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不断优化教案的细节,通过制定清晰的教案,我们可以提高教学效率,28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班种子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班种子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植物的种子有很多种类,它们各不相同,生长在各自的果实之中。
2.通过观察了解几种常见植物种子生长的部位。
3.乐意动手操作,体验发现的乐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收集各类有种子的植物果实,如菜椒、苹果、玉米、葫芦、向日葵、花生、丝瓜及各种豆荚。
2.有籽西瓜1个。
3.每组小筐1个,塑料刀1把,小碟子若干,抹布1块,水果刀1把(教师用)。
4.幼儿操作材料:《种子的排列》。
活动过程:
(一)幼儿介绍各自带来的植物果实,引起幼儿寻找种子的兴趣。
1.教师:小朋友带来了这么多的果实,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带来的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鼓励幼儿说出植物或果实的名称及特征。
2.教师出示西瓜,引发幼儿对西瓜种子的关注。
3.教师:今年的西瓜成熟了,我们把它摘下来。明年,我们还想吃西瓜时,怎么办?
4.引发幼儿对自己的经验猜测并知道可用用种子种植。
5.教师:西瓜有种子吗?你见过西瓜的种子是什么样子的吗?
6.幼儿根据已有经验描述西瓜种子的特征。
7.教师:西瓜种子藏在哪里呢?
8.根据幼儿提议切开西瓜,找出西瓜籽并观察。
(二)探索其他果实的种子藏在哪里。
1.教师:你们带来的果实有种子吗?找一找它们的种子藏在什么地方?
2.幼儿自由探索寻找种子,将找到的种子放在小蝶子里。教师帮助幼儿切开部分果实或敲开部分坚果的硬壳。
3.教师:你带来果实的种子藏在哪里?你是怎样找到它的?种子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
4.引导幼儿谈论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用什么方法找到种子,以及种子藏在哪里。
(三)观察各种果实中的种子是怎么排列的。
1.教师:我们找到了种了,再来看看植物和果实内的种子是怎么排列的。
2.幼儿讲述,教师示范切开部分果实,引导幼儿观察果实中的种子的排列方式。
3.请幼儿看幼儿操作材料《种子的排列》中几种果实种子是怎么排列的。
4.教师:在种子不同的排列中,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四)观察发现种子的异同。
1.教师引导幼儿与同伴对比观察不同的种子。
教师:看看你个同伴找到的种子,种子的形状颜色一样吗?有哪些一样的地方?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2.幼儿对自己与同伴的各种种子做进一步的观察,自由说说对种子的新发现。
3.教师:这些种子长得不一样,可为什么都叫种子吗?种子有什么用呢?回家可以去查一查资料也可以去找一找还能找到哪些种子。
活动延伸:
将幼儿带来的植物的果实放在科学区中,引导幼儿继续探索发现种子生长的不同部位或观察种子的排列形式。
大班种子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在认识各种种子的基础上,了解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并能进行简单分类。
2.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发展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萌发探索植物种子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收集各种种子,带到幼儿园布置成“种子展览会”。
2.供每组幼儿操作的种子实物若干,传播方式背景图、种子标本若干,课件《种子的旅行》。
3.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种子传播方式的相关知识,丰富感性经验。有条件的家长可带幼儿进行野外远足活动,观察大自然中的植物。
●活动建议
1.引导幼儿参观种子展览会,认识各种种子的特征。
(1)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幼儿带着问题自由观察。如:看一看它们是什么种子?长什么样?这些种子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种子的外形特征。
(2)请幼儿说出自己认识的种子名称,并认识几种特殊种子(蒲公英、莲蓬、苍耳等)。
对于幼儿不认识的种子,请其他幼儿互相补充,教师不作解释,可提问:这么多的种子还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引导幼儿在互相学习中了解种子大小、颜色、形状等的不同。
(3)幼儿互相讨论:这些种子都有什么用?使幼儿简单了解种子可以繁殖、食用等。
2.播放课件《种子的旅行》,引导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方式。
(1)了解种子的风力传播。
①观看课件,引导幼儿讨论:是谁帮助蒲公英的孩子去旅行的?为什么风能吹着它去旅行?教师拿出实物,引导幼儿观察、分析,并请幼儿吹着试一试,进一步感知蒲公英种子“轻飘”的特征。
②请幼儿思考:蒲公英的种子飞到了新的地方,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又会怎么样?引导幼儿了解植物种子“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繁殖”的生长过程。
③引导幼儿拓展思路:风还能帮助哪些种子去旅行?为什么?
丰富幼儿的知识:柳絮、杨树等种子非常轻,被风一吹到处飞,
所以它们也是由风帮助旅行的。
(2)结合实物与课件讨论种子的其他传播方式(流水、动物皮毛、鸟的粪便、人类播种等)
课件中出示蓬蓬、苍耳、樱桃、豌豆等,讨论:它们的种子怎样去旅行?为什么?还有哪些种子也用和它们一样的方式去旅行?
请幼儿思考:人类可以帮助哪些种子去旅行?使幼儿知道农作物的种子多是靠人类的帮助去旅行的。
小结:莲蓬像小船一样能浮在水上,它的种子可以靠水传播;小苍耳身上有刺,可粘到动物皮毛上去旅行;有些硬硬的小种子被鸟吃掉后不消化,能随粪便排出来,它们跟着鸟儿去旅行;有些种子成熟以后,果实外皮裂开,种子通过自身弹力把自己弹出去旅行。
3.玩游戏“帮助种子去旅行”进行传播方式的分类。
(1)教师出示黑板上的种子标本,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种子。
(2)引导幼儿说出它是什么种子,是怎样传播的,并放到相应的传播方式背景图中。
(3)和幼儿一起检验放对了没有,如果不对,说明为什么。进一步巩固幼儿对种子传播方式的认知。
大班种子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种子奥秘的兴趣。
2.在认识各种种子的基础上,了解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并进行简单分类。
3.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发展观察、分析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种子旅行记》
活动过程:
一、回忆故事《种子的旅行》,导出课题。
1.复习故事《种子的旅行》
师: 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故事《种子的旅行》吗?
师:那故事里都提到了哪些种子啊?(蒲公英、苍耳、红果、椰子、豌豆。)
(教师按照幼儿的答出的种子在白板上依次点击出现图片。)
师:那,你们还记得它们都是怎样去旅行的吗?蒲公英是怎样去旅行的?
(分别请幼儿模仿一下蒲公英是怎样去旅行的。)
2.介绍新朋友
师:有两个小家伙看到蒲公英、苍耳、小红果、椰子、豌豆都去旅行了,羡慕极了,也想去旅行,你们想不想认识它们?
(教师点击出现凤仙花和喷瓜的图片)
师:请你仔细观察一下,猜一猜,凤仙花的种子藏在哪里?喷瓜的种子藏在哪里?
(种子藏在瓜皮里)
师:再猜一猜,凤仙花和喷瓜会用什么办法去旅行呢?
师:小朋友们想了好多的办法。
师:那让我们来看一看,凤仙花和喷瓜到底是怎样去旅行的。
(教师播放视频)
小结师:凤仙花和喷瓜都是靠弹力把种子们喷射出去,它们都是靠自己的弹力把自己弹出去旅行的。
师:还有很多植物也像喷瓜和凤仙花一样用各种办法把种子宝宝传播出去,送它们到各个地方去旅行。到了收获的季节种子宝宝们就长大了,跟妈妈一模一样。
二、视频《植物怎样传播种子》,引导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方式。
1.播放视频《植物怎样传播种子》
(1)幼儿观察讨论种子的传播方式(点击出现视频中出现的植物)
幼儿自由讨论观察到的种子传播方式。
师:在水里漂的是鸭腱藤,它是靠水力传播的。鸭腱藤成熟了种子就会掉进水里漂到很远的地方,继续生长。(教师点击出现水力传播的标志)
师:除了靠风力和水力传播种子,植物们还用了哪些好办法来传播种子啊?
(被动物吃下去,随着粪便洒向四方。果实炸开,蹦到外面。)
师:牛蒡是靠人和动物传播的,牛蒡成熟后就会粘在从他旁边经过的人或动物的身上。野果的种子硬硬的被动物吃下去不易消化,就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凤仙花和喷瓜则是靠自身的弹力把种子传播出去的。他们是靠弹力传播的.。(教师点击出现人和动物传播标志和弹力传播的标志)
小结种子的传播方式:
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我们了解到有的种子像降落伞一样飘在空中,它的种子靠风传播;有的种子像小船一样能浮在水上,它的种子可以靠水传播;有些硬硬的小种子被鸟吃掉后不消化,能随粪便拍出来;有些种子成熟以后,果实外皮开裂,种子通过自身弹力把自己弹出去旅行。
(2)游戏:点一点
幼儿说一说图片上的植物分别用什么方法去旅行。重点介绍种子(水黄皮、风滚草、黄花酢浆、萍婆)
教师协助幼儿点击出现种子的传播方式。
1.帮助种子去旅行
2.按传播方式给种子分类。
(幼儿分别说出种子的传播方式,教师指导幼儿将种子拖进相应的框框里。)
3.引导幼儿运用身体动作表现种子的传播。
在音乐中,幼儿自由结伴分组,分别扮演种子和帮助种子传播的外力,合作表现种子的传播过程。
三、结束:
教师与幼儿一起模仿种子飞回教室。
大班种子教案篇4
教材分析
(重点与难点)
?种子的旅行》这一故事描述了蒲公英、苍耳、红果、椰子、豌豆用不同方式传播种子的过程,其形象拟人化,给予他们美丽、可爱的形象。为了让幼儿更加容易记忆和理解,本节课充分利用课件和录像资料,让幼儿深层次的了解种子的神奇、了解种子传播的秘密。本次活动的重点: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故事中的话大胆回答。 难点:通过故事,知道种子的外部形态以及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幼儿基础分析
(能力、经验基础)
能力:幼儿能说出蒲公英的外形特征以及它借着风传播种子,但对其他植物的传播方式还是不知道的。
经验:植物的种子对于幼儿来说比较陌生,幼儿所见到的大部分种子都是收获去皮后的粮食,它们都是靠人类来种植的。在自然界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野生植物,他们有各种各样奇特的种子,能借助于外界或自身的力量遍布世界,这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幼儿就比较陌生了,然而正是因为幼儿在这方面经验的欠缺,所以能使幼儿产生更浓厚的探索兴趣。幼儿见过苍耳、红果,但不知道它们叫什么。对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不了解。对风传播种子的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如蒲公英。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能用故事中的话语大胆回答。
2.了解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感受并想象种子传播中的美丽、可爱的形象。
3.积极参与观察、探索种子传播方式的活动,产生较强的求知欲。
活动准备
(材料、环境、知识准备)
材料准备:幼儿画册 投影仪 ppt
一、谈话导入
秋天到了,各种植物的种子成熟了,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种子,我们一起看一看。
二、初步认识一些种子的名称及外形,并用语言描述
1.出示蒲公英、苍耳、红果、椰子、豌豆的图片
提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看上去像什么?
过渡:这些种子要去旅行了,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它们是怎么旅行的。
三、自主阅读故事内容,了解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
交代要求:阅读幼儿画册p40-44。
提问:谁愿意来说一说蒲公英、苍耳、红果、椰子、豌豆的种子是怎么旅行的?
提升1:是呀,蒲公英的种子像一只只漂亮的降落伞,只要风儿轻轻一吹,蒲公英的娃娃就纷纷出发,飘向远方,飘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提升2:是呀,苍耳妈妈给自己的宝宝穿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挂住动物的毛皮,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那里就是它们的家。
提升3:红果很硬,被小鸟吃下后,会随着小鸟们的粪便排出。
提升:4:当椰子果成熟后,往往会掉入海中,而它的宝宝就会随着海水飘向远
提升5:在太阳的照射下,豌豆妈妈利用自己的弹力将自己外面的果皮炸开,孩子们就纷纷离开妈妈的怀抱。
小结:种子的传播方式有:风、动物、水、自然掉落。
四、活动延伸
播放ppt,再次完整欣赏故事。
过渡:原来大自然中的植物这么的神奇,那让我们来完整欣赏一下吧!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有其他的传播方式吗?(播放《植物是怎样传播的》视频)
大班种子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能大胆表述种子的特征及用途。
2、能利用种子的不同颜色,大胆表现用种子贴作品。
3、体验粘贴种子的快乐。
活动准备:
每张桌子放置黄豆、绿豆、赤豆各一种的盘子。 橡皮泥人手一份。用各种种子贴的范画。
活动过程:
一、出示作品,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出示已压贴好的豆贴作品,如小鱼,小鸟,小花
提问:小朋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看的东西?呀,这些美丽的图画是用什么做成的呀?豆豆真神奇,还能贴出小鸟,小鱼呢!
二、教师示范操作。
把橡皮泥宝宝搓成一个大汤圆,压压扁,尽可能压的又大又扁,这样我们的豆宝宝就可以漂亮地排列在泥宝宝身上了。(边说边引导幼儿跟随老师一起揉搓)
1、教师:我们来贴个小太阳吧,太阳是什么形状的?把豆宝宝围成一圈,小太阳周围是什么(光芒),还有五颜六色的七彩光!
2、教师:小太阳完成了,可爱吗?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小朋友,你们想到了什么好玩的东西,也请你动动小手把它贴出来吧!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在揉搓压平的基础上贴画。
四、展示幼儿作品。
请幼儿排队逐个欣赏点评小朋友的作品,表扬完成的好的幼儿,并放到展览区展览。
大班种子教案篇6
生成背景:
在进行主题活动“豆豆王国”中,提供了有关秋天的种子,开展了“分豆豆、豆豆艺术:等活动后,孩子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在”豆豆艺术“中,发现所提供的黄豆由于太大,孩子们在粘贴时有些困难,同时,只是单一粘贴相框,对孩子们没有挑战性,粘上去以后容易掉下来,影响了作品的质量,这也给粘贴造成困惑,尽管这样,可孩子们仍是很感兴趣。因此,我选择了较小的豆子“绿豆、赤豆”,还为孩子提供了部分由老师勾画好的物体轮廓纸,这样兼顾到了能力差的幼儿,体现了材料的层次性,满足幼儿的创作愿望。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绿豆、赤豆,进行种子贴画。
2、体验创作的快乐。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每桌绿豆、赤豆各一盒,若干勾画了物体轮廓作品、双面胶。
2、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欣赏“种子贴画”范例。
师:“你喜欢哪幅画?它用了哪些豆豆?”了解可以用一种豆或两种豆交替排列,也可以用一种豆贴出轮廓,细小的部分用另一种豆。
2、教师示范,勾画物体轮廓,要求幼儿画的要大。
3、教师提出要求:
(1)可以选择老师提供的纸来贴,也可以自己设计,勾画时要画的大一点。
(2)粘贴时,不用取很多豆子,豆子落到桌子要拣起来。
(3)全部粘贴后,用手掌轻轻地压一下。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幼儿粘贴豆子时,手不要压到双面胶上,以免粘不住。
5、展示作品,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喜欢的作品。
活动反思:
由于原来的“豆豆艺术”是区域化活动,给相片做相框、种子贴画,在提供的材料上没有兼顾到能力差的幼儿,所以在粘贴时豆豆是挤在一起,看不出所贴的物体形象;黄豆太大,粘上去后,当作品拿起来时,却掉了下去,而重新设计、组织的活动,有了较好的效果,当作品贴到柜面上时,孩子们看到了一幅幅形象逼真的“轮船、小熊、房子、火箭、蜡笔。真正体验到了创作带来的快乐,同时也提醒我们所提供的材料的难度要与孩子日常经验相结合,对幼儿的技能要求也要作出正确的评估。观察、了解孩子的需要是一个前提条件,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才能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材料,让他们积累学习的`经验和方法,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原来的粘贴相框的活动只是单一的技能要求以直线条为主,这一操作任务对孩子已经不再具有挑战性了,这就向我们发出信号,提醒我们要调整材料,作出应答。这正是《纲要》中提倡的教师在组织实施教育活动时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应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