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会有不少感悟,可以通过记录心得的方式,心得是记录我们收获的文章,也是我们向别人分享收获的依据,以下是28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国感动人物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感动人物的心得体会篇1
颁奖典礼上,视频短片里一个个感人的画面,一句句真情的话语,还原了这位耄耋老人的感人事迹。
作为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1958年,吴天一响应祖国号召来到青海。当时,国内的高原医学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吴天一克服自身头痛、胸闷、失眠等高原反应,频繁出入高寒地带,爬冰卧雪,为牧民治病、收集生理病理数据。受强烈紫外线的影响,吴天一40多岁时双眼就罹患白内障。在高低压实验氧舱进行首次人体模拟实验时,他的鼓膜被击穿,听力严重受损。在调研途中,他遭遇过六次车祸,留下十四处骨折,最严重的一次,一根肋骨差一点儿戳入心脏……凭借着一股韧劲,吴天一的高原医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他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投身高原医学研究60余年,吴天一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
中国感动人物的心得体会篇2
我们学校这段时间组织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事迹平凡而伟大,思想朴实而闪光,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和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张桂梅同志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
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没有子女,生活节俭,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元以内,而拿出自己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与迷恋网络的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精心引导,细心照顾,使他们戒除了网瘾。张桂梅为之苦苦追求的梦想一天天成为现实,她让伟大的母爱在奉献中不断延伸。作为一名战斗在一线的教师,我觉得和她相比较我深感惭愧,学习了张桂梅老师的事迹后,我决心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教书育人,培养一批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中国感动人物的心得体会篇3
不忘来处,铭记初心。黄文秀同志在北师大硕士毕业后,她没有忘记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乡亲父老,没有忘记自己苦心求学走出大山的初衷,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毫不犹豫的选择回到家乡奉献自我。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黄文秀同志守初心、怀真情的精神,始终把人民群众装在心中,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摒弃小我意识和享乐主义思想,同人民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做广大群众的的贴心人。
勇于担当,有勇有谋。百坭村是深度贫困村,初来乍到的黄文秀经常会“碰钉子”、吃“闭门羹”,面对乡亲们的质疑,她很快转变工作思路,从帮助村民干农活到下地种油茶,从闲话唠家常到帮助村民申领扶贫贷款,这个女娃娃用真心一点一点取得了贫困户的信任和尊敬。党员干部们要学习黄文秀同志敢担当、用真心的精神,多弯下身子倾听,多深入基层体察,把为民谋福祉、解难题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只有做到“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用自己的智慧与行动解决困扰群众的一切难题,才能获得人民的信赖和支持。
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百坭村全村472户中有195户贫困户,得知要到这样一个深度贫困的村子赴任,黄文秀没有丝毫犹豫和畏惧,收起裙子、挽起裤腿,满怀热情和信心奔赴脱贫攻坚的一线战场。党员干部们要学习黄文秀同志肯吃苦、甘奉献的精神,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坚持以民为本、吃苦在前,作风过硬、工作务实,用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诠释共产党员的担当和作为。
中国感动人物的心得体会篇4
艰难的创办路
为什么要创办植物人托养机构?相久大说,当一个患者被“宣判”为植物人时,患者的处境就会变得十分尴尬,一个家庭的未来都有可能因此蒙上一层阴影。“大医院床位紧张,养老机构又不好进,导致植物人的照护进入了一个尴尬境地。”
2015年,相久大不顾家人和同事的反对,毅然辞掉工作,卖了一套房子,拿着160万卖房款在密云水库旁的山沟里租了一套毛坯房,改造成了托养中心,以延续生命之意将其取名为“延生托养中心”。
相久大说,为“植物人”提供基本的医疗和生活照护,让患者自然、平静、带着尊严走完生命最后一程是托养中心的理念,家属只有接受这个理念,才能把亲人送到这里。
2015年3月,托养中心接收了第一名“植物人”。第二年,患者仅收了3名。初期,巨大的投入像是打了水漂,让相久大的心里有了些许焦虑,同时中心的护士也逐渐开始流失。温静说,最难的时候,7个护士走了4个,还有前来应聘的护士发现自己还要给便秘的患者用手抠大便,无法接受,第二天就辞职了。
直到2017年,这里的患者才增加到8个,原先的病房已经住不下,也无法接收新的患者了。相久大用了一年时间才找到现在这个院子,迅速进行改造和扩建,将患者转运至此。如今,33张床位都已住满,新的病房仍在装修改造。
温静告诉记者,托养中心现有的20名护士,每6个护士负责一个病区。每天护士负责给患者做口腔、尿道口护理、翻身拍背、吸痰、喂饭。每周二会为患者刮胡子、剪指甲、泡脚,每周四为病人换洗床单。由于“植物人”没有自主排便能力,护士还要帮病人排便。
“‘植物人’是有生命的,他们也有生存权,有尊严,应该被认真、妥善地照护,让他们在生命的末期也能有尊严地离去。”相久大说,“成立照护中心不为别的,只为能解脱一个家庭,尊重一个生命。”
老安妻子的手骨已经变形,左手手指向外弯曲,右手半握,把大拇指攥在手心。尽管有专业的护士照护,老安还是每天都会来给妻子按摩四肢,上午下午各三个小时,风雨无阻。
他说:“她就这么躺在这里,一动不动,想什么我也不知道,哪里不舒服我也不知道,只有每天好好照顾才能让她感觉到活着的尊严。”
记者了解到,托养中心自创办起,实行每月7500元打包费用,前三年一直在亏损,如今,相久大已经投入了500万元左右,其中160万来自卖房所得,其他的来自借贷。今年上半年,在收住人数增加后,中心收支才达到平衡。
中国感动人物的心得体会篇5
一双手
一个粉笔头
整齐有力的粉笔字
但你可能想象不到
这拿着小小粉笔头的手
是一双九旬老人的手
今年已经92岁了
他正在为第二天的英语课准备板书
这样的生活
他已经坚持了19年
蜡烛光很亮,能照亮的地方也很大。我能照亮的地方很有限,充其量也就是一只闪烁微光的萤火虫。我现在最缺的是时间,我要跟时间赛跑。
——叶连平
暑期伊始
在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卜陈村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
92岁的退休教师叶连平
又开始了暑假的忙碌
每天
叶连平上午讲课三个小时
下午讲课两个小时
除了上课
叶连平还要给孩子们打印教材
批改、点评作业
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孩子们充满期待的眼神
大概是叶老师选择坚持站在讲台上
最大的动力吧!
20__年
原本是老师的叶连平决定创办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
为孩子们免费补习英语
叶老师生活的卜陈村
位于和县乌江镇中东部
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工作
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家长普遍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
一天的工作结束
叶老师走出“留守未成年人之家”
叶老师辛苦啦!
叶老师膝下无儿无女
和老伴过着清贫的生活
至今还住在30多年前盖的平房里
尽管如此
在叶连平家吃住的孩子一直没有间断
有的学生离家比较远
来回上下学不方便
叶连平就让这些孩子住在自己家里
包吃包住,不求回报
19年来
叶连平帮助过的孩子超过1000名!!
收到学生送给自己的折纸
叶老师笑得和孩子一般可爱
一般烂漫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墙上
除了琳琅满目的锦旗和奖状
还写着一句话格外引人注目
那就是
“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
中国感动人物的心得体会篇6
叶连平生活的卜陈村,比邻长江,地处省道。2000年左右,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每年暑假,顽皮的孩子们在省道边上打闹嬉戏,爬树逮鸟,极易诱发安全事故。叶连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我是共产党员,又是退休的人民教师,我有责任和义务看护这些孩子呀!”叶连平说干就干,他将自己30多平方米的房间收拾出来,创办和县关工委首个“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为孩子们免费提供学习场所,义务教学,分文不收。从2000年至今,叶连平创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共义务辅导留守儿童1000余名。
因为看到孩子们学习成绩进步快,他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孩子越聚越多,本村的、邻村的,甚至连南京浦口桥林小学的孩子也送来了。
有的孩子因为住家比较远,来回不方便,叶连平就让孩子们吃住在自家里。现已工作的洪瑞瑞同学爸爸去世得早,妈妈又远走他乡,年迈的爷爷难以抚养洪瑞瑞,叶连平知道后就让她吃住在自己家里,这一住就是两年多。初中毕业后,叶连平将其送到马鞍山幼儿师范学校读书,并垫付了1950元的学杂费。此后,叶连平还通过乌江镇妇联为洪瑞瑞联系了乌江工业园振海重工企业负责人,解决了洪瑞瑞五年制大专的学费。
刚开始,老伴并不理解叶连平的举动,她认为叶连平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根本难以承担如此重负。上课不收费也就罢了,还让孩子们吃住在家里,一文不收,这不是“老二百五”吗?!可看到丈夫无微不至地照顾这些留守孩子,老伴还是被他的助人为乐精神感动了,并默默地配合丈夫的工作。
20年间,叶连平辅导过多少孩子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但帮扶过的孩子有多少人考上大学,成为国家有用人才,他一个也忘不掉,每每说到这些有出息的孩子,叶连平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