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写教案时,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丰富内容, ,教案帮助我们有条不紊地授课,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班教案冷和热教案反思精选5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班教案冷和热教案反思篇1
活动目标:
1、愿意与同伴交往,会以碰碰头、亲亲脸等各种动作表示友好。
2、学习短句:嘿,嘿,我们都是好朋友!
3、体验与好朋友一齐做游戏的欢乐。
活动准备:
动物、娃娃等玩偶、幼儿生活照片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以游戏引起幼儿兴趣,学说:嘿,嘿,我们都是好朋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教师:今日,我们班请来了许多的小客人,可是他们都很害羞,要小朋友说一句好听的话才肯出来。
2、教师示范:听教师是怎样说的?(嘿,嘿,我们都是好朋友!)谁出来了?教师刚才是怎样说的?找到朋友我们能够和他碰碰头,亲亲脸!(教师拿毛绒玩具与自我做亲密动作)3、还有许多小客人都躲起来了,小朋友和教师一齐把小客人请出来吧。(一齐学说短句)(教师拿毛绒玩具与幼儿做亲密动作)4、请个别幼儿请小客人。
(二)友好示意
1、教师:我们班来了那么多好朋友,小朋友会用一些友好动作来欢迎好朋友吗?
2、若小朋友不理解,教师能够示范和好朋友握握手等动作。
3、鼓励幼儿想出不一样的动作来表示对好朋友的友好。
4、请幼儿之间相互学一学友好的动作。
(三)音乐游戏
1、音乐游戏:碰一碰2、教师:此刻我们要将这些友好的动作放到游戏中去,和好朋友们一齐玩一玩好吗?此刻请小朋友,找一个好朋友,我们听着音乐一齐玩碰一碰的游戏吧。
3、游戏2-3次。
(四)总结活动
1、教师:和好朋友在一齐玩开心吗?想一想,好朋友在一齐还能够做什么事情呢?
2、教师播放幼儿在幼儿生活的照片,有一齐滑滑梯的,有打架的..(幼儿确定是不是好朋友做的事情)
3、教师总结:好朋友在一齐能够做很多事情,能够一齐玩游戏,玩积木,滑滑梯等等,好朋友之间要和睦相处,不能为小事吵架,更不能打架。因为我们都是好朋友。
活动反思在活动开始,首先经过谈话让宝宝了解了生活经验中,生病的原因及自我的`感受。之后以《越越生病了》的故事让宝宝进一步加深了生病的原因,懂的了疾病对人的危害,明白了手足口病、水痘等病是会传染的,并且获得了讲卫生、勤喝水、多锻炼等防疾病的经验。
在下一个环节中,经过组织宝宝交流生活经验,使他们忆起了生病时的心境,并懂得了如何去关心生病的朋友,从而激发了宝宝的爱心。
小班教案冷和热教案反思篇2
设计意图:
在巡视小班幼儿用餐过程中,发现小二班幼儿在整个小班组的用餐时间最长,而且每餐不能按时用完餐,进一步观察后我发现原来小二班的幼儿大多数不会使用磨牙咀嚼,因此,让幼儿知道牙齿的用途继而正确的使用牙齿和保护牙齿就非常有必要,也由此设计出此活动。
一、活动目标:
1.认识牙齿特征,初步了解牙齿作用。
2.知道门牙和磨牙的的使用方法。
3. 能养成餐后漱口的习惯。
4. 让孩子知道生病了,不怕打针吃药,做个勇敢的孩子。
5. 了解生病的症状,知道生病后身体不舒服要及时告诉家长和老师。
二、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认识牙齿、牙刷,有刷牙经验。
2.物质材料准备:茶杯、镜子(每个小朋友各一);牙齿模型一个、奥利奥饼干;ppt《爱护我们的'牙齿》。
三、活动过程:
1.出示牙齿模型,认识牙齿特征。认识上牙、下牙、门牙、磨牙,知道门牙、磨牙的不同用处。
"请小朋友看看小镜子,你的牙齿长在哪里?""牙齿长得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吃东西的时候你门牙会怎么做?磨牙又做什么呢?"小结:门牙主要是切断食物的,磨牙主要是磨碎食物的。因此,我们在吃东西时,要用门牙咬断食物,再用磨牙磨碎食物,这样,食物的营养才能被人体吸收,我们才能长高、长大。
2.知道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重要性。
"牙齿的本领这么大,我们要怎么样保护我们的牙齿呢?""为什么我们要养成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习惯呢?"3.了解蛀牙产生的原因。
"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些小饼干,请小朋友一边吃一边用小镜子观察一下自己的牙齿。""我们怎么样才能把食物弄掉呢?"4.学习正确漱口、刷牙的方法,并进行练习。
四、延伸活动:
1. 练习使用磨牙咀嚼。
2. 餐后漱口。
3. 叮嘱幼儿早晚刷牙。
4. 和家庭合作,共同帮助孩子养成餐后漱口的习惯以及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
活动反思:
本活动在小二班进行。小二班的幼儿是今年新入园的孩子,在家娇生惯养,吃饭全靠大人追着喂,吃饭也特别慢,了解到相关情况后,我每天都去观察孩子们吃饭的情况,发现他们在咀嚼食物方面存在问题,通过认识门牙和磨牙,幼儿知道了门牙的主要作用是切断食物,磨牙的主要作用是磨碎食物,并知道了饭后要漱口的卫生要求,在后续的观察中,看到孩子们都在用磨牙咀嚼食物以及饭后漱口的习惯以及养成,感到非常欣慰,这也是作为保健医生能为教师和幼儿出的一点微薄之力。
小班教案冷和热教案反思篇3
设计背景
每次幼儿一起玩玩具时,总是把很多玩具揽到自己面前,怕别的小朋友抢,嘴里还不断说:“我只有一个了,不得要我的。”他们还不知道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所以就设计了这个活动,能给幼儿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还能培养幼儿的语言描述能力。
活动目标
1、区分1和许多,初步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2、学习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和许多的区别,让幼儿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树图片1幅,树上贴有许多桃子(桃子的数量与幼儿的人数相等)。
2、猴子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游戏:猴子摘桃。
(1)教师出示许多小猴子头饰,问:“老师这里有多少个小猴头饰?”(许多个。)
(2)让每个幼儿戴上小猴头饰,引导幼儿观察后回答问题:“老师手里原来有许多小猴头饰,分给小朋友每人一个,许多个头饰分成了1个,1个,1个小头饰。”让幼儿跟着教师说:“许多个可以分成1个,1个,1个……”
(3)教师扮猴妈妈,幼儿扮小猴,猴妈妈带小猴去摘桃子。先让小猴观察树上有多少个桃子,请每只小猴去摘一个桃子。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原来树上有许多个桃子,每只小猴摘1个桃子,树上的桃子摘完了,许多个桃子分成了1个,1个1个……桃子。
(4)请小猴把摘的桃子1个,1个,1个……放进大篮子里,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每只小猴放1个桃子,篮子里有许多个桃子,1个,1个1个……桃子合起来是许多个桃子。
2、交流活动。
请幼儿找找,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用1和许多来表示,如餐厅里1张大桌子和许多把小椅子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能按照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猴子摘桃游戏给幼儿参与互动,教师分发头饰给每个小朋友,让他们了解1的意思,又通过猴妈妈带小猴摘桃子,然后放回大篮子变成许多,这样小朋友可以理解什么是许多,许多可以分1个1个,1个1个也能和起来成许多。我用生活中的东西让他们去描述1和许多,这样反复练习,使孩子的语言能力有所提高。
小班教案冷和热教案反思篇4
活动设计背景
1.孩子们对幼儿园养殖区的金鱼非常有兴趣。
2.有部分孩子刚进入我们这个新集体,还不大会主动与同伴交流与分享。
活动目标
1.准确掌握音乐活动的节奏。
2.用音乐游戏感染孩子们,让他们学会分享(快乐的情绪)。
3.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所有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教学难点:歌词吐字清楚。
活动准备
金鱼头饰、琴、音乐、延伸活动所需的美术材料。
活动过程
一. 引入。带小朋友参观养殖区,观察金鱼的活动情况,并引入歌词:一条鱼,水里游,孤孤单单在发愁;两条鱼,水里游,摇摇尾巴点点头;三条鱼,水里游,快快乐乐做朋友。
二. 欣赏音乐《三条鱼》。
三. 老师轻唱。
四.老师一段一段教幼儿学唱儿歌。
五.游戏:1. 两个老师手搭拱桥,幼儿一个或者两个或者三个头带金鱼头饰一起扮作金鱼,一边轻唱儿歌一边从拱桥下面“游”过。
2.小朋友更换好朋友。
六.金鱼游到厕所解便,活动结束。
延伸:《帖鱼泡》
1.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幅水底世界画以及用各色彩纸剪成的圆形鱼泡泡。
2. 教师给幼儿示范如何涂胶水,如何给水底世界的小鱼们贴上好看的鱼泡泡。
3. 教师协助幼儿一起完成帖鱼泡。
教学反思
1.活动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每个幼儿都参与到了其中,并且通过活动,也达到了既定目标,特别是我们班的其中两个新成员(廖金晨小朋友和罗铭浩小朋友),他们不仅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而且也开始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并一起玩耍。
2.幼儿对歌词中发愁的“愁”字发音不是很清楚,教师应在教幼儿儿歌时多强调几遍“愁”字的发音。
3.活动开始时,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参观活动区,但幼儿在观看后,情绪激动,以致在活动过程中久久难以平静,这很影响课堂纪律、影响老师上课。如果让我再重上一遍这节课,我会换一种其他的方式来引入活动。
小班教案冷和热教案反思篇5
设计思路:
从刚开学的12名孩子陆续发展到现在的16名孩子,孩子们通过这一阶段的幼儿园生活,开始逐渐适应新环境,分离的焦虑有所缓解。为了让孩子乐意在集体中生活和游戏,建立孩子与老师、同伴之间的感情,我们班近期开展了“和大家在一起”的主题活动。由于玉米和爆米花是孩子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食物,而托班年龄的孩子又对吃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所以结合主题,预设了“爆米花”这一活动,让孩子在看看、说说、玩玩、吃吃中体会到和老师、同伴在一起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喜欢亲近老师,和老师一起做游戏。
2、在看看、说说、玩玩、吃吃中体验游戏的快乐。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微波炉、玉米粒、爆米花、食物篮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玉米粒,引导幼儿观察:
1、这是什么?
2、玉米粒是大大的还是小小的?
3、引导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示小小的玉米粒:坐在地毯上,用手抱紧双腿。
二、老师爆玉米花,幼儿听听、闻闻、说说玉米粒的变化:
1、出示爆米花的包装袋:玉米粒现在在里面,这个袋子现在是大大的还是小小的?
2、听一听,微波炉里发出了什么声音?
3、用小鼻子闻一闻,闻到了什么味道?
4、看一看,袋子在微波炉里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5、打开爆好的包装袋:看看玉米粒变成了什么?(引导幼儿举起双手,表示大大的爆米花。)
三、游戏:爆米花
1、交代游戏玩法:孩子装扮玉米粒,蹲在地上;老师装扮爆米花的,在幼儿中间边走边摸幼儿的头,并模仿爆米花的声音。老师发出“砰”的一声,表示玉米花爆好,幼儿站起边跳边拍手。
2、引导幼儿和同伴一起参与游戏,用肢体语言表示小小的玉米粒和大大的玉米花。
四、吃吃玉米花
1、老师把爆好的爆米花倒在食物篮里:我们的爆米花爆好了,吃吃看什么味道?
2、请老师们尝尝爆米花,鼓励幼儿说说:老师,我请你吃爆米花。
3、念念儿歌“爆米花”:小娃娃,过家家,吃点啥?爆米花。
活动反思:
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对微波炉和老师手里拿的玉米粒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吃的更能吸引这些不到3岁的孩子的注意力了。所以活动中他们很乐意和老师一起看看、说说,也十分乐意和老师一起分享爆米花,而且不少孩子还能用语言表达:老师,我请你吃爆米花。游戏“爆米花”和儿歌“爆米花”的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爆好的爆米花上,不能很好地与老师形成互动。而活动结束后再单独进行这两个活动时,因为孩子们已经有了“爆米花”的经验,所以十分愿意参与游戏,和老师、同伴一起玩玩、念念。孩子是否能主动参与游戏是建立在孩子的兴趣点及已有经验程度的基础上,所以在设计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两个因素。在孩子们抓拿爆米花的过程中洒落了不少爆米花,有不少孩子捡起了掉在地毯上的爆米花。虽然在老师的提醒下停止了捡爆米花的行为,但提醒我在今后的活动中要考虑细节,应避免活动材料可能引起孩子的某种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