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会采用各种教育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案的适切性可以通过持续的自我反思和专业发展来提高,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五年级的语文教案推荐7篇,感谢您的参阅。
五年级的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认识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鲸的进化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学习课文第一段。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有一种海洋里的动物,单是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这种庞大的动物就是鲸,谁能简单说说你对鲸的了解?
2.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鲸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预习课文
1.学习生字新词,读生字-组词-读句子,说说书写和记忆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特点和生活习性。
3.把讲由于环境的变化,鲸逐渐发生变化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4.质疑。
三、检查预习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读生字组词,说说学习生字中要注意的问题。
注意“肺”字右半部与“市”字的区别。
3.形近字、同音字组词
鲸( ) 肢( ) 滤( ) 吨( )
惊( ) 技( ) 虑( ) 顿( )
肺( ) 判( ) 胎( ) 苔( )
痱( ) 叛( ) 抬( ) 怠( )
4.找出鲸由于环境变化而逐渐进化的句子读一读。
四、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1)鲸有哪些特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根据鲸的特点,课文可以分几段?
2.学生讨论交流
(1)鲸很大,用肺呼吸;种类多,一般分为两大类;吃得多,睡觉特别,长得快。
教师边听边总结性板书:很大,哺乳动物,种类,生活习性)
(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鲸的这些特点,依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把课文分为几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主要讲鲸非常大。
第二段(第2自然段):说明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
第三段(第3自然段):介绍鲸的种类。
第四段(第4自然段到结尾):描写鲸的生活习性。
五、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把描写鲸很大的句子勾画下来,试着用自己的话说。
教师结合学生自己谈的内容板书。
2.作者在说明时列举了很多数字,这种用具体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叫做列数字,板书:列数字;在说明鲸很大时,作者还列举了人们熟知的事物象作比较,板书:作比较。这样使说明更通俗,更易让人理解,陌生的鲸就变得不陌生了,今后我们在写作时应用这种方法,会使文章更加清楚、明白。
3.朗读第一段。
4.小结:让学生对照板书总结这节课主要内容。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认识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分段朗读课文,说说鲸有哪些特点?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
2.哺乳动物一般具有哪些特征?从哪看出鲸是哺乳动物?
3.鲸是怎样由陆地生活逐渐适应了在海洋生活的?
重点理解“退化”和“进化”。
三、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说说鲸可以分几类,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2.播放视频资料。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讲鲸的生活习性的?
2.举例说说应用到了哪种说明方法?
3.播放视频资料。
五、小结
1.朗读全文。
2.观看电视教材。
3.从多方面多角度谈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习这篇精读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教学难点是理解鲸的进化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段进行讨论,通过朗读、默读等形式,学生自悟,教师及时点拨归纳,从而抓住重点;通过观察图片和理解重点词语使学生突破难点。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及时引导学生举例。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认识自然,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视频资料的选择使用,很好地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探究活动
1.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以“编小报”、“出板报”、“画图”、“班队主题活动”等形式向大家介绍有关鲸的知识、故事。
2.还可以用“鲸不属于鱼类,是哺乳动物”,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根据这一特点,可设计如下的训练:读下面一段话,再按要求写一段话。
一天,东海龙王突然心血来潮,想搞个鱼类比赛活动,比一比哪一种鱼最大,哪一种鱼最重。得到名次的,龙王将给与重奖。到了比赛那一天,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鱼都游到了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蟹将军的查验进入了赛场。鲸得到了这个消息,它也想乘机溜进去拿个大奖。当他正想混进赛场时,被蟹将军挡在了门外。鲸和蟹将军发生了争吵,蟹将军说出不准他参加比赛的理由,鲸只好灰溜溜的游回去了。
要求:
(1)想一想,鲸想*什么混进去拿大奖的?蟹将军说出了哪些理由让鲸只好灰溜溜的又回去了?
(2)写出鲸的想法和蟹将军争吵时的对话,并对它们争吵时的动作、神态加以描写。
这一训练可安排学生选做,既使学生认真读了短文和课文,了解了鲸的有关知识,又要展开想象、写作,将读、想、写巧妙的熔为一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年级的语文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景的课文,题目是:三亚落日
(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本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课文却特意写了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范读课文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美妙绝伦硕大无朋收敛涨溢
赤朱丹彤热带风情悄然无声笑颜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赤朱丹彤溅出收敛光芒硕大无比玫瑰
涨溢一盏蘸椰子树摇曳搔着醉醺醺
指名读,注意“硕”“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搔”是平舌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彤,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硕大无朋:硕,大;无朋,没有什么可比得上。形容无比的大,
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
收敛:(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第3~5自然段)
课文第1、2自然段分别写什么?
(在三亚看落酬艮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学生划分段落。
四、精读训练
1、轻声读课文,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
讨论交流。(板书:真右诗意)
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
(有涛情画意,能止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指导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等词句,(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范读、齐读。
五、指导书写
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生字,提示:
溅、涨:左中右结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
芒:亡下结构,“亡”不要漏掉点。
敛:第二画是“、”,第七画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听写生字词:
2、齐读第一段。
二、精讲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力?
1、(出示三亚风光图)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
(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光。)
(板书:热带风情)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下做上记号。
交流:
①“蓝透子”、“碧玉般”、“玉屑银未般”、“金灿灿”等词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状美,
②“挺拔俊秀”等词突出了椰树的姿态美。
③“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瑰丽画面的想象。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
① “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
②“蘸”、“搔”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③“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4)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秀,沙那么亮,怎能不让人喜爱至极呢?齐读第二段,读出喜爱之情。
(5)指导背诵。
三、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
1、自由读第3、4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
2、交流:
(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
(板书:像孩童)
投影映示: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①哪些地方写出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
(红扑扑、抖落、溅出)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③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④指导朗读。要求抓住关键问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
(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在海面蹦跳--轻快入水)
①投影映示: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厂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
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轻声读这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
b、指名说。
(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板书:像灯笼)
c、指导朗读第二个句子。
②读夕阳“在海面蹦跳”的句子。
a。你怎么理解句中的“再一次”?
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c、想象夕阳在“海面蹦跳”的情景。
d、指导朗读。
③投影映示: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
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
美姿势人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分组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句话:写法的不同。
b、第二句话运用了比拟的方法,好在哪里?
c、指名说。
(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日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板书:像跳水员)
d、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
e、齐读第二句话。
(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
(“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
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3、通读本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指名读,再抄下来。
4、指导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课文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包含着作者对这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
让我们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气景观。
播放课文录音。
五年级的语文教案篇3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想化石的来历。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2个生字、新词,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并能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教学构想
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借助课前搜集的资料,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学生自学、自悟、讨论、交流,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内容,提高想象能力,增长科学知识。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1)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4)出示投影,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
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阅读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声地说一说。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板书: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练读,然后以行或组分段读,举行朗读比赛,然后让学生评议。
3、学习第7、8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
板书: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准备复述。
板书设计
黄河象
完整(特点)
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
老象陷进淤泥 来历
变成化石
1973年 甘肃(发现、挖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课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并按要求复述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2、指名回答。
3、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他们这样假想有什么依据?
4、黄河象骨骼化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二、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5、还可以按什么顺序复述?
(1)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科学家假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
(2)科学家假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
五、畅谈收获
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作业设计
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黄河象
推想 发现 发掘 命名
五年级的语文教案篇4
设计理念:
以“火攻”为切入口,以说“计策”为主手段,引领学生关注琢磨课文语言,于语言的体会中感受人物的智慧,故事的魅力,表达的方式,从中激发学生阅读历史类故事的趣味.
教学目标:
1、通过就词解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通过概括文意、概说计策,学会简练复述文本的方法.
3、通过重点语句的体会,感受三国人物的鲜活形象,从中受到人文熏陶.
4、通过深层质疑,引导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程预设:
一、揭题导入(包括课前)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2.谈三国故事(重在学情的了解,便于学习的调整)
3.引《赤壁之战》
解赤壁:赤壁,山名.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赤壁山险峻而又雄伟,临江是拔空昂立的崖头,犹如战马扬蹄,踏破万顷烟波,石壁西侧镌刻着的“赤壁”二字,相传为东吴大将周瑜所书,力盖千钧.
说题意:
(要求说得清楚简要)
二、初读感知
1.放声读文,了解大意.
2.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重在不懂的字词;不太常见的词句.)
反馈:
1.字词:顺学字词
划词,读词,有没有不懂的?
调兵遣将(遣的字形?谁?驻)丢盔弃甲(谁?逃)
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
不计其数
无心应战
率领抵挡计策缆绳
(在于培养学生灵活理解词语的能力,而不是局限于字典、参考的等现成的答案.)
2.内容
自由概括;
围绕标题概括;
围绕标题完整概括.
(培养学生概括说话的能力.)
三、深究火攻
1.为什么火攻是个好主意?(以此带动全文的学习)
自由发表
黄盖的话:
读好黄盖的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胸有成竹地
诚心诚意地
恭恭敬敬地
得意洋洋地?
读懂黄盖的话:黄盖的话道理何在?
为什么相持没好处?
只要用火攻,想逃也逃不了?
联系前文
2.赤壁之战火攻打败曹操,还有一步很重要的是什么?
黄盖的假降信
说东吴兵少……说后面为什么没用冒号?
黄盖会怎么说?
3.黄盖的计策:说了一遍?非常满意——妙计!
黄盖会怎么说?
说清要点.
自由准备:
做上记号:哪些地方必须说清楚的?
自由练说:
同桌互说:一说一听,提出意见.(分角色)
推荐示范
集体评议:清楚,简练
4.计策妙不妙?析原因,探性格.
读文中语句,验证体会.
为什么3万打败了80万?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黄盖的足智多谋
曹操的狂妄自大、骄傲心态
5.为什么不写清妙计?只用了四个字:说了一遍?
写法:不重复、留下悬念,激发兴趣.小说作者罗贯中
(以上各环节重在于文中相应语句的体会,朗读、感受,使学生具体情况调整学习内容,在说的过程中带动文本重点语段的学习,同时达成单元复述的重点训练.)
四、课外拓展
其实文中有好多问题的?
文中省略了很多情节.
课外阅读
故事交流
说故事
谈人物
背古诗
谚语、歇后语等等.
五年级的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通过读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体会说话人的情感,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通过读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体会说话人的情感,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父母对我们的爱会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妈妈对我们的爱如春风,那么温柔,那么温暖;爸爸对我们的爱是秋风,能扫去我们的浮躁。爸爸妈妈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爱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父母是怎样用爱引导孩子不断成长的吧!
板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梳理课文内容。
2.标出自然段的段落序号,把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3.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理清脉络层次。
生总结,汇报
生认清字形,并能一字组多词,规范书写,理解词语。
板书:主要内容:
作者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一首小诗,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后他从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父母的爱。
板书:脉络层次。
第一部分(1-14):写“我”创作的小诗得到了母亲“精彩极了”的表扬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
第二部分(15):写几年之后,“我”意识到了父亲的评价是对的,并继续坚持写作。
第三部分(16-17):写“我”成年后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功,归功于父爱和母爱的共同力量。
三、精品细读,感悟表达。
1.品读巴迪情感变化。
(1)在这三个不同的年龄阶段,巴迪对父母两种截然不同评价的认识一样吗?速读1-14自然段,用横线标出表示巴迪心情的词语。
得意洋洋 迫不及待 立刻 自豪 满怀信心 紧张极了 湿润 沉重 失声痛哭
板书:童年写诗,母亲表扬,父亲批评
表扬与批评共存
(2)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读懂此时巴迪的心情,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巴迪对两种不同的声音的认识吗?
矛盾 不解 困惑 不知所措
2.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父母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声音,让幼小的巴迪迷惑不解。快速浏览1-14自然段,看看巴迪的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用直线和波浪线画出来。
(2)找出文中对爸爸妈妈的动作描写,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
3.关注文章细节描写。
巴迪面对母亲雨点儿般的赞扬和热烈的拥抱,他多么渴望也能得到父亲的赞扬,我们来看细节描写----
整个下午……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我实在等不及了。
你读懂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
4.体会巴迪正确认识父母的'评价的情感升华。
(1)默读第15自然段,思考:几年后巴迪理解父母的评价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理解“不得不承认”。
板书:长大感悟 母亲鼓励,父亲严格
慈母与严父同在
(3)自由朗读第16、17自然段,思考:巴迪成年后,又是如何看待父母的爱的?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可以在句子旁边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
(4)体验交流
①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引导学生抓住“越来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巴迪对爸爸妈妈的评价由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感激的过程。
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丧失信心而一蹶不振。”
③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对母亲的赞扬和父亲的批评都有了正确的认识,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提醒。)
板书:成年体会,精彩极了是创作的源泉,糟糕透了,是警告的力量,这两种爱缺一不可
评价相反,但是目的相同。
四、拓展延伸: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不同的教育方式
师:确实如此,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不同的爱,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被父母、师长鼓励、赞扬、批评、训斥,甚至责骂的事,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讲一讲你喜欢母亲这种鼓励的方式,还是父亲的这种严格要求的方式?(指名说)
五、总结全文: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学了课文,我认识了严父与慈母的爱,正是他们的爱让巴迪成为了大作家。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正确地看待不同的爱。)
师:有一首诗,正说明了这一点: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嘲弄伴随着孩子,他羞愧腼腆;
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方;
认可伴随着孩子,他爱心常存;分享伴随着孩子,他慷慨大方;
诚实与公正伴随着孩子,他领悟出真理与正义。
六、作业:小练笔
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巴迪后来的成功,与他童年时所受的教育分不开。在座的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写自己曾经历过的爱的故事,以及你从中汲取了怎样的力量。
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童年写诗:母亲表扬,父亲批评,表扬批评共存
长大感悟:母亲鼓励,父亲严格,慈母严父同在
成年体会,精彩极了是创作的源泉,糟糕透了,是警告的力量,这两种爱缺一不可
五年级的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歌,体会诗歌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读一读,说一说,在读中、说中,走进文本,实现和文本的情感交流,进而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新年的快乐,体验新年带给人们积极向前迈进的力量。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以及珍惜时间、珍惜生活、奋发向上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歌第一节,体会新年带来的快乐。
3.流利地朗读诗歌,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指导快乐地读题目:同学们,日子一天天过去,新年就要来啦!高兴吗?(高兴)快乐地喊—(学生读:新年来了)
2.教师引导学生谈话:过新年,是大家盼望的节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说说自己家是怎么过新年的,在说中体会过新年的快乐)
3.导入新课:是呀,新年里大人们欢喜,孩子们欢喜,大家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家家户户的门、窗户都亮起来了。请同学们带着着份快乐自由的心情读一读诗歌《新年来了》。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1)借助拼音自读生字,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
(2)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2.集体朗读诗歌,检查集体朗读社个的情况,教师适当地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欢快地)
3.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集体认读,教师强调生字和词语在读音和书写上的注意要点。
字音:“槌”是卷舌音;“恼”的声母是“n”
字形:“槌”是左右结构,笔画也比较多,大家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收紧笔画;“恼”和心情有关系,部首是“”,注意和“脑”区别开。
4.教师出示下列词语,集体读:
山坳 芬芳 舞蹈 抚摩 俊俏 鼓槌 红日高照
智慧 燃烧 烦恼 虚度 兴奋 肩??
5.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读,在集体的交流、反馈中,正确地认读并掌握绳子的书写,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三、学习诗歌第一节,体会快乐。
1.教师示范读,其他倾听。
2.教师指名反馈:新年快乐地向我们走来,你从第一节诗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快乐?(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由地说一说)
画面一:乘着马车,叮叮当当地翻过山坳……
画面二:捧着红梅,哈哈地欢笑……
画面三:吹着银笛,欢快地舞蹈……
画面四:抚摩绿树,打扮得更俊俏……
3.指导学生抓住排比句式,有感情地朗读。
4 .拓展想象,训练说:新年还会做什么呢?请同学们仿照诗中的排比句式说一说。
如:她穿着五彩的春装,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她唤醒沉睡的大地,为他们换上了新装;她梳理着细细的长发,用自己甘甜的雨露滋润万物……
5.教师小结:多么美妙、多么神奇呀!新年会唱歌、跳舞,她用自己的欢乐感染了我们,让欢乐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传递。
6.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第一节。
(创设画面以及语言的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奠定感情的基础,再引导学生想象,大胆说一说,在说中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能力,体会新年所带来的快乐)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再次感受到了新年的美丽,还感受到了新年带给我们的快乐。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歌《新年来了》。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诗句。
2.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3.拓展阅读,积累诗歌。
教具准备
1.生字词与卡片
2.反映新年景象的照片以及鞭炮声录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名读一读,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2.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教师导言:同学们,万紫千红的春天装扮了我们的世界,送来了新年的爆竹声,你们听—(教师播放鞭炮声录音)新年里,,到处呈现出的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每个人新的一年又会做何打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设个。
二、学习诗歌第二节,体会新年的热闹。
1.指名读诗歌第二节,其他同学倾听,想象画面。
2.指名反馈:你们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说一说: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挂起了彩灯,人们欢庆新年,打起了鼓、跳起了舞)
3.教师展示体现新年新气象的照片,导:虽然新年的景象年年见,但听了同学们的描述,老师忍不住又想去看一看。
4.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个词与形容自己所看到的画面。(热闹、欢腾、喜气洋洋、欣欣向荣……)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第二节。(读出新年的热闹和欢腾)
三、继续学习诗歌,提升主题。
教师导:同学们,新年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欢乐和热闹,它还带给我们对新的一年的希望和美好的向往。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歌第三到四小节。
(一)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诗歌。
1.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和同学讨论。
2.和同学交流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学会了什么,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
想一想自己的新年打算是什么。
(二)集体反馈。
1.指名反馈不理解的诗句。(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地进行调控。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下列诗句)
(1)“让小伙伴采来火种,今年的希望之火就会燃烧,不管智慧藏在哪个角落,都会被我们找到!”
①这里的“火种”指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已见,引导学生理解小伙伴们新的一年的希望和打算)
②指名说说:你们新的一年的希望和打算是什么呢?(学生自由反馈)
③教师小结:只要有希望就会奋斗不息,就会觉得生命充满力量。所以说,只要小伙伴们采来火种,今年的`希望之火就会—(学生接读:燃烧,不管智慧藏在哪个角落,都会被我们找到)
④知道学生充满憧憬地、坚定地读这一节诗歌。
(2)“昨天的那些烦恼,今天早已忘掉,新年在每一只小耳朵边说的悄悄话,大家都能猜到!”
①“昨天的那些烦恼”可能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说一说)
②教师导:新年知道每一个孩子的优缺点以及秘密,他会在大家的耳边说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自己说一些鼓励的话,鼓励学生改正缺点,激励学生不断地求进步等)
③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静一静。听,新年也在你们的耳边说悄悄话呢。
④教师入境地随机问:新年和你说什么?(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说一说)
(3)“去年我们没有虚度,所以脸不羞红心不焦。”
①指名说说“虚度”的意思。
②指名说说去年你没有虚度,你学会了什么,做了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说,进一步理解没有虚度的意思)
③教师启发:同学们,老师听出来了,你们也没有虚度时光,去年我们长了知识,学了本领。今年,你们又有什么打算呢?(学生自由的说一说)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节诗歌,总结升华。
(1)教师导:一年之计在于春,新的一年是新的开始,你们都有自己新年的蓝图,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你们心中的新年蓝图呢?请大家一起朗读诗歌最后一节,你们一定能够从中受到启发。
(2)指名反馈:怎么做?诗句中有一个词语进行了概括。(紧紧拥抱)
(3)指名说说对“紧紧拥抱”的理解。(珍惜时间,勤奋努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最后一节。(满怀激情地、鼓励地)
(5)教师小结:是呀,祖国的未来,世界的未来是你们的,美好的未来等着你们去创造,你们必须从现在做起,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努力。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诗歌,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并大胆地设想未来,在说和想象中不断地激励学生珍惜时间、刻苦努力,为新年的成长做充分的准备和努力)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日历为我们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你们做好了迎接新的每一天的准备了吗?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追求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试着把自己的新年希望写成一首小诗。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18 新年来了
快乐 热闹 希望 美好
……
(珍惜时间 拥抱生活)
五年级的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解题
1、导入课文。
2、解题。
二、初读课文
提出阅读要求:
1、把不理解的词语抄出来。
2、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把它们写在课文旁边。
3、了解课文写作的顺序。
读后请同学们讨论课文内容,教师小结:本课主要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目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作者联想到木材和社会主义建设关系,联想到林场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三、学习第一小节
1、齐读,思考:“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读出感情的变化。
四、总结
五、作业
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跟你们一起学习了林海。
(板书:林海)
2、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写了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以及作者的联想等几个内容。并且学习了第1小节。第1小节写了什么内容呢?
(板书:大兴安岭亲切、舒服)
3、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作者深入林中和联想的部分。首先,我们来学习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
(板书:景色、联想)
二、学习第二小节
1、生快速地阅读第2小节,问: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板书:岭)
2、生默读第2小节,问:哪一句写了作者看到“岭”?
3、理解“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句子。
⑴ “疾驶”什么意思?“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说明什么?
⑵找出“看不完”的句子,“看不厌”的句子。并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板书:多、温柔)
4、指导朗读“多”“温柔”的句子。(板书;喜爱)
5、过渡:课文第2小节,作者描述了岭“多”“温柔”的特点,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我们是这样学习的:
⑴找出第2小节景物(岭)及其(多)(温柔)特点的句子。
⑵品读(多)(温柔)特点的句子。
⑶体会文中(喜爱)的感情。
出示幻灯片:
学法:①找出重点词句;
②品读重点句子;
③体会文中感情。
三、学习第3~5小节
师:出示图片,配乐范读第3~5节,生看图欣赏。
师:生轻声读第3~5小节,把句、段读通顺、流利,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1、学习第3、4小节。
⑴默读第3、4小节,问:看到了什么景色?(板书:林)
⑵品读第3小节:
①理解“目之所及”的意思。(板书:绿)
②理解第3句,弄清两对反义词的用法。
③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比赛读)
⑶品读第4小节:
①写了哪些林?(板书:如海)
②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并体会2个反问句的用法。
③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引读)
⑷过渡:课文第3、4小节,作者描述了林之大──“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林中有波浪──“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林中有浪花──“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可见,林之大之美,只有“海”才能与之相比。我们是运用这种方法学习的:找出重点词句,品读重点句子体会文中感情。
2、自学第5小节:
⑴品读“多”“美丽”的句子。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花鞋。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⑶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女生读)
⑷过渡:这里,我们和作者主要欣赏了兴安岭“林”“花”的特点,作者写的非常美!下面请同学们再有感情读一读3~5小节。并根据老师提示选择一小节背一背。
3、指导背诵:
⑴学生练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作者深入林中欣赏了岭、林、花,这么诱人的景色怎么不令作者浮想联翩呢?
四、学习6、7小节
师:快速阅读6、7小节,用横线画出作者想到的句子。
1、学习第6小节:
⑴指名生说。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空洞”什么意思?“并不空洞”呢?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板书:建设)
2、学习第七小节:
⑴指名生说。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邦”什么意思?“兴国安邦”呢?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板书:兴国安邦)
⑶过渡:同学们,作者描述兴安岭真美!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听,感受感受大兴安岭的美!
五、学生练说,体会感情
六、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运用“找出重点词句、品读重点句子、体会文中感情”的方法,理解了兴安岭景物特点和作者联想的内容。仔细的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作者把满腔喜爱之情蕴含在文字的字里行间,写得生动、形象。我们应该学习作者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林海
岭温柔
林绿
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