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丰富有趣,所以一定要认真准备好教案,写教案是提升教师们综合能力的一项过程,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中七年级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初中七年级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东南亚的居民构成、宗教信仰、及该地区华人的一般情况,掌握东南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热带经济作物、矿产及分布,了解东南亚的经济特点。
2.通过分析东南亚成为世界最大热带经济作物产地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地理事物的能力。
3.了解华侨对东南亚经济开发所作出的贡献,加深中国人民与这些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及矿产。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教学用具
?东南亚地形图》、《东南亚物产图》、热带经济作物图片。
教学提纲
一、居民
1.人口稠密
2.宗教信仰多样
3.华人与华侨聚居
二、经济状况
1.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
2.主要的'矿产
3.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的经济
三、东南亚国家联盟
复习提问 为什么说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南亚的地形、气候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初中七年级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并积累雅致的二字词语,生动的四字词语。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能力,提取整合的能力。
2、研读精彩语段,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品味赏析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3、学习本文的写法,培养学生将感受到的美转化为语言文字的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感受印度文化的博大精深。
2、学生感受中国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各种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片断练习。
教学难点:研读精彩语段,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品味赏析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诵读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一、自学奠基
1、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作者作品简介。
3、课下注释及课后字词预习展示。
二、交流展示
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初中七年级教案篇3
地毯下的尘土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标题与内容的关系。
2、分析米妮的形象,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理解美德的内涵,体会故事的深意。
教学重难点:
1、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应深化主题,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教学过程:
-、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充满了神奇浪漫想象的文段。
2.导入新课。
二、诵读活动
1.个人朗读、分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相结合,诵读全文。
2.诵读要求与策略:
①文题是“地毯下的灰尘”,从全文看,这个题目有何深意?
②你在预习时对米妮这个小姑娘的形象已有了初步了解,请在诵读时进一步加深你的感受。
三、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要求
将课前预习和课上朗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读前老师提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
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试着另拟课文标题,说说自己的喜好,以体会课文标题的深意。
四、交流活动
1.关于标题的深意
2.米妮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活动方式
五、品析活动
1.浏览课文
要求:边读边圈出描写小姑娘勤劳的句子。
2.讨论交流
3.文中两次写小姑娘望窗外的风景意在说明什么?
六、总结活动
1.米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米妮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向米妮学习。
七、迁移活动
1.研究探讨
除了勤劳与诚实外,我们还应当推崇哪些美德?
参考答案: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工作、勇气、坚韧、信仰、忠诚
2.专题探究:独生子女自律情况的调查
探究方向:独生子女是否有自律意识?自律能力如何?在今天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谈“自律”是否过时?
初中七年级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从字顺的涵义,学会模仿,了解用词准确、连贯表达的重要性。
2.学会观察,抓住中心,刻画细节,写出真事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从字顺的涵义,学会模仿,了解用词准确、连贯表达的重要性。
2.学会观察。
【教学难点】
学会抓住中心,刻画细节,写出真事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应完成相关习作,以提供课堂素材。
(二)第一课时:
环节一:导入新课
出示任务: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文从字顺,什么是文从字顺呢?“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从字面上翻译一下,我们可以说是“文字顺从”,它反映着写作的人驾驭书面语言(即文字)的能力。
那么,我们又为何要做到文从字顺呢?大家来看一看下面的内容:
“诗言志”——《尚书·尧典》(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想法、抱负、志向。)
“诗缘情”——陆机《文赋》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写作文就为的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叶圣陶
“我手写我心”——里尔克奥地利诗人
看到这些内容,你了解了文从字顺的目的了吗?是的,我们就是要能够运用好词句表达出我们内心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我们“自己想说的话”。
反馈指导:导入情节的创设,是构建学习环境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开始思考。
环节二:注重积累,准确表达
出示任务:
1.(图示)小明同学看到校园花圃中开放的格桑花盛开,想表达对这种花的生命力与美丽的赞叹,他对同学说:“校园里的格桑花真是好看死了!”但又感觉一句“死了”完全不能表达出他心里的感受,你能帮帮他么?
2.美丽的花朵总能触发人们的情感,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就生动传神地描绘了紫藤萝花开的美好与盛况,语言文字优美,用词准确,表意清晰,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
(指导学生抓住特点诵读后)让我们来仿照这段话,也紧抓格桑花的特点,来写一写我们校园中的格桑花。
反馈指导:有针对性的反复朗诵,结合景物特点的适度品读,关注表达,使自己的用词更加准确,语言更加有条理。而这一过程更能让同学们理解积累的方法和重要性。
小结:积累与模仿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很好的提升同学们驾驭文字的能力,积累好词好句。但想要有条不紊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还需要紧抓重点,使句段之间逻辑清晰,直指中心。
环节三:细致观察,条理连贯
出示任务:得到了帮助的小明很高兴,他写了这样一段话:
“大多格桑花的枝丫上都有一朵花盛开,一朵花待放。怒放的花朵颜色不同,或白或紫却都那么纯净,每一朵盛开的花都像圣洁的天使,张开了自己的翅膀。花朵圆圆的,又像是孩子们的笑脸,畅快怒放。”
但是老师说只有单纯的写景是不足够的,我们还要表达出内心的情感或者志向,所以让小明再去观察格桑花,小明这又犯了难。老师今天给大家带了个礼物可以协助学会观察,这个礼物就是(掀开红布)——砖头。砖头,大家几乎天天看到,但如果让你用语言描述一下你天天看到的东西,你说的出来吗?
(引导学生从形、色等各方面观察)
观察事物,要多角度,仅仅观察观察外面还不是真正会观察,真正会观察得看出它的作用和本质。
(引导学生发现砖的本质是泥土,经过烧灼等步骤后才变成砖石,可以用来搭建房屋)
你从砖的烧制中得到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得出对于人的思考)
那你再次观察格桑花,又能观察到什么?得到什么启示呢?
(易成活、晚凋零,感受生命力等)
反馈指导:在本单元学习中,要注意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常见事物来表达哲理感受的,“托物言志”的关键就在于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在“物”与“志”之间建立联系,使物能达意,才能表达心中的志向或期望。然后,我们要由课内走向课外,关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对常见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并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形象、有重点地进行描写刻画。
小结:写作就是这样,细致观察,抓住重点,理清你要表述的中心,这样文意就会清晰起来,语句就会连贯起来。
环节四:真事真情,主线清晰
出示任务1:学会了观察,小明又去看格桑花,他发现在百花败落的深秋,在干涸的土地上,格桑花依旧盛放,他被格桑花的不屈于艰难的环境而顽强的生命力所感动,写了一篇作文,叫永不凋零的格桑花,作文中写到了自己自由失去了母亲,叙述了自己在贫寒的家庭中奋发图强的故事,写完了很得意,拿给老师看。老师看完作文,心疼着小明的不容易,一打听却发现他的母亲上午还送他来学校,老师感慨道:“岂能为了感人,牺牲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而在所不惜?”
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反馈指导:在老师的教导下,小明终于明白了真事真情是无法替代的,因为只有真实的经历才能带给我们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写别人的事情,是永远没法体验当事人的情感的。同学们要明确的认识到写真事、诉真情的重要性。
出示任务2:我们一起读一读贾平凹先生的作品《一颗小桃树》选段。
“黄昏时候,在窗下坐着,一外望,却看见我的小桃树。它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这些年来,它是怎样长上来的呢?爷爷的花市早不陈列了,花盆一垒一垒地堆在墙根,它却长着。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过一次,要不早就开花了。他们嫌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曾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
啊,小桃树,我怎么将你撂在这里,而漂流异乡,又漠漠地忘却呢?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
文中的哪些内容打动了你?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反馈指导:文中的一些细节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伪造出来的,而且也只有真实的事情、真实的情感才能够文从字顺的表达出来,做到我手写我心。
环节五:总结落实
出示任务:一朵花、一片落叶;一个玩具、一盏台灯;还是一个饰物、一把乐器,这世间总有那么一个东西寄托了一件曾触动你的事情,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自己想写什么景或物的哪个特点,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交流完成后,记录在笔记本上。
反馈指导:让学生有一定方法的尝试去表达,去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因为只有写真人、叙真事、描真景、说真话、抒真情,作文才会血肉丰满,才能“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继续认真观察,或者认真回忆,抓住特点,以“我心中的”为题,写一件曾打动你心灵的故事。
初中七年级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第一则《期行》)
一、自主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译重点词、句。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去。(注意省略的成分)
二、合作交流
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友人末到,陈大丘就独自走了。你是陈大丘,你会怎么做?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
?4〉“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5〉假如第二天陈大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
第二则《乘船》)
一、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俱:一起。幸:(古义:幸而、恰巧)、(今义:幸福)。尚:还。
辄:当即。可:肯、同意。舍:抛弃。守:难道。
所以:……的原因。邪:相当于“吗”,表疑问。遂:于是,就。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
二、合作交流: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优劣?
3、比较《期行》和《乘船》有什么不同?
4、比较《期行》《乘船》的写作特点:
(《期行》行文简洁,故事情节紧凑,中心意思深刻,耐人寻味。)
(《乘船》行文简洁,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比,揭示了文章中心。
总结:
通过本文两个小故事的学习,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
围绕对课文中所阐明的主旨——“诚信”,联系社会现实,结合生活实际以“诚信”为题材写一段话。
课堂检测:
《世说新语》两则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世说新语》是由组织编写的。(2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6分)
⑴俄而雪骤(俄而:)
⑵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
⑶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日中:)
⑷太丘舍去(舍去:)
⑸尊君在不(不:)
⑹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3、《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4分)
4、《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4分)
5、"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4分)
6、《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4分)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4分)
8、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3分)
9、释词:(4分)
日中:()舍去:()
无礼:()引之:()
10、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分)
11、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4分)
12、"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3分)
13、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4分)
答案:
1、刘义庆
2、⑴俄而:不久,一会儿⑵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⑸不:通"否"⑹委:丢下,舍弃
3、"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4、"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5、略
6、略
7、元方,语言和行为
8、守信用、讲礼貌。
9、中午;不再等候而走了;没有礼貌;拉元方
10、"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11、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2、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1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