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热的教案8篇

时间:2023-12-31 作者:Anonyme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通过撰写教案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学习自律性,28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化学热的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化学热的教案8篇

化学热的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fu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2] 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 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 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 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1—3]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 二、 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 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 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1) 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 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 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过渡]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板书](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讲解]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板书]1、熔点

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板书]2、沸点

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板书]3、密度

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哪是铝。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布置作业:习题1、2、3、4、5

化学热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②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等方法,促使学生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②主动参与、大胆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教学难点

药品的取用。

教学过程

一、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原则”

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②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

③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采用招气入鼻法)。

2、注意节约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用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用剩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

①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

②也不能随意丢弃

③更不能拿出实验室

④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二、药品的取用

取用原则:不触,不闻,不尝;节约药品;用剩药品放入指定容器。

1、固体药品的取用(存放在广口瓶中)

(1)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仪器:镊子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取用(一横二送三直立)

仪器:药匙或纸槽

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2、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里)

(1)少量液体药品可用胶头滴管取用

(2)大量液体药品可用倾注法。(一倒二向三紧挨)

注意事项:

①瓶塞要倒放(防止腐蚀桌面和污染试剂);

②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缓缓地倒(防止液体外洒或飞溅、应该缓慢的倾倒);

③标签应向着手(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④用完后应立刻盖紧塞,放回原处,签向外(防止药液挥发或吸水导致原试剂浓度发生变化,防止药液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而变质。便于下次使用)。

(3)少量液体的取用:

使用仪器:胶头滴管

注意事项:

①垂直悬滴,不伸入容器内,不接触容器内壁;

②不能一管多用,洗净后才能取另一种液体;

③取用试剂后不能倒置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

④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

(4)定量液体的取用:

使用仪器:量筒(注意规格确保一次性量出)和胶头滴管量筒使用注意事项:

①不能加热和量取热的液体,不能作反应容器,不能在量筒里溶解或稀释溶液。

②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跟量简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出液体的体积。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化学热的教案篇3

?溶质的质量分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查看商品的标签,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工具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平时我们认为的“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错误观点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判断溶液的浓或稀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溶液的质量分数)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生纷纷议论,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师: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图片:(死海图片)

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生:盐份多,浓度大。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别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如何区别两杯食盐水的浓度大小?

生:通过品尝它们的甜味和咸味大小鉴别,更甜或更咸的为浓度大的糖水或盐水,反之浓度小。

师:但是在实验室,由于很多试剂有毒,根本不能通过品尝来判断浓度大小。那如何判断它们的浓度大小呢?

[实验]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g、1.0g、1.5g固体硫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地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师:对于食盐溶液的浓度大小,也可以通过下列实验判断。

?探究实验】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

[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溶液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与死海的漂浮原理相同)

师:其实,表示溶液浓度大小的方法有很多,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42-43页,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生:溶质的质量分数=×l00%。

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克。有人说:“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0克氯化钠正好达到饱和状态。

(2)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6.0克氯化钠。

我们从中可得到的信息就是:溶剂的质量为100克,溶质的质量为36克。

那么,该溶液的质量分数就为:36.0g/(100g+36.0g)×100%=26.47%。

(3)错,它把溶液与溶剂混淆了。

师: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板书讲解解答过程)

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g+100g=500g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80%。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师: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

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学生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

课后小结

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互相的批改后,发现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超出了我的预期,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现在我们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生思考、回忆)

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过哪些溶液,请你们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化学热的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3、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4、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了解操作要求。

二、重点、难点

1、仪器的识记。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

2、滴管的使用。

三、课前准备

实验仪器及药品: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学习课题: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师活动:展示化学家的实验室图片,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观看、思考。你已经知道什么?

演示实验:

课题1固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大理石、碳酸钠

(提出问题):1、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应如何操作?应用什么仪器取用?

2、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一块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用药匙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课题2液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稀盐酸

(提出问题):1、回忆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将一种饮料从瓶子倒到杯子中而不滴洒?

2、如何将稀盐酸倒入试管内?

(练习与实践):1、细口瓶的瓶塞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快速倒还是缓慢地倒?

2、细口瓶倾倒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倾倒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化学热的教案篇5

(第二课时)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能进行加热、仪器的洗涤等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实验练习基本操作,通过讨论或探究,自己总结某些实验操作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二、实验准备

1、锌粒、碳酸钠粉末、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2、试管、试管架、药匙、量筒、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试管刷。

三、课堂程序

1、学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一查:检查灯芯是否平齐,是否烧焦。

二看:看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为什么?);

不少于酒精灯容积的1/4(为什么?)

三禁止:

2、做(实验1-4)

酒精灯火焰分、、三层,焰温度最高。加热应该用焰。

3、探究活动三。

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

姓名合作者班级日期天气

探究活动名称

探究活动目的

实验用品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文字表示反应式

⑴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毫升水。

⑵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厘米处加热。

加热到沸腾,所需时间约为

⑶一支试管的底部与灯芯接触加热。

加热到沸腾,所需时间约为

⑷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外焰部分加热。

加热到沸腾,所需时间约为

⑸讨论

a、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b、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不擦干直接加热?为什么?c、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洗?为什么?d、如何给试管中的液体进行预热?

⑹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问题和建议

反思与体会

自我评价

组内(他人)评价

6做(实验1-5)。

实验现象

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加热上述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5、学习仪器的洗涤并练习。

a、玻璃仪器的洗涤

倒尽废液----用自来水振荡洗---试管刷刷洗----放指定位置

b、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留下。

化学热的教案篇6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在两个讨论的基础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此外,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

3.组织讨论:

①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采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需要考虑如何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问题(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

③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4.阅读图表实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实验数据可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实验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综合上面的讨论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研究合成氨条件的选择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化学热的教案篇7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本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

1、 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具备了学习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 学习方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

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 教学的重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2. 教学的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化学热的教案篇8

一、总体要求

高三化学以化学复习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引,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认真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不断增强高考复习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教学目标

1、以刚进入高三学生热情高涨为契机帮助学生确立将来的高考目标,积极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加强化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以应对日益加深的学习内容。认真研究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努力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积极投身教改实践,勇于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自觉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努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的科学育人过程。

2、认真研究高考改革发展趋势,深入学习《考试大纲》,正确把握高考的标准和特点,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状况,坚持精心设计和上好每一节课,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高考改革发展趋势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在教学中,仔细分析新教材的特点,狠抓高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加强学科内综合的意识,在复习课中,要坚持精选习题,妙题精解、融会贯通。防止题海战术和重结论、轻过程等不良倾向,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立足各班学生实际状况,搞好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重视优秀生的指导和训练,关注其每一个错误及时分析错误的原因。抓中间促两头,努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4、加强化学教学与科技、生产、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在教学中,密切联系有关的最新科技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注意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与综合,加强理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展相关知识面,增强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5、有意培养学生解题习惯,注重分析订正。①做题前认真读题,站在出题者的高度来审题;②做题过程中,每个步骤都要“言之有理”、准确无误,原理、结果与题意一气贯通,书写要规范;③对做错的题,务必认真分析订正。

6、搞好试卷讲评。除年级统考外,本科目还要逐章过关。每考必认真落实“统、查、析、讲”四大环节:分类统计解法样本,分项统计错误地点,分题统计错误人数,分段统计考试成绩;查学生审题偏差,查学科知识漏洞,查应用能力缺陷,查思维方法障碍,查造成错误根源;分析试卷考查目标,考试范围、背景材料、命题视角、分析解题方法、应试技巧;讲试卷重点、难点、热点、试题闪光点。

7、要求学生做好章节归纳总结,提倡每日10分钟回顾思考消化当天的化学知识。

8、重视作业。要求学生规范,按时完成;教师详细批改,改后学生认真更正。

9、集思广益,搞好协作,精选习题,精讲精练,不折不扣的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让领导宽心。

10、要求学生有纠错本,对易错易忘的知识记录下来反复训练。

三、工作措施

1、强化个人素质,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重视备课,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主要采取“预习——精讲——精练——点评”的模式,力求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搞好第一轮复习,并在此基础上,第二轮复习突出抓好几个专题,重点抓好第三轮复习和综合训练,力争高考取得较好的成绩。

2、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认真备好每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把握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精心设置习题,合理、分层布置学生作业,活页课时作业和单元测试要求全批全改;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反馈。精选习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

对化学有特殊爱好的同学,给予适当的指导。可以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具体的辅导,并布置较高要求的作业,以促进特长生的发展。

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个别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迎难而上。

3、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积极、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依据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在复习后期开放实验室,尽可能的提供实验仪器,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4、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1)学习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

(2)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多使用启发式教学等好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5、继续开展和加强学案教学

学案运用要系列化。自学探究学案——技能训练学案——综合检测学案——复习巩固学案,构成学案系列。让学生全过程参与学习,全面提高学习能力。

当然学案要力求实效,切忌“假大空”、走过场。

四、教学进度复习采取三轮八次检测复习法。

1、第一轮复习:按教材章节进行,夯实基础,章节过关,以高考的基本题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进行系统的复习,着力培养学生的解题的规范性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第二轮复习,以综合能力为主、板块式推进,专题复习、考点精练。将各知识点有效的串接起来,形成有效的知识框架结构;

3、第三轮复习,即综合训练和模拟练习,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强化训练阶段。自我小结、查漏补缺,教师点拨精讲,重在抓学生完成学科内知识体系的构建,计划每周两套题,采取定时考、及时阅、精点深评的教学方式;

4、回扣复习,学生自行整体调节,搜集各方资料和信息。回扣课本,考试心理辅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