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教案参考7篇

时间:2023-08-18 作者:Monody

教案不仅是教学的计划,也是教师的智慧结晶,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案设计经验,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车教案参考7篇,感谢您的参阅。

车教案参考7篇

车教案篇1

一、课题:

?春天沙沙》(中班下学期)

二、教材简解

中班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音乐形象与情绪的感知必须借助于多种感官进行感知,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用多通道感知、情境对唱等方式,引导幼儿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情绪,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歌唱活动,并能够倾听同伴的歌声、协调一致地演唱。

歌曲《春雨沙沙》旋律活泼欢快、内容形象生动,问答式的歌词描绘了一幅极富童趣的春天场景。歌词内容浅显易懂,音乐情绪活泼欢快,非常适合中班的小朋友演唱。

三、目标预设

?纲要》中指出,艺术是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从中班幼儿的已有学习经验与年龄特点出发,本次教学活动目标确定如下:

1、知道歌曲名称,理解歌曲的内容。

2、能用自然声音唱歌,学习用不同方式变化演唱。

3、尝试将新编的词替换到歌曲中,喜欢演唱歌曲。

4、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5、理解诗歌内容,初步学习有节奏地完整朗诵诗歌。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歌曲的内容,学习用不同的方式变化演唱。

难点:创编歌曲。

五、设计理念

新的《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活动中除了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外,我精选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歌曲的意境是春雨的美,因此通过演唱来感受这个意境,因为对歌曲比较熟悉了,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仿编,从多个角度来感受春雨的美。

1.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我采用视听唱法,引导幼儿在观察生动形象的图片,充分地刺激幼儿的视觉,用语言和音乐熏陶帮助他们轻松地理解歌曲内容,熟悉歌曲旋律。

2.根据"先行组织者理论",采用难点前置的方法,引导幼儿感知歌曲的强弱节奏,并分段学唱。从幼儿熟悉的下雨声入手,引导幼儿感受歌曲的节奏,同时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歌曲。

3.根据幼儿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对唱的方式,引导幼儿倾听同伴的歌声,学习协调一致地进行演唱。

六、设计思路

教学活动是老师和幼儿共同表演的舞台,而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表演"以及活动中所呈现的一切都必须为孩子自然的学习服务。因此,我在本次活动中注重幼儿自身的学习和体验,采用体验学习法和多种感官参与法,引导幼儿在体验中学习,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听一听、学一学、唱一唱等多种感官的活动,学习演唱歌曲。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相互交流。

师:春天来了,我们身边都有哪些变化呀?幼儿自由讲述

教师小结:春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它带来了许多它的好伙伴,就连小雨也迫不及待的唱起了歌,你们听……

第一环节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在引导幼儿讨论"春天来了,身边的变化"同时,为下面创编歌曲做了铺垫。幼儿观看课件,体验感受歌曲的活泼优美的情趣,把握歌曲的情感线路,使幼儿能进入春雨美的意境中来。

二、欣赏歌曲

1、完整欣赏

师:刚才你听到谁在说话?它说些什么?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感受都有所不同,回答可能多种多样。如何提升幼儿对春天的认识,使他们的学习变得主动而且有意义,需要老师灵活机智的引导。歌曲的第一段与第二段节奏相同,但歌词内容有明显的区别,所以我先让幼儿熟悉第一段。

活动反思:

?春雨沙沙》是一篇非常好听、活泼、欢快,富有动感的歌曲。它描写了春雨中迷人景色。歌曲节奏较简单,歌词结构工整,语言具有韵律感,适合中班幼儿学习。这首歌曲主要是让幼儿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能较清楚的演唱歌曲。活动中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观点。将教师作为幼儿发展的引导者,支持幼儿的自主发展,在支持中进行有效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有效地回应幼儿,不仅能梳理提升幼儿的经验,还能肯定鼓励幼儿激发幼儿思维学习的积极性,本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非常好,幼儿兴趣高,能感受歌曲的优美,用不同的力度来演唱歌曲。而且幼儿是以角色的身份来演唱。演唱的时候非常有感情,很投入。

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同学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咱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身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身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咱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身的感受。

同学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身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同学想象,再写一写。

3.同学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咱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身的祖国,不忘自身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爱慕

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教材第58、5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2、3题。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里一种雪糕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4)“0.1米=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又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自学课本58页后尝试练习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习, 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概括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过度: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五、应用新知,尝试练习。

(1)出示例2:把0.70和105.0900化简.

例3: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学生自学课本后讨论交流,尝试练习。

(3)引导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4) 同桌讨论: 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六、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米 0.30元 500米 1.80元

0.70米 0.04元 600千克 20.20米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 0.06 700 3.0 908 104.03 150 10.01 42.00 3.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 1.850 2.900 0.080 12.000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9 30.04 5.4 8.18 14

5.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

2.70 4.400

31.0100 0.005

72.060 2.07

0.0050 31.01

4.40 72.60

6.判断.

5.00元=5元( ) 7元=0.7元( )

8米=8.00米( ) 2.04吨=2.4吨( )

4.5千克=4.500千克( ) 0.60升=0.6升( )

7.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价钱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 6角 8元 1元零3分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小数中间的零不能去掉。

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节日。

2、初步了解一些有关端午节的来历、故事及相关活动,初步感受民风民俗和民族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提前了解学生对端午节的来历、故事及相关活动认知状况。

(2)收集有关端午节的来历、故事、活动等相关资料和情境图片。

(3)认真阅读、了解有关屈原的故事,思考和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屈原的故事,敬佩屈原的爱国精神。

2、学生准备

(1)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端午节的来历或特色活动的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2)有条件的话,可以参加一项端午节的特色活动或者品尝一下粽子。

(3)准备制作工艺小粽子的原材料和简单工具。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民族文化,感受民俗民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端午节的故事

1、夏天天气炎热,但植物茂盛、瓜果飘香、蛙唱蝉鸣。在这美丽的季节里,还有一个传统节日呢。你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2、你知道哪些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吗?请你和同学们说一说吧。

3、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讲故事。

a出示屈原图像介绍屈原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年),战国时楚国政治家,我国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写下了许多诗,遗留下来的只有二十多篇,其中《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最为著名……

b出示有关屈原故事的连环画。

c讲故事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二、端午节的活动

1你还了解端午节里的特色活动吗?赶快介绍给大家吧。

a播放赛龙舟的情景,若有学生了解有关内容可让学生自己介绍。

西湖的龙舟分为两种.其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小孩装扮各种历史、神仙人物,下层载有鼓吹手,敲锣打鼓,两傍坐著划船的水手,这种龙舟较具表演色彩.竞赛用的龙舟则绕著大龙舟周围打转,待大龙舟上抛下物件,小龙舟上的水手便下水争抢.其中以钱、鸭两物最难抢得,因为钱币入水即沈,鸭子则会四处游窜躲避.

b挂蒲草和艾叶。

民间古来有门前悬艾、菖蒲之俗.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两者皆可入中药.艾叶可制灸条,是传统中医针灸疗法中必不可缺的用品.燃点艾条可灸治多种病症.艾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杀虫防治病虫害的农药.端午期间,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蚊虫滋生,疫病增多.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故而节日一早便将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其实,真正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作用的,还是两草的香气.中国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c做香包

d挂彩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e吃粽子 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棕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简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棕叶包米代替竹筒。

f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g写符念咒

中国古代将五月视为“恶月”,所以端午驱“鬼”在民间非常盛行。驱“鬼”的方法有许多,常见的一种,是在节前五月初一晚上插桃树枝。当时,人们认为桃木能辟邪,所以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前、窗上,以达驱邪的作用。另一种重要的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

h挂钟馗像 在陕西南部与四川交界的一些地方,端午这天,流传挂钟馗像的习俗。挂钟馗像,主要是为了消灾避难。

i迎鬼船 江西南部的部分地方,流传着迎鬼船的习俗。因为这一带水浅,不能进行龙舟赛,故在五月初五这天,用纸扎成旱船,带着去登高、游街,谓之“迎鬼船”。

j滚鸡蛋 在东北,端午节这天清晨,长者要将熟透了的鸡蛋,在小孩肚皮上来回不断滚动,尔后去壳让小孩吃下,据说这样可以免肚子痛。冠军,雅琪队和沙冈美林队分别获得男女标准龙舟赛冠军。

2如今社会进步了,我们可以怎样继承这些传统文化呢?

a还向江河里投食物吗?为什么?

b你愿意参加龙舟赛吗?

三、作业回家学包粽子,下节课将自己的作品带来。

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自由朗读、表演读、齐读)使学生把握诗歌基调;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种爱,无论你身处何方,你都能感受到她的温暖;有一种爱,无论你身陷何境,你都能感受到她的心跳;有一种爱,它让你任意的索取、享用,她都无怨无悔。你快乐,她幸福;你悲哀,她哭泣。只有她,永远不需要珍藏,却永远不会忘记。这个人就是母亲,母亲的爱是天底下至真至纯的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散文诗——《金色花》,一起来感受一下母亲和子女之间的那种亲密情感吧!

二、简介作者泰戈尔和金色花。

在学习课文以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代文豪——泰戈尔和印度佛教圣物——金色花。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圣物,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三,倾情诵读,感受语言美。

1、教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发音,朗读的停顿、语气等。

嗅(xiù)闻(气味)。

罗摩衍那(mó,yǎn)印度长篇叙事诗。

匿笑(nì)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祷告(dǎo)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mùyù)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花瓣(bàn)。

2、学生初次齐读课文。

3、揣摩重点句子。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调皮,想象,快乐)(教师提示,学生读)

(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母1亲焦急,我调皮)(学生分析,学生读)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爱怜,责怪)

(3、4以后学生自由展示)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调皮,撒娇)

4、学生自由朗读,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朗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谈谈理由。——朗读小结: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

5、个别学生朗读课文。

我们知道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和一些关键诗句的读法,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把诗歌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学生表演读、评点。(朗读指导:轻重快慢、抑扬顿挫、感情处理,体态语言等)

四、合作探究,感悟情感美。

1、“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明确:

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2、孩子变成金色花后,为什么总是瞒着不让妈妈知道呢明确:

因为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一味地瞒着妈妈。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不变成其它的事物呢明确:

因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圣洁而美丽,变成金色花就是意味着自己给予母亲的爱是圣洁而美丽的,正可以表达自己回报母爱的心愿。——借花抒情

4、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读出了一个xxxxxxxxxxxx的孩子和一个xxxxxxxxxxxx的妈妈”的句式来回答。请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我读出了一个淘气的贪玩的孩子,一位慈祥的爱读书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一位温柔善良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一位勤劳美丽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位圣洁的妈妈。我读出了一个神奇的孩子,一位笃信宗教的妈妈。

5、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孩子对母亲的爱是真挚的,诗中洋溢的浓浓情感令我们陶醉。现在让我们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再次朗读一遍课文。

五、深情描述,品味画面美。

1、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式读了这首诗,知道这首诗为我们创设了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现在我们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些画面。我们先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的画面是否来自于这一首诗

2清晨朝露未晞,在铺满金色花的林荫中,飘出一个修长的身影,她的湿发披在两肩,发丝间的水滴轻轻飘落,亲吻着林间绿色的小草。妈妈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小庭院里,她缓缓地把双手放在胸口。妈妈在祈祷了,空气中弥漫着妈妈轻柔的话语。突然妈妈的双眉微微扬起,这香气从何而来我屏住气息,一声不响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诗中的画面,可以用“我感受到这样的画面”来做恰当描述。

3、齐读诗歌,再次品味诗歌的画面美。

六、深入探究,挖掘想象美。

我们已经感受了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品味了诗歌的画面美。这些美都源自诗人的神奇表达。泰戈尔的写法到底有什么特别的魅力呢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小问题,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美的根源所在。

1、在中国,我们一般用花儿来比喻什么(儿童、成人、老人)

2、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一种怎样的感情(喜爱、憎恶赞美、贬抑)

3、人们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人们←→花儿母亲←→孩子)

明确: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母亲喜爱孩子、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表达实在美妙!

七、拓展延伸

1、以诗解诗

告别

是我走的时候了,妈妈,我走了。

当清寂的黎明,你在暗中伸出双臂,要抱你睡在床上的孩子时,我要说道:“孩子不在那里呀!”——妈妈,我走了。

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

大风之夜,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它一同闪进了。

如果你醒着躺在床上,想你的孩子到深夜,我便要从星空向你唱道:“睡呀!妈妈,睡呀。”

我要坐在各处游荡的月光上,偷偷地来到你的床上,乘你睡着时,躺在你的胸上。

我要变成一个梦儿,从你的眼皮的微缝中,钻到你睡眠的深处。当你醒来吃惊地四望时,我便如闪耀的萤火似地熠熠地向暗中飞去了。

当普耶节日①,邻舍家的孩子们来屋里游玩时,我便要融化在笛声里,整日价在你心头震荡。

亲爱的阿姨带了普耶礼②来,问道:“我们的孩子在哪里,姊姊”妈妈,你将要柔声地告诉她:“他呀,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仁里,他现在是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

————————

①普耶(puja),意为“祭神大典”,这里的“普耶节”,是指印度十月间的“难近母祭日”。

②普耶礼就是指这个节日亲友相互馈送的礼物。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你发现诗歌美在哪里

明确:表现了家庭的天伦之爱,表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圣洁。亲情美,人性美。

2、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

你读了这篇文章,是否也觉得我们要为深爱着我们的母亲作些什么呢我们用有创意的作业,来表达我们对妈妈的爱。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表现你对妈妈的深情。

八、小结课文

如果把父爱比作高山,那是因为他高大、挺拔;而母爱则是一条小河,一片大海,她温柔、清澈、博大、源远而流长。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依依小草怎回报得了春日阳光的恩泽呢汪国真说“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无论如何,请用小草的芳香,请用溪流的欢歌来回报我们的母亲。从现在开始,从点点滴滴做起。

车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能根据试验的统计结果进行判断和推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进一步体会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能根据数据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试验和推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

教学难点:根据试验的结果,确定试验中相关物体的数量的多少。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盒子(里面装有17个红色乒乓球和3个黄色乒乓球),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励导入

1.导入谈话。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的事情可能发生,有的事情不可能发生,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也有大有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可能性的有关问题。

2.复习旧知。

(1)出示问题。(教师实物演示或ppt课件演示。)

(2)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3.揭示课题。

(1)教师揭示课题:看来啊,同学们认为可能性有大有小,而且这个大小和物体的数量有关。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2)板书课题:可能性。

?设计意图】在新课开始前设计小明摸球的问题情境,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既引导学生复习了前面学习的事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知识,又顺势导入了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和物体的数量有关这一新问题的研究。

(二)试验猜想,探究新知

1.初步猜想。

(1)老师这里有一个盒子,里面有红色、黄色两种颜色的小球。如果从里面摸球的话,猜一猜,摸到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呢?(教师实物演示或ppt课件演示。)

(2)教师提问: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猜呢?

(3)教师:我们的猜测准确吗?怎样验证呢?(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讨论。)

2.试验验证。

(1)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仅凭猜测得到的结果不一定是准确的,要通过实际操作、摸一摸才能验证。那么,在摸一摸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ppt课件演示。)

注意事项:摸球的次数要足够多;每次摸球前要将盒子里的球摇匀;确定试验记录的方法;做好小组合作分工,有人负责摸球,有人负责记录球的颜色

(2)学生分小组开始摸球试验,试验前请仔细阅读试验要求。(ppt课件演示。)

(3)请各个小组展示、交流试验结果。

(4)统计各个小组的试验结果。(ppt课件演示,现场收集数据,填写统计表。)

3.总结提炼。

(1)总结。(ppt课件演示。)

①说说你们每次摸球,都摸出了哪些颜色的球?

②观察这几个组的统计数据,你发现各个小组的试验结果都一样吗?有什么共同点呢?

③想一想,为什么每个小组都是摸出红球的次数多,摸出黄球的次数少?盒子里的红球和黄球数量相等吗?

④同学们都认为之所以摸出红球的次数多,是因为盒子里的红球数量多而黄球数量少,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打开盒子来验证一下!

(2)提炼。(ppt课件演示。)

①引导提问:通过刚才的摸球游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ppt课件演示。)

②归纳概括:看来,在每次摸球的时候,每个球都有被摸出的可能,每次摸出的球的颜色是不确定的,可能摸出红球,也可能摸出黄球。红球的数量多,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黄球的数量少,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就小。

4.深化小结。

(1)引发思考。(ppt课件演示。)

(2)教师小结:看来,可能性的大小和物体的数量有关。物体的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物体的数量越少,可能性越小。(ppt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行进行试验,并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总结与对比,初步体验和发现可能性的大小的规律。同时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根据试验中获得的数据去进行判断才是有科学依据的,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实践应用,反馈提升

1.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第1题。

①教师谈话:刚才通过试验我们知道了,摸出两种物体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那三种物体的情况呢?可能性的大小是否也和物体的数量有关呢?

②出示问题。(ppt课件演示。)

③引导思考。(ppt课件演示。)

a. 想一想,可能会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

b. 摸出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最大?

c. 你能设计一个试验验证你的猜想吗?想一想,设计这个试验时需要注意什么?

d. 小组自主验证。(摸一摸,验证一下,做好记录。)

e. 你的猜想对吗?为什么猜得这么准确? 根据试验,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第2题。

①教师谈话:生活中应用可能性的地方是很多的,比如在抛硬币的游戏中就存在可能性的问题。

②出示问题。(ppt课件演示。)

③引导思考。(ppt课件演示。)

④拓展介绍。(ppt课件演示。)

2.变式、开放练习。

(1)完成教材第48页练习十一第9题。

①出示问题。(ppt课件演示。)

②猜一猜硬币可能在哪个盒子里?

③统计猜的结果。(ppt课件演示。)

④观察统计结果,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2)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十一第10题。

①出示问题。(ppt课件演示。)

②交流涂色的结果。

③小结:这些涂色方法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应用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这一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运用中强化对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总结归纳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

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十一第11题。

车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海的温柔可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写生字月、背。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大海的温柔可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月、背。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年夏天,老师去海边走了一趟,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几张大海的照片,你们想不想看啊?那得先读准小黑板上的生字词,照片才会出来哦!

1、小黑板出示本课生字词。

闹、深、夜、里、睡、觉、她、抱、着、明、月、那、鼾、声、背、着。(开火车读)

2、小朋友们读得真棒,那下面咱们一起来欣赏这些美丽的照片吧!

(1)课件出示。

图片1:平静的大海一望无际。

图片2:浪花轻轻拍打着岩石。

图片3:蔚蓝的天空,蔚蓝的大海,多么迷人!

图片4:波涛滚滚的大海,让我们感觉到它的伟大力量!

图片5:阳光轻抚的海面,又是多么轻柔!

(2)大家觉得这些照片美吗?

(3)是啊,真是美丽极了!白天,风儿追逐着浪花,浪花开心地笑了。那么夜晚呢,夜晚的大海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大海,看看夜晚的大海是怎样的情景。

(二)精读课文:

1、课件出示:大海睡了。

(1)谁来读一读课题?想想怎样才能把课题读好。(指名读)

(2)你的睡字读得真好,真轻!我们一起来学xx把课题读一遍。

2、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到第112页,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要把每一个字都读准了哦!(生自由读书)

(1)小朋友们,你们读了这首小诗,深夜里的大海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生自由发言:平静的、安宁的)

(2)说的真好!深夜里的大海是多么安宁啊!那谁来给我们试着读一读第一句话,读出这种感觉呢?

3、课件出示: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

(1)(指名读)读得真认真!那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2)(生:大海睡觉了。)是啊!大海已经睡觉了,那我们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啊?

(3)(生:轻轻地。)那咱们就一起把这句话轻轻地读一遍,注意别把大海吵醒啦!

(4)齐读。

4、你们读的真好!大海啊,睡得可香啦!那她是怎么睡的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第二句话。

(1)课件出示。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2)聪明的小朋友们,谁能告诉老师她指的是谁?(生:大海)

(3)对了,你们真聪明!现在呀,老师还要考考你们,看谁能不用老师教就能把这两行读好。

5、课件出示: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

(1)(指名读)你们读得真有感情!这里面一个抱字,一个背字,你们感觉大海像谁呢?

(2)(生:妈妈。)是啊,大海妈妈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多么慈祥温柔啊!谁能带着温柔慈祥的语气再给我们读一读这两行?

(3)(指名读)真是位慈爱的妈妈!现在老师想请全体女同学来读一读。

(4)(女生齐读)男生能不能读得比女同学更有感情?

(5)(男生齐读)大家读得真感人!老师真为你们自豪!

(6)抱着月亮宝宝、星星宝宝,大海妈妈终于睡着了,睡得那么甜,甚至还发出了轻轻的鼾声。

6、(课件出示: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1)仔细听老师读一读这两行。

(2)你们觉得老师读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生:轻轻的读得很好。)

(3)那谁敢向老师挑战?(指名读)

(4)你读得真轻,真有感情,比老师读得好。现在就请你来做我们的小老师,领同学们读一读吧!(该生领读)

(5)我们全班小朋友都读得很认真,很有感情,老师也被你们感动啦!

(6)我们知道,鼾声就是打呼噜的声音,那在这里,鼾声指的是谁的声音呢?(生。潮水的声音。)

(7)说的真好!把大海妈妈轻轻的潮水声比作是睡熟的鼾声,多么可爱啊!

7、课件出示第二句话。

下面我们把第二句话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1)这首小诗太美了,我们一起把它从头到尾轻轻地、柔柔地读一遍,老师给大家配上好听的曲子。

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生齐读课文。

(2)这么美的小诗,我们不但要读好,而且聪明的小朋友还要能背出来。现在老师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自由地练习背诵。(生自由练习背课文)

(3)现在会背的小朋友请起立,不会背的小朋友千万别着急,拿着书跟着读。(生齐背课文)

(4)小朋友们太棒了,老师也被你们有感情的背诵所陶醉啦!

(三)指导写字:月、背。

1、认读生字卡片:月、背。

2、谁来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都有月。)

3、观察真仔细!可是细心的小朋友也发现了,月和背下面的月有什么不同啊?(生:月的第一笔是竖撇,而背下面的月第一笔是竖。)

我们小朋友真是太聪明了!

4、现在请大家打开书到114页,伸出右手按笔顺书空。

5、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月和背。

6、请小朋友们在书上描红,然后打开《习字册》练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