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线教案8篇

时间:2023-09-05 作者:Fallinlove

一份好的教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要鼓励教师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师的教案,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长城线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长城线教案8篇

长城线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4、观察课文中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中国的“人间奇迹”,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大家知道吗?

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3)指名理解词语(4)齐读出示的词语(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想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学生读后讨论(名称、特点、抒发情感、点明创造者)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

1、2节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看:第

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引读)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航行在祖国的蓝天?(引读)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很奇异)这应该怎么读呢?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找一找,读一读。

(课件出示长城的图片)长城像什么穿行在大地?(板书:像巨龙)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大家一起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引读:

万里长城动起西到

她是多么雄伟壮丽。几千年来她谱写了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

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

(4)万里长城是这样一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运河)引读:运河像(板书:像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学生再读描写运河的这两句。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

(5)作者把“长城”“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再读这两句,你能背出来吗?(6)朗读全文配图片,音乐欣赏朗读课文,激发情感。(7)背诵全文。

三、作业

1、多音字组词

行曲折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奇迹(像巨龙)动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市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运河——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像绸带)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长城线教案篇2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字。

教学难点,重点

1.指导看图。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录音机。

2.长城远景和近景的彩色幻灯片。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打出幻灯片)

(1)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2)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崇山峻岭之间)

(3)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长和高大)

(4)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他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自学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拉什麽内容

三.图文结合,说一说。

1、说说生字新词。

崇(chong)山峻(jun)岭拍摄(she)嘉(jia)峪(yu)关扶(fu) 智慧(hui) 气魄(po)

2、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3、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第一节讲长城的长;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4、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定出小标题:(1)一条“龙”(2)“高大坚固”;(3)结晶;(4)奇迹。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1、观察远景图。(打出幻灯。)

(1).远景怎样?(像一条龙)

(2).课文怎样写长城的(位置、宇航员所拍照片)

(3).蜿蜒盘旋和长龙有什麽内在联系(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以动喻静)

(4).长字突出怎样的特点

2、看近景图学第二节

(1)读后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拉作者的观察点(来到长城脚下)

(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长城的那些建筑?(六分别写作者来到长城脚下;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

(3)图文对照,指出图上垛子、射口、了望口、和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4)小节这一节近看长城,先整体后部分,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3、综合两图第三节。

(1)人民为什麽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围绕站、踏、扶、自然)

(2)从那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条石多重)

(3)为什麽说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的。

4、读第四段。

(1)长城为什麽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从长城的长和大想象到建筑的困难,表现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表达拉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喜爱、赞美)

二、总结全文。

1.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谈话: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板书设计

长城

远景

观察长城

近景

血汗

联想人民

智慧

雄伟

赞美工程 奇迹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pai she ning jie zhi hui jian gu cheng qiang yu hang yuan

( ) ( ) ( ) ( ) ( ) ( )

二、把下列词语补从充完整

( )山( )岭 互相( )应

蜿蜒( )旋 气( )雄伟

三、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这一断长城建筑在八达岭上,高大艰固,是用具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

2、城墙上铺着方砖,向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

长城线教案篇3

设计思路:

最近,我们的主题是”我是中国人”,现在进行的是第一个站点“北京天安门”,通过开学来这段时间的活动,孩子们对北京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指出:让孩子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性,了解一些接触到的多元文化,让孩子了解本地、本市及全国著名的人文景观。在“北京天安门”站点中,孩子们了解了中国的国旗、首都北京,在观看了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万里长城等北京著名景观的图片、录像后,孩子们对长城却情有独钟。于是本周我们进入了“看长城”这一小站点,当孩子们知道在月球上看地球只能看到中国的长城时他们的心中也感到兴奋和自豪,对长城也有了极大的兴趣;当听到录象中说到以前建长城是为了抵御敌人,而如今长城成了世界著名的景点,许多人来北京都会去爬长城时,孩子们对爬长城更是充满了好奇: “老师,你有没有爬过长城?” “爬长城累不累?” “我们也想去爬长城?” “……”。

于是,我预设了这样一个活动“爬长城”。一方面如课程指南中所说的:让孩子借助各种材料和器械进行活动,尝试新的内容和玩法,获得身体运动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是有机的结合了我园《乡土游戏的运用与开发》课题。利用我们农村常见的梯子、长凳、纸盒、轮胎等材料让孩子自主选择、自由搭建长城,满足孩子“爬长城”的愿望的同时让孩子从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并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材料,自主搭建长城,体验合作的乐趣。

2、鼓励幼儿大胆的尝试爬长城。

活动准备:

轮胎,梯子、凳子、桌子、纸盒等,长城音乐。

活动过程:

一、说长城:经验回忆,知道长城是中国人的骄傲

1. 你喜欢长城吗?为什么?

2. 教师小结: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在古代人们为了抵御敌人的侵略修建长城,如今它成了世界人民观光旅游的景点。它像中国的一条巨龙,有一万多里,长长的身体躺在沙漠草原、高山峻岭上,它是人类的奇迹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二、搭长城:运用多种材料,自主搭建长城,体验合作的乐趣。

1.你们有没有爬过长城?想不想爬长城?

2.幼儿用轮胎,梯子、凳子等自由搭建长城

3.检查长城是否牢固?

三、爬长城:鼓励幼儿大胆的尝试爬长城

1.说说爬长城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幼儿爬长城

3.说说爬长城的感受?

4.结束:我们中国有北京天安门、长城,还有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回去问问爸爸妈妈中国还有哪些有名的地方,我们再到电脑上、书上去找找这些美丽的地方,好吗?

长城线教案篇4

设计思路: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的主题活动,已经进入尾声。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对北京、对我们的祖国有了很大的兴趣和了解。幼儿对北京的长城特别感兴趣,于是学习活动则是根据幼儿的兴趣而展开,开展“造长城”的活动。我们的区域活动则是在主题背景之下展开,幼儿非常感兴趣,同时也推定了主题的展开。我们将观察的重点放在长城的上,比如长城的涂色(简单的接色),用彩泥表现长城等。

活动目标:

1、尝试从前向后安排画面,初步表现简单的重叠。

2、乐于参与造长城活动,为自己建造长城而感到自豪。

3、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4、愿意参加美术活动,感受绘画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黑色水笔、油画棒。

2、课件。

活动过程:

一、欣赏讨论:

1、我们的首都在哪里?北京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2、这是什么地方?长城建造在哪里?它象什么?

3、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什么要建造长城?现在的长城有什么用处?

二、讨论演示:

1、长城有的建造在高高的山上,有的建造在低低的山上?(先有山)

2、山顶上有什么,烽火台建造在哪里?烽火台有什么用处?(再建烽火台)

3、烽火台的两边是什么?(接着砌城墙,一块一块砌成,士兵打仗时可以隐蔽。)

4、为什么说万里长城万里长?怎样在一张纸上画许多山头呢?(尝试轮换从半山腰开始画背后的山头,越画越多,数一数一共有几座山?)

重点:从前到后画山,感知简单的重叠,半山腰开始画。

三、操作表现:

1、我们来比赛造长城,看谁造得最多,谁就是好汉。

2、先有山,再建长城。(画一座山,建一段长城。)

3、别忘了建造烽火台和城墙。(一块一块砖砌成。)

4、画到高峰处,启发绘画。(天空、云彩、士兵等)

四、分享交流:

1、展示画面,体验做个好汉。(数一数有几座山,建了多少长城)

2、激发幼儿长大了去登真正长城的愿望。

延伸:区域活动中,运用渐变接色的方法装饰山头。

活动反思: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似乎看到了许多人抬着一块巨石艰难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说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悬崖,有的说似乎还能看到监工用皮鞭抽打着劳工,有的说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着泪,还要在劳动,通过学生的说,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了。

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长城线教案篇5

教材分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这是根据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来确定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的赞叹,是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本课要突破的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课本的分析上,还要通过阅读丰富的拓展资源,通过学生的情感升华——打写来实现。

学情分析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长城的了解也只限于课外书的简单介绍,为了让学生与文本有所联系,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长城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教师精心准备了有关长城图片的课件。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长城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 、 城砖、屯兵”等词语。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结合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和自豪感。

3、情感目标:激发民族自豪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培养他们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长城线教案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同学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 在俺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 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 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 引出主要内容的.

(2) 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 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发明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同学不良的学习习惯,协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发明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时,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发明: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局部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 同学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局部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身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 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俺的眼前.

俺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示在哪些地方? 用

5 自身的话说一说.

6 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

7 诗篇." "不朽"有哪

8 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

9 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10 "发明"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11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12 最后两行在第一局部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3.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发明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4 将第一局部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5 指名读, 生评议.

16 齐读.

五.安排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局部.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局部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局部,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 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 这局部结构完全同于第一局部,同学们自身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

5 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局部的语气一致?

6 同学们无妨自身试着读一读.

7 指名说说两大局部读法的区别.

8 同座可分两大局部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9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10 师读两局部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局部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11 读两局部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俺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安排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长城线教案篇7

一、 教材说明:

?万里长城》是介绍我国万里长城的说明文,内容比较浅显,条理清晰。全文围绕长城伟大,按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长城的三个特点:长城的气魄雄伟;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长城的工程浩大,施工艰难来表现,并由联想到人,写出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 教学构思:

本教案是《万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

学习课文第二、四、五小节,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气魄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下面是这堂课的整体构思:

(一)、课的基调:挖掘课的情感信息,创设情境,感受长城的雄伟英姿和古代人民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这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文中多处穿插抒情歌颂长城,赞扬中华民族的不朽精神。而且,在所有华夏儿女的心中,长城是一座永不倒的丰碑。因此,我并没有简单地按一般的说明文的教学方法,,而是挖掘其情感素材,把学生与长城的距离拉得更近,激起学生对长城的无限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课的模式:以读悟形,以读悟情,以读悟理。

学生对课文的领悟是否深入,要看学生对课文的钻研是否深入。读是最传统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本课中,我有层次到运用了多种读的方式,读中理解语句的深刻内涵,读中启迪智慧,懂得道理,读中产生丰富的联想。

(三)、主题的开掘,体现三层递进:长城伟大——修筑长城的人的伟大——爱我长城,兴我中华。

学生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到课的精髓。在这堂课中,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物到人,逐步开掘,实现三个跨度。

(四) 、注重学生情绪的调动,课堂氛围有起伏。

教师应该是一堂课中氛围的调节者,以努力创设一个学生最愿意学习的环境。在这节课中,我通过课件的视觉刺激、阅读方式的变换、问题情境的创设、鼓励等,努力使课有起伏,出现情感性的高潮,使学生始终处于愉悦、充实的情绪中。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学生只有真正地动起来,才能获得真知,提高能力。在这节课的设计时,我就特别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量和方式,注重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时间的协调,还特别注重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中的渗透。

三、 教学目标: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英姿,解决文中的难点。

2、指导学生抓住总起句、重点句,利用词语推敲等方法,读懂句子,理解内容,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知识 设计意图说明

一、巩固旧知

1、 引导学生回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长城有了哪些了解?

2、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1、交流上节课学过的知识?

1、 长城是我国最伟大的建筑物。

2、长城建筑年代久远。 巩固上节课的知识,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了解长城的兴趣,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感受“长城气魄雄伟”。

1、 出示课件。激情引导。

2、 配乐朗读课文第二节。

3、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个别学习。

4、教师引导学生在品读语句中找理解。疑难处适当点拨。

(1)、倾听学生谈自己的感悟。

(2)、适时出示课件:反映长城“长、宽、高”|等特点的图片。

(3)、演示“长城东西贯穿活动线”,辅助学生谈“巨龙”这一比喻的形象、生动和确切。

(4)、教师可作示范朗读,运用气声体现情不自禁地流露内心的感叹。

5、教师播放背景音乐。激情:“是啊,了不起的长城,让我们用满怀深情的朗读来赞美长城吧。”(愿意读的站起来。)

1.看长城风光片。思考: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 听教师朗读,思考:你在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长城的气魄雄伟?

3 、 学生自学。

4、 找学习伙伴交流:可交流自学情况,可朗读体现自己的感悟

5、全班交流。重点句举例: 6、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

(1)、学生谈自己对长城雄伟气魄的感悟和理解。

(2)、谈“巨龙”这一比喻运用的巧妙。

(3)、朗读体会。(个人——集体),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情况。)

7、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来读这一句话?

(2)、两组交流:谈自己的处理——现场朗读。

(3)、学生评价同学、教师的朗读,加深对句子中蕴涵的感情的理解。

(4)、全体有感情地朗读。

6、随音乐朗诵课文,表现长城的气魄雄伟。 视觉认识:长城气魄雄伟听觉认识。

重点语句的感知。

1、从“巨龙、横卧、崇山峻岭、高高低低、蜿蜒曲折、6500多公里”等词的读悟中感受长城的伟大。

“啊,确实了不起!”(层层深入)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注重学生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视觉听觉获得感性的冲击,既而在语言中搜寻与感性信息相对的文字,使两者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也充分地使学生各种感官动起来。学生之间具有个别差异,用最擅长的方式与人交流,相互弥补。

这一环节中,教师特别注重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学生在交流中,遇到不够深入的,教师鼓励学生反复读,细体会,逐步使句子所含包的深刻内涵和广泛的信息量得以呈现。而教师在其中的“鼓励”、“出示图片”、“演示动画”等,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从内心叹服长城的伟大,使学生的内在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读——这个环节中,设计了多种“读”的训练方式,改变前面以议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师生之间的评价,逐步加深对语句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情感的激发,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关键的动力,教师随着课文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一个小高潮.

三、学习“课文第四小节”,体会长城雄伟外形的背后,更令人赞叹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1、教师谈话,引入下文:

举目远眺,崇山峻岭上,长城腾越起伏,呼啸着奔向远方。同学们。此时,你除了由衷地赞叹,你还在想些什么呢?

2、教师巡回,进行个别指导。

3、引导学生在自我读悟中,理解词语中包含的深刻内涵。

(1)、引导学生善于从文字中提炼或在具体的语言中求证。

(2)、出示长城的横截面图,使学生加深印象。

(3)、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你是古代的能工巧匠,想一想,该怎样将20xx多斤中的大条石运上崇山峻岭呢?

(4)、参与评价。

(5)、小结假想,出示课件:古代工匠运输原料的方法。

(6)、课件播放《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

4、课件出示第二节最后一句话,引发学生思考:“啊,确实了不起!”你对这句话有什么新的认识?

1、 学生谈自己内心最想了解的问题。

例:长城是怎么修筑而成的呢?……

2、 指名读第四小节,思考:哪一句话你最有感触?

3、交流。

重点句举例:……得用多少巧妙的办法去克服一个个困难,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

(1)、细读句子,反复琢磨: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谈谈——读读——再谈谈)

(3)、四人小组讨论。

(4)、交流——评价。

(5)、自由朗读,感叹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并深入思考,还有什么更深的理解?

(6)、听故事后再读句子,谈自己的感受。

(7)、有感情地这一小节。

5、学生 深思,交流。

一个个困难:困难多,运输难,艰苦。*条石多;*山高路险;*机械简单;

1、巧妙——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2、得用多少人付出血汗和生命:长城是用古代劳动人民的生命累积而成的。

长城的了不起,不仅仅在于它的气魄雄伟,更在于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生命、智慧换来的——长城是伟大的,人民更伟大。

边学边思,边思边学,这使学生研究的意识不断加强.

课文的内容有时是散在无序的,学生的回答有时也比较散,并且不够深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集中、深入地研读,以自主获得更多的信息,也使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真实、具体。“创设问题情境”和“课外知识”的插入,旨在强化获得感悟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的领悟是由衷的,自然的,这种超文本的学习,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文的内容。

故事激情,激发情感,为阅读奠基。

这个环节,应该说,是课的又一个高潮,也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学习文章最后一小节。,总结全文。

1、 此时,如果你站在长城上,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 教师总结。

3、 出示课件:歌曲《长城长》。

1、学生交流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

2、学生怀着满怀的激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

3、学生同唱《长城长》。 长城——祖国:“爱我长城,兴我中华”。

这个环节,使课的主题得到升华。学生的情绪达到最高潮。

长城线教案篇8

一、活动目的

能使学生引起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从而引发探究的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同题材不同观点的文章时,能继续提高他们的比较思维能力。在相关的写作评价中,能继续培养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准备一些关于长城的录象、图片、文章。

三、活动时间

安排首先利用阅读课组织学生欣赏长城的录象,然后两课时用来进行比较阅读、讨论研究,最后一课时让学生进行写作评价。这些活动最好集中在一周内举行。

四、活动步骤

1、 欣赏长城的图片。

2、 欣赏长城的录象。

3、 阅读关于长城的文章,讨论下列论题:

长城论坛

1、 观看了那么多关于长城的录象,又阅读了 《万里长城的构造》,请你评价一下长城在构造上的特点。

2、 《万里长城断想》的作者想到了哪些问题?

3、 赵武灵王建筑长城被后人封英雄的称号,而秦始皇却因筑长城而受到老百姓的控诉,你对这两件事怎么看?建造万里长城的功绩究竟归谁?

4、 《长城万里行》与《我还没见过长城》的作者在观点上有何相同点?

5、 长城与都江堰能放在一起扯吗?你认为余秋雨的评价公正吗?

6、 我国的普通公民刘雨田成为世界上徒步万里长城的第一人,这说明什么?刘雨田还说:“我的梦还在继续着。”你猜一猜,他继续着的梦是什么?

7、 吴祖光把万里长城与北京的四合院、欧洲的古城堡相比,你认为这样比较说出了长城氖裁醇壑担?

8、 写作评价以“长城”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体裁不论,字数不限,写一篇文章。

9、活动总结与成果展示选出佳作,举行佳作欣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