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教案通用5篇

时间:2023-12-21 作者:Kris

我们可以通过教案中的案例研究来丰富课程内容,教案中的活动应该有足够的互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28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运动和力教案通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运动和力教案通用5篇

运动和力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经历剪一剪、移一移、看一看等过程,增强观察力、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

3、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问题: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这些玩具大家都玩过吗?那你对这个场景肯定不陌生了,你能给大家介绍这个游乐场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吗?(请认识的学生介绍项目。)

课件播放动画,由此引出对图形的运动的学习。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有趣现象?

师: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也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对称。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的运动动画作为课堂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同学们,这些剪纸漂亮吗?你们知道它们是怎样来的吗?

课件出示图片:

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小结并过渡:像这些剪纸,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对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着许多这样的物体,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下吧。

教师出示图片:

师生谈话:从这些物体中,你发现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自主交流。

生:蝴蝶、脸谱这两张图片都是对称的。

师:大家都认为是对称的图片,有什么方法来验证吗?

师:同学们可以拿出手中的这些图片折一折,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小组内交流)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吗?谁能说说?

生:这些图片从中间对折后,两边是完全重合的。

师:同学们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对称,这就是对称现象。

2、在实际操作中认识轴对称图形。

(1)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图形,老师这里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纸张,大家能够用剪刀试着剪出一个对称图形码?

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一剪。

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剪法。

(2)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

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张进行对折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

教师小结:像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同桌交流,将剪出的图形对折,看看是否完全重合,说说同桌剪的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

教师引导:我们剪轴对称图形时,先要对折,那就是说,把你手上的图形对折,如果能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

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谈话:将对折的图形打开,你有什么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

师:这条折痕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学们,用铅笔画出你们所剪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认识对称轴,画出对称轴。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找出对称轴。

出示微课,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体分析和梳理。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展示、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对生活中对称现象的交流和展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都有对称。

三、巩固练习

1、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答案:第一、三个。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找出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下面的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答案:第一个、第三个、第四个。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能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点。

3、下面的数字图案,哪些是轴对称的?

答案:0,3,8。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动脑筋想一想这三个图形的对称轴有几种画法。

答案: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找一找。通过亲自的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观察,发现物体左右或上下两部分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通过折痕认识对称轴,用对折的方法可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

运动和力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能迅速辨别教师口令的差异和按要求做出相应的动作,提要反应能力。

2、通过反复循环的相关动作练习,培养坚持性和身体的耐力。

3、锻炼幼儿手臂的力量,训练动作的协调和灵活。

4、让孩子们认识到,跟同伴合作是一种精神。

活动重点:

听、看不同信号提示快速第做出相应的身体动作。

活动准备:

口哨、录音机,快慢节奏的音乐,不同人唱的歌曲的录音光盘。

活动过程:

一、准备部分:

1、教师带领幼儿成一路纵队进入场地,先围绕场地进行走、跑交替运动,绕场3圈后,指令幼儿进入场地中进行自由分散小跑,教师提醒幼儿注意速度和互相避让。

2、教师在场地中央,幼儿分散在场地上面对教师,师生一起做准备活动操:摇头、伸懒腰、吸气呼气、甩臂、扭腰、弯腰、踢腿蹬腿、蹲下跳起等。

二、教学与练习部分:

3、听音乐换动作

(1)教师:缓慢,四散走;

轻快,四散小跑。

(2)幼儿听音乐进行走、跑交替锻炼。

4、听歌曲变换动作。

(1)教师:小朋友唱,学小兔双脚跳;

大人唱,单脚跳。

(2)幼儿听歌曲声进行双脚跳、单脚跳锻炼。

口哨声代表运动时速度的改变,如由快变慢,由慢变快。

5、听口哨变换动作。

(1)教师:哨音长而响亮,按顺时针方向在场地上转圈中速跑;

哨音连续短促的时,幼儿就转身逆时针方向跑。

(3)幼儿听口哨声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围绕场地跑。

6、看教师手指挥的方向变换前、后、左、右方向,看教师手势做动作(走、双脚跳、单脚跳、四肢着地爬)变化动作。

(1)教师站立在场地一侧边缘,幼儿站在场地中。

(2)教师:我手指着你们身后方向并做出动作,大家就按示范的动作和所指的方向进行运动。

(3)幼儿看教师的动作和指示方向进行身体运动。

7、在音乐声中,幼儿和教师随意在场地上自由地做舒缓、轻松、柔软的放松动作。

8、教师进行活动总结后,带领幼儿离开运动场。

活动反思:

在体育课教学中,注重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给幼儿以充分的自由,使他们自身能量尽可能地发挥出来,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教师在一旁注意发现动作符合教学要求的幼儿,一经发现,就以其为榜样,引导其他幼儿观摩学习,并给予表扬与肯定。

运动和力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

2、培养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学研究问题的一种,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能力和由实践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运动和力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讲述运动会场景,理解起点与终点的含义,能正确判断不同比赛项目的起点与终点

2、根据运动员距离终点的远近,尝试将小动物图片摆放在合适的领奖台,并运用7以内的序数词正确表述小动物的名次。

活动准备:

教具:实物平台、运动会ppt、领奖台图片、赛车比赛及爬杆比赛小动物图片各一套。

学具: 领奖台图片、赛车比赛小动物图片、爬杆比赛小动物图片每位幼儿各一套。

活动过程:

一、认识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

1、谈话活动进入情境。

师:小朋友们好!我是包包大人,自从青青草原上开展了羊族运动会之后,草原上的其他小动物都忍不住也要开运动会,想请你们做小裁判呢,你们愿意吗?瞧,运动员们坐着小火车来啦。

2、观看ppt,认识运动员,说一说小动物坐在第几节车厢。

提问:都有谁来参加运动会了?(小猴、小猪、小狗等)小猴坐在第几节车厢里?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一起用小手数一数。点数后ppt显示车厢号验证。

二、赛车比赛

1、认识起点与终点

师:包包大人宣布“运动会”开始了,第一个进行的比赛项目是:汽车比赛。

提问:它们从哪里出发的?这个地方叫什么?

小结:小动物从最右边准备出发,这个地方叫起点。

提问:它们要去哪里?有小红旗的地方叫什么?

小结:比赛结束的地方叫终点。

2、比一比谁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

(1)观看课件:赛车比赛

师:我们一起给它们加油吧……时间到,请小裁判给运动员排名次,

(2)提问:谁是第一名?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小猴离终点最近,排第一名

(3)谁是第二名?你怎么发现的?

小结:小老鼠比小猴落后一点点,除了小猴,小老鼠离终点最近,所以小老鼠是第二名。

谁是第三名?你怎么发现的?(方法同上)

3、将前三名运动员送到领奖台上。

(1)师:小猴、小老鼠、小牛分别获得了第一、第二、第三名,都想到领奖台上领奖呢。

(2)观察领奖台,发现标有数字1的是第一名的领奖台,标有数字2的是第二名的领奖台,依次类推。

(3)提问:谁愿意帮助小动物把照片贴到领奖台上?引导一名幼儿上前操作,如有误,请其他小朋友帮忙。

4、把所有的运动员都送上领奖台。

(1)老师介绍操作材料:我给每位小裁判准备了一个领奖台和小动物照片,请各位小裁判比较赛车比赛的名次,将七位运动员的照片都贴到相应的领奖台上。

(2)要求:小裁判要认真细心,做到公平公正。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请操作完成的幼儿再次检查,并与同伴相互讲述。

(5)实物平台展示2名幼儿操作结果,幼儿集体验证、纠错,用最好听的声音集体宣布运动员的名次。

5、小结:本次比赛,各位小裁判能公平公正的将小动物摆放至正确的领奖台,小动物们特别开心,谢谢各位小裁判。

三、爬杆比赛

1、观看ppt,认识参加爬杆比赛的小动物。

2、区分爬杆比赛的起点与终点。

提问:爬杆比赛的起点在哪里?为什么?

小结:小猴从下往上爬,所以最下面的红线是起点,最上面红旗处是终点。

3、幼儿操作,将每位爬杆比赛运动员的照片贴在领奖台。

师:比一比,爬杆比赛谁是第一名、第二名……给它们排出名次,将照片贴至领奖台相应位置上。

4、教师巡回指导,幼儿操作完成后相互讲述、讨论操作结果。

5、实物平台展示2名幼儿操作结果,幼儿集体验证、纠错,用最好听的声音集体宣布运动员的名次。

6、小结:我们在做裁判员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比赛项目,先确定起点和终点,再比一比谁离终点近,就能正确给运动员排名次。

四、结束部分:

师:在两项比赛中,小裁判都能公平公正的做出判断,我宣布你们都被评为最佳小裁判!还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们呢,大班的哥哥姐姐听说你们被评为最佳小裁判,也要请你们参加他们的运动会呢,我们一起出发啦。

运动和力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什么是参考系,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质点是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知道是否能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决定.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能够区别位移和路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并会通过分析纸带上的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以下一些概念:,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重点是质点和位移的概念,难点是位移概念.教材在本章开始处列举了大量的实例,给出的概念,在本节一开始,也是通过生动的实例,给出参考系的概念,接着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学习质点的概念,渗透理想化思维方法;再进一步学习时刻与时间,位移和路程等概念.每一小节重点突出,又相互关联,实例鲜明,配图恰当,便于学生的接受,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较多,很多知识初中时学过,并且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建议让同学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可让同学提前预习或课上给出时间看书,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或让同学看书后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质点和位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位移概念的引入与理解

主要设计:

一、参考系: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什么叫?请举一些实例说明.

2、描述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定什么?看什么量是否在改变?什么叫参考系?为什么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同一运动,如果选取的参考系不同,运动情况一般不同,请举例说明.

4、选择参考系的原则是什么?(虽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实际上总是本着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的原则选取)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穿插在讨论问题之间进行)

1、太阳系资料:行星绕太阳运转情况.

2、银河系资料:星系旋转情况.

3、电子绕原子核运转情况.

4、飞机空投物资情况.

二、质点: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投掷手榴弹时怎样测量投掷距离?把教室的椅子从第五排移到第一排怎样测量椅子移动的距高?汽车绕操场一周怎样测量它经过的距离?以上几种情况用不用考虑这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什么叫质点?

3、小物体一定能看成质点吗?大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吗?请举例说明?

4、什么叫轨迹?什么叫直线运动?什么叫曲线运动?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火车(200米长)穿山洞(100米长)情况.

2、地球公转及自转情况.

(三)总结提高:

1、对于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的问题,关键在于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运动的差异等,如果对我们研究的问题影响不大,就可以把该物体看成一个质点.

2、学习质点概念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我们抓住问题中物体的主要特征,简化对物体的研究,把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

三、时刻和时间间隔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上午8时开始上课”,到“8时45分下课”,这里“8时”和“8时45分”的含义各是什么?“每一节课45分”的含义又是什么?

2、“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中“8点”的含义是什么?

3、校百米纪录是10.21s、第2s末、第2s内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位移和路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说“物体由a点移动500米到达b点”,清楚吗?

2、如何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3、什么叫位移?为什么说位移是矢量?

4、位移和路程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从天津到上海,海、陆、空三种路线抵达情况.

2、在400米跑道上进行200米跑和400米跑情况.

探究活动

1、请你手托一石子水平匀速前进,突然释放石子,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再请站在路边的人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二者观察到的运动轨迹一样吗?请解释原因.

2、找一份《旅客列车时刻表》分析一下趟列车全程运行的总时间?各站点的停留时间?相邻两站间的运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