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撰写教案的时候,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来编写,通过教案的制定可以表达出我们的教学水平,28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案优秀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法和代数法德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师:咱班同学家里有养鸡的吗?有养兔的吗?既养鸡又养兔的有吗?把鸡和兔放在同一个笼子里养的有吗?在我国古代就有人把鸡和兔放在同一个笼子里养,正因为这样,在我国历才出现了一道非常有名的数学问题,是什么问题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大约产生于一千五百年前,一直流传至今的“鸡兔同笼”问题。
师:关于“鸡兔同笼”问题以前你们有过一些了解吗?流传至今有一千五百多年的问题,是什么样呢?想知道吗?
二、探索新知
1(课件示:书中112页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这里的“雉”指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吗?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试着说一说?
生:试述题意。(笼子里有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鸡兔各几只?)
师:正像同学们说的,这道题的意思是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各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从题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笼子里有鸡和兔共35只,脚一共有94只。
生:这题中还隐含着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这两个信息。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道题的数据是不是太大了?咱们把它换成数据小一点的相信同学们就能解决了。
2、出示例一(课件示例一)
题目: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谁来读读这个问题。
谁能流利的读一遍?
请同学们轻声读题,看看题里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读题
师:现在就请你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想怎样解决?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生:我想我能猜出来。一次猜不对,多猜几次就能猜对。
师:按你的意思就是随意的猜,为了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可以列表按顺序推算。(板书:列表法)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想用方程法也能解决。(板书:方程法)
生:要是笼子里光有鸡或光有兔就好算了,可这笼子里却有两种动物,我还没想好怎么算。
师:那我们就不妨按笼子里只有鸡或只有兔来思考,假设笼子里全是鸡或全是兔,看脚数会有什么变化,说不定从中你们就能找到解题的思路呢。(板书:假设法)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那这些方法行不行呢?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你们感兴趣的方法进行尝试验证一下吧。
生:在小组内尝试各种方法。
师:经过上面的研究学习,你们都尝试运用了哪种方法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生1:我们小组用列表法找到了答案,有3只鸡,5只兔。
师:把你们研究的结果拿来让大家看看。这样按顺序推算,对于数据小的问题解决起来很方便,不过一旦数据比较大,比如笼子里的鸡和兔有100只,200只,甚至更多,再用这样的办法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是啊,那要花费很长时间。哪个小组还想汇报?
生:我们小组用方程法计算的。(生说计算过程,师板书过程。)
师:我们看这个方程列得是否正确?4x表示什么?2(8—x)表示的是什么?兔脚数+鸡脚数=什么?这就是列这个方程所依据的数量关系。谁能把这个数量关系完整的说一遍?
生:说数量关系。(鸡脚数+兔脚数=26只脚)
师:根据这个数量关系你能想到另两个数量关系吗?
生:叙述另外两个数量关系。(26只脚—鸡脚数=兔脚数,26只脚—兔脚数=鸡脚数)
根据这两个数量关系你又能列出哪两个方程呢?
生:汇报师板书两方程。
师:除了可以设兔有x只,还可以怎样设?
生:还可以设鸡有x只。那兔就有(8—x)只。
师:对,那根据什么数量关系你又能列出怎样的方程呢?
生:汇报,根据鸡脚数+兔脚数=26只能列出方程2x+4(8—x)=26
根据26只脚—鸡脚数=兔脚数能列出26—2x=4(8—x)
根据26只脚—兔脚数=鸡脚数能列出26—4(8—x)=2x
师:同学们看根据不同的数量关系我们能列出这么多的方程,但是同学们要注意用方程法解决问题时必须要找准数量关系。
师:除了这两种方法,假设法有运用的吗?
生:汇报。
我们小组是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做鸡。(板书:全看作鸡)
生:我们是这样想的。假设笼子里都是鸡,应有脚8×2= 16只,比实际少了26—16=10只,一只兔少算2只脚,列式为:4—2=2只,所以能算出共有兔10÷2=5只
鸡就有8—5=3只。(生说师板书计算过程)
师:这位同学说的你们听明白了吗?结合算式进行明理。明确每一步算式各表示什么意义。
师:这种方法都明白了吗?结合课件图画进行解释质疑。
师解释:刚才我们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做鸡(课件图画上显示)那么笼子里共就应该有多少只脚?
生:16只。
师:实际上笼子里有26只脚,怎么会少了10只脚呢?(课件显示)
生:每只兔子少算2只脚。
师:一共少算10只脚,每只兔子少算2只脚,所以有5只兔子,3只鸡了。
师: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做鸡,你们会算了,要是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做兔,(师板书:全看作兔)又该怎样思考呢?你能参照前面的方法自己试着做一做吗?
生:试做。
师:刚才已经假设都是兔的同学,再按假设全是鸡的情形算一算。
生:练做。
师:谁来说说假设全是兔该怎么算?
生:假设笼子里都是兔,就应有脚8×4=32只,比实际多了32—26=6只。一只鸡多算2只脚,4—2=2只。就能算出共有鸡6÷2=3只。兔就有8—3=5只。(生说师板书计算过程。)
师:你们也都算上了吗?师解释:要是都是兔的话,就有32只脚,而实际有26只脚,为什么会多出6只脚呢?(课件示)
生:每只鸡多算2只脚。
师:一共多算6只脚,每只鸡算2只,所以有3只鸡,5只兔。
师:还有运用其他方法的吗?
师:同学们看,通过上面的探究学习,我们共找到几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三种)哪三种?(列表法,方程法,假设法)你们能说说这三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吗?
生汇报:列表法适合于数据小的问题,数据大了就不适用了。
方程法思路很简捷,但解方程比较麻烦。假设法,写起来简便,但思路很繁琐
师:那以后我们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就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就请你来解决那道数据较大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生:独立解答后全班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汇报不同的算法。(学生边汇报边把计算方法展示在实物展台上)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示)
师:古人的办法很巧妙吧?如果大家对这种解法感兴趣,课后可以再研究。
师:在一千五百年前,我国的古人就发明出这么的数学问题,一直流传到现在,他们还想出那么巧妙地解决办法,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吗?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用……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师:今天通过大家的自主探索,找到了多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方程法和假设法应用得都比较广泛。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比如有些租船问题,钱币问题等。下节课我们就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列表法
方程法假设法
解:设有兔x只,鸡就有2(8—x)只。全看作鸡
4x+2(8—x)=26 8×2=16(只)
2x+16=26 26—16=10(只)
x=5 4—2=2(只)
8—5=3(只)10÷2=5(只)
答:有5只兔,3只鸡。 8—5=3(只)
26—4x=2(8—x)全看作兔
26—2(8—x)=4x 8×4=32(只)
2x+4(8—x)=26 32—26=6(只)
26—2x=4(8—x)4—2=2(只)
26—4(8—x)=2x 6÷2=3(只)
8—3=5(只)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摆碗筷”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2.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做家务”(2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以及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呈现孩子“摆碗筷”的情境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探索筷子的双数与根数之间的对应,填表表示这一对应关系,再根据这个表,写出乘法算式,编制2的乘法口诀。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不仅学习了2的乘法口诀,而且体验了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将对学习后继的乘法口诀产生积极的迁移和影响。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为乡镇村办中心小学,学生的学习条件、学校的教学条件有待于完善,如缺少多媒体教室,不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主要还是以挂图和准备好的小黑板以及教师自制的教具为主要教学手段。由于本地区属于城乡结合地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长大多都是以经营小生意为主,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检查和辅导自己孩子的功课,以至于本班有部分学困生。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平时对这些同学总是耐心辅导,给予他们帮助,使得这些学生也都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在家里会做家务吗?(展现挂图)
星期天,家里来了好多客人,爸爸妈妈都忙着招待客人,烧菜、做饭,小明也过来帮着做家务活,你们看(老师指着挂图,让学生观察)小明在做什么呢?(生:帮着摆碗筷。)
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做家务(摆筷子)”这一情境来学习2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做家务)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看图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明摆碗筷这幅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互相说说,再汇报。)
生:桌上摆了9个碗,3双筷子,可能吃饭的有9人,应该摆9双筷子,已摆好了3双,还要摆6双……
师:请同学们看看小明是怎样摆筷子的呢?(一双一双地摆)你们能帮助小明把其余的筷子摆好吗?
生:能。
2.摆一摆,数一数。
(1)请每位同学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想一想:共要摆几次。(9次)要求边摆边说:一双筷子有2根,2双筷子有4根……
(2)学生自己动手摆,边摆边说。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帮助,请个别同学示范。)
(3)汇报。你摆了几双筷子?共几根?你是怎样数的?
(4)比一比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有的学生一根一根地数:1,2,3,4,…,18根;有的.学生两根两根跳着数:2,4,6,8,…,18根。)
先让每个学生看着摆的小棒与同桌互相说,然后全班闭着眼睛说,小组内说,个别说。
3.填一填。(用小黑板出示这个表格)
几双筷子
1
2
3
4
5
6
7
8
9
几根筷子
2
4
(1)观察思考。这个表格表示什么意思?
(2)试一试。独立把书上的表格填完整。
(3)交流订正。“你填的数是几?为什么填这个数?说说你的算法。”
生1:我是边摆小棒边数边填表。
生2:我是先数一双2根,2双就是在一双的基础上加2根,即用2连加的方法。
4.试一试。
(1)根据表格写乘法算式。
师:1双筷子2根也就是几个2?(1个2),那么1个2是2,用乘法算式表示,你们会吗?
(同桌交流、汇报。老师板书:1×2=2。)
师:2双筷子呢?(2个2)
2个2是4,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又是怎样的呢?
(交流、汇报。老师板书:2×2=4。)
师:同学们很聪明,那你们能根据表格写出3双、4双、5双……9双所对应的乘法算式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独立填写算式,再汇报;老师按顺序板书乘法算式。)
(2)根据乘法算式,编一编乘法口诀。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学了5的乘法口诀。想一想,5的乘法口诀是怎么编的呢?你们能根据这9个乘法算式编出对应的2的乘法口诀吗?(能)
(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3)交流订正。可让个别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其他小组同学补充,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按顺序写出乘法口诀。
(4)学生齐读乘法口诀。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2的乘法口诀”;仔细观察,同桌讨论“2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学生口述发现的规律,老师用彩色粉笔圈注。)
5.读一读、记一记。
(1)按顺序齐背。
(2)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口令。
(3)教师指表格中任一组信息,学生说口诀。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游戏(对口令)。
形式多样:可以师生对口令,小组之间对口令。内容是:两道乘法算式与一句口诀对。如,2×3,3×2,对口诀二三得六。
2.圈一圈。
(把第15页练习第2题写在小黑板上展示)先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然后反馈订正。
提问:(指着小黑板上已填完的表)观察这些圈起来的数,你发现了什么?(双数)没有圈起来的数呢?(单数)
3.比一比,哪一组获胜。
规则:每一个同学先独立完成第15页第3题,然后老师选两组同学进行接力,其他同学当评委。接力同学每人只做一题,然后按顺序传给下一位同学,最先完成又全对的小组获胜。让同学说说比赛的感想。
4.综合拓展题。
出示15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订正。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请小朋友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会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掌握几种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新知:
1、教师出示课件与问题: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2、学生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推荐人员进行全班交流。
小组1:我们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我先数了数整个格子的大约是11个,其他不够一个格子的我进行了拼补,这样大约是17cm2。
小组2:我们的方法也是这样的,我们把不满一格的按照一格进行计算,这样大约是18cm2。
3、师:归纳一下同学们的做法,基本上都是利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估计的。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做法?
生1:我把这个脚印看成了近似的长方形,长6厘米,宽3厘米,所以面积是3×6=18(cm2)。(学生在实物投影前画出他看的近似图形,学生们表示认可)
生2:我有个不同的方法,我是看成了近似的梯形,上底是2厘米,下底是3厘米,高是7厘米,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即(2+3)×7÷2=17.5(cm2)。这样和生1的差不多。
师:回顾一下刚才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
生1:我们用了数一数的方法。
生2:我们把这个脚印看成一个近似图形进行计算。
二、练习
1、用练习纸估计自己的脚印有多大,同桌互相检查。
2、p78的练一练
先独立估计,在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怎样计算出树叶的面积?
先讨论,在交流做法,回家之后独立完成。
三、小结。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篇4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写0-10各数。
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教学重点:
1、 正确数出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和顺序。
2、能初步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3、能认识和理解0的产生和意义。
4、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1、数数中手口一致,渗透综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思考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倾听、提问、操作等良好学习品质。
5、教会学生美观、漂亮地书写数字。
课时安排:9课时
?快乐的家园
?玩具
?小猫钓鱼
?文具
?快乐的午餐
?动物乐园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 知识:经历从日常中抽象出的数的过程,能正确数出数量的1的.物体,认识1—10各数;初步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一一对应”的思想。
2. 能力: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能力。
3. 情感: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体会交流的乐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启迪智慧,丰富想象力。
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数量是1的物体,理解1可以表示单个的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教学难点
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
讲述、练习、讨论
教具准备
二幅情景图(教材第4页主题图),1—10的数学卡片。
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一个图钉,一把扫帚,一台电视,一双筷子。)
这些物品和数量用的是哪个数来表示的?
1的作用事真大。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出示主题图,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座美丽的小山村去旅游,你们想去吗?乡村的早晨非常美,看一看图上有什么?1可以表示什么?
生活中很多事物可以用1表示。1可以表示1个单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个整体,能表示很小的东西,也能表示很大的东西。第一名也用数字表示。“1”可以表示这么多事物,你知道生活中“1”还可以表示什么吗?
2、认识其它和数:
说一说,在生活中2可以表示什么?3呢?4呢?鼓励学
生多说。
3、看图:
(1)图上小朋友们在做什么?你喜欢踢足球吗?
(2)请学生读出运动员衣服上的号码。衣服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数有基数与序数之分)
(3)与5号运动员相邻和有谁?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看懂题意,独立连线
2、数一数,画一画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自己试做,然后集中交流。
4、第3页3题、
引导学生先弄清题意:数出左边要求的数量,画出相应
的符号来,看谁画得快又准。
四、小结:
谁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
学习了1-10各数的认识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快乐的家园
表示一个人、一座山、一个箩卜……也可以表示一群
小鸟、一筐箩卜……还可以表示1号。
表示数量的:1、2、3、4、5、6、7、8、9、10
作业设计
完成课后练一练1、2、3题
课后反思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小小足球场”就设计成一个游戏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实际效果很好。
稍有不足的是活动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而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例如我设计一个游戏:让10个学生扮演10个运动员,按1,2,3,4,…的顺序来排队,然后问你喜欢几号运动员?他排在队伍中的第几个?学生回答后,全班同学来验证。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就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如这样设计问题:请学生说一说你喜欢几号运动员,他排对了吗?你自己数数。这样,学生就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就会主动去探索,从中获取知识。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拿出练习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
练习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