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传播的教案5篇

时间:2025-10-24 作者:Gourmand

制定教案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明确学习要求和期望,具有前瞻性的教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28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声音的传播的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声音的传播的教案5篇

声音的传播的教案篇1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l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l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l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 过程与方法

l 通过观察与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l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l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 设计思想

以从生活走向物理,努力构建合作、探究的课堂文化为基本指导思想。导入上紧扣书中彩图,以大象间是如何交流的?作引入,展开部分以探究为主要体系,构建课堂双主体。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和观察以及教师演示,使学生从多角度明白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三、 教具准备

音叉、小槌、橡皮筋、玻璃钟罩、抽气机、收录机。

四、 教学过程设计

让学生看p10大象的图,让学生思考,讨论:

1、 关于大象你了解多少?(大小、种类、生活习性等)

2、 你认为大象之间如何进行交流?

阅读p11文字。学生讨论:猜测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中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声?

3、 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能产生人类听不到的声吗?

4、 你知道哪些动物能听到人类听不到的声吗?

这些问题学过这一章后就可以解决了。

用收录机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引出课题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一]、声的产生

(探究)让学生自己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

(演示)敲响音叉,观察发声的音叉。

张紧的橡皮筋,用手指拨动,使其发声。

观察课本p12四张图。

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想想议议)观察p13插图,教师介绍:

蝉是通过腹部的发声器官发出声音。只有雄蝉才会鸣叫,因为雄蝉腹部有发音器官,而雌蝉没有,在腹部只有接收声音的器官。

[二]、声音的传播

(探究)声怎样从发生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1、 把两张课桌紧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2、 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再试一试。

(这里也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制作土电话,实验方法如上。)

总结: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演示)将一只小电铃放在玻璃钟罩里,接通电源,然后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最后停止抽气,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钟罩内,请学生观察现象。

总结: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问: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教师稍作介绍(以水波作比较),略)

总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想想议议)请学生设计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小实验。或找出事实来支持你的说法。

例:(1)人潜入水中后仍能听见岸上的讲话声;(2)鱼在水中可以感受到岸上风吹草动。

总结: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播。

小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以上通过自己探究固体传声,教师演示气体传声,学生设计液体传声,使学生明白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

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例如:雷声、回声等,田径比赛时,在远处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枪的声音,也是很好的例子。

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学生阅读p15小数据,找出其中的.规律。)

总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速度是340米/秒。

本课小结:略

五、 课后探究与实践

1、给你以下器材:秒表一个、听诊器一套、塑料保鲜袋一个、大烧杯一只和一些水。你能设计一个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的实验吗?说出你的方法并动手试一试。

2、动手实验:

?器材】火柴盒、尺子和棉线1米左右.

?步骤】

(1).把棉线的一端穿进火柴盒,连在盒内的火柴杆上,另一端拴在尺子上,如图1.

(2).一位同学手拿火柴盒紧贴在耳朵上,同时堵住另一只耳朵;另一同学用手指甲在靠近拴线的尺子一端划动,这时把火柴盒贴在耳朵上的同学将会听到______,它是由______产生的,同时观察一下拉紧的棉线,发现______,这说明声音是通过______传到这位同学耳朵里.分析声音由声源(振动的刻度尺)传到这位同学耳朵里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声音的传播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 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 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2、科学知识

● 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 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 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难点:比较物质的传声效果。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3只封好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别装有一样多的沙(土)、水和空气,带橡皮头的铅笔;两只一次性纸杯或自制纸筒,一段棉线、牙签棒。

2.演示材料:烧瓶、小铃、水、酒精灯、胶塞、弯玻璃管、乳胶管、皮管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

1.讲述:我们来听一个实验。为什么是听实验呢?一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二是需要大家仔细听声音有没有变化。想不想听?

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

谈话: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火上烧开,然后等皮管冒白气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

3.学生交流: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4.学生汇报交流情况。

5.猜想:你想过没有,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板书课题)

二、探究问题

(一)活动一:发现沙子、水和空气能传播声音

1.教师可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将沙子、水和空气装入袋子里,保证3只袋中分别只有一种物质。

2.进行实验。

(1)教师引导各小组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实验: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倾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

(2)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

3.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 橡皮头铅笔敲击桌面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

△ 教室一定要十分安静,师生屏息倾听,用手势交流,不发出声音,并记下自己的感受。

△ 注意认真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任何一种现象,最好把它记录下来。

△ 要尽量保持教室整洁。

4.讨论交流:

① 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② 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

5.汇报交流结果:

☆ 隔着空气、水和沙土都可以听到声音;

☆ 有袋子比没有袋子听声音效果好;

☆ 隔着沙和水听声音效果较好;

☆ 隔着空气听到声音比较小,这是因为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不容易损失,而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损失,尤其是在开放的空气中更容易损失的缘故。

6.总结:声音除了能通过空气传播,还能通过沙子和水传播。其中,沙子我们称之为固体,水是液体。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声音能通过空气、液体、固体传播。(板书)

(二)活动二:游戏——打土电话

1.请同学们放松一下,现在做个游戏好不好?谁愿意来前面给老师配合一下?

2.游戏方法:教师通过打土电话,轻声告诉接听土电话的学生一些话,让全班同学猜老师所说的话。

3.谈话: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耳朵里的?

4.交流情况:土电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棉线——空气传播到另一个人的耳朵中的。

5.讨论:为什么棉线不拉直,土电话就不能工作?

6.师生小结:因为拉直的棉线能很好地传递震动,而松松的棉线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震动,使震动无法到达另一只话筒。

(三)自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1.讲述:设计一个研究声音传播方向的实验。

2.实验的途径提示:

△ 研究桌子、墙壁等固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 研究水等液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 研究空气等气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3.学生分组讨论、研究,教师了解并指导、帮助各小组确定活动内容及方法。

4.分组实验,把研究报告写在活动记录上。

5.汇报实验结果。

6.归纳总结声音的传播方向。

三、拓展活动

1.实际应用

(1)提问:声音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2)回答:声音对人类很重要,没有声音,这个世界会非常可怕……

(3)提问:声音到底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呢?

(4)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互相说话、听到铃声、听收音机……

(5)讲述:声音能通过空气、液体、固体传播,我们才可以听见各种各

样的声音,也可以利用声音来为人类做事。

(6)出示图片。(水下声纳捕鱼)

(7)学生观看、讲述,这是利用声音寻找鱼群的办法来捕鱼的。

(8)谈话:不错,这是“水下声纳”,我们虽然听不见深海里的声音,但是,想一想,水可以传播声音,海里也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寂静无声,反而热闹得很呢!

(9)学生发表意见:对,海里一定有各种鱼的叫声……

2.课后延伸

(1)出示33页图片。(伏地听声)

(2)提问: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3)回答:因为土地可以传播声音,他能听到远处的声音。

(4)提问:空气也可以传播声音,站着也可以听到啊。

(5)学生思考后回答:声音在地里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

(6)谈话:说得好,这是个不错的“假设”。可是,这个假设通过验证了吗?

(7)学生讨论:还没有,不过,我们也可以想个办法验证它。

(8)谈话:很好,哪个小组能够完成这个假设的验证任务?

(9)教师演示课件,成语故事——伏罂而听。

四、布置作业

1.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

2.自制一个土电话。

〖板书设计〗

1.声音的传播

2.声音是通过空气 、液体、固体传播的

声音的传播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声音的发生及如何传播;理解声音的传播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

[教学准备]

橡皮筋、音叉、电铃、玻璃罩、真空抽气泵 、土电话、软木塞

[教学过程]

一、引 入

1、你知道这是什么声音吗?

播放流水声、鸟鸣声、汽车喇叭的声音等等。

2、多媒体展示:声波枪

提问如何解决声波枪可能带来的伤害引入新课。

二、声音的产生

实验1: 用两只手指轻放在喉部,然后发出声音

(1)你感觉到喉部在振动吗?(在振动)

(2)你知道什么在振动吗? (声带)

实验2:把一根橡皮筋扣在椅子背上,用手将它拉

紧,拨动它。

(1)你听到声音了吗? (听到)

(2)橡皮筋在做怎样的运动?(在振动)

实验3:用橡皮槌敲击音叉

(1)你听到声音了吗?(听到)

(2)音叉在做怎样的运动?(在振动)

(3)用手扶住音叉,音叉停止振动,还能听见声音吗? (不能)

播放多媒体:

(1)打鼓时,鼓面珠子不断跳动。

(2)弦乐器发声时,琴弦在振动。

学生发言并小结得出: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教师提出声源的概念: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教师提问:固体振动能发出声音,液体和气体振动能发出声音吗?

学生回答:液体振动产生声音,例如:泉水叮咚;下雨时的雨声

气体振动产生声音,例如:刮风时的风声;吹管状乐器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三、声音的传播

多媒体展示:月球上宇航员间通话用无线电

教师提问:为什么宇航员不能面对面地谈话?声音靠什么来进行传播的呢?

实验1:将一只开着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钟罩内,接通电源。

(1)你听到电铃声了吗?( 听到 )

(2)用真空泵抽出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抽出时,电铃声会(减弱、变得更响亮) 减弱。当空气几乎被抽完时,你仍能听到声音吗?( 几乎不能 )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 不能 )

(3)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能 ) 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 能 )

结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2:将一只正在发声手机放在塑料袋里, 用绳子扎紧袋口,然后放入水中,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能听到声音)

结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3:将制好的两个纸杯底各钻好一个小孔,将一根棉绳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杯底的小孔,再将绳端绕在一根火柴上,并用胶带纸将杯底的火柴粘好,一个“土电话”就制成了。当一个同学对着杯子讲话时,你将另一个杯子罩在耳朵上,能听到同学说话的声音吗?(能听到)

结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教师小结: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想一想:

(1)岸上的人的脚步声为何会吓走鱼儿?(液体能传播声音)

(2)电影太空中战争的场面。你认为在太空中能听到爆炸的声音吗?(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印第安人在狩猎时,他们伏在地面上,通过聆听声音来预测即将来到的牛群,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固体能传播声音)

四、声波

多媒体展示1:水波的产生 (说明声音的传播与水波的相似性。)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声波。

多媒体展示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的前方,当音响发出较强的声音时, 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

小结:结论:声音具有能量。

教师提问:声波有广泛的用途,能举例吗?

(1、超声波粉碎胆结石 2、声现象捕鱼 3、探测海水深度 4、b超)

五、声音传播的快慢

读图:提供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的数据。

归纳总结: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在同一温度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在15℃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

六、小结本节知识要点

七、布置作业

上网查阅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

八、板书设计

1、声音的产生:声源(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

2、声音的传播: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进行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能量:声音具有能量,并以声波形式向外传播

4、声音传播的快慢:跟介质和温度有关

九、教学总结

这节课主要采用学生自己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自己讨论、鉴别,培养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声音的传播的教案篇4

【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

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

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

2、声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 发生 .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 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 ,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 、 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

(2)、该实验的方法是 。

(3) 该实验的结论是: 不能传播声音

7、声传播的快慢用 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 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 体,在 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 有关,还跟 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 ,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

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 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回答: 。

2、找组内一名同学不看书解释声波的形成。

3、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找出事实或做实验支持你的说法。

4、温馨提示:要想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以上。

计算过程:

(温馨提示: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秒,人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但可以使原声加强)

5、 对着远处的高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此时有没有回声?

6、同样的声音在教室说和在操场说听起一样吗?为什么?

7、本节我们一会儿说声,一会儿说声音,它们一样吗?

【知识小结、总结升华】

我学到了什么呢?画知识树

【当堂检测、查漏补缺】

必做题

一、填空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如图,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泡沫塑料接触发声的叉股时,泡沫球会被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物体都在___________.

3.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4.如图3-1-5所示,图甲为人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________产生的;图乙为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

5.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

6.东城小学的同学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新兵入伍,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面的_________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

7.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选择

1.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a.1秒b.0.1秒 c.0.01秒d.0.001秒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 ).

a.快b.慢 c.一样快 d.无法比较

3.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 )

a.运动b.振动 c.温度升高d.体积膨??

4.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传的.

a.电磁波b.真空 c.空气d.耳朵的鼓膜

5.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不同.

6.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 )

a.1声b.2声c.3声d.4声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于光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金属中传播得快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在旷野里谈话比在屋子里响亮

拔高题

1.某人对着崖大喊一声,经1.2s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崖的距离大约是_____m.( m/s)

2.一架在3015米高空飞行的飞机,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35米/秒.则飞机发出的声音传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时间是________秒.

3、百米运动会上,计时老师听到枪声才给一学生计时,那么,老师给该生多计时还是少计时了,时间是几秒?

挑战题

1、体验生活:捉两只蝉,观察会发声蝉和不发声蝉结构的不同,并了解发声蝉是怎样发声的。

2、我们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但有时候我们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振动,如桌子、音叉你分别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在振动。(温馨提示:放大法。)

(1)、敲桌子

(2)、敲音叉

2、设计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声音的传播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生方式。

【教学重点】

观察和发现物体发生的共同特征,分析和归纳物体发生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将物体发生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实验记录表、教学ppt。学生材料:塑料袋、钢尺、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刚刚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生活中到处都有声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些是什么声音,传递了什么信息?

2.播放音频:闹钟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打雷声。

3、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表达了什么意思?

4、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这个声音表达的意思。闹钟声-起床时间到了汽车喇叭声-有汽车来了,注意安全狗叫声-有陌生人来了

5、小结:看来,声音可以向我们传递信息,不停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6、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一)通过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运动有关

1.提问:(出示保鲜袋)同学们,刚刚听了那么多声音,现在你能用保鲜袋制造一个声音吗?

2.提问:你有什么办法?

3、(示范)学生代表说一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4.全班活动,要求: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

5、教师控制:开始!—停!

6、提问:谁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用一个“动词”概括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动作方式,是什么?

7、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动词”。

8、交流:通过敲、打、拍、吹、摩擦等动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不同的方式都可以使物体运动产生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追问:现在你认为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

2、学生交流讨论

3、谈话:(出示实验器材)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样实验器材。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这些物体不动时,它会发出声音吗?你有什么办法分别让它们发出声音呢?

4、学生观察实验器材并思考,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的方法。讲解实验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5、教师随机指导,完善并讲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6.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因此,要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和总结:一个物体发声时,它的运动轨迹有什么变化?

7、讲解实验记录单并举例示范。举例: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感受。我们可以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喉咙在发声时的运动轨迹。

活动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产生的原因我的验证过程

8.ppt出示实验要求:看,发声物体有什么现象产生?摸,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发声物体,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运动。画,画出发声物体发声时的运动轨迹。说,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9.实验:按要求进行下面5个发声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跟着它发声时的运动轨迹来画图,完成记录单。

10、小组汇报,教师适时作出引导,使学生注意观察发声物体运动轨迹的变化。

11、提问:通过这几个活动,对于“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你有什么想法?

12、学生思考并回答。(预设学生回答,上下左右快速运动)

13、小结:物体受力以后,上、下、前、后、左、右做快速地来回往复运动,我们称之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

14、谈话: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会消失吗?是不是这样呢?怎样改变上面的实验去证明?哪位同学来试试?

15、学生示范如何使发声中的音钹、钢尺、喉咙、矿泉水瓶停止振动。

16、交流:通过刚才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17.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三、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原理,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现象

1、描述: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这些振动有时还能带来很奇妙的现象(展示音叉和水鼓)

2、演示1:依次走到部分同学耳朵边,用锤子敲击音叉的侧面。演示2:用鼓槌敲击鼓面

3、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4、学生回答。(声音)

5、思考1:敲响音叉后,接近水面,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思考2:在鼓的表面倒上一点水,用鼓槌敲击水鼓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6、教师演示音叉激水,敲击水鼓

7、追问:物体的振动带来了什么神奇现象?你如何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刚才的现象呢?

8.学生汇报。

9.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四、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1、谈话:物体振动能够产生声音。那么,大自然中的动物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发出声音的呢?

2、播放视频《动物的叫声》。

3、交流:通过刚才的视频,你了解到了什么?

4、学生汇报,教师ppt总结哺乳动物、昆虫、鸟类、蛇类、鱼类发声的方式。

5、小结:无论人、动物、还是生活中的各类物体,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五、拓展应用

1、拓展练习:解释贝多芬的的故事:晚年利用振动感受音乐。

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谈话: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声音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六、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