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的读后感8篇

时间:2025-03-23 作者:Animai

通过对书籍的深刻剖析,读后感能够引导读者发现书籍的独特魅力,增强阅读兴趣,读后感的撰写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籍,从而激发对相关主题的进一步阅读,下面是28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荷花》的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荷花》的读后感8篇

《荷花》的读后感篇1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这所有的文字中,哪里有一点点战争的味道?又哪里有一点点尘世的纷扰?作者正是要通过这种绝美的画面,把读者带入一种纯美的境界。

淀上风光的描写,词浅意深,意境优美。可以想象:一群妇女坐在小船上,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荷花淀,近景远景层次井然,线条分明。让这群妇女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从稻秧、芦苇、浪花的起伏跳跃,我们仿佛听到这幅画面外的风声、水声,那就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的时代潮流。一处景物的描写,竟然能反映如此深刻的.内容,可见作家笔底的功力的深厚。

?荷花淀》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不只描绘出了一副副美丽的风景画,而是通过写景来烘托人物,做到了情景相生,或寓意深刻,或暗示象征。《荷花淀》就是这样一篇景明、人美、情真、意切的小说,有人评价它是“诗中的小说,小说中的诗”。语言富有特色:朴素、清新、柔美,像蓝天上的明月,如山涧里的清泉。所以,阅读《荷花淀》之后,感觉就像三伏天喝了一瓶冰镇杏仁露,又像躺在芳草地上听了一首轻音乐。

《荷花》的读后感篇2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读这本书让我仿佛看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人民生活和战斗的场景,以及人性的美好。这部小说的语言质朴、简明,但又内涵丰富。?

小说中的水生嫂是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她勤劳、善良,思想上追求进步,深明大义,支持丈夫的参军决定,即使内心非常的不舍。?再比如说,丈夫参军没几天,她心里思念丈夫,又偷偷伙同大家伙一起去看望丈夫。“听说他们还没走呢,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服。”水生的女人说。“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通过这些生活化的语言,含蓄而又委婉地表现出了人物的性格。

还有水生走之前仔细叮嘱妻子“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她流着眼泪答应了,这体现了她的忠贞。?

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灿烂。

《荷花》的读后感篇3

读罢孙犁的《荷花淀》,就仿佛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朴鼻而来,一幅幅淡雅、幽静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使人感到“诗体小说”的诗意:用诗一样的语言,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

作品第三节,写水生嫂深夜编席。“她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两个比喻,既写出了夜的深远,又表现了水生嫂勤劳、朴实的品质。作者让画面随人物的视线推移:“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写银白的淀,使画面淡雅,写轻纱般的雾,又使画面静中有动,而荷叶荷花香更使这宁静优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质感,这是作者通过周围的景物抒写了自己美好的感情、愿望和理想。不仅如此,这幅画还隐寓着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景色是平静优美的,而水生嫂的心情却不平静。夜这么深了,丈夫还没回来,她正在焦急地在等他呢。可见水生夫妇的笃深情意和恩爱,这与后面描写夫妻话别场面相照应,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了水生嫂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可是,日寇的侵略破坏了这美好的生活,这就奠定了水生嫂最后决定参加抗日斗争的思想基础。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把写景、抒情、心理刻画融合在一起,象一曲随风飘来的乐曲,又象涓涓流水奏出的完整的乐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言尽而意无穷。

这夜景的描写作者抓住了“静”,文中对中午的描写却抓住了“动”。“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象无边跳荡的水银。”廖廖几笔勾勒出了中午的荷花淀动态中的静美,衬托出荷花淀的明朗。景物描写的明快节奏使我们从中看到了这群年轻妇女装了一肚子的不快,那跃腾的浪花正暗暗反映出这群妇女乐观的精神。

淀上风光的描写,词浅意深,意境优美。可以想象:一群妇女坐在小船上,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荷花淀,近景远景层次井然,线条分明。让这群妇女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从稻秧、芦苇、浪花的起伏跳跃,我们仿佛听到这幅画面外的风声、水声,那就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的时代潮流。一处景物的描写,竟然能反映如此深刻的内容,可见作家笔底的功力的深厚。

倘若我们对文中的几段景物描写对比嘴嚼一番,会从中获得无限美好的享受。它们的构图不同、意境不同,那诗一样生动而凝炼的语言,创造了画一般美的充满诗情的意境。孙犁“诗体小说”的风格,我们从中可见一斑。

《荷花》的读后感篇4

这是本图画书,介绍了城市男孩阳阳为给奶奶过七十大寿,跟爸爸妈妈一起回到乡下,和姑姑到荷花镇的早市买东西的所见所闻。

一页页的画面翻过,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江南的水乡风景。

那白房黑顶,立刻让我联想到乌镇,也许作者就是在那画的或画的就是那吧?

狭窄的水巷犹如东方的水上威尼斯,出门就是河,房子都盖在水上,河就是路,船就是车。

那浓浓的水彩将早市上的热闹熙攘刻画的淋漓尽致,将农村邻里之间的其乐融融表现得真实温馨, 这种情景小时候的我们还见过,现在,恐怕很少有孩子见过,甚至有的'同学连活猪都没见过。

最好玩的是作者把农村常见的标语也画上了:要想富,少生孩子多养猪!看得出、想象得到作者对农村的观察、了解很细、很深。

唯一让我感觉有些别扭的是,作者的文字叙述和图画有的没有保持一致,读了这页文字得翻到下页才能看到相应的图画,不知是不是作者有意为之。

这本书整体上很舒缓,没有跌宕起伏。可读完,又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现在的孩子,城市的孩子哪有机会去感受农村生活呢?现在的孩子在钢筋混凝土的房子里与大自然还有多少机会亲密接触呢?

《荷花》的读后感篇5

我曾在二年级时读过叶圣陶先生的童话,那篇《稻草人》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这几天,我在看《荷花》这本书,这本书也是叶老的作品,不过不是童话了,里面有他的小说和散文。

叶老先生的散文语言朴实,却隐藏了他独俱的思想,他的笔触细致。从写蚕的生长过程就可看出。写实是他的'他的小说的一大特点,小说读完以后,个个让人感慨万分!

在这本书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寒假的一天》这篇小说。

这篇小说主要讲了一群大学生宣传抗日救亡的爱国运动。他们牺牲了寒假的休息时间,不畏寒冷、饥饿、疲劳。还要面对革命反动派的种种阻挠。

他们真爱国呀!这么冷的天还出来宣传。他们不停地演说,使得许多市民也开始渐渐醒悟。这篇小说还塑造了一个叫阿良的爱国青年,是“我”的表哥。他们用条石撞城门,因为城门向他们关闭,撞不开,他们一个搭一个越过了城墙,打开了城门。他们是多么勇敢啊!后来面对阻挠者,是那么坚定!面对着公安局局长,也毫不惧怕。最后被关入了一个中学,他们也毫不示弱!这里充分表现了他们爱国的豪情……

读完这篇小说,我还沉浸在故事里,心里由然生出一种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荷花》的读后感篇6

?荷花》这本书是由叶圣陶老先生的散文和小说构成的。

其中,《小蚬的回家》,这篇小说最令我感动,它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因为模仿大人们刨鱼而残害了一只小虾。后来,在父母的教育下,孩子体会到了小蚬父母的悲伤,认识到动物的生命也很宝贵,重新把它投入到河里。小说写得自然活泼,对儿童心理体会得细致入微,表达了儿童对亲子之爱的美好追求。

叶圣陶先生宣扬自然的美和童心的爱,在当时具有争取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的积极意义。通过《小蚬的回家》这篇小说,我也知道了不能轻易伤害生命。在生活中,我也受到了它的启发——尽量不践踏小草,不随意采摘小花,不违反社会公共道德……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人们最高精神的连锁是文学,使无数弱小的心团结而为大心,是文学独具有的力量。文学能揭穿黑暗,迎接光明,使人们抛弃卑鄙和浅薄,趋向高尚和精神。让我们爱读书吧!

《荷花》的读后感篇7

荷花镇的早晨是安静的,可却被“吱呀、吱呀”的摇橹声打破了。

伴随着杂乱的脚步声、说话声,荷花镇的早市就开始了。不少人乘船来到这里,本就窄小的小路更是水泄不通,来往的人也只能“见缝插针”。

这天,正好是阳阳的奶奶七十大寿,阳阳从城里回来,跟着姑姑去为奶奶买用于拜寿的礼品。

阳阳和姑姑东走西走,找到了一家蛋糕店。他们在店里订下了蛋糕预备回来再龋当他们走到菜市场时,叫卖声、喧闹声、吵杂声,更是震耳欲聋。

这本书充分利用了阳阳和姑姑为奶奶拜寿,买东西的事来体现早市的热闹。

《荷花》的读后感篇8

夏日的五六点光景,沿着天边微白的亮,我顺着一条青石砖的小路走近了荷塘。

曲曲折折的荷叶,小心地呵护几颗晶莹的露珠,清凉的晨风吹着整个荷塘舞了起来。这像是一次清晨的舞会,碧绿的荷叶自愿充当伴舞的使者,一倾一转都衬着美丽的新娘。它们中间有的优雅地展开粉色罗裙,有的害羞的还不敢自由的起舞,就仅仅露出了白皙的脸庞,像是一位刚出水的美人,亭亭玉立,在荷花中央荡着兰州,转身对你回眸一笑……

我像是听见了荷花深处的鸥鹭拍着翅膀飞走了,整个荷塘都从睡梦中醒来,抖去惺忪的睡意,精神抖擞地望着荷塘的边缘,像是在等候着什么。到底是谁,谁惊扰了它们的清梦?拍水声由远而近,一滴水快速地和水花溅在空中又迅速的落下,却从不见有间隙,都和着一种急速的拍子快速前进,就在荷花的边缘,我看见一只小巧的木舟快速地驶了进来,船上人的黑发被风吹乱,不一会儿就消失在了荷花深处……

可水面还是异乎寻常地热闹,几个女人的小舟后面还有一艘硕大的日本军船,他们笔直地向荷塘开来,却又迫于水面低下,在荷边停了下来,朝着荷塘随意地放了几枪,又惊起一排鸥鹭凌空而去。女人们在荷塘里,手扶着小舟的边缘,船上空无一人,只有一只来时摘下的莲蓬,稳稳地睡着。军船想要掉头走了,然而却又有一排枪声响起,有的打中了船,有的打伤了军船上的日本人。船开始进水了,船上的人设法抽走已经进仓的水。又是一排枪声,又有几个日本人应声倒下,野鸭都扑棱棱地飞走了。这一片荷花动了起来,枪声一次比一次紧,比一次急,像急促的鼓点,又像滚坡的大石。军船上的人也备好架势开枪,然而却看不见到底是谁在开枪,谁在,只能胡乱地打到荷叶上,荷叶微微抖了一下便也就又和刚才一样,一声一声枪声比暴风雨来的还猛,十几分钟后,枪声总算歇了,一片沉寂,几名战士从荷叶下露出头来,这些战士当中也有几个女子的丈夫,然而他们并没有嬉笑,女人们又上了船,轻轻地拍着水面离开了荷塘,剩下一片静静的荷花……

又看见了荷塘上空一片广阔的水田,那淀中的女人们在快速的弯腰,插秧。又望见了旁边水田中的我和奶奶,奶奶的秧苗已经快要插到尽头,而我的一排秧才插了寥寥几行。她们的秧横竖都成直线,被风吹着轻轻地舒展身体,像一道亮丽的风景。我插的秧横七竖八,歪歪扭扭,像一堆乱草。望望她们,腰上别着几个秧团子,一只手按着团子底部,另一只手取下一小撮秧苗,伸长手臂插入田中,一取一插,一插一取,连续动作成百上千次,腰却一直是弯着的。我试着按着这种办法插秧,却不一会儿就完全累的趴下了,腰又酸又痛,赶紧站起身伸了一个懒腰。再过几日,这里的田全被她们有生命的颜色装点完了,一片绿色。过了几个月,秧苗已经长大了,一片金黄,风吹着热浪一层一层涌,女人们的背影又消失在田野中,只听见刷刷的镰刀声,荷香夹着稻香飘到了我的鼻中。

我眼前的景色渐渐褪去了,剩下一片美丽的荷塘。我突然坐正了身子,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怀。我一直以为革命,国家的存亡离我们很远很远,那是历史的走廊的最后一节,而我们走在充满阳光的外廊。那是经历了几十年沉下的历史。就像一本发黄的教科书,如果不被翻起,将永远被少年遗忘在历史的角落。我原本以为爱国,为国捐躯是一种男子汉所特有的行为,却从不明白女子一样可以惊天动地。哦,不,不是惊天动地,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着,本本分分地为共产主义提供资本,也为他们创造机会,那是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气概,是一种舍生忘死的精神,是伟大亦是平凡。

九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们拼搏而又神气的走过了,那一路的腥风血雨,艰难困苦都让我们的先辈挡去了,留下了一个像血一样热情,莲一样清白高雅的中华大地。我们的生活多美啊,她像春天一样绚丽。也许我做不了像他们一样伟大,但是先辈们的精神早已融入我的血液,我将为国贡献出我全部的力量。当我听见山区小学堂书声琅琅,看见荒废的土地变成田野,街边不再有蓬头垢面的异乡人,我将多么自豪,多么大声说:“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我回头又看了一眼荷塘,晨间的阳光照在荷花上,我的脸上,一种别样的温暖袭上心头。我伟大的母亲啊,你多像这一池的荷花,而我就将永远像露珠一样,陪伴你度过每一个寂寞的黑夜。最终,化为雨点,投入你永恒的芬芳中。