导学生聚焦重点段落,以导语问题进行自主研读交流、汇报,教师小结,概括全文内容回归整体)“对比阅读我清晰”引导学生比较《藏戏》和《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有了充分的学习铺垫,学生还是能很清晰地说出两课在表达内容、表达顺序、表达方法和语言特色上的区别“拓展知识我来试”除了“藏戏”你还了解其他剧种吗?这个问题难倒了学生,可见课前对信息的处理和吸收能力弱,这时我把事先查找的有关“川剧”的资料介绍给了他们,就我们闽南地区而言,也有一些特殊的剧种,南音、歌仔戏、高甲戏,可惜孩子们都不清楚!课堂环节衔接较好,学生参与度、参与面有进步。

遗憾也有,一是在第四环节研读学习中,学生“自主”不够,教师牵引太多,时间耗费较长;二是对于教案原有安排的短文补充阅读无法挤进来。

省培教学反思篇4

今天讲《路旁的橡树》。

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得都很详细,像是在复述课文,我对学生说:“最聪明的孩子是把文章能读成一句话。”很多学生再次思考,一次次的简练,终于我们一起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了出来。

接下来,我们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修筑这条路的路一定都有一颗高尚的心。”来理解课文内容。我提示同学们从文中找到理由来说明这句话,同学们理解得比较好。很多同学找到了文中工程师和工人的对话。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

“橡树叶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

讲到这里时,我想起了王松周老师处理的一课,运用对话对内容进行深思考。我问同学们:我当工程师,谁来当工人们?咱们来表演一下这句话。同学们跃跃欲试,小宏站起来了。下面是我们的对话。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橡树也不可以砍。”

“路一定要继续修下去。”

小宏不知如何回答了,吃惊的看着我,我懂她的意思,老师,书中没有这样的话呀。

我笑了起来。问谁能继续和我对话。小雨站了起来。我们又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橡树也不可以砍。”

“路一定要继续修下去。”“橡树也一定要保护。”

“路一定要修通。”“橡树决不能砍。”

“怎么办呢?”“可以转弯呀”

说到这里时,我明白同学们是根据后面的内容来说的,但工人们一般不会拿出方案,因为起决定作用的是工程师,我这样引导,你这样说“相信你会有办法的。”这样说更合理。

在我们两人对话时,同学们的兴趣非常高涨,有人帮着小雨说,有人为小雨加油。我观察了一下,所有的同学都参与了进来。

课堂的预设非常关键,课堂上的生成更令人兴奋。

省培教学反思篇5

在付菊平老师执教以后,经过大家的一致认可,此次“小连环”课《北京的春节》的授课模式基本确定。杨专家认为,在最后一节执教时还务必体现出“成功教学法”,即一定要有课堂练习环节。而保证“成功教学法”练习环节正常实施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时间,即必须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另外,我个人认为本节课应当把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作为教学重点之一,所以在“菊平”老师教案的基础上,我稍作了调整,即先让学生自读自悟,谈谈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词句的品析和语言风格与表达特点的渗透!

在没有试教的情况进行这样的公开课,教学生涯还是头一遭。老早就知道有校长一行将来听课,所以执教前的一个晚上,基本没有怎么睡觉。由于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都非亲力而为,所以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对教学思路和课件进行熟悉。凡空堂课时间均在寻思着明天公开课的事情。为了使课堂教学能更加游刃有余,下午六点放学后独自在空荡荡的教室进行演练,一字一句地对教学语言的运用进行斟酌,还要试试对教学时间的把握。试教了一遍又一遍,一直到九点感觉比较满意之后,才干哑着嗓子拖着疲惫却兴奋的身影回到家。回家后,简单吃过晚饭,又是对着电脑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演练。直到十一点才上床睡觉,满脑子依然是“北京的春节”教学课件幻影。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我化了淡妆,穿上自己认为最淑女最漂亮的服装“兰花俪人”,在第一节课时闪亮登场了。校长一行们果然姗姗来到,听课教师们把教室后面坐得满满的,录相师也来了,一时紧张,也没看清到底来了多少人。刚开始上课时,挺兴奋也挺自信的,感觉真的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学生也挺活跃的。但当课上到关于“除夕”部分内容时,我快速扫视了一下时间,即心里“咯噔”一下,啊!天呐,刚才讲“腊八节”部分内容时,明显耗时过多,现在居然只剩下十五分钟时间了,可是还有“初一”和“元宵节”以及“课堂练习”环节需要完成,咋办?一瞬间,我有些慌张,但很快镇定下来。随即调整了教学思路,把“初一”部分内容以以读代讲的形式迅速完成教学,“元宵节”和“我会说”教学环节,也尽量用简洁而有效的语言进行教学。还好,我及时调整过来,要不然就出糗了。当我顺利地完成“我会说”环节时,还有四分钟,于是我赶紧让学生进行“我会写”环节。随后下课铃声响起。由于时间把握问题,“成功教学法”当堂练习当堂反馈的教学原则没能彻底贯彻,这是一大遗憾,但所幸的是,白玉微瑕,其它教学环节还算是完成很好!

接下来的第二节课,马不停蹄地进行评课活动。校长一脸严肃地坐在“董事席位”,我的心怦怦直跳,不知道第一次听我课的校长会怎么看待这节课?备课组长让我把教学思路与教学理念简单诠释一下,我顺便把咱们六年级备课组的“小连环”研究主题也向校长作了汇报,态度是认真而谦逊的!

校长的评课,不失他一贯的幽默风趣语言风格。他对我这节课的评价是“总体感觉比较好”,尤其是课件和“范文”特别好,另外以“提问”引出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很不错。他说“优点就不多说了,我来谈点建议吧!”他认为我节课中关注差生比较少,只叫了举手的同学答问,而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则被忽视了,他认为老师应当在课堂中关注每一个层面的孩子,可以刻意找不举手的同学来答问,来给课堂“设难”,这样更能体现老师的教学艺术。而我在叫举手答问的孩子时,也有些厚此薄彼,两边的同学答问频率高,而中间一块则在我视野的盲区。校长听课无疑是十分认真的,他还记录了答问学生的数量,在听课本上用示意图标出了答问学生坐的位置,甚至哪个学生答问了几次,他都记得清清楚楚。除此以外,校长更多地是针对六年级备课组本次“小连环”研究而进行评论。校长说,“小连环”研究课的研究方向一定要明确,在“课魂,课感,课型,课韵”等方面都要进行细致的探讨。本次“小连环”教学,研究主题定位层次不高,只注重了老师技术的提高,学生对知识能够输出多少,却没有体现。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当放在学生身上。研究学生从课堂中学到了什么?学生能不能运用?把“输入”转化为“输出”,这样才能够更加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学习效果好,即便授课老师一句话也不说,这也是成功的课堂。校长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认为我们研究的主题层次不应当仅局限于对老舍先生“语言特色”与“表达特点”的分析,而应当上升到“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即把一种“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上升到“思想与文化”的传播。

听了校长的精彩评课,我感觉有些轻松,也有些领悟。轻松的是校长对我这节课的评价还算不错,同时也领悟到了,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我们备课组的确没有意识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也就没能抓住契机,在课堂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教育。这与“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新课程理念是有一定差距的。

以前在别的学校任教时,要上公开课必定会事先在别的班进行多次现场演练,然后才敢正式登场。荣根学校的“小连环”教学的确是个锻炼人的好平台。这次直接进行“公开课”的授课经历,让我这个年轻的老教师着实好好地锻炼了一回。相信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更加轻松自信地面对“公开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