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颂教案推荐6篇

时间:2024-10-01 作者:Surplus

其实教案的设计应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理念,想要提高教学能力,我们就要重视教案的写作,以下是28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华颂教案推荐6篇,供大家参考。

中华颂教案推荐6篇

中华颂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研究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重点词句、展开想象、资料补充等多种阅读方法,揣摩人物内心世界,进而体会文章内容。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3、厚积薄发,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抓主线

1、诗人流沙河曾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少年周恩来从小立志——生齐读课题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研究下少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志向!

3、指读课文,回答问题,师板书:中华不振。

二、精读课文,知因果

(一)组内合作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出示阅读方法:读书时要一想二画三批注)

2、组内交流

(二)研读课文全班交流(学生找到哪里,老师相机处理哪里)

1、品读词句,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通过哭诉着、得意洋洋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从洋人欺侮中国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体会这是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感受中华不振。

训练:

(1)展开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谈感受:作为一名中国人,你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受到这样的欺凌是一种什么感受?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去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训练:

(1)修改句子

“谁又敢怎么样呢?”这是什么句子?改成陈述句。

(2)比较句子

①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②微观的`中国人读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都不能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通过对比句子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进一步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3)感情朗读,读出愤怒与无奈。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段话主要让学生体会“闯进”,在中国人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说明这也是中华不振。

(教师相机处理1~6段)

导语: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大伯就告诉他租界地没处说理去了,同学们,你们现在能体会到大伯当时的心情吗?分角色朗读对话,想象该如何去读!

2、整合前面,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正是因为,所以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3、资料补充,深入感受中华不振

教师出示资料:1885年,上海的黄浦公园在租界内建成后,便在公园门口竖立了刻有园规的牌子:“一、脚踏车及犬不准入内……五、除西人用仆外,华人不准入内……”民间将此概括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这是对一个民族公然的侮辱,也是中华不振的有力证明。

4、正是目睹了这些不平等的待遇,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所以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请你们再铿锵有力地说一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拓展延伸

1、言志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

(发散思维、语言训练)你想为而读书?

2、赠??

从你们的话中我读懂了你们对祖国深深的浓浓的爱,古有岳飞的“精忠报国”,今有你们的以天下为己任,老师想把流沙河的《理想》送给你们。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中华颂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3、课文中六次出现了“爱我中华”,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朗读的感想,体会此类歌曲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爱我中华”这句歌词表达的感情。

2、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朗读的感想,体会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题质疑

1、板书单元主题:民族之花。读了“民族之花”这几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2、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同学们可以听,也可以边听边唱。)

3、请同学来谈谈刚才听歌曲或唱歌曲的感受。

4、介绍创作背景和作者乔羽。

这么熟悉的、感人的歌曲,除了会唱,你对它还有哪些了解?请同学们来交流交流。教师适时补充介绍。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歌词,读通句子,标上小节号。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检查自读情况。

4、指名朗读。

5、从这段歌词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文中有多处重复的语句,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小组交流。

(1)多处提到“五十六”。

(2)多处提到“爱我中华”一句。

2、指名朗读,想想: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1)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五十六个民族比作同一片蓝天下的星座,比作大花园里的五十六枝花,比作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体会到民族团结亲如一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不管是谁,不论他走到哪里,他最舍不得、最爱的`是什么?

(3)文中有几次提到这句话?

(4)仔细阅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3、小组内联系实际想一想诗歌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可让学生说说谁在建设我们的国家?可举出自己知道的人或事。

(3)“爱我中华,中华雄姿英发。”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中华雄姿英发?(青藏铁路的建成)

四、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比赛朗读。

3、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歌词。

五、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小组里排练,或领唱,或合唱,或歌伴舞,以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2、全班展示。

3、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能为祖国、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全班交流。

六、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歌曲《爱我中华》

3、预习《草原》,查阅有关蒙古族的资料。

反思:

因为这是一首歌词,相信大部分学生都熟悉这首歌。所以,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们聆听这首曲子。部分学生是边听边晃动身体,显得很投入,有的学生还很羞_的小声哼哼。看得出,他们很想跟着音乐节奏哼唱出来,但是又显得很紧张害怕。看到学生们对这首诗歌很感兴趣。于是我便鼓励学生们大胆去唱,唱出声来,学生们在我的鼓励下表现的不是那磨紧张了。

听完歌曲后,带着浓厚的兴趣,大家一起学习了这脍炙人口的诗歌。在歌中唱到:“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所以,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回想刚才歌唱家在唱这一段时的高昂气势,让他们大胆去想象各民族儿女万众一心的力量,想象运动健儿在赛场上摘金夺银,争得荣誉的场景。鼓励他们大胆说出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学生们的兴趣是越来越浓烈了。他们争先恐后的举起手来,我叫了几位学生来说,他们用不流利的话语害羞地说出自己想象的画面。我便请全班同学给他们热烈的掌声,告诉他们,你们描述的画面很美,你们说的很棒,几位学生听了,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开心。

在时间的督促下,这首诗歌学完了。我再一次鼓励大家,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对祖国的祝福,对各民族亲密团结和爱国爱家的深厚情感来聆听这首_澎湃的歌曲。并请同学们跟随音乐高声唱起来。没想到,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用豪放的声音唱着这首曲子。虽然大家的歌声不是那么优美动听,但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有着灿烂的微笑!

在这节课上,学生们不但掌握了诗歌的内容,了解了诗歌表达的情感,而且还唱会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真是一举两得啊!看到学生们有这样的收获,我感到很欣慰很欣慰,心中有种说不出来的快乐和喜悦!

所以说,学生需要鼓舞,鼓舞离不开学生。鼓舞是学生们学习的动力,它会陪伴学生们快乐成长!我相信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这样的。那就让我们带着赞许的目光一起为学生们加油吧!

中华颂教案篇3

活动目的

1、通过班会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认识到立志、勤学、成才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个人发展与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之间的关系,引导同学要“志当存高远”。

2、通过班会活动,激励同学们为理想,为未来而更加努力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

3、通过班会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为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理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这次班会为新的起点,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4、通过班会活动,在明确个人奋斗目标同时,明确班级奋斗目标。

活动准备

1、确定主题,选择主持人;

2、讨论班会内容及过程;

3、组建辩论队,确定主辨手。

4、编写主持人串词

5、主辨手带领本辩论队组织材料

6、布置会场。

活动过程(共30分钟)

第一项:主持人发??

第二项:故事表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三项:诗朗诵:圆明园,你在哪里

第四项:主持人宣布辩论赛程序及规则,开始辩论

一、赛制

四对四组团体辩论赛

二、辩论赛程序

1、宣布辩论赛开始

2、宣布辨题

3、介绍参赛代表及所持立场

正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反方:为自己而读书

4、介绍参赛队员及嘉宾

5、宣布辩论规则

(1)时间提示

(2)辩论规则

6、开始辩论:

(1)正方一辨发言(2分钟)

发言内容:我国地大物博,上有5千年的文明历史,可以说中国在世界上享有一定的盛誉,可是近代的中国,抗日战争……签下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原本富强的中国一下子跌入谷底,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处受到外国人的欺压,侮辱。这段历史成为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痛。对于侵略国这样的野蛮行径,我们有血有肉的中国人强烈抗议,每一份签名!每一份控诉!都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之心!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作为振兴中华的主力军,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又该做什么呢?无法改变中国现状的',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不仅仅依靠单纯的爱国热情就能建立起来,更需要的是知识、科技、人才!以天下伟人,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此我方认为:我们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反方一辨发言(2分钟)

发言内容: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有值得我们回忆和歌颂的,也有我们的耻辱,不过。那都已经是过去式了,面对当今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我们不应该沉浸在战争的年代,我们要加强自身的素质、文化知识,强大自己的才能,然后再强大国家,俗话说“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我们应该强大自己的实力,才有能力去与外界抗衡,综上,我方认为:为自己而读书。

(3)正方二辨选择反方二辨或三辨进行一对一攻辨(1分钟30秒)

(4)反方二辨选择正方二辨或三辨进行一对一攻辨(1分钟30秒)

(5)正方一辨进行攻辨小结(1分钟30秒)

(6)反方一辨进行攻辨小结(1分钟30秒)

7、自由辩论

本阶段正反方辨手进行流水发言,发言辨手落座结束另一方辨手必须紧接着发言,同一方辨手的发言次序不限。(8分钟)

8、观众自由提问

观众提问阶段正反方各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一个问题回答时间为1分钟,如一个辨手回答时间未满,其他辨手可以补充。

9、结辨

辩论双方应针对辩论赛整体态势进行总结陈词。

三、总结辩论赛

1、班主任及嘉宾评析发言(略)

2、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3、主题班会结束

四、活动意义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蔡元培先生早在上世纪初就提出了“国民教育以养成健全人格为标准”。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所以,我认为,在悄无声息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做好的一项工作。

五、配套活动计划

1、观看电影《周恩来》

2、系列主题班会:

(1)做个有责任该的人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华颂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出示3组词语

▲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 闯进 惩处 吵嚷

▲ 踊跃回答 铿锵有力

2.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中华颂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当时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

2、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3、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族的反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重点】

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难点】

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

?导入新课】

历中原地区的许多统治者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地拥戴。在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首领――“天可汗”,这位皇帝是谁?他为什么获得各族的尊重?唐朝与哪些民族保持了怎样的关系呢?

?学习过程】

仔细全面的阅读课本,认真完成学案。

一、唐朝的哪两位皇帝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机构?

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bo)人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

2、当时的吐蕃(bo)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3、唐朝与吐蕃的和亲

(1)7世纪前期,吐蕃的赞普______________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___________。

(2)唐太宗把____________嫁给他。

(3)此次和亲的意义:

(4)8世纪初,唐朝又将_____________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已经“_____________________”了。

三、唐与回纥(he)、靺鞨、南诏的关系

1、回纥是________________的祖先,8世纪中期,建立汗国,唐玄宗封其首领为______________,双方关系友好。后回纥改名为____________。

2、靺鞨族的一支________________统一各部建立政权。唐玄宗封其首领为________________,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_________”为号。有“_______________”之称。与内地贸易往来频繁。

3、六诏居民是_________和________的祖先。在唐朝的支持下________统一了六诏。唐玄宗封其首领为____________精讲透析

1、课本p22动脑筋

2、认真识记本课的生字、词。

吐蕃、松赞干布、逻些、回纥、回鹄、粟末靺鞨、南诏、彝族等。

?思维拓展】

用史实说明唐朝统治者是怎样灵活处理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的?并谈谈你的感想。

?牛刀小试】

同步训练一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

?自我评价】

掌握的 很好 好 一般

中华颂教案篇6

三十年代初日本的侵华:

1、 九一八事变:(1)爆发:1931年9月18日 (2)国民政府的政策:不抵抗政策 (3)结果: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 一。二八事变:(1)经过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袭上海,第十九军奋起抵抗

(2)国民政策的政策:蒋介石谋求对日妥协。 (3)结果:签订t;淞沪停战协定>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义勇军开展抗日斗争。

2、 日本扩大侵华:华北事变(1)日本入关迫近华北-t;何梅协定> (2)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

3、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陕北瓦窑堡会议

4、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一二。九运动

5、 西安事变:(1)背景:①日本扩大侵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②中共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中共对张、杨的争取③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④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引起不满(蒋介石亲赴西安督战-直接原因)

(2)爆发: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3)解决:和平解决。(4)意义:西安事变的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全民族的抗战:

战略防御阶段(1937.7-1938.10)

1、日本全面侵华:(1)方针:“国策基准”,三月亡华 (2)标志:七七事变

2、中国人民全面抗战:(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①中共七八通电②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国民政府表示要“实行自卫,抵抗暴力③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④改编军队(八路军、新四军) (2)国民党正面战场:1)指导思想:片面抗战路线

2)四大会战①淞沪会战②太原会战(平型关战役)③徐州会战④南京会战(南京大屠杀)

(3)共产党敌后战场:①指导思想: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秋,洛川会议) ②根据地:第一个: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指挥中枢:陕甘宁 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5.8)

1、日本改变侵华方针:(1)原因:①战线太长,兵力不足;②抗日根据地的威胁

(2)内容: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对共产党:集中兵力打击。 (3)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经济上野蛮掠夺,“以战养战”;教育上推行奴化教育;政治上“以华制华”;731部队的罪行

2、中国的抗日形势:(1)国民党:①亲日派:1940年汪精卫建立南京伪国民政府;②亲英美派:1)消极抗日:1940年枣宜会战,长沙会战,派远征军入缅作战,1944年豫湘桂战役 2):皖南事变(1941年)

(2)共产党为克服1941-1942年的困难采取的措施:①军事上:发动百团大战(1940);开展反扫荡 ②政治上:三三制原则;精兵简政 ③经济上: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④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 战略反攻阶段(1945.8)

1、 背景:(1)国际: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转折 (2)国内:正面战场大溃败;敌后战场转入局部反攻(1944年);中共七大召??

2、 全面反攻:(1)国际:①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②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各投一颗原子弹。 (2)国内:中国抗日军队发起全面反攻。

3、日本投降:(1)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2)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检索课标重点、难点

西安事变发生后,国际、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

(1)日本侵略者:希望中国打内战 (2)美、英两国:主张和平解决,南京政府向张、杨妥协 (3)苏联:主张和平解决,不希望中国打内战 (4)国民党:内分两派:讨伐派和和和平解决派 (5)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团结抗日基础上和平解决。 南京大屠??

日军占领上海后,分南北两路进攻南京。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谷寿夫的指挥下,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在占领南京后的6个星期内,日军灭绝人性地任意枪杀、抢劫、奸淫,无恶不作。被日军屠杀的南京和平居民、放下武器的中国军警等30多万人,全市三分之一的房屋被焚毁。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暴行,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性。 1941-1942年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困难的原因

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客观上,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场都出现严重困难,苏、美、英都

面临严重困难。主观上,抗日根据地的成长壮大,严重威胁着日军的后方,也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惊恐。于是,日、伪军和国民党军队便加紧对根据地进行“扫荡”和“封锁”,使抗日根据地在1941-1942年进入了极其困难时期。 1942年的整风运动

(1)目的:为了实现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一致,提高广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普遍的整风运动。(2)方式:批评与自我批评。(3)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4)意义: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共七大

1945年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有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121万党员。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会上,毛泽东作了t;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朱德作了t;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刘少奇作了t;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大会通过了新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还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中共七大指明了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光明前途,形成了全党高度的政治团结和思想的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百余年间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反对帝国主义斗争造成的民族觉醒和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倡导、促成、建立、坚持和发展以国共合作以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保证) (3)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方针是大而弱的中国打败小而强的日本成功的军事战略。 (4)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尤其苏联的支持和英美等盟国的支援。(外部条件)(5)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民心的向背得道多助。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向国民政府递交了投降书,至此,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洗雪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对彻底打败帝国主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

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探究实践案例

案例1 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1)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计前嫌,愿意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在复杂的形势面前,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作出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表明了中共进一步成熟起来了。(2)以张学良、杨虎城为代表的国民党大多数人面对日本的侵略,是赞同抗日的并在大敌当前时,能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本题属开放性题,重在开放学生的思维。)

案例2想一想,红军为什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提示:(1)因为要一致抗日,当时是国民政府。(2)国为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共产党员曾参加过国民革命军

案例3 你了解南京大屠杀后,有什么感想?日本某些人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你认为其用意是什么?

提示: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性,中国人民应当永远记住这一血债。其用意是否认他们所犯的罪行,并为他们的军国主义右翼势力上台造舆论。

案例4 毛泽东在t;论持久战>中说:中日战争中,中日双方存在着四对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第一,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第二,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第三,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是小国,人力、军力、财力、物力不足,经不起长期的战争;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第四,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 助,中国的正义战争是得道多助的。

1.文中第一个特点说明了什么?

提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中国不可能很快取胜。 2.后三个特点说明了什么?

提示: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战争,最后胜利属于中国。日本的侵略战争是反动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日本虽强,它是小国,人力、财力、物力、兵力都缺少,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在国际上是失道寡助,中国的正义战争却是得道多助。 案例5 “新四军为抗日部队,北移乃遵令行动,乃竟遭围击聚歼之惨变,军纪何在?国法

何在?盖违令者即下令者,毁法者即造法者„„”

――― 中共中央发言人对皖南事变发表的谈话

1、 上述“惨变”发生在何时何地? 提示:1941年初,茂林地区。

2、 针对这一“惨变”,中共中央是怎样进行回击的?

提示:重建新四军军部,新四军在大江南北继续坚持抗日战争。同时,公布大量的事实,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

案例6你怎样理解周恩来在皖南事变后的题词“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含义?

提示:同室,强调统一战线;相煎:斥责国民党坚持政权之争,是不顾及民族大义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案例7 想一想,为什么抗日民主政权在规定“地主减租减息”的同时,还要农民“交租交息”?

提示: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相对下降为次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实行新土地政策的目的就是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抗日。因此,既要减轻农民所受的经济剥削,保证农民的权益,又要兼顾地主的利益。这个政策是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体现了中共制定政策的科学性。

案例8 请仔细看一看地图t;百团大战形势图>,思考:根据这一形势图来看,八路军作战的目标是什么?有何意义?

提示:目的是破坏或截断敌人的交通线,并重点消灭交通线两侧及深入我根据地的日军据点。其意义是抗战时期华北军民对敌人发动的最大规模的进攻,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案例9 历史上台湾先后遭受过哪些国家的侵略?中国人民为抗击侵略、维护祖国对台湾的主权,进行了哪些斗争?

提示:遭受过荷兰、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侵略。维护台湾主权的斗争:明末清初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9世纪70年代,台湾人民抗击日本和美国对台湾的侵略。中法战争中,台湾军民在刘铭传的领导下,抗击法国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后,刘永福、徐骧等领导台湾军民展开了反对日本割占台湾的斗争。在日本割占台湾的50年中,台湾人民一直同日本殖民者进行斗争,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归祖国。 案例10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进行过哪几次较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

提示:主要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