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案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通过不断优化教案,我们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讲故事教案优秀7篇,感谢您的参阅。
讲故事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动物去扫雪时的场景和快乐。
2、理解和学说动词:“推”、“铲”、“扒”、“扫”。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真倾听故事内容,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难点:在模仿的过程中了解了小猪—鼻子、小鸭—嘴巴、小狗—爪子、小松鼠—尾巴的明显特征。
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请小朋友们猜一猜“小白花,没人栽,随北风,遍地开,没根没叶没枝干,飘飘扬扬天上来。”
谈话引出故事:什么季节才能有雪花呢?下雪的时候路面会怎么样呢?大家走在雪地上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二、欣赏故事ppt理解内容。
提问1:下雪了冬天的小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提问2:故事的名字是什么?
三、创设情境游戏表演。
结合故事整体欣赏故事,教师在适当地方停顿,鼓励幼儿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和语言。
活动延伸:
感受快乐,小动物们团结起来力量大,我们一起和小动物跳舞吧。
讲故事教案篇2
课前预习:
1、完成助学中的预习积累部分。
2、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准备课本剧表演。
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选读一些中外名著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外的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赏析能力。”“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保证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的”;“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一千零一夜》,了解课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按民间故事的特点来赏析课文,有表情地朗读对话。
3、情感目标: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思维目标:开发、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评价任务:
1、讲故事比赛,把获得的整体感觉讲出来。
2、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两个问题:
(1)一位 的渔夫;一个 的魔鬼。
(2)渔夫和魔鬼的斗争过程说明了什么?联系实际谈谈启示。
3、放开想象,拓展思维,续写故事。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品,导入新课。
“很久很久以前,在阿拉伯地区有一个叫萨桑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国王因为痛恨王后对他的背叛,每天都迎娶一位新王后,第二天便把她杀了。丞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拯救无辜少女的生命,自愿嫁给了国王。她每夜都给国王讲故事……”
(通过娓娓动听的对《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的讲述,营造神秘气氛,使学生的想象与作品的想象贴近,激发阅读兴趣。同时强调《一千零一夜》的相关知识)
这节课就让我们跨越时空,到阿拉伯领略一场惊心动魄的人魔之争——《渔夫的故事》。”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一千零一夜》,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3 .初步了解肖像、对话、心理等描写手法的作用,有表情地朗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4.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三、读一读,讲一讲(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出示题目,检查预习效果。让两名平时字词基础较差的学生上黑板板书,其他学生在小组内完成练习。结合板书情况强调易错的地方,小组内互批,改正并识记错误。“撒网”一词中的“撒”字是多音字,错误较多。《天方夜谭》的“谭”有写成“潭”的。
2、自由朗读课文,开展讲故事比赛,理清故事情节。
小组内互讲故事,选出代表参加班级“故事大王”的比赛。
要求:(1)口齿清晰,语言简洁,讲述流畅,不超过2分钟。
(2)故事情节交代清楚完整。
有的学生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讲故事:“渔夫打鱼捞出来一个黄胆瓶,打开瓶子放出里面的魔鬼,魔鬼不仅不感激渔夫反而要杀了渔夫,渔夫运用自己的智慧把魔鬼骗进瓶中,扔入了大海。”
有的学生抓住渔夫心理变化来讲故事:“渔夫先为自己好不容易第四次捕鱼时,捞到一个可卖十块金币的胆瓶,解决了生计问题而高兴。当他遇到了凶恶的魔鬼,内心无比害怕之后,又镇定下来,按自己的计划骗魔鬼上钩,这里应是自信的。最后,渔夫处置凶暴的魔鬼的态度果断而坚决,从不受魔鬼的诱惑。”
四、读一读,品一品(分角色朗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
1、弱小的渔夫却战胜了凶恶可怕的魔鬼,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斗争过程吧!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人物的对话、神态和心理活动中,你感受到你所扮演的是个怎样的人,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一划,读一读,点出重点词,可以简单地写下词语。
教师指导朗读:“渔夫”在与“魔鬼”说话时,应该用颤抖的声音表示自己的害怕,并且加上表情动作,比如瞪大眼睛、全身抖索等;最后与瓶中的魔鬼说话时,应十分果断,没有丝毫的犹豫,要有斩钉截铁的感觉。
(2)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渔夫与魔鬼的斗争过程。
演员——魔鬼:李振 渔夫:朱正君
道具——面具2个、马夹、风衣
舞台监督——张潇誉
音响——魔鬼进出场模拟录音
在表演中融入了自己对课本的理解,通过道具、表情、肢体语言等把渔夫
和魔鬼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台下掌声不断。
(3)学生对表演进行评价,舞台上的“他”表现如何?
生:“对人物的性格揣摩到位,表演到位,落落大方。但是对于课本还是不够熟悉,有断断续续,磕磕巴巴的现象。”……
(4)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渔夫,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魔鬼?
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出自己的朗读感受。
生:从“你这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胜过你的妖气”一句中,我读出了一位勇敢自信的渔夫。……善良的渔夫,智勇双全的渔夫,沉着冷静的渔夫……
生:从“我将立刻把你杀掉”一句中我读出了一个恩将仇报的魔鬼。……凶狠的魔鬼,愚蠢的魔鬼……
2、教师点拨,择要板书:渔夫--诚实、机智、勇敢、善良
魔鬼--凶恶、愚蠢、狡猾。
3、小结并过渡:刚才我们主要是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课文除了对话描写之外,还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4、稍作思考,学生回答:对渔夫有心理描写,对魔鬼有外貌描写。
5、学生朗读心理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心理描写的作用。
6、分析外貌描写的作用。指名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师生对口朗读(老师读本体,学生读比喻词和喻体);分析作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魔鬼面目的凶恶。
7、小结:作者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渔夫;运用对话描写和外貌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凶残狡猾,卑鄙愚蠢的魔鬼。人物性格鲜明。
五、读一读,思一思(学有所获,获有所用)
1、读了渔夫和魔鬼斗争的过程,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根据前面几个环节,很容易得出学习本文的启示。
生: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的凶恶敌人,不能抱有幻想,施加仁慈,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2、出示图片(抢劫手机,小偷……),如果大家遇到下面几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本课所学知识畅所欲言。
生:“拖延时间,等待最佳求救机会”“用手机拍下小偷的动作,再报警,铁证如山”“沉着冷静,斗智斗勇”……
3、师小结,出示
“心中有正气,魔鬼远离你!
心中有勇气,魔鬼也畏惧!
心中有智慧,魔鬼没办法!
我就是充满正气、勇气、和智慧的渔夫 ”
学生用充满正气的语调齐读。
六、想一想,写一写
任选一个题目,展开想象,续写故事。
(1)《魔鬼被投入大海以后》(2)《假如渔夫在前三个世纪里解救了魔鬼》。
要求:想象合理,表达流畅。
学生当堂完成,小组内选出优秀的班内交流并评析哪一例更合理。
附学生的部分习作:
(二组学生杨阳)渔夫在第二世纪救出了魔鬼,魔鬼对渔夫说:“啊,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我可以满足你三个愿望,快说吧,别让所罗门发现我。”渔夫有些惊讶,说:“所罗门?他早死了!”“你快说出你的愿望吧,别浪费我宝贵的时间!我还要去抢东——哦,不,你就当我刚才没说话。“我的第一个愿望是……”渔夫慢吞吞地说:“你永远从人间消失。”“哦,不——!”魔鬼尖叫着化作一股青烟,消失在茫茫天地中。
(五组学生王明阳)渔夫在第三个世纪救了魔鬼,魔鬼让渔夫许三个愿望,渔夫想了片刻说:“第一,我让你弃恶从善,变成一个善良的人,并且是永远;第二,我要让我的家人过上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日子;第三,给我一艘坚固的大船和许多水手,一起去探索大海。 ”魔鬼听了,说: “好!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变! ”只见一道白光闪现,渔夫的愿望实现了,从此以后,人们都过上了不怕魔鬼、幸福快乐的日子啦!
作业设计
1、完成本课助学,预习下一课。
2、把这则故事绘声绘色的讲给家人听,阅读《一千零一夜》中的其他故事。
板书设计:
渔夫的故事
?一千零一夜》
渔夫--诚实、机智、勇敢、善良 正义
魔鬼--凶恶、愚蠢、狡猾。 邪恶
教学反思:
?渔夫的故事》一课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作为一篇民间故事学生学习热情比较高,因此我设计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会根据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来自己读悟课文的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两个主要人物:魔鬼和渔夫,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描写来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分角色朗读”、“评价分析人物”、“续写故事”等方法进行教学。
个人认为本节课的亮点在于通过“读、讲、品、思、写”一系列环节学生能自主探究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讲故事比赛,分角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学生表现积极,创意十足,课堂气氛热烈。拓展部分学以致用,学生把学到的启示运用到生活中。使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最后的续写故事更是精彩纷呈,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开拓了思维。一节课我并没有费多大劲,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却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生的`精彩表现,也赢得了前来听课学习的张范中学的老师的一致好评。
这节课基本是放手给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课前的预习工作很重要。尤其是表演课本剧,课前学生的准备工作做好了,上课才能展示出来。学生准备充足了,表现欲望很强,所以在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把握时间,控制课堂节奏,否则就会造成前松后紧的情况。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良好地学习习惯的培养很重要。但是在这节课上我有些忽视了。比如:有些同学没有学会倾听,在别的小组同学发言的时候,依然执着于本组的任务而忽视了别组同学的答案。以后的课堂中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善于倾听也是一种能力。
讲故事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遇事要多动脑筋,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2、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力。
3、理解故事内容,把握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能用连贯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课件-声音:老虎叫声
2、图片:老虎、狮子、狐狸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播放老虎的叫声,用声音引出“林中之王”,引导幼儿形容描绘老虎给人的感觉。
2、出示瘪嘴老虎
教师:有一只老虎以前可厉害了,可是它现在一点都不厉害了。
请幼儿观察:它怎么了?老师用肢体语言表现瘪嘴的样子。
丰富词汇:瘪嘴——因没牙而口形不饱满。
教师:那这只凶猛的大老虎为什么会变成一只瘪嘴的老虎呢?
二、展??
1、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第一部分,初步认识大老虎厉害的牙齿。
(1)大老虎的牙齿厉害吗?有多厉害?小兔子和小猴子是怎么说的?
(2)出示小狐狸的手偶,教师模仿小狐狸:你们怕大老虎的牙齿,我就不信,我还要把它的牙齿全部拔掉呢!
问题:那小狐狸到底想到了什么办法呢?
老虎又是怎么做的呢?
谁又去劝的老虎呢?
狐狸又是怎么骗的呢?
老师把这四个问题抛给小朋友,大家可以利用手中各种途径去寻找答案。
2、通过提问,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1)狐狸想到了什么办法?它是怎么说的?
(2)老虎吃过糖吗?它是怎样做的?
(3)这时候,谁来劝老虎了?出示狮子的手偶,它是怎样说的?
(4)大老虎听了吗?为什么没听狮子的话?狐狸这次又是怎么骗的?
(5)表演故事的精彩片段:
一名幼儿扮演老虎,一半幼儿扮演狐狸,一半幼儿扮演狮子,全班进行故事表演。
教师:大老虎的牙是不是真的不怕糖呢?请幼儿继续听故事录音。
3、播放故事第三部分
通过讨论,把握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并引导幼儿能用连贯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1)老虎牙疼的时候找过谁?它们是怎样做的?为什么?
(2)这时候,谁来了?它是怎样做的?最后一颗牙是怎样拔掉的?
(3)最后,大老虎变成了一只什么样的老虎?
(4)请幼儿先自由讨论,后回答: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如:大胆、诡计多端、爱动脑筋、狡猾、聪明、机智、勇敢)
老虎呢?(如:笨、愚蠢、不听别人劝告)为什么?
如果你是这只老虎你会怎样做?
(如:不会上狐狸的当的;先动脑筋再做事;谦虚听取别人的建议;每天早晚都刷牙)
(5)小朋友,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谁能为故事取个名字?
三、结束
师幼交流: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讲故事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欣赏文学作品,感受春天的美丽。
2、画画、缩编、讲讲,大胆表现对春天色彩的感受。
3、学习创编.体验创编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春天的色彩》课件
2、不同色系的油画棒、记号笔、画纸。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作品内容。
1、完整欣赏文学作品(一边演示课件,一边朗诵)。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上面有谁?它在干什么?猜猜它在哪里睡觉?
(老师带幼儿边看课件边朗诵)
2、提问:谁告诉了小熊春天的颜色?它是怎么说的?
(引导幼儿用作品中的语言表述)草莓为什么说春天是甜甜的红色呢?
教师小结:草莓是甜甜的,红红的,所以草莓告诉小熊春天是甜甜的红色。
教师:小兔为什么说春天是跳跳的白色呢?
教师小结: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小白兔也蹦蹦跳跳地出来了。小白兔告诉小熊?
(引导幼儿接下去说)
教师:小草为什么说春天是嫩嫩的绿色呢?
教师小结:对,春天来了,小草变绿了,所以小草告诉小熊,春天是?(让幼儿接)
(3)共同讨论:小熊知道了,原来春天有绿色,有红色,还有白色。那么春天还有什么色彩呢?
二、大胆绘画,表现春天色彩。
1、教师:刚才小朋友说了那么多春天的色彩,那么,你想请谁来告诉小熊春天的色彩呢?
请你去把它画出来。
2、播放《春》的音乐,幼儿绘画。
教师提示语:请你一边画一边想,准备请谁来告诉小熊春天的颜色呢?
三、学习创编.体验成功快乐。
1、幼儿交流创编。
教师:画好的小朋友把画给老师贴到黑板上。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画了什么。
2、幼儿大胆表述创编内容。
教师指着黑板
上的画,请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如:这只美丽的蝴蝶是淮画的?
引导幼儿说出:蝴蝶告诉小熊:春天是?
3、整体欣赏(播放课件)师:刚才我们告诉了小熊那么多春天的色彩。我们也把它们编进故事里好吗?
教师和幼儿一起边看边说,并把幼儿续编的内容添加进去。
教师加上结束语:看了小朋友们的画,小熊突然激动地叫起来:
“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春天原来是五彩缤纷的。”
四、结束活动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到外面去找一找春天还有哪些色彩。再来告诉小熊。
春天的色彩一声春雷惊醒了正在冬眠的小熊。小熊在黑黑的树洞里睡了一个冬天。小熊想:过了一个黑色的冬天,春天来了。春天是黑色的吗?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呢?小草告诉小熊:“春天是嫩嫩的绿色。”草莓告诉小熊:“春天是甜甜的红色。”小白兔告诉小熊:“春天是跳跣的白色。”
小熊听了说:“哦!我知道了,原来春天是嫩嫩的绿色、甜甜的红色、跳跳的白色。
讲故事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郊、列等14个生字,会写名、发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火车的发展,激发创造的欲望。
【课前准备】
挂图,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关于火车的故事,(边说边板书课题)你们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火车的故事》,你将会了解到更多关于火车的知识。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读通课文。
2、检查识字情况。
齐读,分组读,抽读。
3、听老师范读,标出自然段,想想课文讲了火车的什么故事。
结合插图,边读边想
4、自读第1、2自然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理解飞驰而过。可以播放火车疾驶而过的场景,也可以把自己的手当做火车,演示飞驰而过的样子。
5、读第3自然段。
⑴ 读了这个自然段,你了解到什么?
蒸汽机车(第二幅图上的车头就是蒸汽机车。它烧煤,从上面的烟囱冒出浓浓的黑烟)
内燃机车(它烧汽油、柴油或煤油,不会产生多少烟)
电力机车(教师出示图片并讲解:电力机车的车顶有电线。它行驶时下面是两根铁轨,上面靠电线提供能量)
⑵ 磁悬浮列车(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火车,速度快,接近普通飞机。这种火车只有中间一根铁轨,最特别的是:它是浮在轨道上的。第三幅图画的就是磁悬浮列车。它在日本、德国常见,我国上海也有)
⑶ 朗读领会。
6、自读第4、5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
⑴ 理解夕发朝至:夕是晚上,发是出发,朝指的早上,至是到。谁能把词语意思连起来说说?(晚上出发,早上就到了)
⑵ 爸爸还说了什么?
⑶ 引导理解不懂的`地方。
如:教师可以用简笔画,画出海面及山势的剖面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海拔。青藏铁路指从青海到西藏高原的铁路,那里海拔特别高,平均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
讲故事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专心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乐于欣赏优美的插画,了解制作的方法。
3、运用各种美工材料创作图画,发展创造力。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重难点
专心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活动准备
1、有关白云的故事书,如《云朵白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2、各种美工材料,碎布、棉花等材料。
活动过程
1、出示故事书,先介绍书名和作者,然后讲述故事。
2、老师讲述故事后,与幼儿讨论股市的内容:
1)谁是猫哥哥?请在书中指出来。
2)猫兄弟把什么东西带回给猫妈妈?(云)
3)猫妈妈用云做了什么?(做面包)
4)猫兄弟吃了云朵面包,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猫兄弟忽忽悠悠地飘了起来。)
5)猫兄弟为什么要把面包给猫爸爸送去?(因为猫爸爸没吃早餐。)
6)猫爸爸吃了云朵面包后怎么样了?(爸爸飞到办公室。)
3、请幼儿欣赏故事书的插图,说说制作的方法。
4、请幼儿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吃了云朵面包会怎样。
5、请幼儿模仿《云朵面包》故事书的插图,运用各种美工材料,把自己的想象画下来。
活动反思
?云朵面包》,一个温馨的香气四溢的故事,充满神奇、浪漫和暖暖的`爱意,配上由铅笔画、摄影、布衣拼贴等多种手法组合而成的画面,美妙而生动。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摘下云朵,不是每个妈妈都能浪漫到用云朵做成面包,不是每个爸爸都有机会尝到孩子冒着风雨飞着送来的云朵面包,不是每个家庭都可以在阴沉沉的天气享受飞起来的美妙感受。
绘本课的基调就是轻松的,阅读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阅读中进行语言的训练,并让孩子们爱上阅读。
讲故事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重点语句。
2.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体会花生的品格,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体会花生的品格,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体会花生的品格,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回忆上节课内容,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2、这篇文章主次分明,把议花生作为重点部分详细记叙的。
(二)细读课文,品味欣赏。
1、那就让咱们一起回到一家人谈花生的那个夜晚吧。现在咱们就是家庭成员了。想象着当时的情景自己读一读这段话。一会咱们分角色朗读。
2、师生分角色读,理解“争着”。从这段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好处)。
3、你在生活中还了解到花生有哪些好处吗?
4、花生可真是浑身是宝,好处可真多啊!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出示第十自然段)
5、默读父亲说的这段话(第十段),思考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并做上批注。用时一分钟。
6、小组合作学习第十段。(出示学习要求:①自由读第十段,小组交流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②思考作者在讲花生时,为什么要谈到桃子、石榴、苹果呢?③用时4分钟。小组内成员做好分工。)一小组交流。生评,师指导。
7、桃子、石榴、苹果和花生有着各自的生长特点,咱们来一起看一看(出示图片)。他们这两种生长特点用一个词来说可真是(生答:截然不同等)。能把这种不同读出来吗?(出示,不同颜色标出,师生配合读。)
8、在桃子、石榴、苹果和花生中,父亲更喜欢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所以你们。。。”一句。
9、父亲是经过自己的观察生活,发现了这些花生的特点,并且看到了花生这一可贵的一面,深有感触说了这句话——生读:“所以”一句。
10、在父亲眼里,怎样算是不好看?父亲由花生说到了(人)。
如果给你一个选择的权利,你是想做桃子苹果石榴这样的人还是像花生这样的人?
11、“我”听懂了父亲的话吗?引出“我”说的话。(出示这两句话。)
12、理解“体面”。
13、假如去掉“只”,意思有什么不一样?(生答,再读感受)。
14、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就能够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像花生一样的人。用上“_________像花生,虽然______,可是_______。”的句式表达。
15、那我们应该做怎样的人呢?(默默奉献、脚踏实地等。)是呀,这就是“父亲”的“希望”。
(三)领悟写法。
1、你们说,咱们这一家人说来说去还仅仅是在谈花生吗?从花生谈到了什么?(生答:做人。)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板书。)
2、现在你能来说说,什么叫做借物喻人吗?(借一物比喻具有相同特点的人。)
3、结合本课来说,本课是借花生来比喻(不计名利,默默奉献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也有类似的用法。如借蜜蜂比喻(勤劳)的人等,二生举例。
(四)深化感悟,了解作者。
1、学习最后一段,体会“印”字,读出这种感受。
2、情境引读,强化感受,根据填空背诵重点语句。
当作者青年时;当作者已为人父时;当作者为人师表时;当多年以后。
3、体会作者笔名的用意
(五)拓展练笔。
1、善于思考的人常常能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耐人寻味的道理。请同学们仔细思考,拿起笔试试给自己取个笔名,并写下自己的理由,看谁写的即有意思,又有内涵,还能用的今天学的借物喻人。
2、全班交流。
(六)练习小结
1、小练习。
2、推荐书。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