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作文优秀7篇

时间:2023-08-28 作者:tddiction

通过作文,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我们常常在课堂上交流关于作文的技巧和经验,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端午粽作文优秀7篇,感谢您的参阅。

端午粽作文优秀7篇

端午粽作文篇1

很多节日都有各地的风俗习惯,但是我对家乡端午节的习俗记忆犹新、印象深刻。

今年的端午节那天,我和爸爸妈妈去湘湖游玩。正赶上下孙文华村在举行端午节活动——粽香情浓,我们也积极地参与了活动。虽然活动还没开始,但是场地上早已人山人海。

场子中间放着一张大桌子,桌上摆着传统五黄:黄鱼、黄鳝、黄瓜、咸蛋和雄黄酒。听爸爸妈妈说吃五黄可以抑制霉运,增强自己的精力。场地两边摆着长长的桌子,桌上放着密密麻麻的粽叶、糯米、红枣。

活动开始了!第一场是包粽子比赛,人们纷纷围拢过来,争先恐后地拿起粽叶包了起来。虽然我不怎么会包,但是看着大家的样子,也学着包了起来。在我们身旁有好几个奶奶也在包粽子,她们包得可快了,有的在放糯米,有的在用线把绳子扎牢。她们不仅做法精确,而且动作敏捷,真是太厉害了!包完以后,我们得到了一个香囊包,这个香囊包味道怪怪的,很像艾草的味道。

除了包粽子、吃粽子,更重要的项目就是赛龙舟。走出包粽子大厅,就可以看到湖面上有一条条龙舟飞驰而过,他们敲锣打鼓,仿佛真的是一条条巨龙在向终点冲刺。岸上的人们也纷纷为他们加油鼓劲。划到一半的时候,所有划船手都力气大增,好好像吃了大力丸似的,又过了几分钟,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所有人都用最后一丝力气在拼命向前划。100米!50米!20米!5号船突然发力,一下子超过了其它船,获得了第一名。

我喜欢端午节,不仅因为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粽子,还让我感受到各种传统风俗和丰富多彩的纪念屈原的活动。

端午粽作文篇2

居住在云贵高原南部的苗岭山脉以南的水族有一个长达49天的节日,那就是端节。

端节是水族最盛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水语称“借端”、“过端”。依据水族典籍水书、水历的规定,端节在水族的历法年底、岁首的谷熟时节举行,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报告团种的年终岁首阶段。因此,端节是辞旧迎新、庆贺年收、祭祀祖先和预祝来年幸福的盛大节日,同时也是一个团聚的美好节日。节气正对应农历的八月至十月。

水族的端节还有一段传说:在很古的时候,水族人民背着铜鼓等用品去逃荒,可是在广东和广西安定都不合心,而正在大伙儿发愁时,天上飞来一群诺仙术(一种鸟名,估计是凤凰),像一“群”救命草,解救了逃难的人们。大家一致认为诺仙术是来带路的,就跟着走,在一个岔河口,诺仙术消失了,这给人们出了个难题,可又给予了提示,大家看见一条巨龙,大家像有一双猫的眼睛,立刻选择了方向——朝左边的河谷往上搬。之后来到三洞一带,对这一带的环境十分满意,就在这里安家了,并和大家约定:三年后的水历年底来团聚。

三年后,大家来团聚,突然来了一群人马,他们想让水族人民离开,而水族人民为了保住土地,和他们打了起来,两方各有死伤,之后那群人马离开了,于是人们把死去的战士安葬,并祭祀,希望往日又幸福的日子,水族人民真像一个团子,永远不分离,哪怕是已经离去的战士,也会祭祀,让那些战士也体会到人民的热情。这正是端节的传说。

在端节这段日子里,主要活动是祭祀和赛马。节日期间,铜鼓声此起彼伏,悠扬的歌声和芦笙调从早到晚回荡在翠竹掩映的竹楼里,水乡山寨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节日里的水族同胞载歌载舞,相聚狂欢。向客人展示了庄严肃立的祭祖活动、古老神秘的水书、巧夺天工的马尾绣,以及舞火龙、耍水龙、抢鸭子、赛马等民间表演。

这个团聚的节日,多么快乐的节日,是多么美好,如果我在水族,应该也会如此快乐吧!

端午粽作文篇3

又是棕香飘的端午节。今年的端午,我不仅吃棕子,还要制作香气四溢的香包。

香包,又称香囊或荷包,内装白术、白芷等中草药。在古代的端午,蚊虫出没,就用香包来赶走它们。这次,让我们手工制作一个香包,“回到”古代,让端午的情更深,味更浓。香包的内置原料是艾草,一打开包装袋,屋子里满是艾草那浓浓的香气。袋子里仅有一块小布、针线、艾草、带子和流苏。这时我迫不及待开始制作起来,做香包看似容易,但做起来却又出乎了我的意料,一不小心针就扎到了手。不禁让我联想到古代女子是多么心灵手巧。这黑白相间的布料配上蓝色的流苏,香包更加附有初夏的气息。这小小的香包,凝聚了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

香包中也蕴含着一缕缕春风,两滴夏雨,三片秋叶,四朵冬雪,做成五颜六色的礼盒送给热爱生活的人们。

端午粽作文篇4

“农历五月五,家家稻米香。”这是我们家乡流行的一句对歌词。

往年的粽子总是外婆包,今年我缠着外婆,硬是要学包粽子,外婆拗不过我,只好答应。

星期天下午,我就跟着外婆学包粽子。外婆拿了一张粽叶,用手一卷,粽叶便成了一个空心的圆锥形。我学着外婆的样子,拿了一张粽叶,想把它卷成圆锥形,可就是卷不好,卷来卷去还是一个直筒。外婆见了,就在旁边指点:“左手捏住粽叶一角,右手将粽叶的另一角往里卷,下面用力拉紧,上面放松一些。”在外婆的指点下,我卷好了粽叶。

接着,外婆在空心圆锥形的粽叶里插上一根筷子,拿勺子舀一些糯米放在里面,然后均匀地摇动筷子,直到把糯米塞得紧紧的。我也在粽叶里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摇动筷子时,不是把粽叶弄破了,就是糯米包不紧。外婆说:“摇动筷子的时候要轻一些,把粽叶捏紧些。你看――”外婆边说边示范,我边听边学。哈哈!我包的粽子像点样子了。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扎绳。只见外婆两手捏紧粽叶,用绳子在粽子尖角附近缠了两圈,结上绳头,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也照着外婆的方法捆好了我的第一个粽子。看着我包的这个歪歪斜斜的粽子,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高兴。外婆说,熟能生巧,我又一连包了好几个。

通过这次包粽子,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学好一种本领,就必须诚心、细心,更要有恒心。

端午粽作文篇5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这一天又称端阳节,重五节。有这样一首儿歌就这样唱道:“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入江河,是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

每逢端午节人们都要吃粽子,我们家乡也不例外。在我们家,每逢端午节,奶奶都要包好多粽子。她先把清洗干净的芦叶弯成三角形,然后把白白的糯米放在芦叶中,再放上几块腌渍好的鲜肉,把它们抱起来,最好用细绳子把它捆牢,就这样一只三角粽就包好了。然后奶奶就把粽子放在锅里煮,过来半小时左右,香喷喷的粽子就起锅了。这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我拿起粽子,把芦叶剥开,粽子芦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咬上一口糯懦的,香香的,好吃极了。在我们南方过端午节还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在这一天人们要插艾叶,戴香囊,赛龙舟等。

端午节真是个意义重大,文化内涵深厚的节日啊!

端午粽作文篇6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是诗人屈原的纪念日,这本来是个严肃而又悲伤的日子,而我家却在这种情况下冒出了三大趣事。

第一件事:按照习俗,每家每户都要买来粽叶,加工糯米,亲自制作美味的粽子,本来我也想自己亲自包一个,可是大人们说:“没有老人在家,我们又做不好,还是买些速冻的吧!”,于是我们采购了速冻粽子在家煮着吃,粽子煮熟以后,爸爸对我说:“格格,你把粽叶剥去以后再包上,感觉一下包粽子的方法,这样不也是自己包的粽子?”,我心想:“是呀,把问题反过来之后,不就是他的形成过程吗?”,说干就干,我把粽子先剥开,然后再包上,这样,反反复复几次,包的粽子还真像回事,我也在包粽子的过程中感到了乐趣,学到了知识。

第二件事:我崇拜屈原的爱国精神,有时总想看看这位伟大的诗人长什么样子,传说中诗人屈原葬身于河中,如果向河中投入好吃的食物,就能看到屈原的影子,于是我就让爸爸带着我到河边玩,并向河里投放我喜爱的零食,等了好久诗人屈原也没现身,嗨,真烦,不过也挺好玩。

第三件事:听说这天在家门口上插上艾叶会保佑全家平安,可我不知道去那里弄这些东西,听说市场上有卖的,可大人又不让买,正当我无计可施时,看到院子里有位老奶奶拿了一大把,我急忙下楼向这位老奶奶要了一支插在墙上,咋一看很像植物标本,哟!有意思吧!

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说一说这三件事是不是很有趣儿,今天我度过了一个充实、有趣、又有收获的端午节。

端午粽作文篇7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的重大节日。屈原见国家走向灭亡了,不想被敌人无俘虏,所以跳河自尽。后来人们为了屈原的尸体不被鱼吃掉,就往河里丢竹筒饭,后来,又成了粽子;为了把鱼赶走不让它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人们赛龙舟,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每到端午节,人们家家户户就会包粽子,赛龙舟来过端午节。每到这一天,大人们还会让孩子洗艾澡,是为了去湿气,不让孩子们容易生病。

端午节一大早,我就闻到了粽子的香味,一下楼,原来是姥姥在蒸粽子。我和哥哥偷了五个,然后就去“赛龙舟”了。

一到海边,早已有选手在等候,我和哥哥也体验了一场“龙舟”赛。首先每个人先找来一个泡沫艇,然后去有水流的地方,然后拿一根船桨,接着坐到艇上,用人的重量和船桨来掌握方向,以此类推,多找一些泡沫艇,新和以和小伙伴们去赛“龙舟”了。三、二、一,开始!我和哥哥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三两下就打败了他们,然后我们去领奖时,发现,奖品竟然是粽子。

傍晚,姥姥煮了一大锅艾叶水,让我和哥哥洗澡洗头。艾叶水倒出来,一股淡淡的艾草香味,我先是深深地吸了一口香味,然后就跳进桶里泡澡了。泡澡起来,我感觉浑身舒畅,精神清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节日文化,更多的是对我们有益的习俗呢。

晚上,妈妈叫我给大家背诵有关端午节的诗歌,我大声背诵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浩浩,不能洗得直臣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