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狼教案精选7篇

时间:2023-08-23 作者:pUssy

当我们准备教案时,要确保内容清晰易懂,在编写教案时,我们要遵循课程大纲的要求,以下是28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初二狼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初二狼教案精选7篇

初二狼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两个圆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了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

难点: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2)复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

1.书本引例

☆ 想一想 p 125 平移两个圆

利用平移实验直观地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每一种位置关系都可以先让学生想想应该用什么名称表达。在讲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时,可先让学生探索,老师不要生硬地把答案说出来

☆ 巩固练习 若两圆没有交点,则这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是 相离 ;

若两圆有一个交点,则这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是 相切 ;

若两圆有两个交点,则这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是 相交 ;

☆ 想一想 书本p 126 想一想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圆与圆相切的性质

☆ 想一想 书本p 127 想一想

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两圆相切的性质:如果两圆相切,那么两圆的连心线经过切点,这一性质是下面议一议的基础。学生容易看出两圆相切图形的轴对称性及对称轴,但要说明切点在连心线上则有一定困难。

如果两圆相切,那么两圆的连心线经过切点

4.讲解例题

例1.已知⊙ 、⊙ 相交于点a、b,∠a b = 120°,∠a b = 60°, = 6cm。求:(1)∠ a 的度数;2)⊙ 的半径 和⊙ 的半径 。

5.讲解例题

例2.两个同样大小的肥皂泡粘在一起,其剖面如图所示,分隔两个肥皂泡的肥皂膜pq成一条直线,tp、np分别为两圆的切线,求∠tpn的大小。

三、随堂练习

1.书本 p 128 随堂练习

2.《练习册》 p 59

四、小结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心距与两圆半径和两圆的关系。

五、作业

书本 p 130 习题3.9 1

初二狼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教学重点难点)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课时1

一、导入新课。

今天,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进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列夫·托尔斯泰,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米开朗琪罗,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课文中也提到了俄国一位的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主要作品有小说《白夜》、《罪与罚》、《白痴》、《卡拉玛佐夫兄弟》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听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给下列生字注音。

髭(zī)髯(rán)鬈(quán)黝(yǒu)黑滞(zhì)留禁锢(gù)炙(zhì)热

颔(hàn)首低眉锃(zèng)亮犀(xī)利广袤(mào)无垠尴尬(gāngà)

2、解释下列词语。

犀利:(武器、言语、目光等)锋利,锐利。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约束,限制。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或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滞留:停留不动。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三、精读课文,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作者五个方面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

2、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3、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4、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5、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6、第5段的分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描写了拜见时哪些方面?

(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四、布置作业:

1、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2、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初二狼教案篇3

班会主旨:爱我班级、重树信心、共建优秀班集体

开展的目的:通过班级事件回顾,班干部就职感言,同学真心表白,增加学生的集体认同感和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增强集体荣誉感,树立努力拼搏的意识和信心。

主题设计:

1、 班干换届,藉此机会,让班干发表就职感言,激发班干的工作热情,加强同学与班干部的情感交流,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形成以班干部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2、 形式:通过视频展示班级合唱的片段、小品表演、小组合唱、班干就职发言、同学真情告白等方式,配合主持人的讲解来推进。

3、 目标要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多数同学亲身参与其中,通过内心的表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班会的主要议程:

一、开场

主持人: 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我们今天的主题班会“爱我班级”。

“集体”是多么诱人亲切的字眼,它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大家庭,每个学生爱集体的品质是建设班集体的首要条件,团结一枝花,集体你我都爱他。昨天的初一四班,懵懂中带着纯真;今天的初二四班,奋发中带着青春的追求。昨日的点滴,我们铭记在心,请听女生小组合唱《yesterday once more》

二、展现班级在合唱比赛中取得的成绩。

通过视频展示比赛的过程,让学生再次感受“共同努力,夺取胜利”的喜悦,增强内心的自豪感,建立班级荣誉感。

主持人:9月的艳阳,四班的英姿,百歌颂中华,四班展新貌。请欣赏电子相册《四班的风采》。

三、男生小品表演

主持人:爱班集体,就要做文明学生。爱班集体,就要艰苦奋斗。爱班集体,就要时时刻刻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请欣赏男生小品表演《409小夜曲》

四、真情告白(穿插背景音乐)———(高潮)

由同学心声和班干的发言两部分组成。(班会课的重点为学生的发言)

第一部分班干部谈自己的就职感言,以及对班级管理的设想;

第二部分由班上同学发言,谈自己的感受和对班集体的看法。

主持人:热爱集体就要为集体增光添彩,热爱集体主要为集体多做贡献,只有互相理解,班级的凝聚力、战斗力才强,才能使班级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其实有很多话,想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分享我的快乐,分担你的忧愁!下面请这些同学讲讲他们的心里话。

发言顺序:钟盈璋、金冰洁、王捷、叶重延、梁康正、胡泽豪、廖琳颖、梁豪程。

五、诗歌朗诵

主持人:心与心的接近,才能建设一个温暖的集体。我们的班级是一个大家庭,55位同学手拉手,心连心,你关心我,我帮助你;我们的班集体是一朵红花,班干部就像花朵,同学们就像绿叶,老师是园丁。我们爱我们的班集体,我们爱我们的初二四班,请听诗歌朗诵《我爱我班》

?我爱我班》我爱我的大家庭/见到老师问声好/同学就是姐妹兄弟/和和睦睦才更好每天到校勤学习/多做好事属第一/互相帮助要牢记

保护公物不能忘记/讲究卫生人人有责/环保小卫士/学习好标兵

我们要努力争取/我们爱我们的班集体/我们爱我们的大家庭

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大家庭更美丽

六、班主任总结(老师对4班学生的要求和期望)

总结班级从组建到今天存在的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后半学期的要求,对同学的积极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振奋学生的精神。激发学生共建优秀班级的热情和干劲。

主持人:四班是一个不断进步的班级,每一位同学都在不断努力中,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共建一个优秀的班级。下面请我们的副班主任给我们做个小结。

七、播放歌曲《一起走到》

主持人:时间总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流逝,今天的主题班会快要接近尾声,相信今天的“爱我班级”主题班会

可以坚定大家建设优秀班级的信心,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一起期待四班的美好明天。最后让我们一起在歌声《一起走到》中,结束我们的班会课。

初二狼教案篇4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

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

(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缘景明情

柳宗元为什么先是快乐的后来又悲伤了呢?下面我们就循着文脉来找答案。

1、品读“心乐之”。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

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水声悦耳”。请大家读课文,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面,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作者的“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心乐之,乐其潭水清凉。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心乐之,乐其岸边石头姿态万千,形态各异。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心乐之,乐其树木青葱,藤蔓翠绿,摇曳多姿。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乐之,乐其潭水清澄纯净。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心乐之,乐其鱼儿自由灵动,调皮可爱。

无意间发现小石潭这么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动的,惊喜的。

2、品读“凄神寒骨”,结合小石潭氛围,感受其“凄”。

景美人乐,作者是不是流连忘返了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以其境过清”。朗读直接表现“其境过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感情。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变化的呢?找到关键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美好的设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内心体现。指导朗读,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读出淡淡的忧郁之感和作者内心的迷茫。

四、悟读,知人论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结合作者身世,从作者由“乐”变“凄”的微妙情感变化中领悟其孤独的内心世界。

屏幕显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岁即中进士。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6岁。)

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的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触景伤情,为小石潭的处境感伤,也为自己感伤。所以再美的风景也只能带给他短暂的快乐,却始终走不进他苦闷而孤寂的心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触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却不颓废的心灵。推荐大家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记的独特魅力。

初二狼教案篇5

知识与技能

(1) 初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 掌握二元一 次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之间的 关系;

(3) 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

过程与方法

(1) 教材以“问题串”的形式,揭示方程与函数间的相互转化,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会不同数学知识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 通过“做一做”引入例1,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与态度

(1) 在探究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对应关系中,在体会近似解与准确解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精神.

(2) 在经历同一数学知识可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变式能力.

教学重点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和数学转化的思想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铅笔、直尺、练习本、坐标纸.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回顾知识)

内容:

1.方程x+y=5的解有多少个? 是这个方程的解吗?

2.点(0,5),(5,0),(2,3)在一次函数y= 的图像上吗?

3.在一次函数y= 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它的坐标适合方程x+y=5吗?

4.以方程x+y=5的解为坐标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像与一次函数y= 的图像相同吗?

由此得到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

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图像有如下关系:

(1) 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相应的函数图像上;

(2) 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

第二环节 自主探索方程组的解与图像之间的关系(10分钟,教师引导学 生解决)

内容:

1.解方程组

2.上述方程移项变形转化为两个一次函数y= 和y=2x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分别作出这两个函数 的图像.

3.方程组的解和这两个函数的图像的交点坐标有什么关系?由此得到本节课的第2个知识点:二元一次方程和相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

(1) 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以转化为求两条直线的交点的横纵坐标;

(2) 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可以转化为求这两条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联立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有: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和图像法三种.

注意:利用图像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近似解,要得到准确解,一般还是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第三环节 典型例题 (10分钟,学生独立解决)

探究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

内容:

例1 用作图像的方法解方程组

例2 如图,直线 与 的交点坐标是 .

第四环节 反馈练习(10分钟,学生解决全班交流)

内容:

1.已知一次函数 与 的图像的交点为 ,则 .

2.已知一次函数 与 的图像都经过点a(—2, 0),且与 轴分别交于b,c两点,则 的面积为.

(a)4 (b)5 (c)6 (d)7

3.求两条直线 与 和 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4.如图,两条直线 与 的交点坐标可以看作哪个方程组的解?

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总结)

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要求学生自主总结有关知识、方法: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 次函数的图像的关系;

(1) 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相应的函数图像上;

(2) 一次函数图像上 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2.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

(1) 方程组的解是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2) 两条直线的交 点坐标是对应的方程组的解;

3.解二元一次 方程组的方法有3种:

(1)代入消元法;

(2)加减消元法;

(3)图像法. 要强调的是由于作图的不准确性,由图像法求得的解是近似解.

第六环节 作业布置

习题7.7a组(优等生)1、 2、3 b组(中等生)1、2 c组1、2

初二狼教案篇6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等腰三角形

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

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4、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1条)。

5、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

②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

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都存在三线合一.

④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3条).

6.基本判定:

⑴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⑵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初二狼教案篇7

第七章 力

第一节 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业 书本第43页第2、3

第二节 弹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

●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 (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 (2)认清分度值;

(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 (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

五.布置作业:思考和体验:课本p54 —— 2、3、4 六.教学后记:

第三节 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方向

●教具: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

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 二.新课教学

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入“万有引力”。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

(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

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钩码)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9.8n/㎏。用g表示,即g=9.8n/㎏。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地球上质量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二)重力的公式

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质量(㎏),g是9.8n/㎏,粗略计算:g取10n/㎏ (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本:p59 —— 1、2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

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 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去掉动滑轮装置拔河弱小同学败)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48结论)。

(2)讨论: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各有什么缺点?

怎样使用才能把两种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既省力又方便?

(3)分组实验:学生独立组装滑轮组实验。

(用钩码实验时教师 要注意动滑

(4)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学生填写p49结论)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