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教案的过程中,思考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写教案是一个体现教师备课的思想,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二年级上册加与减的教案参考8篇,感谢您的参阅。
二年级上册加与减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在读中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2、识字写字。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秋天是植物种子成熟的季节,种子宝宝要告别妈妈开始自己的生活,你们想知道植物妈妈是用什么好办法来送别自己的孩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板书课题。
2、出示挂图:蒲公英、苍耳等植物,引导学生观察。今天《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要告诉我们植物传播种子的巧妙办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二、感知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互相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交流。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小组读书的收获。
三、识字
1、自己练读生字。引导学生可同桌之间接龙读生字。
2、小黑板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指读。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给生字找朋友,用词语说话。
四、赏读
1、小组合作读课文,看谁读得美。
2、选读。选自己喜欢的一节练读,再展示。
3、通读全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
五、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如、已、娃、纷、好。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交流书写注意的地方。
3、教师示范,指导重点笔画。如“已”要半封口,不能写成自己的`“己”等。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继续指导写字、课本剧表演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挑苹果游戏:(将生字卡片做成苹果形写上编号)你选择第几号苹果,读出上面的生字,再组词造句。
诵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语气。引导学生评一评老师哪读得好,哪读得不好。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朗读比赛。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演读
1、教师引读,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2、学生自由练背。
3、课文表演。边背边加上动作。也可让学生进行想象发挥,进行小型三、课本剧表演。
三、讨论
1、“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
2、“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它?
四、练习
1、出示课后“读读抄抄”中的词语,引导学生多方式读词。
2、扩展仿说词语。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快来与同学交流。
五、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甲、洼、豆、识、经。学生认读。
2、自己练写,小组评议。
3、教师小结,指导重点。
4、学生再练写。
六、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种子传播的奥秘
种子的传播方式大致有四种:风传播、动物传播、弹射传播、水传播。
如:春天,柳絮四处飞扬。你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就是柳树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的。
凤仙花妈妈的办法跟豌豆妈妈的办法差不多,凤仙花果实成熟后炸裂,凤仙花妈妈用这种办法把种子送到四面八方。
板书设计: 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 风
苍 耳 靠 动物 传播种子
豌 豆 弹力
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
课后反思:
为了帮助理解重难点,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引导,借助一些图片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种子离开妈妈靠什么。
二年级上册加与减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2、学生准备: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手掌面及数学书封面引出物体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面积)
2、以淘气想加入到同学们当中来,出示课件引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二、 初探面积的含义。
1、 感知:
① 寻找身边物体的面积,学生举手回答。
② 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同桌互说并举手回答。
2、学生活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① 教师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学生猜测图形面积的大小。
② 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想出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师巡视指导。
③ 学生演示不同方法并由学生选择测量面积比较准确的方法。
④ 师引出数格子的方法。
三、 应用。
1、(课件出示)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生观察后举手回答。
2、出示两个正方形,学生讨论并判断是否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比较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
3、书本40页画一画。
四、 拓展(小小设计师)
在方格纸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图形贴画。
1、由智慧老人送礼物引出。
2、教师提出活动具体要求。
3、投影仪展示学生部分作品,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二年级上册加与减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自主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通过观察图画,能说几组反义词,积累词语,恰当运用词语。
2、读通、读懂简短的课外文章,愿意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
3、学习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4、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重点难点:
自主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通过观察图画,能说几组反义词,积累词语,恰当运用词语。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动物植物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发现许多汉字具有相同的部件。
a、出示基本字:牙 令 皮 隹,引导学生认读。
b、引导学生给这些基本字加上偏旁组成新字。学生自己上台板书。
c、出示书上内容,读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看图说反义词。
a、 出示书上插图,读学习伙伴的话。
b、 各组说反义词,看哪组说得多。
二、日积月累
1、读记四字词语。
2、选词填空。
a、 读读词语“漂浮、飘扬”
b、 引导口述:什么东西会“漂浮”?什么东西会“飘扬”?修改意见
c、 默读思考,填写词语
d、 朗读填好词语以后的句子。
3、写话
a、 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b、 展示例话,师生共同朗读。
c、 学生分组模仿老师范文,写几句自己的心里话。
d、 评议部分学生写的话。
4、读短文
a、 自由练读,扫除生字障碍。
b、 教师范读,断句正音。
c、 模仿朗读,读通读顺。
d、 读懂短文,思考讨论:先生为什么夸奖韩愈真聪明?
三、口语交际
1、创设情境。
a、 课件出示:“动物、植物擂台赛”。宣布“打擂”规则。
b、 学生按动物组、植物组分列就座。
c、 言语激趣。
2、推举“打擂”人员。
a、 各组学生展示自己的资料,互相交流。
b、 各组评选最佳资料。
c、 引导学生将相同的动物、植物资料合并、整理。
d、 组内演讲,推选“武功”高手。
3、“擂台比武”
a、 第一场比武:种类多。
b、 第二场比武:生长特点。
c、 第三场比武:对人类的贡献。
d、第四场比武:比一比谁讲的动物、植物有趣。
四、总结、颁奖
五、布置作业
讲所搜集的资料制作成手抄报。分组合作制作,也可以单独制作。图文兼备,可以剪贴。
二年级上册加与减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学会本课的8个一类生字和11个二类生字,掌握一个新部首。能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对照图画,反复诵读和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通过比较法和熟字偏旁法的方法来记忆一类生字。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认识到人人都要靠劳动生存下去。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8个一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对话的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学会8个一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蜻蜓和蚂蚁》,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二、熟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文中出现的生字,听准字音。
2、老师领读课文,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文中出现的一类生字。
3、自己读一读画出的一类字。
4、自由练习读课文。
5、男女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识记一类生字。
1、荒:(1)荒芜 地荒了。(2)荒凉。荒村、荒岛、 荒废、荒唐、荒野
2、张:左右结构,表姓氏,扩词:姓张、张冠李戴、张嘴
3、烂:(1)松软。烂泥、肉烂了(2)腐烂(3)破碎(4)头绪乱 烂糊、烂漫、烂醉如泥
4、歌:左右结构,学习欠字旁儿,扩词:歌唱、歌星、歌舞
5、劳:上中下结构,扩词:劳动、辛劳、任劳任怨
6、脸:(1)头的前部(2)某些物体的前部(3)情面(4)表情 扩词:脸蛋、脸皮、脸色、脸面、脸盆、门脸
7、软:左右结构(1)与硬相对。(2)柔和(3)软弱(4)容易被感动 扩词:软骨、柔软、软风、心软、软和、软绵绵
8、难:多音字,扩词:(1)难过、困难(2)遇难
四、认读二类生字。
逛:逛街、逛市场、逛游
瞬:翘舌音,瞬间、一瞬
餐:平舍音,午餐、早餐、晚餐
愁:翘舌音,愁眉苦脸、忧愁
咕:咕咕叫、咕咚
留:留恋、留下、留级
昏:昏睡、昏迷、昏君
绵:软绵绵、绵绵无力
五、复习巩固生字。
六、作业:联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大意,会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找七名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画出蜻蜓和蚂蚁的对话。
三、找同学读1、2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中的:“逛来逛去”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2、在小组内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
3、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个词语,为什么?
4、思考:蜻蜓为什么不再唱歌了?它为什么每天愁眉苦脸,嘀嘀咕咕?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3-7自然段。
1、找出蜻蜓说的话,读一读,注意语气。
2、在找出蚂蚁说的话,指导朗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4、同桌分角色练习朗读3-7自然段。
5、蚂蚁的话“夏天劳动,冬天才能安乐,难道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吗?”这句话什么意思?
6、蜻蜓通过和蚂蚁的对话,说“明年,我要唱自己的歌,也要为冬天的日子学会劳动了。”这里的歌指的是什么?你知道蜻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
五、学了这篇文章,你觉得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六、作业: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书写一类生字,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导书写一类生字。
荒:注意中间是“亡”字,没有点。
二、完成课后练习题。
1、照样子说词语。
走来走去 明明白白 热乎乎
看来看去 清清楚楚 火辣辣
2、读句子。注意读出标点符号的语气。
3、做一做。
(1)续编《蜻蜓和蚂蚁》。
(2)给蜻蜓写封信。
(3)把我想到的写下来。
三、板书设计:
蜻蜓和蚂蚁
荒 张 烂 歌 劳 脸 软 难
二年级上册加与减的教案篇5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识字1》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是1个只识不写,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认识本课所介绍的事物,初步了解秋天的一些特征,懂得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感受秋天景色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臼”笔顺。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田字格黑板。
主要板书:识字??
作业安排:
课内:抄写字词、口头组词、说话。
课外:默写词语、朗读字词。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春天”、“夏天”的归类识字,韵文还记得么?谁来背给同学听。
2.今天我们来学习关于“秋天”的归类识字。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步看图,读课文
1.观察书上的图,看一看图上画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2.自由读课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三.指导看图,出示部分生字。
出示挂图,观察说话:
1.小朋友,这是一幅秋天的美景图。我们首先来看看天空中有什么。
2.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早晨起来,我们常常会看到地上落了一层白白的东西,你知道那是什么吗?(秋霜)
3.秋天到了,地里哪些庄稼成熟了?(棉花、稻子、高粱)
4.果园里,果农们正在做什么?(柿子、苹果)
5.看图引导说话,相机贴出“丰收”,领悟意思。
秋天到了,一望无际的农田里棉花(),稻子(),高粱(),庄稼丰收了。果园里,果树上挂满了()的柿子,()的苹果,水果也丰收了。
四.学生自学出示的生字词
五.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并加以指导
1.认读生字,正音。
2.用“霜”、“稻”、“丰”、“收”扩词。
六.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三组词语,第一组词语与秋天的什么有关?第二组词语属于哪一类?第三组呢?
七.指导书写
1.学生看清笔顺,记忆笔顺。
2.重点强化“梁”、“稻”的笔顺。
3.学生描红。
4.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5.在习字册上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2.按“梁、稻”的笔顺书空。
二.继续看图,学习生字词
1.秋天到了,什么花开了?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菊花、桂花)
2.体会“飘香”的意思。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以上生字词。
4.指名认读。正音。
5.小结;这些词和什么有关系?
三.指导读韵文。
1.按要求归类读。
2.各种形式练读,读出秋天景色的美好。
四.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看图说话。
五.指导书写,检测效果。
1.先说一说“桂、飘”的笔顺,然后在书上描红。
2.在习字册上练写。
3.认读课后词语。听写词语,检测效果。
教学反思:
为了能很好的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本课识字我重在让学生学会“读出画面”。虽然由于孩子的生活积累不够丰富,语言表达得不是特别到位。但画面感还是在孩子的想象加模仿中产生了。“读成电影”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因为要通过朗读让相对静止的画面流动起来,这不仅需要朗读技巧,更需要孩子有生活经历作为背景。但经过此课的教学,我觉得词串识字教学确实要不断训练学生“读出画面,读成电影”,让孩子自己投入进“词串识字”的留白境界中,去想象,去感悟。
?识字2》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0/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2个只识不写,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尸”旁。2.知道大街两旁有哪些营业单位,警察叔叔是怎样指挥车辆及行人的,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识字二。
作业安排:
课内:抄写字词、说出汉字的偏旁部首、口头组词、说话。
课外:阅读韵文,默写生字词。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投影,指导学生看图学字词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
(1).这是什么地方?谁在指挥交通?
(2).马路上有什么?
(3).马路边上有什么?
2.学习生字新词。
二年级上册加与减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
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分别将它拼摆成以下形状。
请同学们分别说说它们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看,分别看到了什么形状?
2、指出:刚才的形状分别是由4个大小不同的正方体拼成成的,但由于拼摆的方法,观察的位置不同,我们在各个面看到
的形状也不太相同,这节课,我们继续用物手中的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摆,进一步学会如何观察物体。
二、教学新课
1、刚才我拉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了这个形状。
⑴想一想,此时从正面看,你看到什么?
⑵提问:如果此时再添加一个小正方体,放在什么位置不影响正面看到的形状?你想怎么摆?
⑶指名汇报,并分别演示,启发学生再想一想还有些什么其他摆法。
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想一想,这几种办法摆放后,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再添加一个正方体摆放时有什么规律?
指出:在原来物体的前面或后面,与原来的某一个正方体对齐着放一个都可以。
⑸请学生们仔细从上面侧面观察,
提问:这时看到的形状与刚才一开始的形状一样吗?
小结:由于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形状是不一定相同的;在同一方位观察不同的形状,却是可能相同的。
2、教学试一试:
先还原成以上形状。
⑴现在这里的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从上面看一看,你看到什么形状?
组织讨论:如果从上面看形状不变,再添加一个可以摆在哪儿?
学生们分组讨论并操作。
指名汇报,交流想法并摆一摆。
提问:此时再分别从正面、侧面观察,你们看到的形状一样吗?为什么?
⑵还原之后,让学生从侧面看一年,记住你所看到的。
提问思考:如果从侧面看形状不变,再添一个可以摆在哪儿?
学生分组讨论并操作。指名交流汇报并摆一摆
提问:相怀想,如果此时你从其它几个方面去观察,看到的形状会一样吗?为什么?
⑶小结:观察物体时,在同一个位置看到的相同的视图可能有不同的摆法,而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有相同的
视图,但也可能不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⑴出示图并说明要求
⑵学生独立完成,如学生有困难可让学生先摆一摆⑶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第2题右边两题。
⑴按要求请同学们先照着样子摆一摆。⑵请学生们依次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
⑶再请同学们同时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让学生们比一比在同一个方位看到的形状是不是一样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⑴独立完成⑵分组汇报。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交流,如果学生感到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家庭作业书观察物体地一课时练习。
二年级上册加与减的教案篇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科书p74-7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推理的活动中,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过程。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过程,并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独立整理7的乘法口诀。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对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一星期正好是7天,本设计通过创设情境,在体育用品商店中的几个同学的对话进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机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调动起学生主动的参与意识,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环节是师生互动、探索新知。先是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并说出为什么填得这么快,特别是7个星期、8个星期、9个星期各有多少天的算法,让学生充分的交流。然后根据所填表格的数据小组合作整理7的乘法口诀,学生很容易就能完成了。接下来是引导学生对口诀进行整理和记忆。为了帮助学生记忆,设计了对口令的游戏,使枯燥的记忆变成了有趣的数学活动。
最后是7的乘法口诀的应用。通过看口诀写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和看算式编故事等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我们学校再过四个星期就要广播操比赛了,你们想参加吗?有谁知道2个星期有多少天?
同学们,再过4个星期就是元旦了,你们高兴吗?有谁知道4个星期有多少天?
2、知道了2(4)个星期是14(28)天,那3(5)个星期、4(6)个星期呢?算才最简便呢?如果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我们就能很快的算出来了。
揭示课题:7的乘法口??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填一填
出示表格,师:仔细观察你发现这张表格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独立把这张表格填完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填写完了,而且完成得很好,说说你的窍门好吗?
生:我按每次都加7算的。
生:从1个星期到6个星期的填写,可以运用前面学过的乘法口诀来算,从7个星期到9个星期的填写,是按每次都加7算的。
生:
师:真棒!你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且问题都解决得很好。那你们能根据自己填写的表格的数据,四人小组合作,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
2、理一理
(1)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写到小组记录单上。
(2) 全班交流编写的7的乘法口诀。
(3) (师在黑板上出示从学生编的`口诀中整理出来的一张大的7,8并排的乘法口诀表。)师:你们仔细观察,发现7的乘法口诀中有哪些秘密?师:你们仔细观察,发现7的乘法口诀中有哪些秘密?
3、记一记
(1)口诀意义的理解
师:(指口诀:六七四十二)谁知道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生:六七四十二表示6个7相加是42,也表示7个6相加是42。
师再指两个口诀让学生进行练习。
(2)引导学生记住口诀,让学生交流如何记得又快又准的?
(4) 对口令
同桌进行如:四七二十八的对口令游戏。
三、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师:口诀记熟了吗?老师来考考你们行吗?
1、抢答比赛
如:7( )=( )
2、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3题,全班交流。
3、编有趣的数学故事
电脑显示:78
师:同学们,这是一道普通的乘法算式,但它蕴藏着好多有趣的数学故事,你能看算式编出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吗?比一比,谁编的故事最动听。
四、情境交流、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二年级上册加与减的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2、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
3、熟读并背诵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养成提问的习惯。
2、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
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2、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这一单元的课文我们学完了,知道了阅读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问题。我们都有了许多的收获。现在,看看语文园地这个版块,给我们准备了哪些知识吧。
(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二)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板块一: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出示课件
(1)阅读时要动脑筋,积极提出问题。
(2)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3)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①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②说一说自己是否有同样的体会,你还有什么独特的见解?
③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④全班交流。
⑤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要开动脑筋,善于思考、勤于提问,做学习的主人。
2、练一练,学运用。
预设:
我们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对文章中一个词语,一句话的理解,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还可以是对文章主题的概括。
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
3、我交流,我积累。
平时你还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我们在读书时,要积极地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才能深入挖掘书中知识。
(板书设计:阅读的方法)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总结了这一单元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朗读。
版块二:识字加油站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驻扎蛀虫拄拐
捐款娟秀手绢
花苞冰雹鲍鱼
(1)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些词语。
(2)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
每一组字都有相同的部件加上不同的偏旁,都是形声字,读音只是声调不同。(板书:形声字)
同学们可以根据每个字的偏旁来区分这些字的意思。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置是教给学生字的组成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练一练,学运用。
读句子,选择正确的字填空。(只填序号)
①驻②蛀③拄
(1)战士们日夜()守着祖国的边疆。
(2)()着拐杖的老爷爷慢慢地向前走着。
(3)这几天弟弟的牙好疼呀,原来是有()牙了。
①娟②捐③绢④涓
(4)妈妈买了一个新手()。
(5)一股()()清泉从山上流了下来。
(6)同学得了重病,我们积极给他()钱。
(7)老师的板书,字迹()秀,我很喜欢。
3、我拓展,我积累。
让学生举一些像这样的词语。
(方仿访纺)
板块三:词句段运用
(一)比较下面成语的说法,选一两个说句子。
1、读一读,找规律。
(1)读成语,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
一不做,二不休: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性做到底。
一是一,二十二: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三下五除二:形容做事及动作干脆利落。
八九不离十: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2)用“一不做,二不休”和“三下五除二”造句。
到这地步,一不做,二不休,我是打算拼一拼拼了。
他三下五除二地解决了问题。
总结:这些词都是成语典故,都有一定的含义。
(板书:成语典故)
2、练一练,学运用。
选择一两个说句子。
(我不敢说是对他特别熟悉,不过讲猜测的话,我或者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妈妈三下五除二就把几间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了。)
3、我拓展,我积累。
这样含有数字的成语还有很多。
三思而后行、一物降一物、一字值千金、三寸不烂之舌、五十步笑百步。
一步一个脚印、三句话不离本行、一发不可收拾、三过家门而不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成语和用运成语的能力。
(二)读下面的句子,注意问号的用法,再照样子写一写。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样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1)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2)思考并说一说这是什么句?
设问句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板书:设问句自问自答)
2、练一练,学运用。
照样子写一写。
(1)夏红学习成绩为什么非常优秀?因为她学习刻苦。
(2)社会有这样大的进步,靠的是什么?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3、我拓展,我积累。
像这样的设问句还有很多。
难道地球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吗?当然不是。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交流平台知道了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识字以及词句段的运用,希望同学们多积累好词好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熟读并背诵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园地二,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名言警句。
二、日积月累
1、读一读,找规律。
学习文言文里的语句。
课件出示:
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c、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
e、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陆九渊
(1)朗读这写语句,说说你读了以后了解到里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读句子,我们发现这些句子都和“疑问”有关,说明提问题在学习、做事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大体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再进行积累。能用到我们的说话和习作中更好。
(3)说意思。
①谦虚好问的人气度就宽宏,自以为是的人气量就狭小。
②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③不学习自能知道,不问别人自己就懂得了,从古到今做事情,还没有这样的人。
④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⑤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2、练一练,学运用。
选择合适的句子填空。
①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因此,我们的好多疑问可以通过读书、请教他人、从生活中去感悟来解决。
(2)凡事要想办好,就得向德高望重的老人请教。()
(3)()因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3、我拓展,我积累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名言警句,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多积累、运用这些名言警句,使我们的文章更精彩,指导我们为人处世更加合理规范。
四、课后作业
搜集名言警句,交流,背诵。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识字加油站”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举形声字的词语,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词句段运用”的授课中,由于学生对这成语很陌生,所以,我通过朗读、讲解,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去感悟,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成语的意思,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并让学生们运用,加以巩固。
不足之处:
在讲授“日积月累”时,讲得不够详细,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