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案例来支持我们的观点,通过写事迹材料,可以让人们明白成功需要的是不畏艰难和坚持到底的信念,以下是28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余元君事迹6篇,供大家参考。
余元君事迹篇1
2019年1月19日下午4时左右,湖南省水利厅副总工程师、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余元君同志在岳阳市君山区取土料场工棚协调指导洞庭湖蓄洪安全建设工作中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因公殉职,年仅46岁。
余元君同志逝世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作出指示,省委副书记乌兰,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谢建辉,副省长隋忠诚等领导表达了哀悼并慰问家属。为弘扬、学习余元君同志先进事迹,引导全省水利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切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激励水利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争做新时代治水兴湘的奋斗者,省水利厅党组决定,在全省水利系统开展向余元君同志学习活动。
学习余元君同志对党忠诚的优秀品格。他始终爱党敬党,坚定政治立场,树牢理想信念,对党无比忠诚,去世前公文包里还放着工作记录本和党费证;他牢记入党誓词,严格执行党的决定,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为党奉献了25个春秋;他顾全大局,关心全局,积极践行党中央新时代治水工作方针,切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治水兴湘决策部署,为科学治理保护洞庭湖倾注了毕生心血;他为人淳朴,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追求个人名利,从不向组织提任何个人要求。
学习余元君同志干净干事的清廉作风。他始终严以用权、为民用权,先后主持了洞庭湖区数百个项目的技术评审和招投标工作,经手的资金、合同金额不下百亿元,从没有一例违反党风廉政规定的举报和负面反映;他始终从严自律、严守规矩,干干净净干事,清清白白做人,在洞庭湖治理项目建设中没有为亲属朋友打过招呼,更没有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和亲属朋友谋取私利。
余元君事迹篇2
他是“洞庭人”,甘为初心坚守。
他是“追梦人”,甘为初心奋斗。
洞庭湖3471公里一线防洪大堤,226个大小圩垸,11个重点垸,24个蓄洪垸……这些都是余元君奋斗过的足迹。他有领导的风范、却一点也没有所谓的“领导架子”。遇到问题他总是带头深入现场、仔细勘查、研究方案,正是这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精神,让他练就了细致的绣花功夫和扎实的看家本领。在面对各种急情、险情时,他总能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从容应对,拿出直面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次次地将困难化险为夷,为洞庭湖的生态保护与治理开发留下了不少精神财富和宝贵经验。
他是“时代楷模”,甘为初心担当。
余元君时刻提醒自己,打牢水下基础才是除险重点,要为洞庭湖谋长远就必须不惜余力培养水利事业的接班人。于是他许下了“功成不必在我,但建功必须有我”的豪言壮志。为培养守护洞庭湖的年轻一代,他甘为“行走的水利百科全书”,在现场他一丝不苟、言传身教,回到案头,他又认真梳理总结,将洞庭湖治理关键信息摘录成册,方便同事查阅学习。他无私奉献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深深打动着我们。
余元君事迹篇3
连日来,“时代楷模”余元君的先进事迹经中央和省主流媒体报道后,在省直农口、环保等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身边典型,做好本职工作,在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八百里洞庭湖是余元君一生的写照,他生于此,而葬于此,不管生死,他对洞庭的初心,都化为绵长的爱,化为简单的守护,只会那一汪碧水,只为洞庭湖关乎的万千群众的安危和利益,他毅然扛起了治水的重任,却未想,这一干就是一辈子,甚至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依然不忘洞庭湖。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道德经》中关于“水”的描述堪称经典。想必在老子的眼中,水看似微小而潜藏巨大潜能和生机,这就是“道”本源,而在余元君的身上正体现了这样一种“上善若水”的“道”,也正是我们需要涵养的初心所在。
学习余元君“清如水”的本色。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纷繁的尘世之中能够不被“污染”保持本色本就不容易,而余元君却保持了一辈子的本色,更是不容易,从少年立志治理洞庭湖,他用25年的时间一心扑在这件事上,用脚步丈量洞庭湖的他,用一生为改善洞庭湖水利环境而奋斗的本色践行着一个“洞庭湖人”的誓言。
学习余元君“低如水”的态度。“水往低处流”这是一个常识,也是一个自然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向下的习惯,让涓涓细流汇聚成了江海,不求回报,惠泽万物。余元君在工作上也保持着这种“向下”的姿态,能够眼睛向下看,能够脚步向下走,在走访调研中,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余元君“柔如水”的思维。水“无常形”,是对它柔的刻画,但是这样的柔却能够“滴水穿石”,这样的韧劲其实就是一种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思维,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余元君急在心上却细在行动上,以开拓创新、敢闯敢试,以水的“柔”去克服问题的“刚”,自然能够所向披靡,把问题解决好。
他是大家眼中的“工作狂”,他是大家眼中的“洞庭湖百科全书”,他是大家眼中“不近人情”的亲人,他是……他名字前有太多让我们心酸的“形容词”,最终化为他治水报国的赤子之心。
余元君事迹篇4
余元君生前系省水利厅副总工程师、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2019年1月19日下午4时许,因连日超负荷工作,在洞庭湖区钱粮湖分洪闸工程建设工地现场办公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46岁。他从事水利工作25年,始终牢记“希望将来能为家乡有所贡献”的初心,为“治水兴湘”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对党忠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是新时代水利科技工作者投身水利事业改革发展的优秀代表。通过认真学习这位优秀专家型人才、专业型领导干部生前的先进事迹,让同为水利工作者的我们受益匪浅。
学习余元君同志,就要学习他刻苦勤奋的奋斗精神。他立足岗位,脚踏实地,深入洞庭湖、了解洞庭湖、研究洞庭湖,是洞庭湖保护治理的专家;他勤于思考,结合工作实际撰写了大量论文和学术报告;他善于创新,组织和参与了许多项科研项目。我们要以余元君同志为榜样,爱学习、讲奋斗、肯钻研,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学习余元君同志,就要学习他爱岗敬业的高尚情操。他始终兢兢业业,认真工作;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既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行家里手,也是防汛抢险的技术专家;他任何时候都尽职尽责、用心用力,深入研究蓄洪垸安全建设比选方案,为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我们要以余元君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学习余元君同志,践行新时代水利精神,树牢“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发扬“勤奋、敬业、奉献”的拼搏精神,为水利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余元君事迹篇5
他出生在西洞庭尾闾道水河畔一个清贫农家,如一朵洁白的浪花随澧水奔向了洞庭湖,将洁净的信仰保持终生。近日,深圳地铁9112-1项目组织员工集中学习了余元君同志的先进事迹,我也因此认识了我家乡这样一位洞庭之子——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原总工程师余元君。
勤学习、善积累,这是工作应有的态度
在余元君的办公电脑里,一幅幅洞庭湖水系、堤垸、工情、水情图片及说明,分门别类,整齐明了,是他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从大量烦琐的基础资料中分析整理出来的。他整理完成的《洞庭湖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适用文件汇编》,被同事们誉为“洞庭宝典”。他的工作态度,让我深深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可能会把自己的忙碌而作为借口没及时进行资料的归档;也可能会因为自己忘记而没有及时完成公司要上报的资料;也可能会对工作群中的消息过多而把某些信息忽视。综合办公室是一个纽带部门,平时工作会有些杂,但我学习了余元君同志的事迹后,我相信他给我带来的触动,会让我更加进步,在工作中学习积累,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就像他在最后一次党课上说的:“功成不必在我,但建功必须有我!”我要努力成为那个对团队有价值的人。
守规矩、遵程序,这是工作应有的原则
规矩和干净,这是大家对余元君为人最重要的评价,规矩得近乎刻板,干净得有些“无情”。他主持了洞庭湖区数百个项目的技术评审和招投标工作,经手的合同资金不下百亿元,没有一例举报和负面反映;没有一位亲戚朋友承揽洞庭湖治理工程;对家人的工作他没有任何举荐,有的只是鞭策和鼓励。在他的工作生涯中没有一个污点,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本色,以求真务实作风把工作落到实处,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和本色,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纯洁了一生。我们同样如此,在工作中要守规矩,遵程序,保持原则,不让自己触碰红线,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有计划、有落实,这是工作应有的精神
余元君,他踏遍了洞庭湖3471公里一线防洪大堤、11个重点垸、24个蓄洪垸。完成了《洞庭湖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适用文件汇编》,规划“数字洞庭”的全面建设。他把全部心思都用在“真干事”上,把全部本领都用在“多干事”上。我们应该学习他那样发扬士君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学习他敢于克服“不容易”,勇于挑战“不可能”。攻坚克难,没有捷径可走。我们要激发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自身优势,不停地从书本里汲取知识,再在实践中摸索重建。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有计划、有目标、有落实,我们应该带着这样的精神去学习和工作,让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亮。
作为中国建筑的一名普通员工,我们要对职责多一分担当,在自己的岗位道路上让亲情与规矩、纪律“并行不交叉”,真正成为一名对社会、对国家有益之人。
余元君事迹篇6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难在洞庭。
惟其难,方显治湖专业人才之重要,更显余元君溘然离世之痛心。
1994年余元君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湖南,选择了治理洞庭湖这个世界性难题。要真正了解洞庭湖,还必须“行走江湖”。在余元君1999年的工作日记里,清晰地写着,全年出差101天。正是这样的上下求索,让他走遍了洞庭湖3471公里一线防洪大堤、226个大小堤垸。他对下属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治理洞庭湖。他随身携带的《湖南省洞庭湖区堤垸图集》《认识洞庭湖》等工具书,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标记和文字,那是用生命在洞庭湖“打卡”的印记。
为了更好地管理洞庭湖工程建设项目,更好地保证资金安全,余元君提出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项目管理的新思路。他组织开发了“千里眼”项目管理系统,实现了施工现场在线监管、施工及监理资料实时数字整理、资金支付在线审批。压缩了时间,规范了程序,同时还有效避免了项目管理人员与参建各方面对面的接触,极大地降低了廉政风险。这一利用系统加强项目监管的做法,得到了水利部纪检组和省纪委的高度赞誉和褒奖。
年复一年,知行合一,余元君仅凭一支笔、一页纸,就能勾勒出洞庭湖不同区域的水系堤垸图、工程分布图,其速度之快、位置之精准、数据之翔实,令许多同行专家叹为观止。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三天,依然是在洞庭湖区出差,在治湖工程一线奔波。“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余元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最贴切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