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数学测量一大班教案精选5篇

时间:2024-01-28 作者:betray

通过教案的准备,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与同事交流教学经验,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蒙氏数学测量一大班教案精选5篇,感谢您的参阅。

蒙氏数学测量一大班教案精选5篇

蒙氏数学测量一大班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目测、工具等方法测量远近,并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相对量工具不同,测得数量也不同,训练思维性。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探究测量远近的多重方法。

2、难点:理解测量的数量越多路线越远,测量的数量越少路线越近.

活动准备

水彩笔,表格每人一份。测量工具:硬纸条、绳子。线路图。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学习用目测的方法感知物体的远近。

1、师:动物王国里即将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动物们都在加紧练习比赛项目,准备在比赛的时候大显身手。小兔、小猴、小猫、小狗将要参加的比赛项目是立定跳远。立定跳远你们会吗?谁愿意来试一试?

(1)每组请一名幼儿代表比赛立定跳远,下面的小朋友当裁判。

(2)胜利的幼儿跟胜利的幼儿再比一次。宣布冠军是×队的小朋友。

2、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物体,知道它们距离小朋友的远近是不同的。

(1)以自身为中心辨别远近。

(2)以客体为中心辨别远近。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物体离我们的远和近呢?(引导幼儿说出用眼睛看到的)这种用眼睛看,可以比较出物体的'远近的方法我们叫做目测法。

二、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师:运动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小动物们也想邀请我们大二班的小朋友去观看比赛。现在请小朋友坐好,我们要准备出发了。

1、(引导幼儿观察桌面上的路线图)师:去体育馆的路有几条路,

2、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一队去体育馆的路最近?哪一队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方法准确吗?

3、(1)师:用眼睛看比较不出来的,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都带来了什么东西?(出示纸条和绳子)

(2)回顾测量方法:那我们用工具应该怎样测量东西呢?(幼儿讲述)先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用粉笔在工具的末尾做一个记号,然后再从这个记号接着量,中间不能留空隙 ,量一次数一次记住量了多少次。

(3)幼儿自选测量工具。

(4)教师提出要求。

(5)幼儿自选工具测量,老师巡视指导。提醒幼儿要把结果记录下来。

(6)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

(7)换测量工具做好记录。

(8)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

5、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都用了哪些方法比较物体和路线的远近呢?(目测、工具测量的方法)我们生活周围还有许多离我们远近不同的东西,回去以后,小朋友可以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试一试。

蒙氏数学测量一大班教案篇2

目标:

1.学习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区别物体的远近,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量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会进行8以为的看图列式计算。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准备:

1.确定场地,绳子、圈、尺子等测量工具若干。

2.笔、纸人手一份。

3.算式操作单。

过程:

1.目测物体的远近:游戏"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

幼儿按教师指定方向走,如走向滑滑梯、跷跷板等,听到停止信号,幼儿立定。

2.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的远近。

3.幼儿在次测量并进行记录。启发幼儿相互验证远近。

4.引导幼儿用不同材料测量同一物体,发现测量工具

与测得数据之间的关系。

5.看图列8以内的算式。

(1)看图列加法算式。

(2)看图列减法算式。

(3)教师提供其他操作单,供幼儿练习。

活动反思:

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蒙氏数学测量一大班教案篇3

【教材分析】

学习自然测量,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还可以让幼儿感知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测量是幼儿较感兴趣且操作性强的一项活动。引导幼儿自己发现每个测量对象适合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自己探究测量工具的选择与测量对象的关系活动中应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活动目标】

1.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根据测量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工具进行测量。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乐于用测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积木木棒、铅笔、大熊图片

【活动建议】

1.出示大熊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大熊制作一个和桌子差不多长的玩具橱,可他不会,我们该怎么帮助他呢?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工具和测量长度。

(1)引导幼儿讨论测量玩具橱的长度方法,鼓励幼儿尝试不同方法。

(2)请个别幼儿演示,提醒其他幼儿进行观察。

(3)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4)请幼儿运用心经验擦亮并记录。

3.鼓励幼儿运用不同工具测量。

(1)引导幼儿阅读《我长大了》p28,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在表格中记录测量的次数。

提问:刚刚测量的是同一张桌子,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请全体幼儿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

(3)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量次数和结果不一样?

小结:测量工具长,测量次数少;测量工具短,测量次数多。

(4)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感兴趣的物品。

蒙氏数学测量一大班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桌子等物体,知道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表达测量结果,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纸条、绳子、小木棍等;

2、相关的ppt课件、记录表、记录用的铅笔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动手尝试

1、电话铃声响起,师以“接电话”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师:喂,您好!你是喜羊羊呀,你想买跟我们班一样的桌子,哦,等会儿我量好再告诉你!

2、幼儿讨论,自选方法。

师:我们要用什么量?怎么量呢?(老师这里有绳子、纸条还有小木棍,我们用这些工具可以量出桌面的长度吗?)一起来试试吧!边量边想自己是怎么量的。

3、动手尝试,交流方法。

师:刚才你们是怎么量的?(个别提问,口头表述)

4、结合幼儿的回答,教师用ppt演示要测量的桌面的长边。

师:好,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方法,谁愿意来这里演示一下,你刚才是怎么量的?(幼儿演示)

(二)示范讲解,合作测量

1)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找准起点,做上记号,移动工具,头尾相连,不留空白,不能重叠,一直量到终点。数一数有几个记号。

2)请幼儿两人一组用小木棍量桌面的长边,各自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

3)个别幼儿演示测量方法,表达测量结果。

师:请红黄蓝绿四队代表汇报测量结果。用什么工具测量桌面的长边,结果是多少?

4)师幼共同小结:用同样的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

(三)反复实践,发现秘密

1)请幼儿选择另外两种测量工具量桌面的长边,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如果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桌面的长边,结果会怎么样呢?我们再来试试吧!

2)幼儿操作,记录结果。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了其中一种工具进行测量,还剩下两种工具,请小朋友用这两种工具分别来测量桌面的长边,记下结果想想发现什么秘密?

3)分享交流,提升小结。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总表上记录,引导幼儿观察,思考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发现什么秘密?

4)师幼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量的次数少,工具短,量的次数多。

四、经验迁移,解决问题

1、打电话回复喜羊羊

师:你好,喜羊羊啊!我们小朋友帮你量好了,用三种不同的工具量结果不一样,我把这三种不同的工具和量的结果都寄给你自己定吧。

师:这样做出来的桌子会跟我们一样吗?为什么?

幼儿:会一样,因为我们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都告诉喜羊羊啦。

2、师:你们真聪明,现在我考考你们,不用自然物和工具,你能很快测量这个教室从门口到对面墙脚的长度吗?(启发幼儿用跨步和用手连接等方法)

3、幼儿在游戏中活动自然结束。

蒙氏数学测量一大班教案篇5

活动内容:

学习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学习记录的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长度的量具进行测量,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活动材料及环境创设:

1、知识准备:课前组织幼儿进行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笔代替尺子测量教室内的桌椅,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2、教师用记录纸、记录笔、小棒、磁带。幼儿人手一份动物挂饰(兔、猫、鸡、狗等)及测量用具。

幼儿分组材料:吸管棒、笔、小木棒、线、积木、铁丝、抹布、记录纸等。

3、将教室布置成“小熊乐园”的环境。(乐园大门、小火车、小熊家等)

设计意图: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教师针对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本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了活动的教学流程:自由分散探索---集中讨论学习---分组操作探索---集中讨论归纳。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到“小熊乐园”参观引题,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小结幼儿尝试测量活动的结果,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小熊请小动物们到“小熊乐园”参观学习,看看“小熊乐园”是怎么建造的,学会后回到森林里建造自己的乐园。你们听,小熊乐园的火车来了,让我们坐着火车去吧!

(幼儿做开火车律动入室)

2、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小棒测量大门。

3、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小结。示范讲解用小棒测量大门的方法及记录的方法。

4、教师让小动物学习用笔测量自己坐的积木椅子,教师指导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

5、教师提问:你测量的椅子有几根笔这么长?为什么用一样的笔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教师根据幼儿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用同样的测量工具测量积木,积木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多,积木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少。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自由分组活动中继续学习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测量用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介绍分组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a组:让小动物们用吸管棒测量小熊家里的桌椅和床铺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b组:请小动物们分别用长短不同的小棒分别测量一下大门的一块砖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c组:小动物们可以自由选择盘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小熊火车的一节车厢有多长,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比较方便测量。

2、教师交待分组活动的要求。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活动,重点帮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在b组活动的幼儿思考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展示a组幼儿的测量结果。

2、教师根据b组幼儿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为什么一块砖测量的次数会不同?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砖块时使用的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就少,测量的工具短,测量次数就多。

3、教师提问:你选择了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火车的车厢,你喜欢用哪种工具进行测量?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做为测量工具?

4、师:小动物们测量了“小熊乐园”里的这么多东西,现在知道怎么建造动物乐园了吧,让我们回到森林里动起手来,建造我们的动物乐园。

幼儿律动出室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2、寻找哪些工具进行测量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