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清明的事迹8篇

时间:2025-03-06 作者:couple

在撰写事迹时,我们要坚守诚实的底线,不能随意捏造,事迹材料必须基于实际情况编写,任何虚构都可能损害个人或集体的声誉,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邓清明的事迹8篇,感谢您的参阅。

邓清明的事迹8篇

邓清明的事迹篇1

神舟十五于29日午夜时分点火飞天,所乘机组名单业已确定,其中已经56岁的邓清明入选02号,首次飞天。这一消息引起热议,许多人表示“恭喜邓清明实现他的飞天梦”。

为什么邓清明会在这一批机组中如此受关注呢?了解了他的事迹你就自然会明白。

24年坚守

邓清明出生于1966年,现今已56岁。他的宇航员生涯是从1998年开始,那时他是32岁,这个年纪并不算大,因为宇航员对经验和身体素质要求非常高,当时和他一批的共有十四人,年龄和他也差不多。

这也是我国第一批宇航员,他们都是从我国飞行员中层层筛选,代表着最顶尖的那一批,像是杨利伟、聂海胜、翟志刚等我们耳熟能详的老一辈宇航员都在其中。单从年龄和经验来说,邓清明无疑是资质最老的一批。

但就是这样一个老宇航员,却在24年内都没有飞过天。和他同一批的宇航员,能够坚持到现在还在役,并且没有飞过天的,仅剩他一个。而在2014年的时候,和他同一批的宇航员中,有五名没有飞过天的宇航员选择了退役。

但邓清明没有放弃,依然以“备份”的身份坚守着自己的航天梦。在参加停训仪式后,其中一名退役的宇航员陈全劝他不要放弃,并告诉他:“不管主份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这句话深深地烙印在邓清明的心底,让他更加认清了自己的职责所在。

身为宇航员,无论能不能上天,都要时刻准备着。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说来易,做起来却难。虽然邓清明一直坚定着信念,但当看着一起训练的朋友们接二连三地飞天,心里难道会没有一点波澜吗?在邓清明的职业生涯里,我们不知道他有多少次会陷入自我怀疑中,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低落与失意总是常伴。

从神舟九号开始,邓清明飞天的机会就非常大。神舟九号开始,他作为备份宇航员,和主的训练,考核标准都是一致,但最后飞天任务却没有花落他家。神舟十号,他再次落选,这一次他开始有所动摇,因为神舟十一不知是何时,他的年纪却越来越大。

时光荏苒,神舟十一号任务终于来临,邓清明觉得这是他最有希望的一次。错过这次,可能就没有后续了。为了能够飞天,他坚持备战三年,完成了和主份同强度,同标准的训练。要知道,那时候他年纪已经有些大,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不掉队。

人生在世,除了努力之外,有时候还需要一点幸运,这样才能过得更顺畅一些。显然邓清明有时候就缺少这点幸运,最终他还是落选了。这一次落选简直让他失魂落魄,但他几乎没有表现出来,反而立马开始恭喜能够飞天的队友景海鹏和陈冬。

无论怎么努力,无论怎么坚持,似乎都无法飞天,还要继续坚持吗?邓清明选择了继续,既然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就没有理由停下来。距离神舟十一发射已经过去六年,邓清明这一次终于等来了结果。

人生有几个六年,又有几个二十四年?邓清明的坚持,让我们不得不钦佩。他用身体力行告诉我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就是我国宇航员的奋斗和奉献精神!最后,我们还是要对邓清明说一句:恭喜。

邓清明的事迹篇2

邓清明能够入选神舟十五飞行乘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位年满56岁的“航天老将”,能够初心不改,多次成为备份,不让飞一次,对不住他的这份坚持,否则于情于理说不过去。

其实呢,这么理解体现了大家朴素的正义感,不过小编认为应该背后还有更多科学的考量,听我一一说来。

一,神舟十五号是中国空间站建设阶段的收官之作,后面将进入正式运营阶段,所以神舟十五乘组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安排,一是通过有飞天经验的费俊龙当指令长,“老带新“”,”带着还没有飞天经验的邓清明、张陆执行任务,积累飞天经验。

二,后面多年我国空间站将每年安排至少2个乘组6人进入太空,这其中包括飞船驾驶员、载荷专家等。由于这两年空间站验证和建设,第一、二批航天员高频次参加飞天任务,回来还要长时间地适应、康复和恢复训练,所以已经选拔的航天员有机会就要抓紧飞天,这样才能满足后面的乘组需求。可以预见,第一、二批选拔的航天员还会陆续轮换担任指令长,同时带领已经选拔训练好的第三批航天员新兵执行任务。

三,大家不要觉得邓清明老了,快退役了。不是这样的,前不久中国首位飞天航天员杨利伟在接受采访时说到“我们还在坚持训练,仍然是合格的航天员,随时准备接受祖国的命令和安排”,这说明什么,和杨利伟同批入选的邓清明,也依然是航天尖兵。

四,给后来人做榜样,坚定信心,一位航天老兵能够坚持24年训练,还能够满足飞天任务要求,这必然会让第三批乃至第四批选定的航天员信心大增。

邓清明的事迹篇3

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的聂海胜在天宫号空间站展示了一张我国现役共34位航天员的合影。其中有一个人显得很特别,他是我国第一批航天员中唯一尚未执行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邓清明。因为微弱的差距,他先后错过了成为神舟九号、十号、十一号执飞航天员的机会,并数次进入备份乘组。

如今,55岁的邓清明依然坚持训练。他说他永远记得,和自己同为第一批航天员的陈全说过,不管主份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我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人们了解了邓清明的故事,给予了他不亚于任何飞天航天员的赞扬和肯定——“虽未披甲征战,已是鞠躬尽瘁。”“鬓微霜,又何妨?”“你同样是中国航天的英雄。”

事实上,除了邓清明,在中国航天史上,还有包括陈全等在内的5名直到退役也没能飞上太空的航天员。然而,正是有了他们与战友间相互督促、你追我赶的训练,才让我国拥有了各方面素质均过硬的飞天好手;正是因为他们坚持多年一丝不苟地执行备份任务,才让所有参与发射任务的人既踏实又安心。

这样的“备份英雄”,同样存在于其他领域。在2024年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经过严格训练的女飞行员陶佳莉作为备份和编队战机一起起飞,但没有通过天安门广场。她说,这也是一种受阅,检阅的是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待不同分工的工作标准。

任务或有主份备份之分,对待任务的态度却没有主份备份之别。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作为p卡(替补)选手的王曼昱在队友因伤退出后临时出战,以出色发挥帮助中国女乒拿下团体金牌。在不被聚光灯照亮的地方,为实现国人对浩瀚宇宙的探索贡献着力量。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一代传一代、一代接一代,正是因为在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有诸多像邓清明这样的基石一般的存在,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才能一次次触摸新高度、实现新突破。而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面对荣誉竞而不争,面对机会时刻准备,只要尽到最大努力,无愧于最开始对梦想的承诺和执念,即使一生都在备份着,也同样值得被尊重,同样应该获得鲜花和掌声。

邓清明的事迹篇4

时间过得很快,随着2011年“神舟八号”任务的成功,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空间站的建设任务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而要想适应空间站的在轨中长期生存,需要首先在太空中实现数周的生存,循序渐进。

而我国将通过“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三次载人任务将完成这一目标。

对于邓清明来说,自2003年完成训练,具备独立执行空间飞行任务能力以来,他和太空的距离从未如此之近。

2012年,他入选了“神九梯队”,却无缘上天。

第一次尝试上天未果,邓清明却仍然和往常一样坚持训练,在完成了训练的大纲要求的同时,他还主动加练。尽管他的家离航天园公寓只有数百米,但他回家的次数少之又少,甚至回家的时候还揣着手册,有空就翻出来读读。

他在等待着下一次的出征机会。

2013年,他入选了“神十梯队”,作为梯队成员,他还是全程参与了训练。一天,结束当天训练的邓清明在围墙外看到了他的女儿邓满琪,由于航天员的训练是全隔离的,因此他只能和他的女儿相隔10米,互相喊话。

“爸爸,你要努力,我们共同努力,不抛弃不放弃。”这是女儿对父亲的鼓励。

然而遗憾的是,“神十”发射的乘员组名单,同样没有邓清明的名字。

而且更糟糕的是,2013年的年底,邓清明被查出有肾结石。这个结石尺寸很小,对于正常人而言,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存在,但作为航天员,需要承受过载、振动和失重,肾结石无异于一颗定时炸弹,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身体问题。

“一定不能带着问题参与训练!”邓清明接受了碎石手术,第一次手术没能成功,在经受了一个月埋管、尿血的折磨之后,第二次手术总算是完成了。

但令人惊异的是,手术完成后仅仅一周,邓清明熟悉的身影就又出现在了航天员训练场上,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首批航天员里唯一一位没有飞行经历的航天员,坚持不放弃

2014年3月13日,在隆重的航天员停航停训仪式中,我国首批航天员吴杰、李庆龙、陈全、赵传东、潘占春因为年龄的原因,退出了现役航天员序列。他们和战友们一起,训练了16年。在这近6000个日日夜夜中,他们始终枕戈待旦,梦想着能够完成太空飞行任务。尽管他们没能成行,但他们仍然是无冕之王。

会后,陈全对邓清明说:“不管主份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老邓,你是现在航天员大队里面唯一一位没有飞行经历的,你要努力,不要放弃。”

这是战友对战友的鼓励。

“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任务的圆满成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航天员在太空实现短期驻留的希望,那么下一步,航天员们将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天宫二号”15立方米的狭小的空间内生存生活一个月,完成多项科学实验任务,无论是任务时长还是任务复杂性都是一次飞跃,这又是一场挑战。

邓清明再一次入选“神十一”梯队。他和陈冬搭档,在地面的1:1模拟“天宫二号”的实验平台里,圆满完成了33天的任务。在陈冬看来,在这一个月的密闭训练中,邓清明仿佛如同他的大哥,就像家人一样。

但是,最后宣布的出征人选却是景海鹏和陈冬。

一个航天乘组梯队本就包括主份和备份,大家接受同样的训练,这意味着一定会有人去不了太空。但即便大家对此心知肚明,当人选结果宣布的那一刻,会场的气氛仍然无比凝重,寂静无声。

千言万语在邓清明的喉头凝聚,却无法说出。过了许久,他抱住景海鹏:“海鹏,恭喜你。”

景海鹏也紧紧抱住邓清明:“谢谢你,兄弟。”

那一刻,在场许多人为之流泪,仅仅是零点几分的微小差距,却让邓清明第三次落选。下一次进入太空,最快也要4年之后了。

但邓清明没有流泪,因为任务进入了飞行阶段,尽管他没能前往太空,但地面训练的丰富经验让他可以作为地面支持人员进驻位于北京的航天飞行中心,为在太空的航天员们实时沟通,提供帮助。

随着专机进入停泊点,邓清明从窗外看去,一个熟悉的身影在眼前出现。他的爱人满颜虹,着一袭红衣前来迎接。

“你没有上,我也要穿红色的衣服接你回来。”这是妻子对丈夫的鼓励。

邓清明仰着头,不让泪水流出来,随后他笑着接过了花束。

从机场到家的车中,两人的手紧紧相握,此时无声胜有声。

邓清明打开家门,他看到了这个足以铭记一辈子的景象——

所有灯都亮了,丰盛的晚饭摆满餐桌,桌上还有三杯红酒,女儿也等在一旁,迎接着英雄的归来。

他冲进了卫生间,打开水龙头。

哗哗的水声覆盖了嚎啕,也融入了航天员的泪水。

后来邓清明回忆起这段任务往事,他说:“谁完成任务都是航天员完成任务,谁在飞都是航天员在飞。”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他圆满完成了33天的地面支持任务。他的女儿也在地面团队内,对于父亲的敬业精神,她也深受感染。

时光又流转了6年,就在今天,他的名字终于进入了“神舟十五号”的飞行乘组内。这机会不是等出来的,是24年持之以恒的训练得来的,是24年不抛弃不放弃得来的,是24年家人战友的鼓励得来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宁愿做一块默默无闻的基石,也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

如今这号角已经吹响,这位今年56岁的老将也披挂上阵,他将带着自己24年的飞行经验,带着家人和战友们的殷切期盼,带着全国人民的深情祝福,在今天起航,去往属于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和“神舟十四号”的乘组们会师,继而开启自己为期半年的飞天生涯。

“清寒枯苦飞天路,明净坚贞报国心。”这是邓清明家中悬挂的题字,也是他飞天之路的真实写照。

邓清明的事迹篇5

2024年29日23时08分,神舟1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30日成功对接空间站,与神舟14乘组航天员成功“会师”。

宇宙浩瀚,天高地迥。归航不是终点,航天人的接力不会停止,这之中总有人从始至终在努力,而邓清明的故事,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1998年,这个年轻的飞行员,同其他十三名飞行员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队的第一批成员,邓清明的心中埋下了梦的种子,一定要飞往太空,探究宇宙,他并不知道,追梦路上满是艰难。

“只有当机组人员返回地球时,我的任务才会完成。”成为航天员后,他一直是一名“备份人员”,每位航天员闪闪发光的背后,是他和别的工作人员在背后默默支持。2016年,在为神舟11号飞行任务进行训练时,邓清明在一个不到十平米的航天模拟器内待了33天,期间不能淋浴。闭眼,睁眼,面前都仿佛有巨大的刺眼的光团;左耳,右耳,哪里都环绕着极大的噪音。

与别的航天员一样是能力超群的优秀人员,却在后备岗位工作了二十余年,他不仅没有抱怨,还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

2018年,他得到了一个可能圆飞天梦的机会,得知乘组名单上没有他时,他描述“我当时真是千言万语没说出来。”这是他离圆梦最近的一次。入选的队友坐在他的旁边,邓清明百感交集,红了眼眶,却只是道了句,恭喜,兄弟。

对工作的一丝不苟,甚至快要淹没了他想要航天的理想。“不管飞还是不飞,都是在深度的参与这项工作。”因此他像自己说的那样做了,不气馁,仍在为未来的航天任务做准备,十八年过去了,他是第一批航天员中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航天员,但他仍在为那一刻做着准备。

每一次风雨兼程,未必彩霞漫天;每一次翻山越岭,未必百花盛开,但每一次努力都有惊人的结果,时光不会辜负沉潜的力量!今年的飞天任务交给了邓清明几人,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不是所有坚持都有结果,但总有一些努力能从冰封的土地中胜出十万朵瑰丽的玫瑰。

等待时,他不气馁,认真完成当前的工作,同时用12分的努力为未来的梦想做铺垫,他——邓清明,沉潜的邓清明,成功的邓清明!

邓清明的事迹篇6

11月28日,备受关注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航天员名单公布。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北京时间11月29日23时08分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和张陆组成,费俊龙担任指令长。

这一次,邓清明终于不再是“备份”,践行“甘愿为祖国的载人航天奋斗”誓言25年,他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圆梦时刻。

航天员集体亮相时,李清华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了身穿航天员制服的哥哥邓清明。他上一次当面见到哥哥,还是在4年前。由于工作特殊,家里人都极少主动与邓清明联系,怕打扰他训练。

2013年,邓清明体检时曾查出身体里有一个非常细小的结石。对普通人来说,这种小结石通常不用管,但航天员不行。为了能够继续追寻航天梦,邓清明毅然选择手术。没想到第一次手术时结石没能完全取出,医生只能在他的肾脏里埋了一根管子。手术后一个多月,邓清明一直带着管子,也尿血了一个多月,直到第二次手术,结石才被成功取出。

李清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哥哥得结石的事情,他是数年后才从新闻中得知。“很心疼哥哥,原来他为了航天事业,背后默默付出了这么多不为人知的努力,我也由衷敬佩他,为哥哥感到自豪!”李清华说。

小雪节气过后的晚风已带有明显的寒意。在东陂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一群人围坐在一起,气氛却十分热烈。时间渐渐来到23时08分。“10、9、8、7、6、5、4、3、2、1,点火!”随着指令的发出,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点火发射刺破夜空,邓清明的家乡也燃放起烟花庆祝。

同一时刻,还有另一群人也在熬夜观看发射直播,他们是和邓清明一样,毕业于空军第八飞行学院的老学员们。

空军第八飞行学院,是我国飞行员的摇篮,其前身为空军第八航空学校。1992年,空军院校正式启用新番号,空军第八飞行学院的名字退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历史。老一辈学员,更习惯称呼该校为“八航校”。

八航校地处新疆哈密茫茫戈壁,训练条件十分艰苦。创办初期,学员们喝的是不适合人饮用的高咸水,空勤灶只有难咽的冻鸡蛋吃,有些职工家属住的是自己盖的垒土房。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唯有凭着一股不怕吃苦的精神才能坚持下去。

年近七旬的王四好老人,曾经是八航校的学员,后来又担任教员。王四好说,由于邓清明曾几次落选,老学员们对他也非常关注。“要被选为航天员进入太空,除了过硬的飞行技能,更需要超于常人的毅力!”他表示,虽然现在八航校已不复存在,但八航校的战斗精神一直都在延续。八航校不仅是邓清明逐梦太空的起点,也是我国首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我国首任航母舰长李晓岩等诸多英雄人物的母校。

“我相信,只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薪火相传,我国的航天事业就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王四好说。

邓清明的事迹篇7

11月28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计划在29日23时发射,费俊龙、邓清明、张陆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费俊龙担任指令长。

当“邓清明”这个名字出现时,众多网友在社交平台为他点赞和加油,为他“即将圆飞天梦”感到高兴。邓清明是唯一未执行过飞天任务的现役首批航天员,为了飞天的这一刻,他坚持了24年10个月。

“我是航天员邓清明,是目前航天员大队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首批现役航天员。20年来,我3次入选备份乘组,3次与飞天失之交臂,时至今日,我仍然初心不改、矢志不移,拼搏奋进在飞天路上,时刻准备接受挑选、为国出征。”在2018年航天员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上,邓清明在报告开头这样介绍自己。

“宁可备而不用、决不用而无备”,邓清明曾多次提及这一人生信条。他入选过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乘组梯队,但三次均落选,而这一次,他不再是备份宇航员,即将实现渴望已久的“飞天梦”。

航天员邓清明是目前航天员大队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首批现役航天员。本文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央视截图遗憾母亲没能亲眼见证出生于江西省宜黄县东陂乡一个农村家庭的邓清明,自小学习成绩优异,作为家中的大哥,他在学习之余还要照顾4个弟弟妹妹。四年前,他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回忆起了自己的成长之路。

在高中的最后一个学期,受到父母鼓励,邓清明尝试报名了空军招飞,意外地通过了各项体检和考试,成为了一名飞行学员。进入军校后,他接受严苛的飞行员训练,完成学业后被分配到新疆哈密第八飞行学院,进行航空理论学习。

对于成长于南方小村庄的邓清明而言,新疆的环境异常陌生,但他立志成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半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所有科目的考核,顺利进入初教团,开始飞行训练。

“我坚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努力做好,一个科目一个科目认真攻克。”在上世纪80年代大裁军的背景下,飞行员淘汰率高,而邓清明训练更加刻苦,以优异成绩顺利进入了高教团,之后成为了空军驻延吉某团的一名飞行员。

1998年1月5日,邓清明和其他13名战友一起,经过全面考核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首批航天员。那一年,邓清明的母亲不远千里到北京探望他,“母亲说,在她有生之年,希望能亲眼看到我飞上太空。没想到,这成了我永远的遗憾。”邓清明在2018年的一次演讲中说道。

“作为一个航天员来讲,备份和主份训练的科目,训练的时间,训练的内容、训练的强度和标准都是一样的,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你必须始终保持一个最好的状态,最优异的成绩。”

太空和天空一字之差,对人的要求却天壤之别,实现从飞行员向航天员的转变是一个巨大跨越。30多门基础理论知识、8大类140多个训练科目,想要成为一名航天员需要经过魔鬼式的训练。

航天员要在4至5年内完成8大类上百个科目的学习和训练。这些学习训练,标准高、要求严、竞争压力大,让而立之年的邓清明费了不少工夫。为了把相关知识学好,学扎实,尽快提高能力,他放弃所有周末和假日,拿出全部的业余时间,全身心投入学习和训练,晚上加班到深夜是常事。

在具体的训练器械中,最恐怖的还是离心机,“神七”航天员所使用的载人离心机号称亚洲规模最大,椭圆形的封闭吊舱被连接在长达8米的旋转臂上。真正转起来时,航天员在里边被甩得“脸部变形、泪水横飞”是非常正常的。据了解,这台机器可以模拟出载人航天器上升和返回时的持续超重状态。

邓清明与女儿邓满琪曾在央视朗读者节目中讲述自己的一些经历。面对妻子和女儿,他哭了邓清明的家离航天员公寓不过几百米,就是这短短的回家路,他一个月也走不了几回。

“别人没有训练了,他自己还要练一练,周六周日也没有休息过。”邓清明的妻子满颜红2018年在央视军事频道的一档节目中说,她们家很难得能在一块吃顿饭。

邓清明对航天事业的全情投入感染了女儿邓满琪,因此她也选择成为一名航天人。据《解放军报》报道,2013年,邓清明入选神舟十号任务梯队,入住了东风航天城问天阁。那时候,正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代职的邓满琪远远地看见了父亲。

由于航天员在飞行前要进行医学隔离,邓清明和女儿只能隔着问天阁的围栏见面,父女俩已经分别近一年,他们相隔十多米讲话。邓清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称,分别过程中,女儿一直往前走不愿转过身,“我能够感到孩子是哭了,那个时候我的心酸酸的。”

一直展现坚强形象的邓清明,也有难以压抑情绪流泪的时刻。

时针拨回到2016年10月,神舟十一号任务,邓清明再次成为备份航天员,这次是他离飞天梦想最近的一次,在备战的三年里邓清明完成了和主份完全相同的训练。发射前一天,总指挥部召开会议宣布由景海鹏、陈冬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2018年接受央视采访时回忆起那一幕,邓清明说道:“那时候确实是心情是非常复杂的,为之奋斗了二十年,我又一次失去机会了,千言万语,我说不出来,海鹏正好坐在我边上,我站起身来,海鹏也站起来,我紧紧地抱住他,我说了一句海鹏,祝贺你,海鹏也深情地回了一句‘谢谢你,兄弟’。”这一幕令在场的许多人流下了泪水。

当邓清明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赶回北京时,他在北京西郊机场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妻子身着红色外套、手捧鲜花来接机。合影照片上,夫妻俩都笑得很灿烂。

邓清明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坦言,落选神舟十一号任务后,他面对妻子有一种歉疚感,“我也没法讲对不起,这话不能说。我那时候眼睛里有泪水,但不能哭,我要仰着头,不让泪水流出来。”

回到家中,他推开门一看,所有的灯都亮着,客厅里一桌好菜,还有三杯斟得满满的红酒。“妻子和女儿像对待英雄一样把我迎进家门,那时候我再也无法控制我自己了。”邓清明冲到卫生间,打开了水龙头,“我的哭声和水流声交织在一起,我真的哭了。”

那一天,邓清明在家里也只待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赶往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投入到神舟十一号的地面支持工作中。

“谁完成任务都是完成任务,谁在飞都是航天员在飞。”邓清明说,只有航天员完成任务,哪怕是作为备份(航天员),付出也是值得的。

24年10个月坚守,邓清明一次次与飞天失之交臂,一次次重新出发,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才能深刻感受。

邓清明与女儿邓满琪在航天指挥控制大厅合影。邓清明女儿将见证父亲圆梦24年10个月弹指一挥间,邓清明的女儿邓满琪也在这一期间长大成人,受父亲的影响,选择成为了一名航天人。但在她成长过程中,也经历了航天员女儿的苦痛:长时间与父亲分离、不解、理解……

2019年在央视的一档节目中,邓满琪分享了过去的一些经历和心境。

初中的时候,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成功飞天。就在神舟六号还在遨游太空时,邓满琪的学校召开家长会,父亲破天荒地腾出时间参加。家长会结束,很多人围在费俊龙和聂海胜的子女身边,一片欢声笑语。邓满琪想说,她的爸爸也是一名航天员,虽然没有飞天,但是也付出了同样的辛苦。

回到家,邓满琪的情绪崩溃了,一边哭泣一边埋怨父亲:“为什么你总是上不了天啊?”

邓清明非常平静地安慰女儿:“爸爸一直在努力,还有机会的,我们一起努力奋斗。”

随着时间的推移,邓满琪对父亲的“执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埋怨逐渐变成了理解和钦佩,大学毕业之后,她也毫不犹豫选择成为一名航天人,追随父亲的脚步,一起为中国航天事业奋斗。

邓满琪曾给邓清明写过一封信,在信中她说:“爸爸是我见过最敬业的人、最无私的人。你永远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

如今,邓满琪终于等到了见证父亲圆“飞天梦”的时刻。

邓清明的事迹篇8

邓清明是唯一一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却仍在现役的首批航天员。为了飞天这一刻他经过25年的等待、坚守与奋斗。如今,终于圆梦!

25年来坚持做同一件事,他曾多次与梦想擦肩而过。

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邓清明成为14名首批航天员之一。那一天,他庄严宣誓:“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甘愿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奋斗。”这句誓言,成为邓清明一直在坚守的信念。

中国航天员大队首批14名航天员,2010年,邓清明被选入强化训练队,成为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他与主份航天员训练的项目、内容、强度都完全一样。需通过8大类、上百个项目的严格考核,遗憾的是,邓清明落选了。“神九”发射升空后,邓清明在地面按照手册,跟天上的航天员一起把程序走了一遍。“作为备份的任务,不是从基地回来任务就结束了。我的战友安全回来了,这才是做备份的结束。”

他把“神九”的经历当作一次积累,觉得自己离飞天梦想又近了一步。然而神舟十号任务,邓清明因为微乎其微的分差,再次与梦想擦肩而过。“就这样一个很小的差距,让你失之交臂,让你止步发射塔前。”那一年,邓清明已47岁。不管飞天之路多么艰难他从未想过放弃,

2013年,邓清明体检的时候,查出一个非常细小的结石,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小结石通常不用管,但航天员不行。为了能继续追寻飞天梦,邓清明选择接受手术,令人没想到的是,第一次手术时结石没能完全取出,医生只能在他肾脏里埋下了一根管子,一个多月的时间,邓清明一直带着管子,也尿血了一个多月,直到第二次手术结石才被成功取出。他回忆说, “我的梦想重新又点燃了。”

2014年,和他同时进入航天员大队的五名队友正式停航停训,停航停训仪式后。同是“神九”“神十”飞行任务备份的陈全,对邓清明说”:“不管主份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老邓,你要努力,不要放弃。”邓清明一直记得这句话。不管飞天之路多么艰难,他从未想过放弃。从神舟十一号到神舟十五号他时刻准备着。

2016年,神舟十一号任务,邓清明再次成为备份航天员,这次,是他离飞天梦想最近的一次。在备战的三年里,邓清明完成了和主份完全相同的训练,在最具挑战的33天模拟验证试验中,他住进了不到10平米的密闭舱,与外界完全隔绝,灯一直开着,机器的振动与噪声环绕不歇。发射前一天,总指挥部召开会议,宣布由景海鹏、陈冬执行“神十一”任务,邓清明说,听到结果的时候,他感受到整个大厅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当时什么都说不出来,停了一会儿,我转过身面对海鹏,紧紧地抱住了他。说了一句:海鹏,祝贺你海鹏也深情地回了一句谢谢你,兄弟。”这一幕,令在场的许多人流下了泪水。此后,邓清明依旧坚持训练,

“任务的成功即是我的成功,我宁愿做一块默默无闻的基石,也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

一次次与飞天失之交臂,一次次重新出发,为祖国永远时刻准备着。正是无数个邓清明,用自己的心血铺就了,祖国航天事业的飞天之路。

致敬中国航天人!

致敬每一个坚守梦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